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有9項專利達成許可,合同金額(不包括銷售額提成)已超過3億元,還有更多的新發明正在被精心地挑選和培育成為高質量、有商業價值的專利,預計全年專利和技術許可合同到帳金額較去年增長100%。
一件過去乏人問津的專利賣出了超過4億元的高價
有這樣一個故事讓上海生科院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名噪一時:上海生科院去年將一項由該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科學家發明的蛋白抗腫瘤藥物專利技術,授權給了跨國醫藥企業賽諾菲—安萬特公司,合同金額為6000萬美元外加銷售額提成。價格之高,在國內基礎研究領域堪稱罕見。不為人知的是,這麼一項發明,在它問世後的最初幾年裡,儘管申請了專利,卻一直乏人問津。直到2008年,上海生科院新組建的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開始了「挽救」努力,經過兩年多的運作,它的合同身價超過了4億元人民幣外加銷售額提成。如今,賽諾菲—安萬特公司正在對這項專利進行後續研發。
談及國內智慧財產權交易現狀,中科院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主任、上海盛知華智慧財產權服務有限公司CEO縱剛告訴記者,中國的科學家做科研項目,常常以發表論文為終點,有時也申請專利,但多為滿足科研項目管理規定中的相關要求。由於科學家缺乏智慧財產權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也沒人提供專業服務,結果產生了大量低商業價值的專利,這些專利技術無法被有效利用,也得不到有效保護,最終無法轉化為生產力。產生這樣的結果不是科學家的錯,因為科學家是科研專家,而不是智慧財產權和商業談判專家。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國內科研單位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水平偏低所致。由於科研院所的領導層普遍對智慧財產權工作和所需專業化人才缺乏深入了解,導致目前國內科研單位對專利只有行政式的管理而沒有專業化的管理。
縱剛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國內在申請專利前基本不做專利性和潛在商業價值的評估,但如果不知道一個發明是否有專利性和商業價值就申請專利(包括國際專利)並且繼續向產業化推進,那麼因此而投入的大筆費用很可能就是浪費,得不到回報。
然而,判斷專利性和商業價值需要在全球範圍進行在先技術和競爭技術的搜索、分析和比較,查出來的文獻絕大多數是英文,所以沒有科研知識和流利的英語能力、不懂各國專利法以及市場商業運作的人員便無法勝任這個工作。因此,智慧財產權管理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工作,需要精通科研、英語、法律和商業的複合型人才。但目前國內這類高水平的人才數量極少,專業化水平不夠。
正因為國內太缺乏智慧財產權運作的專業人才,我國的智慧財產權在交易之際,往往蒙受巨大損失。比如,目前一些國外公司在中國以極低的價格,向科學家們收購很多尚未申請專利的成果,藉以形成他們自己的智慧財產權,「這等於中國投入科研經費和人力資本,卻是給別人打工。」縱剛告訴記者。
縱剛帶領他的團隊正是由此切入,在發明產生之際便對其進行評估、挑選、增值和培育,使其能夠變成有價值的智慧財產權。現在,上海生科院的科研人員有了研究成果後,只需填寫「發明披露表」,縱剛他們就接手,主導後續所有的智慧財產權和技術轉移工作,包括從鑑別、培養、保護有價值的專利直至許可轉讓出去。科研人員無需再為寫專利申請、答覆專利審查意見、進行合同商業和法律條款談判而煩惱。同時,專業化的運作也使得專利和交易的質量都有了大幅提高。比如,2008年上海生科院將一項植物抗蟲技術專利亞洲之外的在僅有幾種農作物中的使用權許可給一家世界主要農業生物技術企業,合同金額便超過1000萬美元外加銷售額提成,大大超出科學家的預期。這是上海生科院首次向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巨頭輸出專利技術,同時也是上海生科院首次與跨國企業籤訂重大的技術許可合同。
離開專利這副「鎧甲」,創新成果就無法走向市場
