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以下簡稱信息中心),於2002年6月成立並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第二階段試點工作創新支撐體系。三年來,信息中心認真貫徹中科院領導提出的「一流的科技創新,一定要有一流的信息平臺支撐」的要求,穩健求實、與時俱進,集成創新、跨越發展,為中科院科技創新提供一流的信息支持,為國家科技發展、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創造一流的信息環境。
勇於改革,打造全新體系
走在改革前列,勇當知識創新試點工作的排頭兵。信息中心在整個中科院文獻情報系統內率先機構整合,改革機制體制,打造全新的信息支撐體系。
整合:一種挑戰,一個創舉
2002年6月,信息中心將擁有52年歷史的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取消法人整建制併入,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創新基地的13個學術期刊、10個學術性學會辦公機構、1個生物信息研究中心和分散運作的檔案與網絡工程等信息支撐單元併入。
這是一種挑戰。整合6個不同方向的信息單元,集多項專業服務內容與工作背景於一身,基本上沒有任何參照系。既要考慮各自的發展,又要考慮整體在創新體系中的定位;既要克服磨合過程中的不適應,又要納入統一發展規劃。一切創新工作必須「摸著石頭過河」,邊整合,邊提高。
整合更是一個創舉。經過3年的建設,文獻情報實現了資源與服務重組,期刊實現了聯合編輯出版,網絡工程實現了整個生命科學研究院網絡集約化管理,生物信息研究實現了原本單一的數據研究模式向數據研究與數據服務並行模式的轉變,掛靠學會實現聯合辦公,檔案館實現了生命科學研究院內各所(中心)的檔案信息統一管理;基本形成了以文獻情報和期刊出版為基礎,以網絡工程為支撐,以檔案、生物信息和學會為補充,集信息的建設、服務、管理與交流為一體的信息支撐集成創新體系。
改革:機制體制先行
知識創新,機制體制改革先行。信息中心大力推進一系列機制體制改革,適應新型信息支撐體系建設。
取消法人整建制併入六大業務板塊,實現了跨單位重組建制。
率先打破中央與地方、公共與專業文獻情報系統的機制體制差異,與上海圖書館/上海科技情報研究所共建共管「生命科學圖書館」,成為中科院首個理事會領導下的館長負責製圖書館。
執行民主、集約、高效的現代管理機制。實行主任負責制和各板塊負責人聯席會議決策制度;取消職能部門,合併為一個綜合辦公室,只設6名職能人員,面向全中心提供服務;後勤服務也全部實現社會化。
實行全員競聘上崗,對不適應機制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新要求的職工妥善安排轉崗分流;人才能進能出,幹部能上能下,用人機制進入良性循環。
集成創新,帶動整體發展
以集成引領創新,信息中心通過集成創新進一步完善整合機制,在戰略、資源、能力、組織上實現集成,帶動整體快速發展。
戰略集成:準確定位引領整體發展
將整體發展戰略同學科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明確自身的戰略定位,提出了「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成為國內外生命科學界最重要的信息基地之一」的總體目標,形成了「為科技研究與開發服務」和「生命科學學科服務為主導,網絡化綜合信息服務為發展方向」的基本發展思想,並在此基礎上凝練了建「一流的信息資源建設中心、一流的信息資源交換中心、一流的信息資源服務中心、一流的信息服務培訓中心、一流的信息諮詢研究中心」的發展戰略,通過戰略集成,高度統一各板塊的資源、服務、人才、管理、文化等建設,集中優勢力量,推動各方面工作的有序開展。
資源集成:內聯外合廣聚資源渠道
一方面充分發揮文獻、情報、網絡、期刊、學會等集結優勢,進一步完善生命科學領域信息資源共知共享、聯合交叉、集成服務系統,打造生命科學信息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和學科門戶——「生命科學信息港」。
另一方面,改變了原先自己單一採購建立資源體系的傳統做法,通過院內外系統多元化、多層次資源共建共享,海納百川,最大限度地獲得了學科內各種高品質資源。目前信息中心館藏文獻印本346萬餘冊,文獻資料庫34種,鏡像與光碟信息資源達3160GB,各類全文電子期刊和圖書22600餘種,資源數位化程度快速提升,資源品種和數量都為歷年最多。
力集成:先進手段提升服務水平
信息中心通過平臺集成與技術集成手段,極大提高了面向學科的專業綜合服務能力。
平臺集成建設方面,集成了文獻服務平臺,將各研究所分散的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通過地區中心這個大平臺進行更大範圍的協調,形成面向整個上海分院地區的聯合採購和服務平臺;先後成立了專門的情報諮詢研究部、科技查新諮詢中心、生物學文獻資料庫等機構,建立了情報研究平臺,形成情報研究鏈,強化系統性的學科情報服務與專題數據服務能力,以滿足各層次的更高水平的創新信息服務需求;將13個編輯部聯合起來建立期刊編輯出版平臺,極大地提高了出版效率和出版質量,降低了重複建設的成本;為12個單位、5個園區、400多個計算機終端提供24小時快速信息技術服務,形成了直接面向課題組的統一強大的網絡服務平臺;成立了學會聯合辦公室,共建共享學會辦會資源,面向10個學會提供精幹高效的優質服務;成立了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檔案館和覆蓋各個研究所的檔案服務體系。
