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2020-12-05 央視網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原標題:

  一名醫護工作者查看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結果。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科學向未來】

  編者按

  腦與類腦研究是世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類腦智能引領人工智慧,實現人工智慧普適化,將引起經濟社會變革性發展,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重大影響。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已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入啟動日程。北京、上海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對腦科學研究也進行了前瞻布局,在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的課題組對超過1萬例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有望幫助人類揭示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本期特邀請馮建峰教授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饒毅教授等專家介紹我國腦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相關進展。

  大腦,是人的神經中樞,稍有損傷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因此腦部區域也被稱為「生命禁區」。而且大腦結構複雜,一些相關的疾病一直困擾著人類。其中包括抑鬱症、自閉症、神經退行性疾病、腦卒中和精神分裂症等。以前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主要方法不出兩類:實驗和理論。近年來增加了第三種手段:計算。加上世界範圍內深入開展的國際合作,為科學家研究「生命禁區」打開了一扇窗。

  以復旦大學為例,2015年,學校就成立了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作為跨學科國際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試驗田,學院以復旦大學雄厚的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綜合優勢為基礎,以計算神經科學為橋梁,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大腦機制解析、類腦智能算法、新藥智能研發、腦疾病智能診療、通用智能等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構建了全球腦與類腦國際合作網絡。我們的目標,是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類腦智能研究與應用融合發展的前沿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新興學科發展,推動我國的腦與類腦智能前沿科學研究。

  五大跨學科中心開展腦科學的前沿研究

  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很多方向都是跨學科的。為此,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建立了五大跨學科的研究中心。

  認知神經科學中心: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將從分子、神經元到神經環路,在不同尺度下研究人類智能的編碼模式,闡明認知活動的大腦機制。結合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理心理學、神經解剖學、神經影像學等多學科理論,進行從感覺、知覺、注意、動機,到決策判斷、學習記憶、情緒情感、思維意識等領域的研究,解析認知過程的不同階段和大腦運作的基本機制。最終利用計算神經網絡形態模型,擬合多模態大腦數據,仿真大腦的部分認知功能,並建立全腦尺度神經動力學行為特徵與疾病的關係。結合心理分析和神經技術的手段對疾病進行挽救和幹預,達到從基礎科學到應用科學的轉化。

  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張江國際腦庫):依託腦資料庫,研究多模態、多尺度和多中心數據算法理論及應用,開展神經科學、心理學、醫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前沿交叉研究,在腦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推動精準醫學和個性化醫療轉化研究,尋找腦疾病在基因、影像和認知功能等方面的有效診斷指標,提升腦重大疾病臨床診斷以及藥物療效評估的準確性和效率;以數據為驅動,探索腦疾病致病機制;通過多維度觀測手段,開展定量化人腦研究,揭示人腦的生物基礎。

  計算系統生物學中心:基於大數據分析與生命科學實驗技術的交叉融合,建設生命科學形態計算仿真與數理技術應用的平臺。開展認知、注意、學習與記憶過程的腦科學實驗研究,建立大腦學習記憶過程的大尺度計算模型,揭示大腦信息處理機制,啟發類腦智能學習新理論、新算法;發展非線性、系統科學的新理論與新方法,分析和理解大腦等複雜性系統演化的規律,並應用於現實複雜系統的調控;發展新的數值和理論方法,致力於生物學中的定量化建模與分析,以及數學和生物學的交叉。

  神經與智能工程中心:面向重大神經與精神疾病的臨床診治需求,發展神經動力學信息感知與處理方法,探索腦信息整合規律與腦功能重塑機制。將神經編碼與智能理論相結合,研發神經感知、神經調控和神經計算技術,突破腦-智融合技術,建立片上智能系統,研發自學習智能人——機融合系統,實現神經功能智能調控與仿生,為保護腦、增強腦、幹預腦提供智能設備和創新解決方案。

  綜合生物醫學影像中心(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中心於2016年投入建設,由復旦大學與上海市全球科創中心市級重大專項共同投入4億元支持共建,致力於在中國上海打造亞太地區最大的世界級影像技術實驗平臺。開發高級成像技術和多模態腦定量技術,探究腦功能、腦結構、代謝、電生理、電化學等信號,揭示腦信息生成與處理機制,探究生物體在生命周期中腦的發育與老化過程、以及腦疾病的早篩及預後;建立腦數據採集和預處理的標準,拓展腦與類腦科學基礎生物研究,為神經科學與臨床診斷提供綜合性的高端研究平臺。

  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應用廣泛,或是下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源頭

  從2015年以來,在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與應用領域,我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了300餘篇論文,其中高影響因子多篇,很多研究走向了應用。比如,我們的研究人員開發了智能算法,尋根腦重大疾病,建立智能神經調控技術,開創治療新途徑;在算法與應用方面,受左右腦啟發,設計了雙通道跳躍神經網絡,圖像分類性能出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腦機制解析方面,首次揭示抑鬱症與睡眠問題關係的腦調控機制,發現精神疾病風險基因擾亂青少年腦發育等。

