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智慧財產權...

2020-12-06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今年上半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有9項專利達成許可,合同金額(不包括銷售額提成)已超過3億元,還有更多的新發明正在被精心地挑選和培育成為高質量、有商業價值的專利,預計全年專利和技術許可合同到帳金額較去年增長100%。

一件過去乏人問津的專利賣出了超過4億元的高價

有這樣一個故事讓上海生科院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名噪一時:上海生科院去年將一項由該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科學家發明的蛋白抗腫瘤藥物專利技術,授權給了跨國醫藥企業賽諾菲—安萬特公司,合同金額為6000萬美元外加銷售額提成。價格之高,在國內基礎研究領域堪稱罕見。不為人知的是,這麼一項發明,在它問世後的最初幾年裡,儘管申請了專利,卻一直乏人問津。直到2008年,上海生科院新組建的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開始了「挽救」努力,經過兩年多的運作,它的合同身價超過了4億元人民幣外加銷售額提成。如今,賽諾菲—安萬特公司正在對這項專利進行後續研發。

談及國內智慧財產權交易現狀,中科院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主任、上海盛知華智慧財產權服務有限公司CEO縱剛告訴記者,中國的科學家做科研項目,常常以發表論文為終點,有時也申請專利,但多為滿足科研項目管理規定中的相關要求。由於科學家缺乏智慧財產權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也沒人提供專業服務,結果產生了大量低商業價值的專利,這些專利技術無法被有效利用,也得不到有效保護,最終無法轉化為生產力。產生這樣的結果不是科學家的錯,因為科學家是科研專家,而不是智慧財產權和商業談判專家。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國內科研單位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水平偏低所致。由於科研院所的領導層普遍對智慧財產權工作和所需專業化人才缺乏深入了解,導致目前國內科研單位對專利只有行政式的管理而沒有專業化的管理。

縱剛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國內在申請專利前基本不做專利性和潛在商業價值的評估,但如果不知道一個發明是否有專利性和商業價值就申請專利(包括國際專利)並且繼續向產業化推進,那麼因此而投入的大筆費用很可能就是浪費,得不到回報。

然而,判斷專利性和商業價值需要在全球範圍進行在先技術和競爭技術的搜索、分析和比較,查出來的文獻絕大多數是英文,所以沒有科研知識和流利的英語能力、不懂各國專利法以及市場商業運作的人員便無法勝任這個工作。因此,智慧財產權管理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工作,需要精通科研、英語、法律和商業的複合型人才。但目前國內這類高水平的人才數量極少,專業化水平不夠。

正因為國內太缺乏智慧財產權運作的專業人才,我國的智慧財產權在交易之際,往往蒙受巨大損失。比如,目前一些國外公司在中國以極低的價格,向科學家們收購很多尚未申請專利的成果,藉以形成他們自己的智慧財產權,「這等於中國投入科研經費和人力資本,卻是給別人打工。」縱剛告訴記者。

縱剛帶領他的團隊正是由此切入,在發明產生之際便對其進行評估、挑選、增值和培育,使其能夠變成有價值的智慧財產權。現在,上海生科院的科研人員有了研究成果後,只需填寫「發明披露表」,縱剛他們就接手,主導後續所有的智慧財產權和技術轉移工作,包括從鑑別、培養、保護有價值的專利直至許可轉讓出去。科研人員無需再為寫專利申請、答覆專利審查意見、進行合同商業和法律條款談判而煩惱。同時,專業化的運作也使得專利和交易的質量都有了大幅提高。比如,2008年上海生科院將一項植物抗蟲技術專利亞洲之外的在僅有幾種農作物中的使用權許可給一家世界主要農業生物技術企業,合同金額便超過1000萬美元外加銷售額提成,大大超出科學家的預期。這是上海生科院首次向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巨頭輸出專利技術,同時也是上海生科院首次與跨國企業籤訂重大的技術許可合同。

