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2020-12-01 高考網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3年。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美國與喬冠華同遊。10月,抵達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係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現」。因此,「非讀梵文不行」。「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裡,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

  1945年10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士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溼》(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溼》(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其著作已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季先生長年任教北大,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現在即使在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近日公開發行。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70年代後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1990年)等。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1988年3月一1989年4月草稿,1992年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曾被「2006年感動中國」獲獎人物之一

  季羨林,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鬥」。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

  1934年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

  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涉及的範圍:

  1。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

  2。吐火羅文

  3。印度古代文學

  4。印度佛教史

  5。中國佛教史

  6。中亞佛教史

  7。唐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異和共性

  11。美學和中國古代文藝理論

  12。德國及西方文學

  13。比較文學及民間文學

  14。散文及雜文創作

  這個分類只是一個大概的情況。季羨林的學術成就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遊記》有些成分來源於印度的論證,說明中印文化"互相學習,各有創新,交光互影,相互滲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今譯》,並撰10萬字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餘頌,譯成漢語有9萬餘行,季羨林經過1O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8)東方文化研究一一從8O年代後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O餘種、8OO餘冊,預計15年完成;(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O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80年代後期以來,季羨林對文化、中國文化、東西方文化體系、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紀的人類文化等重要問題,在文章和演講中提出了許多個人見解和論斷,在國內外引起普遍關注。

  附註:季羨林: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獎項簡介

  「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由中國翻譯協會2006年五屆五次常務會長會議決定設立。這是中國翻譯協會首次頒布的獎項,該榮譽獎並非常設獎項,授予健在的、在翻譯與文化傳播工作中成就卓著、影響廣泛、德高望重的翻譯家。2006年9月26日,95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成為首位「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人。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主攻英國文學,兼讀德國和法國文學,同時選修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課餘專心於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及散文創作。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入德國哥廷根大學潛心學習印度學。1941年榮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建國後,季羨林先後當選北京市第一屆人大代表,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同年起,任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等職,享有崇高的社會聲譽。還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負責人,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名譽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亞非學會會長,澳門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系中國翻譯協會創始人之一,2004年11月在中國譯協第五屆全國理事會議上被推選為中國譯協名譽會長。

  幾十年來,季羨林辛勤從事英文、德文、梵文等文學作品的研究與翻譯,發表、出版的譯作將近四百萬字。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印度簡史》、《羅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語言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簡明東方文學史》、《糖史》、《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等。主要譯著:譯自德文的有馬克思著《論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譯自梵文的有著名印度古代大史詩《羅摩衍那》(七卷)、印度名劇《沙恭達羅》和《優哩婆溼》、印度古代民間故事集《五卷書》等;譯自英文的如梅特麗耶?黛維的《家庭中的泰戈爾》。此外,季羨林還主編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書。

  獲得的主要獎項有:

  1986年論文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獲北京大學首屆科學研究成果獎。

  1987年論文集《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和政策研究優秀成果榮譽獎。

  1989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授予「從事語言文字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

  1990年論文集《中印文化關係史論文集》獲全國首屆比較文學圖書評獎活動「著作榮譽獎」。

  1992年主編的《大唐西域記校注》獲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獎。

  1992年,印度瓦拉納西梵文大學授予最高榮譽獎「褒揚狀」。

  1997年主編的《東方語言學史》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

  1997年主編《印度古代文學史》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999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專著二等獎。

  1998年德黑蘭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1999年《季羨林文集》(24卷)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2000年專著《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獲長江讀書獎「專家著作獎」。

  2000年獲得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金質證書。

  2006年9月26日,在中國譯協慶祝國際翻譯日?資深翻譯家表彰大會上,季羨林被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季羨林先生的品格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近日公開發行。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本報特摘錄幾段季老的文字,看看這位97歲高齡的老人是如何對待罩在自己頭頂的燦爛光環的——

  ■一辭「國學大師」

  「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佔『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現在在某些比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頭頂上也出現「國學大師」這一燦爛輝煌的光環。這並非無中生有,其中有一段歷史淵源。

  約摸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見成效,經濟飛速發展。文化建設方面也相應地活躍起來。有一次在還沒有改建的北京大學大講堂裡開了一個什麼會,專門向同學們談國學。當時主席臺上共坐著五位教授,每個人都講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說了些什麼話,現在已忘得乾乾淨淨。一位資深記者是北大校友,在報上寫了一篇長文《國學熱悄悄在燕園興起》。從此以後,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內,就被稱為「國學大師」。他們三位的國學基礎都比我強得多。他們對這一頂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這一頂桂冠,卻是渾身起雞皮疙瘩。

