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遞|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2020-12-06 騰訊網

來源:《先鋒》雜誌2020年11月刊

作者:張建平,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中心主任;李林澤,商務部研究院金融碩士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點擊可放大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張建平 李林澤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是今後我國需要長期堅守的行動指南。成都要準確研判當前發展環境,對標國家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主要目標,結合「公園城市示範區」「智慧城市」建設,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核心思想以產業功能區建設、產業生態圈構建為主抓手,堅持在國家戰略和世界局勢中謀篇布局,全面推動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功能體系、公服體系和治理體系優化,著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空間體系調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成都作為我國西南地區中心、接泛歐泛亞門戶,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極具特色的自然稟賦,因此需要從自身比較優勢出發,以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提高要素流動效率為目標推動空間體系調整,實現公園城市戰略目標,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國際競爭力。

(一)以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為引擎

公園城市發展理念是對工業城市發展理念的反思和超越。成都作為國家的向西開放通道和泛歐泛亞國際門戶,不僅有產業規模紅利、典型的中心—外圍特徵和產業基礎強大又全面的產業門類,而且文化底蘊深厚,環境優美,具備發展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基礎條件。通過結合信息技術,打造綠色、安全、高效的城市服務體系,有利於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推動空間體系改革。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導向,通過推動科技創新、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突破成都各區劃原有行政邊界,助力成都依據各區劃不同區位優勢推動空間體系調整,促進產業鏈優化迭代參與國際競合。

(二)打造高品質產業生態圈和產業功能區

產業功能區和產業生態圈建設是成都克服「大城市病」,改善空間結構,推動要素流動,提高治理水平的關鍵。應以產業功能區為空間載體,以綠色發展理念為牽引,構建新型的城市公服體系,提高產業功能區的配套基建水平,助力生產要素流動。

一方面,推動空間體系調整需要以提高經濟規模、助力產業生態圈形成、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和促進要素流動為基本目標,生產性服務業位居城市中心,製造業按照各區劃區位優勢分布並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中心分布的基本戰略為指導,將產業功能區建設融入到城市整體發展規劃中;另一方面,推動空間體系調整需要加強以新型科創空間為核心的產業功能區建設,以科創空間為核心,帶動產業功能區整體發展,促進產業生態圈的形成,結合配套的公服體系和治理體系,形成整體的產業示範區,進而推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引領全國城市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產業體系轉型升級,激發市場源動力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我國成功控制疫情,經濟率先恢復活力,成為國際製造業的避風港,作為我國西南門戶,成都應把握這一歷史性機遇,抓住訂單轉移和產業轉移的契機大力發展都市產業,並藉機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助力產業集聚,推動城市功能分工。

(一)抓住後疫情時代產業轉移機會

面對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慘澹,各大企業訂單急速滑坡的情況,成都需要把握這一歷史性機遇。以成都優勢產業為主體,逐步接受世界各企業訂單,為本土企業提供發展機會,藉此彌補疫情損失的同時聚焦疫情暴露的產業鏈供應鏈整體問題,對產業生態圈進行整體優化,趁機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塑產業經濟地理,並以此作為應對未來疫情不確定危機的重要保障。

(二)以建設新型科創空間為動力源

作為產業功能區的核心、動力源,科創空間的建設和完善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高品質科創空間可以提供產業發展的全新動力,包括研發新技術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全新創意產生的產業鏈連鎖反應等。

以成都高新區瞪羚谷為例,瞪羚谷科創空間有兩張名片,一張是王者榮耀的遊戲公司天美工作室,另一張是拍攝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可可豆動畫公司,這兩大文創公司從自身的單一產業分別帶動了動漫、服裝和周邊等一系列文創產業的發展。接下來瞪羚谷產業基地還將針對遊戲、影視等文創細分領域構建產業生態圈,引導產業頭部企業落地產業園區,打造高品質文創平臺。應以瞪羚谷等諸多優秀科創空間為例,藉助時代發展機遇,大力打造高品質科創空間,圍繞與產業相關的細分領域著力引入高水平研發平臺,提高創新企業孵化能力,培養創新生態環境,以高品質科創空間作為動力源推動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參與國際競爭。

(三)打破成渝產業同質化格局

成渝地區由於所處區位大致相同,城市資源趨同,加之歷史遺留因素,導致產業結構趨同,包括在航空航天、運輸設備製造和計算機通信等領域出現了同質和錯配,產業未能協同發展,無法實現「1+1>2」的協同效應。行政區劃導致的經濟一體化未能實現,易導致惡性競爭,不僅浪費資源而且阻礙產業優化升級。

