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進軍

2020-12-04 經濟日報

上海光源作為國家級大科學裝置和多學科的實驗平臺,由全能量注入器、電子儲存環、光束線和實驗站組成。圖為上海光源外景。(資料照片)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要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5年來,從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實現10拍瓦雷射放大輸出,到誕生國際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從首架C919大型客機一飛沖天,到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一批標誌性原創成果在上海競相湧現,一批世界級科技設施迅速集聚。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表示,站上新的臺階,上海要緊緊圍繞形成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這個關鍵,把各方面創新要素的活力充分激發出來,形成科創中心建設「滿盤皆活」的生動局面。

攻克「卡脖子」難題

「全球首個」「世界首臺」「全國第一」……在上海張江科學城陳列的展品中,這些關鍵詞層出不窮。在新技術新產品日新月異的今天,上海瞄準全球前沿、補短板拉長板,將重點放在了基礎科研的原始創新、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兩大主攻方向。

在不久前揭曉的「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和「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兩項成果出自上海科學家團隊,並以高票位列前兩名。目前,這兩項原創成果的後續研究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5年來,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3大關鍵領域,上海成果頻出:

——全力以赴打造集成電路創新高地。設計領域,紫光展銳的手機基帶晶片市場份額已位居世界第三;製造領域,中芯國際、華虹集團年銷售額在國內位居前兩位;2018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達1450億元,佔全國的五分之一。

——加快人工智慧產業技術研發與應用。微軟、亞馬遜、SAP等國際知名企業在滬設立人工智慧研究院;華為、騰訊、京東等國內龍頭企業在滬設立了8個人工智慧創新平臺;阿里巴巴、百度等10個創新中心落戶上海……

——打造生物醫藥產業研發高地。聯影獲批首臺國產一體化PET/MR,創領獲批首個國產心臟起搏器,微創穫批首個國產血流導向裝置。5年來,上海生物醫藥產值年均增長9.9%,生物醫藥產業總體處於全國領先水平,研發創新能力領跑全國,細胞治療、高端醫療裝備等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例達4%,比5年前提升0.35個百分點;2018年,上海科學家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自然》《細胞》上共發表原創論文85篇,佔全國總量的32.2%。去年,上海共有47項牽頭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上海牽頭完成29項,佔全國的10%。

打造科研大平臺

以雄厚的科研力量為「凝結核」,集聚各路創新資源,打造科研大平臺,帶動既有產業升級——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四梁八柱」的重要組成部分,5年來,上海布局的一系列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正發揮著聚沙成塔、握指成拳的創新集聚效應。

「我們不做具體技術,也不做具體產品,而是研究測試及評價方法,提供相關技術服務,以此推動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上海智能型新能源汽車研發與轉化平臺位於同濟大學嘉定校區,平臺負責人之一、同濟大學校長助理餘卓平教授介紹,平臺成立以來,助力國內外汽車相關優勢產業集聚上海,直接吸引投資已超過20億元。

面向汽車未來發展趨勢,平臺正在建設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評價基地,由同濟大學、上汽集團聯合建設,主要面向科學研究和前瞻技術研發。

記者了解到,自2014年開始,上海啟動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試點,先後啟動建設微工院、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16家功能型平臺。5年來,這些平臺在共性技術研發及共享方面的效益不斷放大,與各區產業之間的銜接緊密度持續提升。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正牽頭籌建人工晶體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

「大尺寸鈦寶石晶體是超強超短雷射裝置的『心臟』,鍺酸鉍晶體是『悟空』號探測宇宙粒子的『眼睛』,這就是人工晶體的作用。」負責籌建工作的該所人工晶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學超告訴記者,自2017年下半年籌建以來,該平臺已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同濟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等科研單位,以及30多家行業龍頭企業。

突破科創「藩籬」

今年一季度,上海市屬科研院所的技術合同數量和成交額顯著增長,僅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的技術合同就有35項,同比增長106%,合同成交額208萬元,同比增長288%。「這都得益於今年2月發布的上海科改『25條』。」上海市農科院成果轉化處處長蔣書洪表示。