技術集成建設方面,通過3年時間建設了基於網絡的信息服務平臺,將信息服務延伸到研究人員的桌面,中外文科技期刊的使用90%在網上得到實現,中外文科學資料庫檢索、中外文博碩士論文、中外文專利文獻的使用100%在網上得到實現,館藏圖書的網絡服務量也達到了20%,通過網絡提供全文傳遞的服務量位居全院第二;作為CSDL數字參考諮詢服務網絡成員和上海中心圖書館知識導航諮詢專家單位之一,在網上實現用戶虛擬參考;期刊編輯實現網上投稿與全文上網;檔案服務在中科院系統內首先實現網絡化;各掛靠學會也建立了基於網絡的會員註冊與信息發布系統。同時,結合科研與管理的需求開發計算機系統,先後自主或參與開發了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科研成果統計系統、課題和論文查詢系統、SARS專題管理系統、試劑網上訂購系統、研究生查詢系統、一卡通系統、CBA數據加工與檢索平臺、空間生物學統計軟體等具有代表性的科研系統開發項目,信息支撐能力大大提升。
組織集成:交叉互補實現高效運作
組織內部實施跨職能、跨部門的集成,通過知識與能力的互補,充分發揮項目團隊作用來實施聯合攻關,避免過去「人自為戰」、「組自為戰」的陋習。例如,在抗SARS工作中,信息中心有能力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各方面優勢,搭建了「抗SARS科研信息支撐平臺」,用最快的速度創編了《生命科學快報——抗SARS專輯》,用最快速度搶先刊登了一批高質量論文,用最快速度開通了24小時響應的抗SARS資料庫網站,集中滿足了科學家的需求,發揮了積極的支撐作用。
組織外部,通過學科領域的專家委員會、期刊編委會、學會理事會等實現與服務對象的溝通,通過圖書館理事會實現與共建單位的溝通,通過協作網絡實現與資源聯盟的溝通。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使許多創新目標得以實現。
依託學科,形成發展個性
生命科學是21世紀自然科學領域中最主要的學科,是我國和我院的科技發展戰略的重點研究領域,信息中心以生命科學為專業文獻信息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的導向,依託學科,學科帶動,形成了自身特色。
建一流的學科文獻資源體系
信息中心文獻資源以學科為導向,重點建設生命科學領域信息量密集的、有代表性的中外信息資源,以生物學、醫學、化學、農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級文獻為主,兼顧其他學科。整個資源體系呈現出數位化與學科化特色,其結構瞄準了我國生命科學前沿發展對專業科研信息的需求。
提供一流的學科文獻情報服務
信息中心積極向研究人員和研究生提供學科信息服務和資源推介培訓,主動幫助他們更有效地使用學科信息資源,資源的利用率明顯提高,學科文獻資源服務保障率達到85%~95%。
依靠學科館員開展學科情報服務,先後與中科院生物局、政策局聯合主辦《生命科學研究快報》和《科技動態監測快報——生命科學專輯》,受到了院士與專家好評;向中科院提供決策諮詢報告,自2003年4月有統計數據以來,共被採納41篇,並得到過國家領導人、中科院領導批示,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刊物的採納;陸續完成了植物學、空間生命科學、生物製藥、抗體技術、基因組研究等具有代表性的學科研究態勢報告;為國家和上海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提供生命科學專題項目的決策諮詢;同時,該中心設立了面向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查新中心,通過近3年的努力,業務量已近1990年的140倍,並分設了浦東張江、嘉定、昆明3個分中心,2004年完成科技查新1129項、引文檢索230項、專利二次開發檢索58個,在市場競爭尤為激烈的上海地區位居第二。
辦一流的生命科學學術期刊
信息中心編輯出版13種學術期刊,代表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的最高水平。據最新統計,該中心的Cell Research、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和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的SCI影響因子在中國4800多種科技期刊僅入選的71種中,分列第2、8、9位,在生命科學領域雄踞前三甲。該中心的13種學術期刊中,有4種期刊進入SCI,有4種期刊獲得國家期刊獎,有3種期刊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支持,有5種期刊獲中國科協基金資助,有5種期刊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期刊方陣」,有6種期刊在中科院出版基金科技期刊排行榜榜上有名,有9種期刊被美國CA收錄、6種被美國BA收錄、7種被美國Medline收錄、3種被俄羅斯文摘雜誌收錄、1種被英國科學文摘收錄。Cell Research有關幹細胞國際研究熱點論文的首發,還迅速引起國際權威刊物Nature、Wall Street Journal和Washington Spot等評論,國內《科學時報》、《文匯報》、《解放日報》、《南方周末》、《新聞周刊》等報刊也紛紛報導,並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朱作言副主任的電話鼓勵,中科院路甬祥院長為此作了親筆批示。
開展一流的學科信息研發
信息中心承擔多項國家「863」、「973」、中科院和上海市的重點項目的生物信息學研究,並成功開發出多個生物信息資料庫,成為國內同行業核心信息源;自主開發了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CBA),是目前國內惟一的生物科學領域的綜合性文獻資料庫,曾經獲得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納入國家數字圖書館項目;自建生命科學信息門戶等多個學科專題資料庫。例如在SARS期間快速建立了供科研人員研究的SARS專題資料庫,在2003年聯合國「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作為典型範例被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援引介紹。
