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籌建 世界科學中心第六次轉移啟動

2020-11-28 和訊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飛天眾智。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消息

  25日,上海市《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下稱《意見》)獲中共上海市第十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審議並通過。未來上海將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進步大方向、全球產業變革大趨勢、集聚人才大舉措,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顯然,上海市的這一規劃,是和前日正式公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相輔相成的。

  惟科創方立市,惟科創才強國

  當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已具備發力加速的基礎。經過多年努力,科技發展正在進入由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的躍升期,科研體系日益完備,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經濟轉型升級、民生持續改善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對創新提出了巨大需求。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備的產業體系、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與網際網路時代創新效率的提升相結合,為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有效結合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創新驅動是發展形勢所迫。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持續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開闢我國發展的新空間,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許多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發達國家在科學前沿和高技術領域仍然佔據明顯領先優勢,我國支撐產業升級、引領未來發展的科學技術儲備亟待加強。適應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企業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不足,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經濟發展尚未真正轉到依靠創新的軌道。科技人才隊伍大而不強,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創新型企業家群體亟需發展壯大。激勵創新的市場環境和社會氛圍仍需進一步培育和優化。

  而中國在不同領域處於不同發展階段這一經濟現實,決定了對創新形式的選擇。人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都會談到,必須將「創新」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但沒有真正從經濟學意義上對其做出明確的界定,於是出現了多種在性質上截然不同的「創新」概念,造成了一些混亂,因此有必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明確的分析。

  考察一個國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對其創新進而對其企業與經濟戰略的影響,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從經濟學原理角度做出分析。隨著生產率的提高,可採用兩種方式將其轉化為更大的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的兩種選擇方向

  1.用更低廉的價格生產同樣的產品。

  2.產品價格保持不變,但產品質量提高。

  至於哪種方式更富有成效,這與國家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有直接關係。最發達經濟體因其必然處於科技前沿而得以推出改良產品或新產品,因而它們在推出新產品時,能夠採取「價格不變,產品改進」甚至推出「全新產品」戰略。

  而無論是《意見》還是《綱要》,都將解決和釐清上述問題,作為重點內容之一。

  布局:科創強國、科創立市的時間線

  市第十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上,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就《意見(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韓正指出,上海要建設的科技創新中心,一要具有全球影響力,二要聚焦科技創新,突出創新驅動發展,三要充分體現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核心是要解決體制機制問題,關鍵是要依靠創新人才,基礎是要有良好創新生態環境,重要的是要有重大工程與項目支撐。」

  而對於具體的實施過程,《意見》目前提出「兩步走」規劃:

  1

  到2020年前,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

  2

  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

  而在代表國家戰略的《綱要》中,也提出了一個路線圖。

  《綱要》路線圖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最終中國將接替美國,成為新的世界科學中心,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而對比《意見》,在《綱要》中多出的第三步,也意味著在該時間節點上,世界科學中心將完成人類點燃工業時代火種後,實現的第六次遷移——將由現在的美國中心,轉為中國中心。而依託《意見》作出的提前布局,將使上海這顆太平洋(601099,股吧)西岸的明珠,在世界科技版圖上佔據一席之地。

  夯實技術基礎,實現科創目標

  儘管《意見》目前仍處於討論稿階段,但實際上,上海科創的布局在此前已開始。

  早在15年3月8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號召「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伊始,一場充分融合網際網路技術,全面提升傳統企業創新能力的「網際網路+」的變革,早已經悄悄拉開帷幕。包括飛天眾智中國製造科技服務平臺在內的一批專司技術撮合、技術服務的「網際網路+」企業,正逐步開始有效運作,為上海本地乃至全國的企業,從技術層面提供創新的動力。

  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必須樹立全球視野,對標國際領先水平,不斷提升上海在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聚焦科技創新,圍繞科技改變生活、推進發展、引領未來,率先走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體現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服務功能,根據國家戰略部署,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作出應有的貢獻。

  面向未來的奮鬥目標是,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世界創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業集聚度高,創新創造創意成果多,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完善的綜合性開放型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和國際性重大科學發展、原創技術和高新科技產業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躋身全球重要的創新城市行列。

  而上述努力的最終結果,最終將展示出一個恢弘的成就——世界科學中心地位,將繼上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再次出現遷徙。而這一次,其目的地將是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飛天眾智

(責任編輯:鄧益偉 HN006)