上海科改「25條」的不少內容在全國先行一步,其亮點不在重金獎勵,而是拼制度、拼環境,通過制度創新,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廣大科研人員的活力,在科技工作者中引發了積極反響。

李強強調,建設科創中心,離不開開放、協同、包容的良好生態系統。制度供給要更有效,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制度藩籬,推出更多更有力的政策舉措。

前不久,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31歲博士後邵洋洋,拿到了上海「超級博士後」激勵計劃發放的第一筆補貼。一直以來,「土博士後」的待遇不盡如人意。去年9月,《上海市「超級博士後」激勵計劃實施辦法》發布,入選人員將連續兩年獲得每年15萬元資助。

也是在不久前,上海首個由民營企業牽頭髮起的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在上海楊浦的長陽創谷投入運行。平臺採用企業、高校、政府及社會多元化資本投入的股權結構,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高效和市場化優勢,以最大限度發揮產業集聚和資源共享功能。

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高地,上海科創的「朋友圈」也越來越大,伴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地區協同科技創新正按下「加速鍵」,最新數據顯示,在申報本年度上海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高等級獎項並最終脫穎而出的項目中,約30%都帶有長三角協同創新的基因;此外,上海已設立了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技術轉移中心,開展中俄戰略科技合作,啟動建設普陀中以(上海)創新園,籌劃在更大範圍、更高層級開展國際合作。

李強表示,展望未來,上海將進一步激活關鍵力量、盤活平臺載體、帶活產業發展、搞活創新生態,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經濟日報 記者:吳凱、李治國 責編:張葦杭)

