季羨林被關牛棚翻譯印度史詩 險釀出異國戀(圖)

2020-12-01 搜狐網

  季羨林:我只想當教書匠

  95歲的學術大家,永遠的「紅衣少年」

  他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家裡沒有一本書;他的叔父決定培養他上學,令其命運有了轉折,但也給他一個包辦婚姻,在離家求學12年後,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時考上了清華和北大,為了能夠出國選擇了清華;他在哥廷根有過一段苦澀的異國之戀;他謝絕劍橋邀請,毅然回國;在受過「文革」的煉獄之後,走出「牛棚」,他笑容依舊。這就是一代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一生的幾個片斷。

  季羨林先生一生培養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為各國駐外大使。作為譽滿國內外的學術大師,季羨林卻沒有半點架子和派頭。他的性格平和、寬厚、樸實,總是穿著一身洗得發白了的卡其布中山裝,圓口布鞋,出門時提著一個上世紀50年代生產的人造革舊書包。他喜愛動物花草,甚至「經常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惹起萬斛閒愁」。真情、真實、真切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則。

  「文革」後,有人建議季先生去中國社科院當副院長,他不去,可是1978年讓他兼任北大副校長,他一口答應了。有人不理解地說為什麼放著副部級的職位不去當,他說:「什麼級別,我腦子裡沒想過這個!」他就是想當他的教書匠。 

  季羨林檔案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著名東方學家、梵文學家,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畢業,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1935年秋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贊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並應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至1984年離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長期致力於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著名大史詩《羅摩衍那》。此外創作許多散文作品,已結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潤集》以及《季羨林散文集》等。

  幸運農家子屢遇名師

  從旁聽偷聽被「請」出門到絕學的繼承者

  季羨林6歲時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10歲開始學英文。在高中開始學德文。1929年,18歲的季羨林轉入濟南高中學習,國文老師是董秋芳。1930年,季羨林同時考取了北大和清華,最後他選擇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在清華,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選修課和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旁聽課,對他日後發展影響深遠。吳宓先生的「中西詩之比較」課和「英國浪漫詩人」課他印象最為深刻。他還旁聽了或偷聽了很多外系的課,如朱自清、俞平伯、冰心、鄭振鐸等先生的課。一次他與許多男同學被冰心先生婉言「請」出了課堂,而最成功的則是旁聽西諦先生的課,最終與其成了忘年。1935年9月,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已經成為中學教員的季羨林寫信報名,以大學中四年全優的成績被錄取。原定交流計劃只有兩年,誰知這一去竟11年未歸。在德國,季羨林入哥廷根大學,在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季羨林師從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密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瓦爾德施密特教授被徵從軍後,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又走上講臺,教的依然是他一個中國學生。西克教授不久就告訴季老,要把平生的絕招全部傳授給他,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傳》,以及費了20年時間才解讀了的吐火羅文。

  1945年10月,二戰終結不久,季羨林經瑞土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1946年5月,季羨林抵達上海,旋赴南京,獲陳寅恪推薦,赴北京大學任教,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

  勤學一生成就學術高峰

  珍惜每秒鐘養成一開會就思如泉湧的「惡習」

  季老成功經驗可以壓縮成兩個字———「勤奮」。

  季老讀中學時,下課後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晚上又到一個英文學習社學習,一直到深夜。天天連軸轉,持續了幾年時間。在哥廷根大學,他學習了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還選修了其他的課,負擔已經很重,而當研究吐火羅文的最高權威西克教授提出要教他吐火羅文時,他又遵命學了起來。在德國留學的12年中,他的日程就是學習、吃飯、睡覺,與旅遊、晚會、跳舞、娛樂都無緣。回國後,為了專心研究,又獨自過了16年才把家屬接來。

  十餘年中小學,4年大學,12年留學,再加16年獨身治學,40多年的勤奮,才造就了這座學術的高峰。多年的勤奮到老來更加欲罷而不能,工作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需要。季老80歲時說過:「我計劃要做的事,其數量和繁重程度,連一些青年或中年人都會望而卻步。」他平生最艱巨的兩部書,長達80萬字的《糖史》和長達數十萬字的吐火羅文A方言(焉耆文)的《彌勒會見記劇本》的譯釋,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