院地合作,集結優勢資源
戰略聯合:與上海圖書館合作漸入佳境
信息中心在2002年7月與上海圖書館/上海科技情報研究所共建「生命科學圖書館」,集中雙方在生命科學方向的優勢資源和優勢服務,以鮮明的學科特色為標誌,共同打造符合前沿科學需求的文獻情報服務。2003年至2004年期間,雙方合作舉辦了「院士論壇」、「國際科學家講壇」、「東方之聲——知識與健康系列講座」等一系列科學文化活動,共同組織了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王安憶與裴鋼院士進行的一場以「科學與人文的交融」為主題的對話,在上海市民中產生了重大影響。2004年5月雙方的合作進一步深入,在浦東張江依託上海藥物研究所設立生命科學圖書館浦東分館,向高科技園區和市民開放,讀者十分踴躍,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同年11月,增開「社會科學與文化閱覽室」,為研究生素質教育提供直接服務。
引領作用:成為上海文獻情報協作體系的骨幹力量
信息中心發揮中科院創新引領作用,打破門戶與地域界限,參與建設上海地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是上海中心圖書館的成員單位,牽頭參與上海市科委上海公共研發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擔任了科技文獻服務系統項目專家組組長單位,並擔任了上海科學數據信息資源共享服務管理中心主任單位,在上海文獻情報協作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放眼國際,拓展發展空間
與世界第一科技期刊出版商Nature出版集團和第四大科技期刊出版商Blackwell出版公司開展合作,被認為是信息中心放眼世界,拓展國際發展空間的裡程碑。2004年11月,該中心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和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3份英文期刊與Blackwell達成合作協議,2005年7月13日,Cell Research成為Nature出版集團在亞洲的第一個合作夥伴,加入國際一流辦刊陣營,引入先進辦刊理念,大大提升了中國頂尖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
而在此之前,信息中心始終致力於探索國際化發展道路。2004年3月該中心在英國Hixton與EBI建立了蛋白質組學資料庫研究合作關係,為完成人類肝臟蛋白質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奠定了較好的基礎。2004年10月信息中心與英國CABI(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達成合作開發CBA的意向,將在資料庫加工生產、聯合出版等方面進行合作。
信息中心還先後組團赴美國NIH、BA、Medline、ISI、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德國UB、TIB等國際著名文獻情報與圖書出版機構學習調研,邀請北京大學圖書館、Blackwell、CABI、歐盟信息社會總司、韓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等國內外知名同行來訪,海納百川,為自身發展注入了國際化的思維元素。
創新文化,營造事業氛圍
信息中心積極倡導與信息支撐體系相適應的、有自身特色的創新文化,推進環境改造、推進創新文化內涵的積澱、推進職工隊伍建設、推進科學普及與文化輻射、推進科學文化傳播,營造良好事業氛圍。信息中心於2004年7月曆時一年半完成了11227平方米館舍改建,新館舍以人為本, 兼具開放性、專業性與功能性,體現了科學文化的輻射效應,為讀者和職工營造了一個優雅清靜的公共空間。
信息中心致力於建立具有創新意識的新型信息支撐體系與讀者的關係,十分重視科學文化、科圖文化與讀者的互動。致力於建立和凝聚起一支知識化、年輕化的優秀團隊,為員工創造良好的發展機會,樹立員工愛崗敬業、主動為我國生命科學的研究與發展提供優質綜合信息服務的價值觀;目前該中心115名職工中就有博士後1人、博士6人、碩士27人,其中有生命科學學科背景的58人;並且鼓勵員工進行信息科學的研究與探索,近2年公開發表文章共47篇(不包括會議論文),其中有11篇為SCI論文,並有職工作為數據分析組第一作者在2004年1月Science上發表了抗SARS生物信息研究文章。
在注重自身創新文化建設的同時,信息中心還始終致力於科學文化傳播和科學的普及。該中心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與地方機構共同建立了上海市首個「青少年科學研究院實驗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共同組建了國內首個「中國健康教育協會高血壓健康教育(上海)中心」,共同舉辦面向市民和網絡的「知識與健康系列科普講座」18講,獲得市民廣泛歡迎,現場觀眾5000餘人,視頻日均點擊3000餘次;協助科學家成功舉辦了「首屆亞太男科學論壇」、「第四屆亞洲睡眠大會」等國際學術活動等。
信息似海我如帆,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正從新的坐標揚帆啟航,展望未來5~10年,力爭通過不懈的努力、集成創新,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成為國內外生命科學界最重要的信息基地之一,不斷開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