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的「世界文化中心轉移說」

2020-11-28 中國日報網

季羨林是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外國文學家和東方學大師。他通曉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和德、法、英、俄、拉丁語、阿拉伯語等多種現代語言;他在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唐史等諸多學術研究領域成就卓著;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翻譯家,他出版的英文、德文、梵文的譯著近四百萬字。曾獲得印度政府的隆重嘉獎,1999年印度國家研究院授予季羨林名譽院士,2006年中國翻譯協會授予他「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季羨林先生在晚年,住在醫院裡仍一直關注和研究東西文化中心的轉移問題,他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發少年狂,一系列引人關注的怪論、奇思問世。在季先生的這些怪論奇思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即「文化中心轉移論」。

他寫道:「從人類的全部歷史來看,我認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並非歷來如此,也絕不可能永遠如此。到了21世紀,西方文化將逐步讓位於東方文化,人類文化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其理由是西方的哲學思維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從個別細節上窮極分析,而對這些細節之間的聯繫則缺乏宏觀的概括,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一清如水,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實際上,中國的東方的思維方式從整體著眼,從事物之間的聯繫著眼更合乎辯證法的精神。

西方人走的是一條分析的道路。他認為:「西方形上學的分析已快走到盡頭,而東方的尋求整體的綜合必將取而代之。以分析為基礎的西方文化也必將隨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綜合為基礎的東方文化。『取代』不是『消滅』,而是在過去幾百年來西方文化所達到的水平的基礎上,用東方的整體著眼和普遍聯繫的綜合思維方式,以東方文化為主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把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這種取代,在21世紀中就可見分曉。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這是不以人們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事實上,東方文化的優勢,早已引起西方有識之士的關注。西方向東方學習,古已有之,不過,於今為烈。隨著西方社會走向後工業化時代,西方思潮中形成了一股向東方文化學習的潛流。比如20世紀初的費諾羅薩(Fenollosa)和龐德(Ezra Pound)對中國文字和古典文學的興趣就是最好的例子。有的學者認為,這一支向東方文明尋找生機的學派在20世紀以前已經出現,在20世紀中發展成為西方文化中一支頗有影響的亞文化。從道家、儒家、印度佛教近年在西方文化中的影響來講,就可以看出西方思想家是如何將東方文化作為一種良藥來疏浚西方文化血管中物質沉澱的阻塞。

今天,人類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各種文化的融合已經開始。但是,怎樣融合?在思想界分歧很大,大多數學者認為,東西文化需要對等融合,不分高下,不分主次,像酒和水融合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起平坐,不分彼此。李慎之教授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季羨林先生的觀點卻完全不同,他說:「這樣的融合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倒不是因為我們要爭一口氣。融合必須是不對等的,必須以東方文化為主。」他一再強調說:「我理解的東西文化融合與慎之理解的大相逕庭。我理解的不是對等的融合,而是兩個文化發展階段前後銜接的融合,而是必以一方為主的融合,就是『東風壓倒西風』吧。」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論點引起了思想界的極大關注。我們希冀大師的預言必將變成現實!

說到翻譯,中國現代翻譯研究也必將隨著世界文化中心的轉移,不再單純追求分析的道路,比如翻譯的語言學派把翻譯視為一門精確的科學,以分析為基礎,專門研究語言系統的差異、語言形式的轉換:如語態轉換、詞性轉換等等詞對詞、句對句的機械化的研究方法,而去尋求整體的綜合的東方文化之路,迎接中國翻譯界的春天。