靈活看待產業同質化,依據產業互補和關聯特性分別施策,可以達到「1+1>2」的效果。一方面,根據成渝地區產業關聯度較高的特點,在成渝地區原有產業基礎之上共建世界級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打造以成都、重慶為「核」的雙城經濟圈。另一方面,根據成都重慶各自產業互補性較強的特點,發揮各自優勢,例如成都軟實力較強,重慶工業硬實力略勝一籌,則二者可以在汽車製造、旅遊和金融等方面採取優勢互補戰略。通過優勢聯合和互補,實現成渝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共同推動成渝地區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打造經濟增長「第四極」。

完善都市圈功能體系,推動產業集聚

都市圈功能體系是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必然結果,是考慮到交易成本和知識外溢性之後的合理選擇。因此完善成都都市圈功能體系建設有利於提高產業集聚,藉助規模經濟效應降低製造成本,藉助產業布局不同降低交易成本,最終有利於提高產業競爭力。

(一)發揮成都區位比較優勢

成都作為我國面向歐洲和亞洲的內陸通道,在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建設完善成都都市圈功能體系的過程中,需要靈活借鑑成都區位比較優勢。成都應以目前已經形成的產業集群為根基,以城市功能發展規劃為主幹,以產業功能區建設為肌群,打造具有充分市場活力的都市圈功能體系。

(二)優化城市功能分工提高要素流動效率

都市圈功能分工格局是城市交易成本外部性和知識的外溢性導致的不同產業呈現環形分布的空間格局,這同時也是企業經過考慮,根據都市中心的優勢和隨之而來的交易成本之後自主選擇的結果。即將研發、銷售等部門設置在城市中心,而將製造等成本較高、需要地租和人力成本較高的部門放在了周邊城市。從而形成了都市圈以生產性服務業聚集為核心,製造業圍繞位居周邊城市的空間格局。

成都應按照城市功能分工的原則,以市場機制為指引,積極推進產業功能區的建設,按照各城市的區位優勢,明確各市功能定位,從而助力產業生態圈的形成,推動各城市優勢互補。積極打造渝西成東「一帶」,培育綿陽—眉山、瀘州—萬州「兩線」,並以此為榜樣推進實現良性的都市功能分工格局,加快生產要素流動速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建設高質量公服體系,降低產業鏈運營成本

公共服務體系屬於城市的配套體系,重點聚焦於產業配套、生活配套和城市配套。良好的配套服務體系有利於產業運營效率的提升。成都應立足於目前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和產業生態圈建設,推動實現高質量的配套公服體系,助力構築成都高水平的產業競爭業態。

(一)推動高質量發展政策保障體系建設

完善以機制改革、政策創新,提升資源聚集程度和配置效率,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目標的高質量發展政策保障體系建設,推動城市新區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生活配套基礎設施、區域配套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持續推進財政預算、國資經營評價、土地資源配置、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標準管理和動態調整、企業扶持激勵等五項制度改革,完善高質量政策保障體系,有利於頭部企業落地,降低產業交易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提高政府治理水平,進而助力產業功能區建設,營造服務功能豐富的社群空間。

(二)公共服務以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理念為核心

產城融合指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活力向上發展的模式。職住平衡指一定區域內職工數量與住戶的數量大體保持平衡狀態,居民就近工作,通勤在合理範圍之內,不僅有利於保護環境,而且可以提高生產效率。

加強以產城融合、職住融合為核心思想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即在以產業功能區作為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的過程中,以產城融合的理念為主線,形成以產業、工作為一體的城市功能區;以職住平衡理念為牽引,著力於工作和住戶數量的大體平衡,使得產業布局與居住人口布局合理分布,促進產城融合的發展;以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為基本理念設計完善與產業以及生活配套的公服體系,達到疏解城市功能、促進現代化高品質產業功能區建設的目標。

推動治理體系現代化,助力產業優化升級

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同時,配套產業也應緊隨其後。通過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可以更好地統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高產業協作水平。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大背景之下,為避免產業競爭、資源浪費、管理混亂等重大問題的出現,更需推動治理體系現代化,實現城市治理的前段感知、問題處置、事後評估閉環管理全覆蓋。

(一)結合「智慧城市」建設提高治理效率

提高治理能力,實現跨地區跨產業跨社區治理的突破,需要結合「智慧城市」建設。成都要實現要素的合理分配,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功能區和科創空間,利用區塊鏈技術,突破各部門、各區劃的信息壁壘,建構數據資源共享體系,實現各部門的數據資源共享。

