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何以成為國學大師,原來因為他看得懂吐火羅文

2020-12-02 百家號

塔裡木盆地處於亞洲的十字路口,因此也是東西方經貿往來的交通要道。公元前 3 世紀就已形成的絲綢之路(李希霍芬語)分南北兩道從盆地通過。

公元前 330 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擴張到中亞,並建立了大夏國。其還在直至興都庫什一帶,建立了許多希臘城市。

公元前 1 世紀統治印度的是塞人,而後建立的貴霜帝國也是塞人建立的。這些有著深厚印歐文化底蘊的商旅不僅促進了商品的交流,而且也將印歐影響烙在盆地上。

在高昌故城,曾出土過數千件摩尼教文獻殘片和一些壁畫。中古時期基督教在亞洲的一派——景教(Nestorianism)於公元 431 年後從君士坦丁堡向東發展。在吐魯番的肖依拉克廢墟中,也發現過一批殘缺的基督教文獻,勒柯克甚至發現一座景教教堂的廢墟以及一幅繪有基督教Palm Sunday 節情景的壁畫。這些來自印歐文化區的宗教在思想意識上極大地影響了盆地居民,從主觀上加強了盆地印歐化的程度。

盆地的藝術形式主要有壁畫和舞蹈。植根於希臘藝術的大夏、貴霜王朝的壁畫在佛教誕生前就已傳到盆地。尼雅就曾出土手持豐裕羊角的希臘女神狄刻。

伴隨佛教進入龜茲的石窟壁畫,由希臘藝術和佛教藝術結合產生的犍陀羅藝術在南北朝進入鼎盛發展的時期

印歐語言的盛行給盆地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出現大量的佛教文獻、本生和譬喻故事。在焉耆、龜茲出現的吐火羅語佛經,更是漢譯佛典的藍本。