離開專利這副「鎧甲」,創新成果就無法走向市場

「對科技成果而言,專利就像一副『鎧甲』,離開它的保護,創新成果就無法走向市場。」上海生科院副院長倪福弟向記者表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上海生科院在智慧財產權工作體制上進行了創新,借鑑國際著名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先進經驗,制定了本單位的智慧財產權戰略,將戰略嵌入到科研項目的立項、評估、專利申請等各個環節。

但是如何將智慧財產權戰略落實在具體的操作之中呢?在縱剛看來,其中最大的關鍵就在於從發明披露一直到轉化成功的全過程管理,其中通過專利申請前的「培育」來得到高質量的專利非常重要。如果專利申請時工作沒有做好,專利質量差,則很難引起公司的興趣。

以轉讓給賽諾菲公司的那項成果為例,2003年該項技術被國際腫瘤生物學權威雜誌《癌細胞》報導,可惜的是,它的專利卻如稀疏的「籬笆」,很容易被「鑽空子」,結果很多公司都對它不感興趣。但在仔細研究後續的相關研究成果之後,縱剛發現,專利「籬笆」雖然稀疏,卻還能補上。他立刻調集人手,利用這個蛋白抗癌藥物的一個新功能另外申請一個新專利,把成果保護得嚴嚴實實,同時新專利將進入幾十個國家,覆蓋全球主要市場。這一來,立刻吸引了多家跨國藥企。雖然這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但縱剛告誡說,質量差的專利想通過後期再來彌補或「挽救」通常是極為困難的,最好是在申請時就把質量做好。

「都說知識是無價的,但缺少了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知識所創造的市場價值將大打折扣,而成敗的關鍵就在於細節的管理上。」縱剛對此深有感觸。細節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合同談判中,賽諾菲能開出如此高價,訣竅就在談判。6000萬美元並非一次性支付,而是根據新藥研發的不同節點步步推進,多次支付。「一旦新藥上市,達到目前同類藥物的銷售水平,上海生科院就可以連續多年獲得每年幾千萬美元的銷售提成。」

花大力氣培養智慧財產權管理和技術轉移的專業人才

讓科研人員不用再坐上談判桌,圍繞一項項專利與國內外的各個層面談判,這需要大量智慧財產權管理與技術轉移的高級專業人才來代勞。目前,隨著業務的開展,縱剛已經帶出了第一批六七人的團隊,又在培養第二批十幾人的團隊。

令縱剛更頭疼的是團隊成員的薪資問題。智慧財產權項目經理在國際市場上的年薪平均在16萬美元左右,「中國事業單位體制內的工資根本無法與外企的高薪競爭。」這正是縱剛要在上海生科院智慧財產權中心之外成立上海盛知華智慧財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的原因之一,目前,縱剛兼任該公司的CEO,公司核心團隊均來自上海生科院知產中心,為下一步擴大規模、培訓二級團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經過幾年的摸索,上海生科院知產中心以及旗下盛知華公司借鑑國際上科研成果轉化的運作模式,在智慧財產權、成果轉化及與企業合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了由「發明評估→增值→專利→發展→市場→許可/轉讓→談判→合同」等步驟組成的專業化工作鏈,以提高專利質量和技術的商業價值作為工作重心,在此基礎上進行專業化的市場營銷和商業談判,從而做到從發明披露到最終轉化的全程管理,保證了專利質量,有效促進了科研成果轉化。

2007年至2010年間,上海生科院的專利申請數量穩步增長,專利質量顯著提高,其中在國外市場申請的專利數量有了顯著增長。與國內外企業籤訂許可、轉讓與合作研發合同總額達6.5億元,實收到帳金額也持續大幅增長。

縱剛談及上海生科院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以及盛知華公司的發展時表示:「我們的商業模式和具有國際水平的專業化服務,填補了我國智慧財產權服務業在高端智慧財產權服務方面的空白。今後我們將為更多的國內科研機構服務,把更多的發明培育成高質量有商業價值的專利,推向國內和國際市場。」