相關焦點

  • 應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為提升創新能力和城市美譽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重要指示,2015年上海市率先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全球科創中心通常位於生產要素成本很高的大都市,即便如此,研發與產業應用之間的緊密聯繫也要求二者在地理上實現高度集中。因此,要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即便是全球成本最高的城市,同樣要擁有相對較為完整的產業支撐體系和活力強勁的消費市場。
  • 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籌建 世界科學中心第六次轉移啟動
    最新消息  25日,上海市《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下稱《意見》)獲中共上海市第十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審議並通過。未來上海將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進步大方向、全球產業變革大趨勢、集聚人才大舉措,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顯然,上海市的這一規劃,是和前日正式公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相輔相成的。
  • 「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訪談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
    上海市委、市政府2015年5月發布的《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5年後的今天,上海已完成這一目標,如期「交卷」。  【「國自然」項目連續11年全國第一】  問:在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中,在已形成的科創中心基本框架體系中,大學扮演怎樣的角色,處於怎樣的地位?
  • 構築科創中心「四梁八柱」,「十三五」期間上海科技創新凸顯五大亮點
    五年來,上海科技創新沿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道路披荊斬棘、砥礪前行,通過不懈努力,構築了科創中心「四梁八柱」,形成了科創中心基本框架,在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建設平臺載體、攻堅原始創新、培育創新主體、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久久為功,凸顯了五大亮點。
  • 「最強大腦」雲集上海 全球科創中心建設匯力提速
    新華社上海11月2日電(記者鍾源 王文博)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上海召開。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最強大腦」雲集,其中,諾貝爾獎得主61人。
  • 建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 中科院上海分院與嘉定合作
    原標題:建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 中科院上海分院與嘉定合作 本報訊(記者 彭薇)昨天舉行的2015年上海嘉定科技博覽會上,中科院上海分院與嘉定區政府籤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集聚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中科院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嘉定),雙方將共同打造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集聚區,推動嘉定在全市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
  • 四個維度構築科創中心「四梁八柱」
    「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初衷,圍繞四個維度謀布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四梁八柱」。上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首先必須著力增強城市核心功能,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此充分釋放、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構築起上海不可替代的戰略優勢。  記者昨天從相關部門獲悉:隨著明年六個大科學設施裝置交付,上海將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基本框架,科創策源能力持續進階,為我國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支撐。
  • 打造全球創新網絡重要引擎 中關村論壇:向世界發出科創合作「最強音」
    過去幾天,海澱公園北側,彩旗飄揚的中關村展示中心星光璀璨。全球頂尖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國際學術機構負責人,在此共議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共商全球創新規則和創新治理。累計收穫超十億人次關注的中關村論壇,向全世界發出了科創合作「最強音」。前沿策源,北京科創舞臺吸引「最強大腦」「很高興能夠回到中關村,繼續追逐我的科學夢想。」在中關村論壇開幕大會的演講臺上,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感慨萬分。
  • 南昌將通過15年建成具備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航空科創中心
    大江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左陽天報導:南昌也將成為製造波音飛機的西雅圖一樣的航空名城,記者28日從南昌高新區管委會獲悉,南昌航空城規劃到2025年,形成完整的創新產業鏈和保障體系;2035年,將建成實力雄厚、具備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航空科創中心。
  • 中關村論壇:向世界發出科創合作「最強音」
    北京日報本報記者 孫奇茹過去幾天,海澱公園北側,彩旗飄揚的中關村展示中心星光璀璨。全球頂尖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國際學術機構負責人,在此共議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共商全球創新規則和創新治理。累計收穫超十億人次關注的中關村論壇,向全世界發出了科創合作「最強音」。
  • 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落戶上海 助力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落戶上海 助力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2020-01-14 13:49: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湃 責任編輯:劉湃
  • 浦東,加速助力上海四大中心建設丨創時代
    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同時繼續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浦東,是實現目標非常重要的加速器。主持人:今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收官之年,這兩個中心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聯動關係呢?
  • 蔡司中國深耕上海致力推動科創發展
    蔡司是全球光學和光電行業的技術領導者。蔡司致力於開發和行銷光刻技術、測量技術、顯微鏡、醫療技術、眼鏡片、相機與電影鏡頭、望遠鏡和天象儀技術。憑藉其解決方案,公司不斷推動世界光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公司共有四大業務部門:半導體製造技術、研究和質量技術、醫療技術和視力保健/消費光學產品。
  • 第二屆國際科創園區(上海)博覽會盛大開幕
    、《理財周刊》和中國產業升級網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國際科創園區(上海)博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盛大開幕。該展區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牽頭,帶來了全球工業設計服務中心、國際新能源產業促進中心等9家參展單位,展示了目前世界上最前端的新能源技術與項目。
  • 北京穩步打造全球科創中心
    如今,龍桂魯團隊已經成功研製出了國際上第一臺具有實用價值的樣機,實現了10公裡光纖鏈路每秒4千比特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電話,推動了量子直接通信的實用化發展。預計明年,團隊將在北京建設世界上首個量子直接通信電話示範系統。未來,量子直接通信將與量子計算機連接,組建全量子網際網路,進一步保護國家信息安全和民眾個人隱私。龍桂魯團隊是量子院一批科學家科研攻關的縮影。
  • 全球最強大腦「雲集」上海,將帶來什麼?
    雖然疫情造成重重阻礙,但還是有兩位諾獎得主克服困難來到上海,而線上線下參與的科學家總數甚至超過往屆。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全球「最強大腦」如何共尋抗疫之道?
  • 中科院上海分院領導師生來嘉興科創中心參觀考察
    中科院上海分院領導師生來嘉興科創中心參觀考察 jx.zjol.com.cn 2006年06月04日  浙江在線嘉興頻道   5月16日,中科院上海分院教育處、科技合作處的領導及該院所屬的研究生共20餘人來嘉興科創中心參觀考察。
  • 上海研發投入佔GDP的4%,《2019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報告》新鮮出爐
    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執行副主任彭崧介紹,《2019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記錄了2019年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奮鬥足跡,不僅僅局限於科學技術本身,還囊括創新主體、創新產業、創新生態等重要內容;聚焦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重點舉措和重大成就,突出眾人矚目的年度事件,比如科創板開板、世界首張黑洞照片發布、
  • 上海如何加快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個變革,代表委員建言——提升現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期間強調,要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等三個方面下功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科技支撐能力,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作為全國最大經濟中心城市的上海,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