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李工真講述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轉移

2020-11-28 鳳凰網

納粹時代的德國,2400多名猶太血統科學家,

上萬名文化精英被驅逐,他們為何被迫害?他們流亡到了哪裡?

二戰後的美國多諾貝爾獎得主及聞名世界的學校,

美國為何能成為世界科學文化的中心?

武漢大學「四大名嘴」之一李工真10月29日做客《世紀大講堂》講述《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轉移》。

《世紀大講堂》節目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首播: 10月29日 星期六 16:15—17:15

重播: 10月30日 星期日 08:25—09:20 23:30—00:30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季羨林的「世界文化中心轉移說」
    季羨林先生在晚年,住在醫院裡仍一直關注和研究東西文化中心的轉移問題,他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發少年狂,一系列引人關注的怪論、奇思問世。在季先生的這些怪論奇思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即「文化中心轉移論」。他寫道:「從人類的全部歷史來看,我認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五要素影響世界科學中心轉移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科學的歷史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有起有伏,科學的地域分布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國家先進,有的國家落後。關於世界科學中心,根據一些學者的統計分析,有世界科學單中心說、科學多中心說、科學主中心與副中心說(表 1 和 2)。技術發展也是有起有伏,地域分布也不平衡,也有世界技術中心轉移說(表 3)。
  •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與頂級科學家的誕生
    世界的科學中心,一方面是國家政治、經濟的巨變、崛起的結果,另外則在這個國家出現了以世界級科學家群體為特徵,引領世界科學的發展方向,具有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科學話語權。近代科學開始於14—16世紀,伴隨著文藝復興而誕生。它始於義大利。並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
  • 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原標題: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需要的是探討共性原因。其中,思想解放、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是科學中心轉移的最大公約數。   國務院日前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將北京打造為世界知名科學中心。
  • 世界科技中心的幾次轉移
    從近代科學的誕生之日算起,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轉移,分別是在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及美國,科學史家們公認的是,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的轉移,什麼叫世界科學中心?在最早是由英國學者貝爾納最早提出的概念,他藉此描述科學力量的轉移現象,後來日本學者湯淺光朝受到啟發,用定量的方式"很科學地″界定了世界科學中心,
  • 中國崛起與世界權力中心轉移
    因此,只要美國的實力保持在世界級的水平上,它就不可能是導致世界權力中心轉移的主要原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美國一直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始終是世界權力中心的一部分。這一事實不僅在今天得以維持,而且非常有可能繼續維持20年。如果今後20年美國還能保持其世界主要戰略競爭者的地位,美國就不應成為我們分析世界權力中心從歐洲向何處轉移時的因素。
  • [趣味數學]世界數學中心的轉移
    在世界範圍內各國的科學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性的宏觀表現是存在著世界科學活動的中心,而且這個活動的中心並不是總停留在某一個國家,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縱觀近代科學以來的歷史,在社會生產、社會變革、思想解放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下,世界科學活動中心曾相繼停留在幾個不同的國家。
  • 18世紀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 法蘭西時代的降臨
    原標題:18世紀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 法蘭西時代的降臨 文藝復興以來,科學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會卻依然被傳統的教義、育目的信念、愚昧和專制等包圍。由英倫一二島掀起的啟蒙運動,就是要用理性之光碟機散黑暗。
  • 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中心的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現象,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就是其中之一。1954年,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首先提出了科學活動中心的概念。1962年,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對《科學和技術編年表》等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定量描述16-20世紀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情況。我國學者趙紅州基於類似的文獻資料、類似的分析方法也獲得了類似的結果。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現象在我國曾受到廣泛的關注、傳播與研究。
  • 徐冠華:世界科學中心正向東方轉移 基礎研究是國家實力標誌
    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 徐冠華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在主旨論壇上表示:世界科學中心正有向東方轉移的趨勢。未來20-30年內北美、東亞、歐盟三個世界科技中心將鼎足而立,主導全球創新格局。那麼我們如何積極參與科技資源和優秀人才的全球化競爭?
  • 專家稱中國離世界科學中心尚遠
    那麼,中國的科研實力是否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中國何時可以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中國在邁向科技大國的道路上亟待改進的問題有哪些?本報約請了幾位專家,共同探討上述問題。 ■本報記者 溫新紅 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思想始現於英國科學學學者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
  • 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籌建 世界科學中心第六次轉移啟動
    未來上海將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進步大方向、全球產業變革大趨勢、集聚人才大舉措,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顯然,上海市的這一規劃,是和前日正式公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相輔相成的。
  • 網飛動畫電影《飛奔去月球》首發預告與海報 講述現代版「嫦娥奔月...
    網飛動畫電影《飛奔去月球》首發預告與海報 講述現代版「嫦娥奔月」故事電影講述小女孩為證明嫦娥故事而建造火箭的故事。
  • 《潛夢追兇》定檔12月8日 首曝預告解夢窺心
    近日,該劇首曝「解夢窺心」版先導預告及「夢境帷幕」版全陣容海報,民國解夢團初露崢嶸。該劇以流傳於民國巴蜀江城地區「入城多夢」的傳說異事為契機,講述了「解夢師」袁不解通過「解夢術」探尋人心隱秘,開啟一段段懸念迭起的入夢探案之旅。
  •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智慧財產權...
    一件過去乏人問津的專利賣出了超過4億元的高價 有這樣一個故事讓上海生科院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名噪一時:上海生科院去年將一項由該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科學家發明的蛋白抗腫瘤藥物專利技術,授權給了跨國醫藥企業賽諾菲—安萬特公司,合同金額為6000萬美元外加銷售額提成。價格之高,在國內基礎研究領域堪稱罕見。
  • 廣東科學中心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 榮獲「最大的科技館/科學中心...
    金羊網訊 記者李鋼、實習生 王怡然、通訊員 吳晶平報導:7日,廣東科學中心通過金氏世界紀錄認證,被授予「最大的科技館/科學中心」稱號,這是我國科技館首次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也是目前唯一一個。
  • 世界創新中心將從矽谷轉移 紐約和北京有望接替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林迪】近日,國際會計公司畢馬威(KPMG)開展一項全球科技產業創新的調查(Glaob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rvey),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科技領袖受訪者認為,未來4年內,世界創新中心將從矽谷轉移。
  • 張田勘:中國何時才能成為世界科技中心
    因為,現在的科技中心就是在美國。理工科類的頂級學術期刊幾乎都在歐美國家,在國際上享有權威地位,中國科研人員要想被承認和出人頭地,把論文發在英文期刊上就是首選。可以預見,此現象還將持續很長時間,除非世界的科技中心向中國發生轉移。只有當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後,中國和世界的科研文章以及其他的文化交流交往才會以中文為載體。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溼法轉移製備扭轉雙層石墨烯
    本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張忠研究員和劉璐琪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等合作在《ACS這種方法可以將tBLG轉移到已圖案化的襯底上,這為觀察物理現象(例如邊緣tBLG中的莫爾圖案弛豫)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這些發現和見解有望指導2D材料的可設計封裝和原子表徵。
  • 曾凡一做客大醫時間 講述科學與文化的交織
    12月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曾凡一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第四十期「大醫時間」系列講座,為同學們帶來「科學和文化的交織——淺談創造靈感之文化源泉」主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