圖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林鴻宣院士在指導學生對比實驗數據。

(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中科院上海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與貝因美籤署合作協議
    中科院上海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與貝因美籤署合作協議 12月20日,「中科院上海健康研究院-貝因美基因與營養聯合實驗室」(中科上貝聯合實驗室)成立籤約儀式在上海生科院舉行。中科院院士、上海生科院院長李林,貝因美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及聯合實驗室主任之一謝宏分别致辭。該聯合實驗室主任之一、上海生科院林旭研究員表示,該實驗室未來將以打造適合中國人特點的幼兒配方奶粉、母嬰營養品配方作為新的研發重點。
  • 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攜手中科院人才中心舉辦「科技成果轉化...
    會議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八月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聯合主辦。會議於11月20日進行了「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課程,組織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及實踐、科研項目智慧財產權全過程管理、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專題研修,並參觀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21日舉辦的「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內容更加豐富,分為9個主題演講和成果對接交流。
  • 中科院成果轉移轉化:十大典型模式—新聞—科學網
    西安光機所不斷完善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業已形成了科技與服務(中科創星孵化器)、科技與市場(與企業共建工程中心)以及科技與社會(與民營資本共創研究院等)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 3.盱眙凹土中心研發引領特色資源開發模式 2010年6月,中國科學院與盱眙縣人民政府聯合共建了「中國科學院盱眙凹土應用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中心」。
  • 廣西科技廳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商泰國曼谷創新中心建設事宜
    目前,已下達廣西創新驅動發展重大專項項目推動曼谷創新中心建設,希望以重大專項資金為牽引,調動各方力量,開拓市場運作機制,實現曼谷創新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希望在項目資金出境,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合作模式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達到發揮各自優勢,合作共贏的局面。
  • 微生物所順利通過《科研組織智慧財產權管理規範》(GB/T33250-2016...
    12月17日,中知(北京)認證有限公司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籤發了《智慧財產權管理體系認證證書》,證明其符合《科研組織智慧財產權管理規範》(GB/T33250-2016)國家標準,認證範圍覆蓋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真菌學、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及農業微生物與生物技術的科學研究
  • 果谷生物聯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深度研發「個性化營養」
    為了推動中國保健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滿足孕、老及其他年齡段中國人群對營養與健康的個性化需求,2020年8月,上海果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發出一款適合大眾群體的靈芝活性幼芽體-靈芝胚芽。
  • 2018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產業技術情報...
    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產業技術情報部主要從事科技查新諮詢、專利信息分析、產業技術情報諮詢等業務,因業務發展需要,現公開招聘以下工作人員:一、招聘崗位:1. 產業經濟信息崗 1名2. 生物產業信息諮詢崗 1名二、應聘條件:1.
  • 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果掃描—新聞—科學網
    > 挖掘重大項目、開展與中關村海澱園區等企業的對接、建立智慧財產權運營平臺、實現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打造國際技術轉移平臺…… 近五年來,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以下簡稱北京中心)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技術轉移工作模式,與北京市及地方政府、企業形成了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合作格局,建立了「立足北京,服務全國」的技術轉移工作網絡。
  • 賽諾菲-安萬特—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優秀青年人才獎勵基金...
    10月26日上午,賽諾菲-安萬特—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優秀青年人才獎勵基金頒獎典禮舉行。頒獎典禮由上海生科院副院長張旭主持,賽諾菲-安萬特全球研發中心副總裁、中國研發中心總裁江寧軍,賽諾菲-安萬特中國研發中心新藥開發部總監張愚以及上海生科院副院長吳家睿等出席了頒獎典禮。全體獲獎者、博士後、研究生代表和各所科研人員等共六十餘人參加了頒獎典禮。
  •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技術轉化已創下過億收入
    在上海原法租界「最具科學氣息」的嶽陽路上的中科院大院內,有一座赭石色的建築,外形酷似中世紀的城堡,由很多連續的拱門相連,交響詩般的工整磅礴令人驚豔。這幢原名為「在君樓」的建築,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最早建的一座大樓,後來被命名為「生科樓」。