  產學研合作也取得了進展,建立了智慧機器人聯合實驗室。2016年12月,我們攜手科大智能公司,共建智慧機器人聯合實驗室。雙方團隊就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多個方面開展了科研項目產業化工作,實驗室已成為服務機器人技術、影像智能分析系統、智能物流、智能電氣、研發與產業化基地。

  一些產業化項目取得重要成果。比如,基於深度學習的腦健康智能影像體檢系統。我們結合影像學基礎理論、利用大量影像及診斷數據進行深度學習訓練,快速分析核磁掃描影像,精準判檢白質病變,微出血、腔梗,腦區體積變化等腦疾病早期症候,篩查腦疾病高風險人群,及時警示幹預,幫助醫生快速讀片,提高診斷準確率。

  我們開發了一款影像學指標輔助急性缺血性卒中診療決策的智能軟體。系統按照最新的國際和國內的臨床指南規範自動對CT掃描進行智能分析,2分鐘以內就能給出量化結果輔助醫生進行下一步診療決策。一般情況下,中風急診只能就近就醫,在醫療較落後的地區,即使沒有高水平的神經內科醫生急診值班,這個系統也能輔助手術醫生做決策。

  腦科學研究的應用十分廣泛。比如我們還建立了電網設備狀態智能分析系統。我們與國網電力上海公司聯合開發,基於變電站機器人巡檢的紅外圖像分析,應用深度學習算法,實現智能電網關鍵設備狀態的自動評估,設備異常狀態檢測準確率達到90%以上。

  現在,張江國際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也開始發力。我們將發展類腦學習理論和方法,構建多模態腦影像,高性能計算、類腦晶片,機器人智能實現等類腦智能核心試驗平臺,集成可構建腦功能圖譜的戰略性數據平臺,推動基礎神經信息科學研究、腦重大疾病臨床研究以及技術開發,為下一代信息技術革新提供全新的智能處理理論、方法、技術與平臺,為推動類腦智能及相關產業顛覆性變革提供技術創新源頭。