季羨林得以成為東方國學大師,主要得益於他懂得吐火羅文,這門語言在全世界也只有十幾個人懂得。

塔裡木盆地印歐化衰減的直接原因是突厥化的興起,間接原因是中原影響的深入、伊蘭人的本土化和伊斯蘭教的東擴。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近日公開發行。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 國學大師季羨林是山東臨清人,精通12國語言,還會古老的吐火羅文
    1400多年前,隋煬帝楊廣開挖大運河,連通中國南北的水運大動脈形成,山東臨清成為了一座運河城市。到了明代,臨清曾與蘇杭齊名。清中葉以後,南北海運興起,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的交通大動脈功能弱化,因運河而繁盛幾百年的臨清水退船隱,不復往日輝煌。
  • 吐火羅學:季羨林文化成就的象徵
    天書終於有了破譯者,而破譯天書的西克教授,無疑也成為吐火羅文之父。   正是這位吐火羅文之父,看上了來自吐火羅文出土國的季羨林。其實,季羨林學習吐火羅文是非常偶然的。如果不是因為戰爭阻斷了季羨林的回國行程,如果不是季羨林的梵文老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被徵從軍,如果不是西克教授來接任瓦爾德施米特教授的教職,如果不是西克教授覺得季羨林是一位可塑的語言天才而近乎武斷地硬要將自己的看家本領全部傳授給這位異國學子,那麼,季羨林可能壓根就與吐火羅文無關。因為在這之前,季羨林的大腦中已裝有7種以上的外國語文,一個人的頭腦究竟能夠容納多少種外國語文?季羨林心裡沒底。
  • 季羨林何以精通多門"絕學"?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程鬱綴說:「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能真正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他的吐火羅語研究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他研究翻譯的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名著,已彙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  本期介紹季羨林對語言的研究,讓我們共同表示對一代大師學術成果的崇敬……  懂12門語言奠定他的泰鬥地位
  • 他是語言上的鬼才,著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記得上小學的某一天,突然老師進來告訴我們季羨林老先生去世的消息,當時還在疑惑季羨林是誰,直到自己的課本上出現越來越多他的名字,它既是國際上最著名的國學大師,一生中掌握英語,德語,梵語,巴利文,更能夠閱讀法文和俄文,簡直就是語言上的鬼才。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文·段宏剛「國學」究竟是什麼?恐怕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國學可大可小,小到詩詞歌賦,大到儒釋道,凡是跟傳統文化能扯上關係的學問,通通可以被納入國學的範疇。以至於當今許多人調侃說,國學是一鍋大雜燴,能放進來的食材,最後都可以被有心人烹飪成美味,至於有沒有營養,親身嘗一下便知。
  • 語言文學的泰山北鬥——真正的大師季羨林
    真正的大師從來都不是自封的。我國的學界就有這樣一位學貫中西的泰鬥級大師,生前卻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季羨林先生。很多人提及季先生,都說他是「國學大師」。實際上,像當年清華國學院的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等真正的國學大師,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已經很少出現了。
  • 揭秘:季羨林何以精通那些幾乎失傳的文字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程鬱綴說:「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能真正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他的吐火羅語研究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他研究翻譯的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名著,已彙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  本期介紹季羨林對語言的研究,讓我們共同表示對一代大師學術成果的崇敬……  【備註】  「到現在我都不敢相信季老去世了
  •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如果小編突然問諸多網友你們認識一個叫季承的嗎,肯定很多人會一臉懵圈的直搖頭,但是如果小編再問問大家是否聽聞「國學泰鬥」季羨林先生,大家肯定是一臉敬佩連連點頭。
  • 季羨林:一個在80多歲才厚積薄發的北大教師,精通吐火羅文和梵文
    1946年,他在北大創建東方語言文學系,是他將印度語言及文學正式引入了我國。有人說:季老是大學問家,在中國,甚至在全球都是不多的專研印度語言文學的學者。他不僅梵文精通,他還精通一種十分罕見的文字,叫「吐火羅文」。即使在全球,也沒幾人能懂。
  • 東方學大師季羨林98歲因病逝世,留下2個子女,如今現狀如何
    精通十三門外語,他將神秘而古老的語言帶到我們面前;書寫二十四卷文集,他用真實又充沛的情感喚起人們內心最美好的回憶。是他讓一部部經典流傳後世,是他讓一份份真情流露人間。他便是著名東方學大師,季羨林。「國寶級人物」季羨林老先生出生於1911年,是我國著名學者。
  • 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溫家寶曾五次看望季羨林。
  • 梁文道讀《彌勒會見記》 大師的「吐火羅文之謎」
    我們知道吐火羅文版的《彌勒會見記》的殘稿呢,在新疆發掘出來之後,就被交到了季羨林先生手中,希望他把它翻譯出來,同時做一番研究,因為全中國在當時只有他一個人能做這件事,那到底做這個東西價值何在,有什麼意義?首先我們要知道吐火羅文是什麼東西,這麼講我們今天常說古代,像現在新疆中亞那些地方叫西域,西域是有很多小國家的,那這些下來小國家說的語言是什麼語言呢?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季羨林,精通12種民族語言,被兒子評為失敗者
    出生於季羨林是山東聊城人,他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化大師,他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也是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如果僅用國學大師的一句話來概括,其中有些還不夠詳細,無法體現季羨林和影響力的偉大成就。總之,他是文學、語言學、漢學、佛教、歷史學、哲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大師。
  •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難怪考試的時候,季羨林的數學只考了4分,原來都是《金瓶梅》給害的(忠告:數學不想考低分,千萬別讀《金瓶梅》)。    或許正是那種寬鬆的環境,不用為考試所累,才讓季羨林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培養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挖掘那顆深藏內心的文化火種。大師出民國,也並非毫無道理。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後來有一個中國留學生送給他一本梵文語法,讓季羨林生起了學習梵文的念頭,他認為印度文化對中國有很深的影響,學習梵文也許能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於是就從學習希臘文轉為學習梵文。一般人轉專業,不是因為興趣就是為了日後謀生,季羨林轉專業,卻讓中國多了一名東方學大師。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 Learn Tocharian(學習吐火羅文)
    我學習吐火羅文,就與偶然性有關。   說句老實話,我到哥廷根以前,沒有聽說過什麼吐火羅文。到了哥廷根以後,讀通了吐火羅文的大師西克就在眼前,我也還沒有想到學習吐火羅文。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我要學三個系,已經選了那麼多課程,學了那麼多語言,已經是超負荷了。
  • 北大撿菸頭的老人:培養了六千名弟子,30人成為各國駐外大使
    北大撿菸頭的老人:培養了六千名弟子,30人成為各國駐外大使有人說,我們的國家以後很難出來大師了。什麼是大師?大師需要學問很淵博技術很高,但是大師不是學問很淵博技術很高能成大師者,需要有高格的精神擔當,為人民傾倒的人格魅力可以照耀後世和整個民族的光華風採。何為精神擔當?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文人,知識分子的精神擔當在哪裡?請看一位已逝大師。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4O多堂課,學習了異常複雜的全部梵文文法。接著部分著作年輕時的季羨林讀梵文原著,第5學期讀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第6學期準備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