通過大數據採集、處理和分析,可以及時針對各市場運營主體、各產業功能區在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協調解決,實現效益最大化、要素流動最大化、產業協作水平最大化。針對各區各主體的不同需求,可以做到不同主體不同政策,制定專業化的產業政策體系,引導要素的協同聚集,優化產業生態,助力成都產業優化升級。

(二)把握以人為本的治理思想,提高空間治理能力

在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推動構建產業生態圈的過程中,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治理思想,在創新空間治理、增強城市韌性上先行先試。在藉助大數據、城市規劃、產業功能區建設等諸多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過程中,要秉承公園城市以人為本的綠色發展理念,重點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打造綠色生態新城。在城市規劃,土地開發的過程中,構築空間傳導管控體系,摸索留白用地管理機制和地下地上整體開發模式,推動新型治理標準融入城市規劃。在產業功能區建設過程中,結合治理水平現代化的要求,瞄準產業競爭力發力,探索構建「功能區管委會+專業化運營公司」管理體系,完善營商環境和投融資體系,加強監管,積極落實主體責任,及時解決各主體運營出現的問題。

(三)以場景營城為實現路徑

場景營城即場景在城市經營中的運用,通俗地講就是城市主體通過使用新經濟應用場景、創造新經濟應用場景來經營城市的一系列活動。這是一個場景識別、場景收集、場景分析和聚類、場景應用和場景創造並推動城市功能優化升級,促進新經濟快速發展的循環迭代的過程,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選擇。

以公園城市示範區戰略為抓手,打造綜合性的綠色生態城市場景,以城市級場景營造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釋放城市發展機遇。以社區場景營造為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高科技技術融入到社區場景營造中,提高社區治理水平,突出社區治理優勢,實現生產生活的平衡,形成發展的新競爭點。