來源:天津日報   編輯:許銀娟

相關焦點

  • 吐火羅學:季羨林文化成就的象徵
    1974年春,在新疆焉耆縣千佛洞附近發現了88頁吐火羅文殘卷,新疆博物館副館長李遇春了解到,在現今世界上只有20多人懂吐火羅文,而在中國就只有季羨林懂。李遇春便來到北京,將攜帶的殘卷交給季先生。季羨林經過10多年的研究,終於破譯了全部殘卷,原來這是一部宣揚佛法、名為《彌勒會見記》的27幕劇本,季先生的破譯也終結了吐火羅文出土在中國、識認在外國的歷史。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撰文:古月手止編輯:吃硬碟吧插畫:發達蚊提到季羨林先生,大家都會說他是偉大的國學大師,但是具體偉大在哪,可能並沒有幾個人能說得上來。要說介紹他,倒也能說出那麼些代表作,可到底還是太「官方」了。季羨林先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
  • [預告]李工真講述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轉移
    納粹時代的德國,2400多名猶太血統科學家,上萬名文化精英被驅逐,他們為何被迫害?他們流亡到了哪裡?二戰後的美國多諾貝爾獎得主及聞名世界的學校,美國為何能成為世界科學文化的中心?武漢大學「四大名嘴」之一李工真10月29日做客《世紀大講堂》講述《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轉移》。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季羨林,精通12種民族語言,被兒子評為失敗者
    出生於季羨林是山東聊城人,他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化大師,他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也是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如果僅用國學大師的一句話來概括,其中有些還不夠詳細,無法體現季羨林和影響力的偉大成就。總之,他是文學、語言學、漢學、佛教、歷史學、哲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大師。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年代後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O餘種、8OO餘冊,預計15年完成;(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O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
  • 季羨林:啥也敢說,啥也不怕
    這是季羨林《清華園日記》的一個片段,文中比這更勁爆的內容比比皆是。出書時編輯問他:要不要刪減?要不要美化?季羨林搖頭拒絕,這是他的真性情,何須作偽呢。他可不是死板無趣的老學究,咱們這位大師,可愛得緊哪。1 真實幽默的季羨林有網友說:季羨林如果生活在如今的時代,準是個愛發朋友圈的人。
  • 季羨林何以精通多門"絕學"?
    在這個時候瓦爾德·施米特從戰場上回來探親,大概半個月的假,一看老師回來了,季羨林雙手端著這篇導言給施米特老師送過去。過了一個星期老師把季羨林叫過去了,把這個論文就還給季羨林,季羨林拿回來一看,論文上邊一個字沒改,老師說統統不要。
  • 中國崛起與世界權力中心轉移
    因此,只要美國的實力保持在世界級的水平上,它就不可能是導致世界權力中心轉移的主要原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美國一直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始終是世界權力中心的一部分。這一事實不僅在今天得以維持,而且非常有可能繼續維持20年。如果今後20年美國還能保持其世界主要戰略競爭者的地位,美國就不應成為我們分析世界權力中心從歐洲向何處轉移時的因素。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近日公開發行。
  • 揭秘:季羨林何以精通那些幾乎失傳的文字
    在這個時候瓦爾德·施米特從戰場上回來探親,大概半個月的假,一看老師回來了,季羨林雙手端著這篇導言給施米特老師送過去。過了一個星期老師把季羨林叫過去了,把這個論文就還給季羨林,季羨林拿回來一看,論文上邊一個字沒改,老師說統統不要。
  • 世界科技中心的幾次轉移
    從近代科學的誕生之日算起,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轉移,分別是在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及美國,科學史家們公認的是,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的轉移,什麼叫世界科學中心?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圖片根據定義,科學成果數量超過同時期內全球科學成果25%的國家,就被稱為世界科學中心,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轉移,發生在"二戰″時期,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根據資料,"二戰″之前,美國只有8人獲得若貝爾物理學獎,英國有
  • 語言文學的泰山北鬥——真正的大師季羨林
    有人說當代的中國是一個大師泛濫的時代,隨便某某人講幾篇論語,就冠以國學大師;會說幾段傳統相聲《大保鏢》《賣布頭》,就成了相聲大師;賣茶的品茶大師,做菜的烹飪大師,居然國足也有任意球大師,說到這裡頭上真的汗涔涔的,臉頰一陣一陣發燒。
  • 五要素影響世界科學中心轉移
    關於世界科學中心,根據一些學者的統計分析,有世界科學單中心說、科學多中心說、科學主中心與副中心說(表 1 和 2)。技術發展也是有起有伏,地域分布也不平衡,也有世界技術中心轉移說(表 3)。實際上某一學科、某些學科群也有世界中心,以往對此缺乏統計分析。 借鑑英國著名學者貝爾納的研究發現,日本學者湯淺光朝用定量的方式描述了 16—20 世紀世界科學活動中心及其轉移的情況。
  • 季羨林: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季羨林: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學界望百泰鬥季羨林先生走了。  中國翻譯界的一個老兵  季先生是畢生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傳播的著名文學家、教育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就世界學術界而言,當少有人能與之頡頏。儘管他生前曾多次請辭罩在自己頭上的3項光環——「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但他在人們心中的分量絲毫沒有減輕。
  • 季羨林遺產爭奪戰
    季老曾在《季羨林自傳》裡寫,「張衡是我山東大學的小校友。」 按張衡的敘述,早在2007年4月,他在北京拍賣會場見到季老的藏畫,以6.1萬元拍下其中14件藏品。但他與季老見面時,季老說,字畫的事情我知道了,我也不要這些了,就想換個秘書,拿你這個取個證。
  • 季羨林是否把自己對待佛教的真實觀點隱藏起來了?
    季羨林年輕的時候終於把《季羨林談佛》這一本書讀完了。與此同時,摘抄了幾篇季羨林先生關於佛教的一些觀點發到網上,倒引起了一些網友的熱議。通過季羨林先生的論述,我知道了佛教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之大。從公元前傳入中國以後,佛教經歷了試探、適應、發展、改變、滲透、融合許許多多階段,最終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一部分。同時,我也了解了佛教是繼承了沙門的傳統和原始宗教的教義是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其實,佛教之初的教義沒那麼複雜和玄乎。
  • 【百廿英才】行者無疆——記外國語學院季羨林教授
    這一段雖然短暫卻無憂無慮的幼年時光在季羨林心裡留下了永生不能忘懷的印記,他對母親的尊敬與愛,也持續了他的整個人生。在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賦得永久的悔》一文中,季羨林曾這樣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1917年,季羨林告別了故鄉、父母和兒時的夥伴,去濟南求學,住在叔父家。
  • 第25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開幕 《季羨林評傳》英文版、印地文版...
    齊魯網8月22日訊(記者 王志芹)第二十五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22日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順義)開幕。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恐怕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國學可大可小,小到詩詞歌賦,大到儒釋道,凡是跟傳統文化能扯上關係的學問,通通可以被納入國學的範疇。以至於當今許多人調侃說,國學是一鍋大雜燴,能放進來的食材,最後都可以被有心人烹飪成美味,至於有沒有營養,親身嘗一下便知。不可否認,國學是一套完整而豐厚的文化學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