   (作者:馮建峰,系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

相關焦點

  • 細數《遮天》黑暗動亂源頭,七大生命禁區!(續)
    縱觀《遮天》全書,一直縈繞在人族心頭的就是這黑暗動亂,黑暗動亂一旦爆發,生靈塗炭,暗無天日,人族歷史上多少驚才絕豔之輩為了平定這黑暗動亂而血灑星空,直到葉凡證道成天帝之後才徹底摧毀掉這黑暗動亂的源頭,七大生命禁區!上篇文章小編已經介紹過七大生命禁區的其中三個-神墟,仙陵,葬天島,這篇文章咱們就書接上回,繼續說一說這剩下的四大生命禁區!
  • 深圳先進院腦信息中心:探索腦科學「信息化」 致力基礎前沿研究
    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認知研究所(簡稱「腦所」 )和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新成立的腦信息中心(簡稱「中心」),同時也是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在深圳建設的分中心,就正是一支孜孜探索這些問題答案的腦科學交叉研究團隊。
  • 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題: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新華社記者陳芳、王昆全球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社會各界如何參與、源頭創新的靈魂在哪裡……在29中國在基因組和蛋白質科學、腦科學、靈長類動物克隆、免疫學、誘導多能幹細胞、超級雜交稻、組織和器官工程、新發傳染病疫苗、抗腫瘤藥等方面呈現出一批重要的創新型成果與突破,對國際科學進步、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 深圳特區40年④|楊學明院士:讓大科學裝置成為源頭創新的「利器」
    新華網深圳8月6日電(孫倩文)創新是深圳經濟特區的基因。歷經40年,深圳的人工智慧、5G技術、電子信息產業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速。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深圳將如何勇立潮頭,賡續奮進,譜寫創新發展「新樂章」?
  • 建設腦科學科技創新中心
    本報訊 記者沈慧、實習生竇紅飛報導:北京市科委近日在京啟動「腦科學研究」專項,發布《「腦科學研究」專項工作實施方案》。  據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介紹,北京在腦科學研究方面優勢突出,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學科布局、最強的研究隊伍、國際一流的實驗條件和技術資源。
  • 劉慶峰代表:加強源頭技術創新 搶佔AI浪潮智高點
    談AI下個20年 源頭技術創新突破,可奠定領先地位未來二十年,人工智慧技術將發展成什麼樣子?劉慶峰認為,當前是人工智慧第三次浪潮的紅利期,接下來人工智慧將實現規模化落地,應用於教育、醫療、司法等諸多產業領域。新一輪AI浪潮中,中國有望走在世界前列。
  • 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集成創新 跨越發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以下簡稱信息中心),於2002年6月成立並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第二階段試點工作創新支撐體系。經過3年的建設,文獻情報實現了資源與服務重組,期刊實現了聯合編輯出版,網絡工程實現了整個生命科學研究院網絡集約化管理,生物信息研究實現了原本單一的數據研究模式向數據研究與數據服務並行模式的轉變,掛靠學會實現聯合辦公,檔案館實現了生命科學研究院內各所(中心)的檔案信息統一管理;基本形成了以文獻情報和期刊出版為基礎,以網絡工程為支撐,以檔案、生物信息和學會為補充,集信息的建設、服務、管理與交流為一體的信息支撐集成創新體系
  • 打造頂尖腦科學技術交流與融合平臺!「南京腦觀象臺」揭牌
    作為「2020世界生命健康大會」的分論壇,本場活動吸引了100餘位海內外腦科學領域專家學者齊聚南京,共同探討科技新知。據了解,「南京腦觀象臺」是江北新區聚焦腦成像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依託新區新型研發機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布局打造的高端科研平臺。
  • 破解人類大腦的奧秘,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普及腦科學
    破解人類大腦的奧秘,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普及腦科學 新民網9月12日消息,今日(9月12日),一部展示腦科學領域令人驚嘆的發展進步和潛力誘人的機遇的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向全球發布,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
  • 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成立—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1月20日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今天在滬揭牌成立。
  •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分別召開第一...
    3月27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量子院)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腦科學中心)分別召開理事會,總結回顧北京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取得的成績與經驗,研究部署量子院和腦科學中心下一步工作
  • 科學專家都不敢測量:生命禁區
    當然整個地球上我們還有太多太多的未知還未發現或是探究清楚,更別說浩瀚的宇宙了。人類憑藉著智慧和先進科技技術,逐步爬上了生物鏈的金字塔頂端,科學家為代表的人類團體一直探索的最前沿,但是並沒有深度的探清。無底洞裡面到底有什麼?科學專家都不敢測量:生命禁區。希臘地區有一處神秘湖泊,被當地居民成為無底洞。
  • 蘇州醫工所成立「腦科學儀器創新研究中心」
    蘇州醫工所通過該中心匯聚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技術與知識信息傳入,為中科院、全國以至全世界的腦科學研究單位提供重要技術支撐。目前中心已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神經系統實驗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部腦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以及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等國內外一流腦科學基礎研究與光學儀器研發機構逐步建立類神經網絡式的智能化協作體系。
  •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打開APP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發表於 2018-06-03 09:22:14 高興夫指出,腦科學是關係人類福祉、國家發展、社會安康的創新事業。浙江省政府正積極布局,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項目,充分發揮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等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以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
  • 黃翔博士的「開腦」演講,用敬畏與感動守護生命的禁區
    在TELL+科學的演講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翔博士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將高端的腦科學、腦外科知識深入淺出地分享給大家。講者介紹黃翔,醫學博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顱底外科研究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神經腫瘤學組秘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及太平洋神經科學院訪問學者。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
    近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一同為依託單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掛牌。當天還舉行了該卓越創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16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
  • 攻關核心技術!江北新區聚焦「腦科學」研究
    今天(1月31日),南京江北新區發布《深化創新名城先導區建設提升創新首位度實施方案》,以6大方面15條舉措,立足國家新區定位,深度對接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打造全面創新升級版。其中特別提到將在全省率先開展腦科學研究,立足核心科學開展創新工作,切實擔當起國家級新區的使命。
  • 記錄神經細胞信息 打開神經系統科學新紀元
    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一種程序來研究活體大腦內神經元的腦電活動  自動化機器人程序是眾所周知的,儘管非常耗費時間、困難而且令人無法想像,目前為人類神經系統科學家工作而出名的是全細胞膜片鉗麻省理工學院對這項技術作出解釋:需要將一個微小的凹窩載玻片吸液管與一個神經元的細胞膜像接觸,然後在細胞膜上打開一個小氣孔來記錄細胞內部的腦電活動。  這項技術花費了研究生Suhasa Kodandaramaiah四個月的時間來學習。他在一篇新聞報導中說道:「當我熟悉這項技術的時候,我能感覺到即使它是一門藝術形式,它也能成為一種能夠由一個機器人執行的程序化工作和決定。」
  • 缸中之腦:意識是信息的創造者
    意識是信息的創造者,人的意識在物理機制上源自基因信息!認識了上述觀點也就明白缸中之腦悖論:基因如果變異只出現在個體,不能快速複製傳播到多個個體,這個變異基因無法形成種群。人的意識也是一樣。只有形成群體性意識,才有意義。
  • DeepTech發布生命科學十大技術趨勢,基因編輯在列
    DeepTech「2019 生命科學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3月22日,中國新興科技內容和硬科技服務提供商DeepTech「2019生命科學論壇」在滬舉辦,來自生物醫藥領域的科學家、投資人和創業者深度探討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創新、技術革命和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