「對科技成果而言,專利就像一副『鎧甲』,離開它的保護,創新成果就無法走向市場。」上海生科院副院長倪福弟向記者表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上海生科院在智慧財產權工作體制上進行了創新,借鑑國際著名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先進經驗,制定了本單位的智慧財產權戰略,將戰略嵌入到科研項目的立項、評估、專利申請等各個環節。
但是如何將智慧財產權戰略落實在具體的操作之中呢?在縱剛看來,其中最大的關鍵就在於從發明披露一直到轉化成功的全過程管理,其中通過專利申請前的「培育」來得到高質量的專利非常重要。如果專利申請時工作沒有做好,專利質量差,則很難引起公司的興趣。
以轉讓給賽諾菲公司的那項成果為例,2003年該項技術被國際腫瘤生物學權威雜誌《癌細胞》報導,可惜的是,它的專利卻如稀疏的「籬笆」,很容易被「鑽空子」,結果很多公司都對它不感興趣。但在仔細研究後續的相關研究成果之後,縱剛發現,專利「籬笆」雖然稀疏,卻還能補上。他立刻調集人手,利用這個蛋白抗癌藥物的一個新功能另外申請一個新專利,把成果保護得嚴嚴實實,同時新專利將進入幾十個國家,覆蓋全球主要市場。這一來,立刻吸引了多家跨國藥企。雖然這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但縱剛告誡說,質量差的專利想通過後期再來彌補或「挽救」通常是極為困難的,最好是在申請時就把質量做好。
「都說知識是無價的,但缺少了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知識所創造的市場價值將大打折扣,而成敗的關鍵就在於細節的管理上。」縱剛對此深有感觸。細節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合同談判中,賽諾菲能開出如此高價,訣竅就在談判。6000萬美元並非一次性支付,而是根據新藥研發的不同節點步步推進,多次支付。「一旦新藥上市,達到目前同類藥物的銷售水平,上海生科院就可以連續多年獲得每年幾千萬美元的銷售提成。」
花大力氣培養智慧財產權管理和技術轉移的專業人才
讓科研人員不用再坐上談判桌,圍繞一項項專利與國內外的各個層面談判,這需要大量智慧財產權管理與技術轉移的高級專業人才來代勞。目前,隨著業務的開展,縱剛已經帶出了第一批六七人的團隊,又在培養第二批十幾人的團隊。
令縱剛更頭疼的是團隊成員的薪資問題。智慧財產權項目經理在國際市場上的年薪平均在16萬美元左右,「中國事業單位體制內的工資根本無法與外企的高薪競爭。」這正是縱剛要在上海生科院智慧財產權中心之外成立上海盛知華智慧財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的原因之一,目前,縱剛兼任該公司的CEO,公司核心團隊均來自上海生科院知產中心,為下一步擴大規模、培訓二級團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經過幾年的摸索,上海生科院知產中心以及旗下盛知華公司借鑑國際上科研成果轉化的運作模式,在智慧財產權、成果轉化及與企業合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了由「發明評估→增值→專利→發展→市場→許可/轉讓→談判→合同」等步驟組成的專業化工作鏈,以提高專利質量和技術的商業價值作為工作重心,在此基礎上進行專業化的市場營銷和商業談判,從而做到從發明披露到最終轉化的全程管理,保證了專利質量,有效促進了科研成果轉化。
2007年至2010年間,上海生科院的專利申請數量穩步增長,專利質量顯著提高,其中在國外市場申請的專利數量有了顯著增長。與國內外企業籤訂許可、轉讓與合作研發合同總額達6.5億元,實收到帳金額也持續大幅增長。
縱剛談及上海生科院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以及盛知華公司的發展時表示:「我們的商業模式和具有國際水平的專業化服務,填補了我國智慧財產權服務業在高端智慧財產權服務方面的空白。今後我們將為更多的國內科研機構服務,把更多的發明培育成高質量有商業價值的專利,推向國內和國際市場。」
圖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林鴻宣院士在指導學生對比實驗數據。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