  季老在《羅摩衍那》譯後記中說:「我現在恨不能每天有48小時,好來進行預期要做的工作……我現在不敢放鬆一分一秒。如果稍有放鬆,靜夜自思就感受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麼罪,好像在慢性自殺。」當他不得不參加一些空話廢話居多的會時,季老就在會前、會後甚至會中,構思或動筆寫文章。「積之既久,養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聯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此時思如萬斛泉湧,在鼓掌聲中,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還耽誤不了鼓掌。倘多日不開會,則腦海活動,似將停止,『江郎』仿佛『才盡』。此時我反而期望開會了。」

  「文革」受辱曾經想自殺

  剛出「牛棚」的看門老頭靠小紙條 翻譯印度史詩

  「文革」十年,季羨林從擁護、迷惑到醒悟,從旁觀逍遙到挨批鬥,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禮,內心充滿複雜的矛盾與痛苦,最終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關進「牛棚」。他感到「被開除了『人籍』」,「自我感覺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他不堪忍受那殘暴的批鬥與羞辱,在生與死的抉擇中決意吃安眠藥自殺。正當他要實施自殺時,突然被揪去批鬥,狠打暴踢,鮮血流淌,他的思想卻發生了變化:「不想自殺了」,「還是活下去吧」。他決意忍辱偷生,堅持自己的信念。於是,為著適應不斷的批鬥,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陽臺上進行「批鬥鍛鍊」:「低頭彎腰,手不扶膝蓋,完全自覺自愿地坐噴氣式」,「還在心裡數著數,來計算時間,必至眼花流淚為止」。季老後來寫道:「這樣的鍛鍊是古今中外所沒有的。」「回想起來,我真是欲哭無淚呀!」然而,這種被逼無奈的痛苦鍛鍊,正顯示了季老堅韌不屈的意志和忍辱自強的精神。

  從「牛棚」出來後,季老被勒令看樓門,守電話,成為一個「不可接觸者」。他琢磨著找一件會拖得很長,「但又絕對沒有什麼結果的工作,以消磨時光」。他想到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梵文寫的《羅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譯成漢文散文,寫成小紙條裝在口袋裡,白天守樓時,腦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為有韻的詩。季老後來開玩笑說,如果沒有「文革」,兩萬多頌、8卷本的《羅摩衍那》是絕對翻譯不出來的。

  溫家寶看望季羨林

  據新華社電「季老,我看您來了。」昨日上午9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走進解放軍總醫院病房,就緊緊握住季羨林先生的手說:「今天是您95歲生日,我向您表示祝賀。」溫家寶送來一盆君子蘭,向這位學貫中西、筆耕一生、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表示敬意。季羨林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精通英語、德語、梵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還能閱讀法語、俄語書籍。他長期在北京大學任教,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詣。

  季羨林特意穿了一件紅色的襯衣,病房內充滿喜慶的氣氛。溫家寶說:「您今天穿了一件紅衣服,非常精神。您現在是紅衣少年。」頓時,大家都笑了起來,房間裡氣氛顯得輕鬆而熱烈。季羨林感慨地說:「我的一生大起大落。」溫家寶說:「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中國知識分子歷經滄桑、艱難困苦,但愛國家、愛人民始終不渝,他們不懈奮鬥,把自己的知識奉獻社會、服務人民。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那時,您利用在傳達室看大門的時間,翻譯了280萬字的梵文作品。這不僅是個人毅力決定的,也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對真理的追求,對國家充滿信心。」季羨林和總理饒有興趣地探討了「和諧」這個話題。在「祝你生日快樂」的歌聲中,季羨林切分生日蛋糕,請總理和大家一起分享。2003年、2005年,溫家寶曾兩次來到解放軍總醫院看望季羨林。

  ■連結

  難忘一段異國戀情

  季羨林對事真,對物真,對情真。在《留德十年》這部回憶錄中,他真誠地披露了自己三十歲時一段鮮為人知的情事:在德國時,他和德國姑娘伊姆加德因為給論文出清樣,有過一段戀情。與伊姆加德結合,自己未來的生活或許是幸福美滿的。但這樣一來就意味著對妻子兒女的背叛,意味著把自己的親人推向痛苦的深淵。儘管置身於包辦婚姻中,季羨林最後還是決定,為了不傷害或少傷害別人,還是由自己來咽下這顆苦果。他想,伊姆加德還年輕,她以後還會碰到意中人。