  說到國學基礎,我從小學起就讀經書、古文、詩詞。對一些重要的經典著作有所涉獵。但是我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家都沒有下過死功夫,因為我從來沒想成為一個國學家。後來專治其他的學術,浸淫其中,樂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誦幾百首詩詞和幾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觀上談一些與國學有關的自謂是大而有當的問題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國學知識並沒有增加。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佔「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劇女角詞)!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

  為此,我在這裡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

  ■二辭「學界泰鬥」

  「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鬥。我這個泰鬥又從哪裡講起呢?」

  這要分兩層來講:一個是教育界,一個是人文社會科學界。

  先要弄清楚什麼叫「泰鬥」。泰者,泰山也;鬥者,北鬥也。兩者都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東西。

  光談教育界。我一生做教書匠,爬格子。在國外教書10年,在國內57年。人們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特別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天天運動,花樣翻新,總的目的就是讓你不得安閒,神經時時刻刻都處在萬分緊張的情況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一直擔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麼成績,豈不戛戛乎難矣哉!我這個「泰鬥」從哪裡講起呢?

  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說我做出了極大的成績,那不是事實。說我一點成績都沒有,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鬥。我這個泰鬥又從哪裡講起呢?

  為此,我在這裡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學界(術)泰鬥」的桂冠摘下來。

  ■三辭「國寶」

  「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在中國,一提到「國寶」,人們一定會立刻想到人見人愛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這種動物數量極少,而且只有中國有,稱之為「國寶」,它是當之無愧的。可是,大約在八九十來年前,在一次會議上,北京市的一位領導突然稱我為「國寶」,我極為驚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處,「國寶」之聲洋洋乎盈耳矣。我實在是大惑不解。當然,「國寶」這一頂桂冠並沒有為我一人所壟斷。其他幾位書畫名家也有此稱號。

  我浮想聯翩,想探尋一下起名的來源。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這種事情,痴想無益,也完全沒有必要。我來一個急剎車。