  • 中山大學智慧財產權轉化基金成立,助力廣州打造創新創業中心
    大洋網訊 7月9日,中山大學藥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專場對接會暨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第十一期活動舉辦。本次活動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指導,中山大學藥學院、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廣州市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承辦。
  • 上海矽酸鹽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實現轉移
    8月18日,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轉移籤約儀式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舉行。上海矽酸鹽所黨委書記、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主任劉巖與深圳市光和精密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明籤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轉讓協議,共同推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應用。
  •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寧波園區項目開工
    中國寧波網訊 昨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寧波園區項目開工。建成後,該園區將聚焦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高新技術成果,為寧波打造「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提供科技支撐。據了解,該園區是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寧波新材料創製中心原有規劃內容基礎上的擴展升級。園區將重點建設「兩院兩基地」,即新材料研究院、生物醫藥研究院、研究生培養基地和新材料中試基地,圍繞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研究與中試,開展成套製備技術與工藝的開發以及技術轉移、轉化和項目孵化。
  • 寧波北侖 |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寧波園區開建
    8月2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寧波園區項目開工。建成後,該園區將聚焦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高新技術成果,為寧波打造「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提供科技支撐。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寧波新材料創製中心立足寧波市,輻射長三角,圍繞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研究與中試,開展成套製備技術與工藝的開發以及技術轉移、轉化和項目孵化。
  • 央視:美國污衊中國竊取智慧財產權 是典型單邊主義
    美國依據所謂「301調查」,污衊中國「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指責中國「強制」美國企業轉讓技術。多位專家表示:這些指責毫無事實根據。美方的所作所為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  專家表示:在中美商業活動當中,並不存在所謂「中國竊取美國的智慧財產權」。
  • 探訪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實驗動物紀念碑(組圖)
    1月2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廖侃研究員在擦拭實驗動物紀念碑。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攝新華社上海1月3日電 婆娑的柳樹下,一座莊重的實驗動物紀念碑下方,放置了一個藍色中英文銘牌:「謹以紀念為生命科學研究而獻身的實驗動物」——這裡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實驗動物中心,一個擁有近半個世紀悠久歷史的中國實驗動物基地。元旦假期,這裡有80多名員工堅守崗位,精心照料著實驗動物們。
  •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丁健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丁健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2016-12-01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杭州中科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立
    杭州中科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立 2020-06-06 09:08:48
  • 信陽師範學院智慧財產權運營管理中心揭牌
    尹安偉 攝  4月26日正值第20個世界智慧財產權日。當日上午,信陽師範學院智慧財產權運營管理中心正式成立,信陽市市場監管局局長孫雲宏、副局長陳長傑,信陽師範學院副校長餘本海、科技處副處長宋力等出席揭牌儀式,孫雲宏同餘本海為該中心成立揭牌。  餘本海表示,信陽師範學院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已連續三年被評為河南省高校智慧財產權綜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十快高校」。
  • 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集成創新 跨越發展
    經過3年的建設,文獻情報實現了資源與服務重組,期刊實現了聯合編輯出版,網絡工程實現了整個生命科學研究院網絡集約化管理,生物信息研究實現了原本單一的數據研究模式向數據研究與數據服務並行模式的轉變,掛靠學會實現聯合辦公,檔案館實現了生命科學研究院內各所(中心)的檔案信息統一管理;基本形成了以文獻情報和期刊出版為基礎,以網絡工程為支撐,以檔案、生物信息和學會為補充,集信息的建設、服務、管理與交流為一體的信息支撐集成創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