  據說,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婚,而那臺老式的打字機依然靜靜地放在她臥室的桌子上。本報綜合報導

相關焦點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1988年3月一1989年4月草稿,1992年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 季羨林獲獎,卻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
    9月的北京,溫煦的陽光照進解放軍總醫院的一間病房裡,身著病號服、精神矍鑠的季羨林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  站在季羨林老先生面前的是中國譯協會長劉習良和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志攀。他們在病房舉行了一次特殊的頒獎儀式,授予季老「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溼》(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季羨林的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就與此有關;(2)對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創作了《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論文,甚至提出《西遊記》部分素材源於印度的說法,成為一家之言;(5)對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的翻譯。除此之外,季羨林在東方文化研究、保護古籍和散文創作上也有可說之處。
  • 季羨林: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季羨林: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學界望百泰鬥季羨林先生走了。這次繁體本先出,後又出簡體本,非常得體,僅繁體字這一條,影響就大好多倍。」  那一天,先生格外開心,談興甚濃。本來約定半個小時的會面,持續了1個多小時,直到在一旁忙碌的生活秘書楊女士不得不一次次提醒。未料想,這次竟成了與先生的最後一面!
  •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如果小編突然問諸多網友你們認識一個叫季承的嗎,肯定很多人會一臉懵圈的直搖頭,但是如果小編再問問大家是否聽聞「國學泰鬥」季羨林先生,大家肯定是一臉敬佩連連點頭。
  • 季羨林:一個在80多歲才厚積薄發的北大教師,精通吐火羅文和梵文
    幾十年以來,季羨林每天4點起床,伏案讀書、寫作。有人說,這是北大的「第一盞燈」。他照亮的不僅僅是勤奮,還有一份無法言說的責任。正是這樣的堅持,讓他完成了1700多萬字的著述。1946年,他在北大創建東方語言文學系,是他將印度語言及文學正式引入了我國。有人說:季老是大學問家,在中國,甚至在全球都是不多的專研印度語言文學的學者。
  • 吐火羅學:季羨林文化成就的象徵
    正是這位吐火羅文之父,看上了來自吐火羅文出土國的季羨林。其實,季羨林學習吐火羅文是非常偶然的。如果不是因為戰爭阻斷了季羨林的回國行程,如果不是季羨林的梵文老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被徵從軍,如果不是西克教授來接任瓦爾德施米特教授的教職,如果不是西克教授覺得季羨林是一位可塑的語言天才而近乎武斷地硬要將自己的看家本領全部傳授給這位異國學子,那麼,季羨林可能壓根就與吐火羅文無關。
  • 季羨林:妻子「偷梁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再加上季羨林貌不出眾,鄉土氣未消,當季家求親時,偏心眼的彭二大娘將親生女兒「荷姐」嫁給了殷實富戶子弟劉少言,而把自幼喪母的三姐彭德華嫁給了季羨林。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彭德華比季羨林大四歲,二人毫無共同語言。彭德華長相雖然不及二姐和四姐,但端莊耐看,是個敦厚樸實、善良柔順的女孩。
  • 季羨林何以精通多門"絕學"?
    作為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季羨林在學術上造詣精深。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程鬱綴說:「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能真正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他的吐火羅語研究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他研究翻譯的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名著,已彙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  本期介紹季羨林對語言的研究,讓我們共同表示對一代大師學術成果的崇敬……  懂12門語言奠定他的泰鬥地位
  •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季羨林:我是有幸進入牛棚的少數人之一,幾乎把老命搭上才取得了一些難得的經驗。我認為,這些經驗實在應該寫出來的。我自己雖非作家,卻也有一些舞筆弄墨的經驗。自己要寫,非不可能。但是,我實在不願意再回憶那一段生活,一回憶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寒而慄,不去回憶也罷。