  為此,我在這裡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

  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相關焦點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不可否認,國學是一套完整而豐厚的文化學術體系。一生深居簡出、苦心孤詣,能在這個體系裡掌握了多種學問,有很深造詣,並且德才兼備的人,方可被戴上「國學大師」的桂冠。但要把他說成是文化泰鬥或國學大師,就值得商榷了。因為他的學術成果不足以支撐起這樣的榮耀。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季羨林是以語言學家的身份著稱於世的,他精通漢語、德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吐火羅語、南斯拉夫語、梵語等12種語言,是當代不多見的語言學天才。
  •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2009-07-14 14:18 ]7月11日,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季羨林先生一直被尊稱為國學大師,那麼國學大師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呢?
  • 語言文學的泰山北鬥——真正的大師季羨林
    有人說當代的中國是一個大師泛濫的時代,隨便某某人講幾篇論語,就冠以國學大師;會說幾段傳統相聲《大保鏢》《賣布頭》,就成了相聲大師;賣茶的品茶大師,做菜的烹飪大師,居然國足也有任意球大師,說到這裡頭上真的汗涔涔的,臉頰一陣一陣發燒。
  • 他是語言上的鬼才,著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記得上小學的某一天,突然老師進來告訴我們季羨林老先生去世的消息,當時還在疑惑季羨林是誰,直到自己的課本上出現越來越多他的名字,它既是國際上最著名的國學大師,一生中掌握英語,德語,梵語,巴利文,更能夠閱讀法文和俄文,簡直就是語言上的鬼才。
  •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如果小編突然問諸多網友你們認識一個叫季承的嗎,肯定很多人會一臉懵圈的直搖頭,但是如果小編再問問大家是否聽聞「國學泰鬥」季羨林先生,大家肯定是一臉敬佩連連點頭。
  • 季羨林:濟南就是我的故鄉 第A16版:國學課堂 20201104期 都市女報
    2009年7月11日,98歲的國學泰鬥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辭世。在成百上千弔唁的人群中,來自濟南的張世華夫婦,挎著兩個籃子,籃子裡裝滿了98個香噴噴的油旋。他們給季老送了最後一次油旋。  說到季羨林和濟南的緣分,不只是油旋這麼簡單。「我就是濟南人,除了清平之外,濟南就是我的故鄉。」
  • 季羨林何以成為國學大師,原來因為他看得懂吐火羅文
    季羨林得以成為東方國學大師,主要得益於他懂得吐火羅文,這門語言在全世界也只有十幾個人懂得。塔裡木盆地印歐化衰減的直接原因是突厥化的興起,間接原因是中原影響的深入、伊蘭人的本土化和伊斯蘭教的東擴。
  • 語言大師季羨林的那些英語學習經驗
    英語作為一門外來語言,傳入我國已有幾百年歷史,在這段流光歲月之中,也留下了很多的掌握英語的語言大師,他們就像是一顆顆璀璨的明星,點綴在浩瀚的歷史星空之中。語言大師季羨林就是其中一位鮮明的代表,季羨林先生一生是傳奇的,他是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具有多重身份,不過最令我讚嘆的是他語言學家身份。在百度上的介紹中,他掌握了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法文、南斯拉夫語,能閱俄文等,如此算下來,他可謂是掌握了八門語言。那麼,同樣是一個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的中國人,為什麼他能夠掌握如此多門語言,而我們更多的人只是學習一門外語(英語),卻要這般苦苦掙扎呢?
  • 吐火羅學:季羨林文化成就的象徵
    季羨林也曾學習過希臘語、拉丁文,還有學習古埃及語文的想法,這都表現出一種「為往聖繼絕學」的文化使命。先生臨終之前,還有一種復興國學的企圖,就是讀古書必須讀原文,不要讀譯文,不要讀簡化字的文本,而且復興國學要從娃娃抓起。古書用白話文翻譯之後,意義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很多古典詞彙根本就沒有現成的現代漢語對應詞彙,就此而言,季先生的提醒具有警示意義。
  • 作為語言大師,季羨林的外語學習方法非常高效,推薦給同學們!
    季羨林在我國的名氣很大,很多平常老百姓都知道他的成就。他是我國近現代知名的大師,涉足的領域很多,比如文學、教育、歷史、佛學、語言類等,還是北大的終身教授。季羨林才華橫溢,知識淵博,喜歡國學,也喜歡外語。
  • 重讀國學大師季羨林:性情中人、勤奮中人、思考中人
    作者 | 書友kw959247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態國學大師季羨林同志離開我們已經十餘年了。最近,重讀大師的著作,感慨多多,收穫多多。透過每本大師著作的字裡行間,大師的喜怒哀樂,大師的音容笑貌,大師的精神風範及為國為民的情懷躍然紙上,也更加加深了我對大師的崇敬與景仰之情。大師終其一生,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靜,成果卓著。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季羨林,精通12種民族語言,被兒子評為失敗者
    出生於季羨林是山東聊城人,他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化大師,他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也是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如果僅用國學大師的一句話來概括,其中有些還不夠詳細,無法體現季羨林和影響力的偉大成就。總之,他是文學、語言學、漢學、佛教、歷史學、哲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大師。
  • 國學大師季羨林是山東臨清人,精通12國語言,還會古老的吐火羅文
    在古運河畔,臨清人建起一座紀念館,來寄託一代大師季羨林的思念,館裡的收藏記錄著他輝煌的一生。1911年,季羨林在這裡出生,他從小看著運河上來來往往的船隻,接受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信息。受此影響,他的眼界極為開闊,對世界始終保持著好奇心。少年時代,他一邊學習傳統文化,一邊開始學習英語,接觸西方文化。
  • 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溫家寶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 季羨林遺產分配再成焦點
    ——北大東語系教授張光璘本報訊 國學大師季羨林突然離世,去年就曾鬧得紛紛擾擾他的遺產分配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北大保持沉默,稱現在先辦好季老後事。季老獨子季承說,季老生前未留任何遺囑,但他確實寫過「全權委託兒子季承處理一切事務」的紙條。藏畫曾遭遇被盜風波早在2001年7月6日,季羨林曾與北大籤訂協議,將圖書、手稿、字畫等藏品捐獻給北大圖書館。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 東方學大師季羨林98歲因病逝世,留下2個子女,如今現狀如何
    他便是著名東方學大師,季羨林。「國寶級人物」季羨林老先生出生於1911年,是我國著名學者。老先生身上背負著大大小小的榮譽稱號幾十個。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國學大師」、「文學家」這幾大稱號了。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4O多堂課,學習了異常複雜的全部梵文文法。接著部分著作年輕時的季羨林讀梵文原著,第5學期讀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第6學期準備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
  • 季羨林遺產案一時難了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去世已有三年,但其身後事卻遲遲未了。針對季羨林先生價值連城的珍貴遺產之歸屬,季羨林的獨子季承與北京大學走上了法庭。昨天,77歲的季承稱法院已對此案進行了庭前調解,法庭上北京大學曾提出以金錢補償季承的方式,來化解這起由來已久的糾紛,但隨後又予以否認。對於季承方面的說法,北大的律師張東表示,北大並沒有金錢補償的說法,至於具體的情況他不便於透露。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撰文:古月手止編輯:吃硬碟吧插畫:發達蚊提到季羨林先生,大家都會說他是偉大的國學大師,但是具體偉大在哪,可能並沒有幾個人能說得上來。要說介紹他,倒也能說出那麼些代表作,可到底還是太「官方」了。季羨林先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