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壯大新動能,提升現代經濟的「質」
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大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期間強調,要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等三個方面下功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科技支撐能力,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作為全國最大經濟中心城市的上海,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連日來,來自上海的代表委員們在討論中形成共識:要以創新引領發展,積極培育壯大新動能。
動力變革,需關鍵產業賦能
改革開放走過4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突破90萬億元。站在這一新的高度,原有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從上海看,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提高,建設用地逼近天花板,環境承載能力不足……這些現實的問題,意味著經濟發展不能再走老路,必須轉換動能,向創新要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的要素、體系和動能,加快落實到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實踐中;用產業科技創新的『進』,來提升現代經濟體系的『質』。」全國人大代表、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說。
培育經濟新動能,要雙管齊下,多措並舉。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認為,「一方面,要選準戰略新興產業,比如上海,就是緊緊咬住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產業,前瞻部署,搶抓機遇。另一方面,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等新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引領實體經濟走出一條新路。」
對此,上海積極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資源鏈,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和經濟合作競爭,新興產業不斷壯大。「集成電路堪稱製造業的引擎,沒有晶片的支撐,製造業難以提升能級;人工智慧就像是大腦和智慧,可以讓產業更聰明、更智能。」邵志清分析說,集成電路和人工智慧本身是高速發展的產業,更為關鍵的是,這些產業可以滲透到其他行業,為其他行業賦能。
動能轉換,要強化創新策源力
毋庸置疑,科技創新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和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考察上海時寄予重託,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這既是賦予上海的新使命,也為上海的城市功能設置了新的定位,為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幾年來,上海以科創中心建設為契機,著力布局大科學設施群,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並與中科院共建張江實驗室,力爭成為首批國家實驗室。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告訴記者,當今世界,國家間的競爭就是核心技術的競爭,國家實驗室就是要解決國家的科技核心競爭力問題,是科技創新中心的科學高地和創新成果的策源地。建議國家儘快在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的地區啟動國家實驗室部署和建設。
「我們正在創造最便利的條件,支持全世界的科研團隊到張江來利用大科學設施開展科學研究。」全國人大代表、浦東新區區長、市科創中心建設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杭迎偉說,以上海光源為例,目前已安排來自460家單位的2000多個研究組開展科學研究、實驗用戶超過2萬人,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
杭迎偉說,接下來,浦東新區還將持續強化大科學設施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發起和參與實施一批大專項、大計劃,力爭在引領性原創成果上實現重大突破,也歡迎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來浦東開展科研活動。
陳鳴波表示,通過重大科技攻關、重要創新載體、重點工程項目統籌推進,目的是增強創新策源力、科創驅動力,促進科技、經濟、金融等資源的整合與深度融合,構建起高效協同的科創中心建設體系。
陳鳴波提出,要從戰略層面的關鍵短板技術、供給側的創新成果產業化、需求側的應用場景開放這三個領域同時發力,把科創成果的孵化、轉化和產業化落到實處,使之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優勢。
壯大動能,需要多維協同融合
邵志清認為,培育壯大新動能,需要技術和產業的融合、製造和服務的融合、金融和實體的融合、科創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融合,甚至長三角區域的融合。「壯大經濟動能,要與上海三項新的重大任務有機結合。」
他分析,上海自身資源和空間不夠,各地都有要素資源所長,上海必須與長三角進行產業對接,開展協同創新。比如,與浙江江蘇的產業對接,與安徽合肥的創新資源對接,真正發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協同作用。
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則有望打通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兩大戰略,讓金融這一要素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更有力地助推動能培育。自貿區及新片區,則可以通過制度創新,持續吸引國際資源要素的加入,並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更好地釋放微觀主體活力。
除此之外,制度供給也必不可少。不論是全國的減稅降費,還是上海打造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出臺「民營經濟27條」「實體經濟50條」「擴大開放100條」,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供給,有力支撐了經濟新增長點的培育、發展新亮點的打造,如春雨般滋潤著市場主體,催生經濟領域的新業態、新模式加快萌動發芽。
從上海戰略新興產業增長快於一般工業等指標看,上海新動能的壯大已步入良性軌道。而及時的制度供給,正加快釋放微觀主體活力,並將形成萬馬奔騰的局面。
全國人大代表、奧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湯亮表示,從中央到地方,各類政策措施的出臺,為民營企業加快發展送來強勁東風,企業迎來「久旱逢甘霖」的利好。在這種良好氛圍下,民營企業要深耕主業,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努力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要有「一招鮮」,才能「吃遍天」,企業的「絕招絕活」,將打開國內外新的市場空間,也將成為經濟新增長點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