相關焦點

  • 上海: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進軍
    上海光源作為國家級大科學裝置和多學科的實驗平臺,由全能量注入器、電子儲存環、光束線和實驗站組成。圖為上海光源外景。(資料照片)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要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 四個維度構築科創中心「四梁八柱」
    「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初衷,圍繞四個維度謀布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四梁八柱」。  記者昨天從相關部門獲悉:隨著明年六個大科學設施裝置交付,上海將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基本框架,科創策源能力持續進階,為我國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支撐。  大科學集群及功能性平臺,圍繞「卡脖子」技術展開攻關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明年將形成基本框架。」
  • 構築科創中心「四梁八柱」,「十三五」期間上海科技創新凸顯五大亮點
    五年來,上海科技創新沿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道路披荊斬棘、砥礪前行,通過不懈努力,構築了科創中心「四梁八柱」,形成了科創中心基本框架,在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建設平臺載體、攻堅原始創新、培育創新主體、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久久為功,凸顯了五大亮點。
  • 人大代表:重視企業研發中心 完善張江國家實驗室籌建方案
    東方網記者詹順婉7月26日報導: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39次會議(擴大)今天舉行代表分組審議,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和列席會議的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圍繞市政府上半年工作報告進行分組審議。自貿區建設和科創中心建設,既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也是代表們評議的熱點,「下半年,上海應進一步發揮自貿區和科創中心的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營造更加開放的環境」,這成為與會代表的共識。  「張江科學城總的定位是科學特徵明顯、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態的市級城市副中心,要成為世界一流的科學城」,政府工作報告中設定的這一「小目標」,令不少代表直呼,科學的又一個春天來了。
  • 「最強大腦」雲集上海 全球科創中心建設匯力提速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表示,要以世界眼光匯聚全球創新智慧。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致力於當好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歡迎更多國際科技組織落戶在上海、更多外資機構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努力為國際科學研究貢獻上海力量,促進更多研究成果直接為增進人類福祉服務。要以一流環境吸引全球科技英才。採取更加開放、更為靈活的政策,為海內外高端人才來上海發展搭建平臺、創造條件。」李強表示。
  •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與頂級科學家的誕生
    世界的科學中心,一方面是國家政治、經濟的巨變、崛起的結果,另外則在這個國家出現了以世界級科學家群體為特徵,引領世界科學的發展方向,具有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科學話語權。近代科學開始於14—16世紀,伴隨著文藝復興而誕生。它始於義大利。並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
  • 濟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啟動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規劃  呂建濤表示五年來,濟南市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上檔升級。高標準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編制,濟南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進入省級戰略。齊魯科創大走廊、新舊功能轉換先行區、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創新載體加快建設,《中國科學院 山東省人民政府 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合作協議》正式籤署,中科院確定要像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建設科技創新中心一樣,重點支持雄安、濟南、海南打造全國科創高地,把中科院濟南科創城打造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科技之城、創新之城。
  • 建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 中科院上海分院與嘉定合作
    原標題:建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 中科院上海分院與嘉定合作 本報訊(記者 彭薇)昨天舉行的2015年上海嘉定科技博覽會上,中科院上海分院與嘉定區政府籤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集聚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中科院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嘉定),雙方將共同打造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集聚區,推動嘉定在全市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
  • 瞄準國家級大科學中心 上海光源點亮"世界科學之光"
    耀眼的成績單上,開機率、全球頂級期刊論文等,幾乎完勝日本、英國、法國等同處國際前列的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  目前,神奇「螺心」正在加速擴容,先後建成專供蛋白質研究使用的5條光束線,是即將竣工的國家級科研「鄰居」——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最核心的「科學透視鏡」。
  • 劉霞: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爭當「科創龍頭」
    濟南市政協委員劉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苑文颯 濟南報導  1月13日,在濟南市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上,濟南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濟南市委主委劉霞建議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黃河國家戰略中爭當「科創龍頭」,大格局謀劃「科創濟南」建設。
  • 世界科技中心的幾次轉移
    從近代科學的誕生之日算起,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轉移,分別是在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及美國,科學史家們公認的是,世界科學中心有過五次大的轉移,什麼叫世界科學中心?在最早是由英國學者貝爾納最早提出的概念,他藉此描述科學力量的轉移現象,後來日本學者湯淺光朝受到啟發,用定量的方式"很科學地″界定了世界科學中心,
  • 安徽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培育
    今年以來,該校的重要科研成果不斷,有7篇尖端論文登上《科學》《自然》《細胞》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正刊。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規劃該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合,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 綠地市西科技園啟動 加速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今天,上海全市64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2734億元。其中,坐落在大虹橋地區的綠地市西科技園,將成為上海新的科創產業高地和科技智慧園區的新標杆。它與浦東張江軟體園、紫竹科技園、市北高新區一起,組成了上海 「一中四方」的科創戰略布局。
  • 杭州的「國家科學中心」,會落在哪兒?
    目前,國內擁有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即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其中,成渝聯手共建西部科學城,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江蘇省「十四五」規劃建議,也提出支持南京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另外,中國科學院與湖北省籤署合作協議,明確支持武漢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北京、上海、合肥、深圳之後,到底誰能夠成為第五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2030年濟南將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今年以來,濟南市圍繞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高標準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編制。委託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編制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長期規劃,通過實地調研、外出學習、線上對接、專家論證等多種形式,並結合濟南市基礎優勢,初步形成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規劃藍圖。二是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
  • 科教興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魯網5月15日訊 2020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教興市戰略,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出席濟南市第十七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濟南市人大代表、濟南市科技局局長呂建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濟南市科技局將爭取更多中科院機構落地,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多方面推進科創濟南建設。
  • 「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訪談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
    【「國自然」項目連續11年全國第一】  問:在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中,在已形成的科創中心基本框架體系中,大學扮演怎樣的角色,處於怎樣的地位?在主動對接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進程中,大學要發揮自身優勢,儘快搶抓機遇、實現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前沿科技創新研發和關鍵技術的全球影響力,為科創中心建設、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戰略支撐。
  •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智慧財產權...
    一件過去乏人問津的專利賣出了超過4億元的高價 有這樣一個故事讓上海生科院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名噪一時:上海生科院去年將一項由該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科學家發明的蛋白抗腫瘤藥物專利技術,授權給了跨國醫藥企業賽諾菲—安萬特公司,合同金額為6000萬美元外加銷售額提成。價格之高,在國內基礎研究領域堪稱罕見。
  • 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
    2020年新年伊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部署,明確要「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性高地、高質量生活宜居地」,特別指出要支持成渝地區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  中央有部署,成都有行動。
  • 上海研發投入佔GDP的4%,《2019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報告》新鮮出爐
    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執行副主任彭崧介紹,《2019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記錄了2019年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奮鬥足跡,不僅僅局限於科學技術本身,還囊括創新主體、創新產業、創新生態等重要內容;聚焦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重點舉措和重大成就,突出眾人矚目的年度事件,比如科創板開板、世界首張黑洞照片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