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頂尖科創設施、重要的研發與轉化功能性平臺、豐富特色承載區,到最廣泛的創新生態——當下,上海正按照「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初衷,圍繞四個維度謀布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四梁八柱」。
日前舉行的十一屆市委八次全會指出,要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上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首先必須著力增強城市核心功能,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此充分釋放、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構築起上海不可替代的戰略優勢。
記者昨天從相關部門獲悉:隨著明年六個大科學設施裝置交付,上海將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基本框架,科創策源能力持續進階,為我國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支撐。
大科學集群及功能性平臺,圍繞「卡脖子」技術展開攻關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明年將形成基本框架。」市科技工作黨委書記劉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全市科技系統正以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科技創新工作的總要求為指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強化基礎研究,籌建全球化的創新平臺,培育豐沃的創新生態,全面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四個維度可以描摹出當下這張科創藍圖的「進行時」,其中頂尖科創設施、重要研發與轉化功能性平臺無疑是重中之重的兩個層面。
首先,作為上海科創中心核心區的張江國家科學中心聚焦建設大科學集群,一方面為國內科學家提供各類創新平臺,另一方面釋放輻射效應,打造能夠吸引全球科學家來此從事科技創新的樞紐平臺。
今年5月,落戶上海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度過了10歲生日。迄今累計已有2.5萬個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藉助上海光源產生了一批世界級科研成果。明年,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將有六個大科學設施裝置交付,還有一個在建。這些大科學裝置將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圍繞「卡脖子」技術展開「硬碰硬」的攻關。
第二個層面,明年一批重要的研發與轉化功能性平臺將相繼落戶上海。這些是面向具體產業、具體領域的重大布局,將發揮出帶動效應。據透露,這批功能性平臺目前啟動運行的有15家,如智能型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與轉化運營載體;在走審批流程的有5家;處於培育中的有5家。25家功能性平臺涵蓋了上海方方面面的關鍵領域和產業,成為科創中心建設「四梁八柱」的最核心支撐。
結合各自資源稟賦,一大批特色承載區亮相
在楊浦區,十所大學周邊一個個科技園區破土而出,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試驗田、中小科技企業的孵化器、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助推器。這些科創載體串珠成鏈,激發出科技創新的「場效應」,為區域發展創造稅收達40億元。
在徐匯區,依託區域科技服務功能優勢,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正加速建設,人工智慧與5G、區塊鏈、物聯網等融合發展力爭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突破,打造出一批示範性深度應用場景,構建從源頭創新、成果轉化到產業發展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去年,上海人工智慧相關產業規模達210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1/3。
在閔行區,以環上海交大和華東師大周邊區域為重點,探索高校與區域聯動,促進科創成果溢出的新模式、新路徑,激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硬科技」創業集聚示範效應。目前,這個名為「零號灣」的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已打通從研發、應用到產業化的科技創新鏈,吸引了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科創企業在此落戶。據悉,一期入駐項目超過560個,設立企業超過400家。
放眼全市,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大背景下,每個區都結合各自科技資源稟賦,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創新成果承載平臺,打造成為科創中心的特色承載區,展現出一幅錯落有致、亮點紛呈的科技創新全景圖。
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為創新策源能力培育沃土
如果說科創中心框架的最頂層研究,是科學家要幹的,那麼這個框架最廣泛、也最豐沃的地基,應該是整個社會的良好創新生態,這也是科技創新最基本的條件。
科技創新制高點不僅包括面向未來的「高精尖」,更包含著「活在當下」的民生之需。伴隨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成功舉辦,上海面向全球發布了第二批19個世界級人工智慧(AI)應用場景,聚焦「AI+醫療」「AI+教育」「AI+城市管理」「AI+產業發展」。藉此,越來越多AI技術褪去了「高冷」面紗,從未來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同樣,基於市場期盼與實際需求,以及「十年磨一劍」的超前布局與孜孜探索,上海生物醫藥創新成果也迎來了「井噴」:據統計,國家藥監局每批准3個一類新藥研發,就有一個來自上海張江。
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在社會層面進行科學普及,鼓勵更多青年從事創新,同時弘揚科學精神,進一步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評價機制,轉變作風,改進學風,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為上海創新策源能力培育沃土。(文匯報記者 顧一瓊)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