  • 季羨林採訪回顧三:拒絕「兩頭唬」,追憶牽念一生的德國姑娘
    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在現今世界上,梵文是語法最為複雜的一種古代印度語言,由於它與西方語言有著深刻淵源,歐洲人將其視為人文科學的最前沿學科但季先生真正在意的並不是這些讚賞,在《我的心是一面鏡子》中,他寫道:「我們天天見面,冬天黃昏,在積雪的長街上,我攙扶著年逾八旬的異國的老師,送他回家。我忘記了戰火,忘記了飢餓,我的心中只有身邊這個老人。」
  • 揭秘:季羨林何以精通那些幾乎失傳的文字
    從一個出生於窮鄉僻壤的苦孩子,到人人敬仰的國寶級人物,季羨林一生的經歷極其複雜。他一生之中有著眾多頭銜,但是,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懂12門以上的語言。這似乎得益於他10歲開始學英文,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產生興趣。  作為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季羨林在學術上造詣精深。
  • 《非誠勿擾》上演異國戀 法國男嘉賓自稱不浪漫
    江蘇衛視《非誠勿擾》本周日晚上演了一段浪漫奇妙的異國戀,新加坡男生與泰國女孩「有緣千裡來相會」,在《非誠勿擾》的舞臺上相識並牽手。法國男人一向以浪漫而聞名,但今晚一位來自法國的長髮男生卻自稱不浪漫,甚至主動要求女嘉賓滅燈讓全場一片驚訝。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如奇峰兀立那樣,在獨門學科上創造出高峰的人,學術成果顯得過於單一,難以成為服眾的大師,充其量是一位著名學者。在當今學界,若論起學問,季羨林(1911年——2009年)絕對稱得上是最有分量的著名學者之一,從語言學、翻譯、佛學、歷史學,再到文學、國學和教育,跟人文學科有關的許多領域,他多有涉獵,並且成就斐然,著作等身,當今學界能跟他相提並論的學者,確實寥寥無幾。
  • 第25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開幕 《季羨林評傳》英文版、印地文版...
    《季羨林評傳》是第一本全面、系統、深入研究和評價季羨林先生人生和學術的專著。目前已輸出4個語種的版權,其中2016年該書印地文版獲得了國家絲路書香工程重點項目翻譯資助。經過印度著名漢學家狄伯傑教授兩年多翻譯完成,印地文版由印度普拉卡山學院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由印度五角星出版社出版。季羨林先生被印度學者譽為「當代的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豐碑。
  • 季羨林的「世界文化中心轉移說」
    季羨林是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外國文學家和東方學大師。他通曉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和德、法、英、俄、拉丁語、阿拉伯語等多種現代語言;他在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唐史等諸多學術研究領域成就卓著;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翻譯家,他出版的英文、德文、梵文的譯著近四百萬字。
  • 【百廿英才】行者無疆——記外國語學院季羨林教授
    從「牛棚」出來後,季羨林被命令去看樓門、守電話,又成了一個「不可接觸者」。這種無事可幹的日子對他來說更是一種折磨,每天只是一個人孤獨地呆坐在大玻璃窗內,瞪眼瞅著人來人往、進進出出。這時他心裡忽然想起古人的兩句話:「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他想,自己為什麼不也找點「無益之事」來乾乾,以打發這「有涯之生」?最後,季先生找到的「無益之事」竟只有翻譯。
  • 季羨林兒子69歲和髮妻離婚,娶小40歲的保姆,71歲生下一大胖兒子
    2003年季羨林給吳新英的信,現年92歲的季羨林先生在北大過世。忽然聽說有個人來探望他,他卻讓當時的北大把他拒之門外,隨後又給北大外語學院的校長吳新英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斷然拒絕說:「我永遠也不會見到他!」作為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大家,季羨林在語言學、國學、史學等方面都頗有造詣,他的許多作品都被收錄進現在的教材,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棟梁。
  • 季羨林當年為何舍北大而取清華
    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季羨林先生訪談  一生影響最大的時期和人物  高慧斌: 您出生在山東農村,小時候艱苦的生活對您日後的影響是不是很大?  季羨林: 我6歲離開山東農村老家官莊。  季羨林: 父輩老季家就我一個男孩,我是季家唯一的希望。6歲投奔在濟南生活的叔叔,在那兒上學。外語也是從那時開始學的。我萬萬沒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樓般可望不可及的英文,於我居然唾手可得了。  在清華所受教育受益終生  高慧斌: 您未滿18歲就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對您影響最大的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