編輯 羅夢丹 吳帆

校對 冉暉昱 全威帆

審核 黃鑫

相關焦點

  • 創新生態體系與產業發展體系耦合關係
    探索了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創新生態體系和產業發展體系的耦合關係,構建了耦合分析模型,分析了2013-2017年兩體系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的變化趨勢,並提出了體系升級優化的政策建議。對於創新生態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集中在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和區域創新生態體系,對於國家層面的宏觀創新生態體系研究較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是黨根據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主要矛盾和發展目標,著眼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做出的戰略部署,必須要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在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上走在前列。
  • 「產業升級大家談」厚橋街道:以產業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
    厚橋街道將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周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打造「產業高端、創新活躍」的產業升級引領區這一目標定位,聚焦壯鏈、牢鏈、強鏈,挖掘優質資源、集聚高端資源、用好市場資源,全面推進產業集聚、增強發展實力。
  • 前瞻「十四五」|做好新型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聯動發展
    ,要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以下簡稱「四新經濟」),並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由於「四新經濟」具有創新指向性,其孕育的集中化和發展的分散化特徵,有利於構建基於城市群協同創新的產業分工體系,強化中心城市與其外圍腹地開展產業分工合作,逐步從產業間分工深入到產業內分工、產業鏈分工,同時促進城鎮化人口向不同規模等級的城市集聚,推動實現城鎮體系結構優化,形成城市群協同分工效應,從而促進新型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在要素配置、空間分工上實現耦合、協調與優化。
  • 山東省人大代表秦松:煙臺初步形成了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他介紹,2019年,煙臺市努力建設海洋經濟實力強、海洋生態環境美、海洋管理服務優的全國一流海洋經濟大市,突破發展現代漁業、海工裝備製造業、海洋文化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物流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和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六大產業,初步形成了支撐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 煙臺初步形成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海洋經濟增長10.7%
    正在舉行的山東「兩會」上,來自煙臺市的省人大代表、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重點實驗室主任秦松表示,2019年,煙臺市初步形成了支撐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預計2019年全市海洋經濟增長率10.7%。1月19日上午,在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煙臺代表團團組會議接受集中採訪。
  •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我國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 代表委員和列席人員圍繞構建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積極建言...
    同時,加大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專項旅遊,培育壯大康養、航天、科技等旅遊新業態。加快推動三亞亞特蘭蒂斯、三亞海棠灣不夜城、陵水海洋主題公園等旅遊綜合體和重點旅遊項目竣工開業。我們要積極做好旅遊產品及服務的迭代升級,開發系列適應客戶需求的個性化、品質化產品,提升服務品質,減少低端供給,增加中高端供給,建議加大力度推動國企混改,推進導遊體制改革,鼓勵涉旅企業做大做強,參與到交通、商業等領域,實現優化壯大發展。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是什麼
    ,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黃群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六大戰略任務,其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
  • 產業結構優化 綠色製造體系完備南京溧水開發區奮力爭創國家級經濟...
    原標題:產業結構優化 綠色製造體系完備南京溧水開發區奮力爭創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第5批綠色製造名單轉型升級,主導產業優勢明顯溧水開發區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車、臨空經濟兩大產業為主導,以智能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支撐,以航空物流、會展商貿、總部經濟為重點的生產生活性服務業並舉的現代產業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均達40%以上。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已佔據了開發區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
  • 產業研究|利用資源稟賦加快產業集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協同發展、資源優化產業集聚作為頗具特色的經濟組織形式,不僅可以很好的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實現,同時在推動域內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進而形成良性循環,推動區域經濟良性發展軌道。三、聚集域內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產生「整體大於局部之和」的協同效應,有利於提高區域競爭力,促進區域創新發展。拓寬產業鏈、多元化發展產業園區是以構建高集聚、特色突出、鏈條完整的良好產業生態為發展目標的園區。
  • 煙臺萊山壯大海洋經濟新動能 加快發展四大海洋產業
    加快發展四大海洋產業,重點抓好六大項目建設———萊山壯大海洋經濟新動能   水母網6月4日訊(YMG記者 徐睿 通訊員 王洪崴)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當前,全市正以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為主線,科學構建具有煙臺特色的海洋產業體系,加速推動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轉變。在這一進程中,萊山大有可為。目前,煙臺萊山區正緊緊圍繞全區中心工作,發展四大海洋產業,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海洋經濟產業體系,為煙臺海洋強市建設貢獻力量。    建設海洋強市,離不開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 阿拉山口:加快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作體系
    阿拉山口綜保區已具備鐵路組織、國際物流、國際貿易、保稅物流、保稅加工、綜合服務等功能,在大力推動跨境電商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先後建設了5000平方米跨境電商監管場站、採購了軟硬體設備及系統,引入了戰略合作夥伴,開發上線了「阿拉山口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通關數據網絡化申報。通過「通道+樞紐+網絡」的物流運行體系,輻射世界各地。
  • 海南優化產業結構,十二大重點產業推動整體經濟發展
    海南生態軟體園的華麗「變身」是海南近年來進行產業調整、建立現代產業機構的一個縮影。自2015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並實施十二個重點產業發展決策部署以來,海南省產業成形成勢情況良好。特別是去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4·13」重要講話以來,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背景下,海南省進一步優化產業機構,現代化產業發展取得可喜成績。
  •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前海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圳新聞網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曾舒琪)8月6日,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舉行「《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前海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2020-2025年)》發布暨專項行動工作會議」,正式發布實施《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前海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2020—2025年)》(下稱《行動方案》)。
  • 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
    此外,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了要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以及營造良好的環境以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李夢欣於2019年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基礎上構建了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並採用神經網絡模擬算法對高質量發展現狀進行綜合評價[5]。魯朝雲於2109年設置了投入效率和產出質量兩個一級指標構建了現代服務業評價體系,採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確定指標權重,對現代服務業進行了評價並為其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6]。
  • 山東化工加速智能化轉型 形成七大板塊產業體系
    化工產業經濟總量連續28年位居全國首位,已形成煉化、無機化工、合成材料等「七大板塊」的產業體系……近年來,山東主動作為,超前謀劃,實施重大技術創新、智慧化工建設等工程,在穩固化工第一大省地位的基礎上,還為全國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他山之石」。
  • 【地評線】大洋網評: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要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效率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主線。要引導生產要素流向高效率的部門和環節。以人工智慧、5G、車聯網等為代表的一批新產業新經濟蓬勃發展,要引導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生產要素協同投向這些重點領域。要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方式,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動力變革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 三大領域十二個產業方向 青島出臺行動計劃加快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
    集聚區集聚的不僅是企業,更是在集聚優質產業要素,推動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功能區集聚影視企業300餘家,形成了覆蓋影視後期、服裝、道具等18個行業門類的影視全產業鏈配套體系,吸引全國第一個5G高新視頻實驗園區落戶入駐。
  • 凸顯集群優勢 擴大共振效應 贛州經開區打造現代產業體系走筆
    日前,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4+1」主導產業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以鎢與稀土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及現代服務業(4+1)為主導產業,按照「一個領導、一個部門、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個平臺、一支招商隊伍」的「六個一」工作機制,組團式推進主導產業發展。
  • 全面解讀現代化經濟體系——六大特徵、三個難點、五條路徑
    「其中動力體系包括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三大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現代產業體系要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經濟體制要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目標:「兩個一百年」那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最終目標和落腳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