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代的中國是一個大師泛濫的時代,隨便某某人講幾篇論語,就冠以國學大師;會說幾段傳統相聲《大保鏢》《賣布頭》,就成了相聲大師;賣茶的品茶大師,做菜的烹飪大師,居然國足也有任意球大師,說到這裡頭上真的汗涔涔的,臉頰一陣一陣發燒。
真正的大師從來都不是自封的。我國的學界就有這樣一位學貫中西的泰鬥級大師,生前卻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季羨林先生。很多人提及季先生,都說他是「國學大師」。實際上,像當年清華國學院的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等真正的國學大師,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已經很少出現了。

季羨林先生的確是一位大師, 但他是一個國際語言文學大師, 而不是國學大師。據說當他聽到有人給自己冠上「國學大師」的名頭的時候,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季羨林最大的成就,就是他通曉多國語言,尤其是很多非常生僻的語言,在梵文領域他就是數數二的大師,還有巴利文,以及中亞一帶很多小語種,他都懂。他對當年那些久遠的文化做了系統的研究,在比較文學的領域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像錢鍾書先生,他的主要貢獻也是在比較文學方面,比如他的著作《管錐編》就是關於比較文學的。錢鍾書先生還是英語大師,他曾經把《毛澤東選集》翻譯成英文。不能給所有人都胡亂扣上「國學大師」的名號,季羨林先生是一位比較文學大師,也是外國語言文學大師。

季羨林先生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他的散文,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是我心中的泰山北鬥,是一位真正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