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孔子的修為極高,給後人學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說:心中的志向是「道」,立身的根本是「德」,做起事來以「仁」為依據,暢遊在「藝」的各個領域。人的一生應該怎麼度過?這個問題太大,孔子給了四個方面的修為。
第一個方面,內心,是道。心中的理想,是人一生的終極追求,是一個人價值判斷的終極法則,是「道」。「道」這個字,望文生義,就是「首+辶」,頭放在腿上到處走,這就是道。也可以解釋「什麼是人」。頭放在腿上到處走,就是人。有的人到處走,沒有頭,那麼是行屍走肉。有的人有個頭,腦子裡裝了很多東西,不肯邁出一步路,那麼是空想家。頭,負責「知——道」,辶,負責「行——道」,知行合一,才是人的道。所以,「志於道」,就是「士子之心,知行合一」的意思。
第二個方面,「據於德」,什麼是德?按照道走,就是德,不按照道走,就是無德。所以,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就是按照道走,就是德。一個人一會兒走這條路,一會兒又走那條路,換來換去,沒有立身之本。或者成為投機主義,或者根本沒有原則和追求,就和德不沾邊。第三個方面,是仁。因為世界是「人的集合」。如果把「仁」看成數學語言,就是世界是「集合」,人是集合中的元素。什麼叫做「仁者愛人」呢?因為一個人就是一個元素,另一個人就是另一個元素,集合的特點是,每個元素完全相等。所以,仁者愛人,不是說去愛一個人,而是說把另一個人當成自己來對待,把別人當成人。
有一種佛系語言,叫做「把別人當成自己,把自己當成別人」,「把自己當成自己,把別人當成別人」。把人看成一個一個的個體,同時這些個體又屬於同一個集合。這就是「仁者愛人」。用孔子的另一句話說,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第四個方面,遊於藝。藝,是技藝,也可以是藝術,藝能,是指某一方面的能力。例如彈琴,繪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能力領域。但是彈琴和音階有關係,音符的節奏、音高,和人的耳朵、手指聯繫在一起。繪畫和色彩、構圖、空間結構有關係,和人的眼睛、手指聯繫在一起。藝,是人的主觀能力在不同領域的反應、掛接、聯絡、反饋。藝,是千變萬化的,是人類文明的各個具體分類。
一個人總是在某一個領域,工作、學習、生活。這就是「遊於藝」。「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就是孔子把人生的看法、態度,概括起來的四個維度。這四個維度,也可以看成是對人生的覺醒。一般而言,大多數人由於眼界和經歷的局限,總是庸碌的、匆忙的、慌慌張張的過完一生。一般人沒有這樣福報,獲得這樣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