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2020-11-29 中國江蘇網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題: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新華社記者陳芳、王昆

全球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社會各界如何參與、源頭創新的靈魂在哪裡……在29日閉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國內外生命科學健康領域頂級科學家共聚一堂探尋生命科學創新的源泉,期待共同為增進人類福祉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新動能,實現世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生物技術引領世界科技和產業變革

近年來,生物技術群體性突破及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向農業、醫學、工業等領域廣泛滲透,引領性、突破性、顛覆性特徵日益凸顯,已成為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核心。

中國在基因組和蛋白質科學、腦科學、靈長類動物克隆、免疫學、誘導多能幹細胞、超級雜交稻、組織和器官工程、新發傳染病疫苗、抗腫瘤藥等方面呈現出一批重要的創新型成果與突破,對國際科學進步、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表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依然是引領生物技術在各方面應用及轉化的源頭,需要各國政府高度重視並加大支持力度,各國科學家瞄準生命科學前沿和生物技術重大需求,共享成果、攜手合作,以更多科學突破和創新積極應對人類生存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說,近五年,中國政府累計投入約600億元來支持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技術創新。中國政府已將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納入國家重點戰略,出臺「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等指引性文件,近期正在推進位定生物技術中長期發展國家戰略規劃。

美國國家醫學院院長曹文凱說,跨越國界的努力和合作在推進生命科學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共同努力,通過思想交流與合作,共同分享數據,我們可以實現更多的成就。

構建技術創新良性「生態系統」

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副主任沈建忠表示,中國生物技術發展必須重視創新能力建設,從政策、規劃、設計、創新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創造更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推動生物技術的源頭創新、重大創新的開發和產業化。

國內外專家認為,源頭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需要一整套良性機制。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理工學院特聘教授阿龍·切哈諾沃向記者分享以色列高科技企業成功秘訣。

「校企合作、創投基金、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政府股權投資等發揮重要作用。」他說,國際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紛紛在大學設立孵化器或研究所,在校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新項目中,企業主動與在校學生籤訂勞務合同,以保證他們畢業後在企業工作五年。

輝瑞中國副總裁趙大堯、禮來中國高級副總裁王莉等認為,中國在生物技術研究方面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後,專業人才匱乏,同樣的科研領域有很多類似的目標,需要政府在機制上進行創新,避免重複造成的浪費。同時,加快生物技術領域人才儲備,激發年輕人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可能實現蛙跳式發展。

合理的評估機制可激活源頭創新

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大衛·巴爾的摩表示,合成技術的潛力是無限的,已成為未來生物技術的核心。共享信息、共享知識非常重要。「一開始我們確實找到了生物系統中一些非常奇妙的事情,我們可以利用它去治療神經系統疾病,但需要通過科學家進一步的討論和研究來更多地了解大腦,並且把這種理解轉換到我們對於一些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案之中。」

「有的技術成果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才能實現商業化和產業化。在科研過程中,給予科學家一定的原創空間,不要過多幹涉他們。」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約翰·沃克認為,很多創新或發明來源於科學家的靈感。

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朱爾斯·霍夫曼也強調,減少對科學家研發自由的限制和影響,讓科學家追尋屬於自己的夢想。如果的確有投資價值,再進行投資、轉化。

英國阿斯利康副總裁喬基姆·賴施爾認為,企業要與科學家思維方法緊密結合,建立科學的研發機制,在為科學家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打破條塊分割和單打獨鬥的局面,提高產品研發成功率,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

在此基礎上,研究成果評估機制顯得尤為重要。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庫爾特·維特裡希表示,如何進行項目評估?誰來負責評估研究成果?這是各國面臨的現實問題,某一項產品或設備在一些國家特別有前景,可能因評估不當,市場上看不到本國品牌,研究成果要建立多角度評估機制。

相關焦點

  • 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400餘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在京共話生命科學...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王昆)10月27日,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400餘位國內外生命科學領域頂尖科學家圍繞醫學與健康、農業與食品安全、環境科學、生物技術與經濟、衛生政策等領域,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和最新成果展示。
  • 生命科學讓生活更美好
    10月27日,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    本次大會是世界生命科學和中國生命科學界的一次盛會,也是我國在該領域舉辦的層次最高、影響範圍最廣的大會,對推動我國生命科學領域跨越式發展、提升我國生命科學的國際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 生命科學神奇之門漸漸開啟
    11月1日至3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了一場中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生命科學領域學術盛會——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世界糧食獎和沃爾夫農業獎獲得者與來自世界36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界產業界代表齊聚一堂,展開一場生命科學領域的「華山論劍」。
  • 世界生命科學大會 聽聽大咖怎麼說
    原標題:世界生命科學大會 聽聽大咖怎麼說 2016年11月1日—3日,一場生命科學領域的盛會在北京舉行。10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世界糧食獎得主和沃爾夫農業獎得主讓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熠熠生輝。
  •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原標題: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諸多重要文件,其中《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排在首位通過。
  • 生命科學學院舉行2018級研究生入學教育
    根據學校統一部署和安排,9月6日下午,生命科學與醫學部2018級研究生入學教育大會在生命科學學院禮堂舉行。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魏海明、副院長胡兵、臧建業等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以及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黃強、科研處副主任徐維平等出席會議。會議由學院黨委副書記、學生工作負責人丁麗俐主持。
  • 鍾南山:讓科學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11月8日舉辦的騰訊醫學ME大會上說,在上遊不讓病毒傳染和蔓延到更多的人,這種做法迅速地遏制了疫情。鍾南山表示,在生命之痛的面前,人類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因此全球的醫學專家需要建立一個長期合作交流的機制,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來拓展人類醫學能力的範圍。未來醫學研發的實踐還應該積極地投入科技力量。
  • 2020未來科學大獎舉行雲端頒獎典禮|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
    劉勇軍:生命科學是研究生老病死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各類植物和多樣的動物世界。所有的生命體都遵循從DNA,到RNA,到蛋白質的中心法則。駱利群:探索生命的奧秘,是人類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最後前沿,生命科學的發現,也對改善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起到關鍵作用。
  • 袁隆平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還有兩個夢想
    袁隆平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還有兩個夢想 2018-11-20 14:17:00來源:長沙晚報   原標題:袁隆平獲2018
  • 盤點歷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猜猜2020誰將折桂?
    科學使生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這裡相見,使我們能夠活在生命的每一個呼吸裡,有一份熱,發一分光。我們的生命雖未曾謀面,卻有種奇妙關聯。科學家們通過科學來接受生命挑戰,通過基礎研究的方式探索人類對生命認知的極限問題,從根本上加深我們對生命的理解。
  • 革新範式,人類表型組學策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
    促進人類健康、解析健康原因始終是驅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的核心需求和問題之一。表型是生命體的生物特徵。表型組,是指生物體從微觀組成到宏觀、從胚胎發育到衰老死亡全過程中所有表型的集合。表型組學是繼基因組之後生命科學的又一個戰略制高點和原始創新源。
  • 氫分子醫學研究成果榮登世界生命科學大會
    中國網訊 (董傑)近日,2016 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在京召開,這是一場我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生命科學領域學術盛會,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與來自世界36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術界、科技界、產業界代表開啟了一場奇妙的生命科學之旅,共話尖端科技。李克強總理對此次大會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以更多科學突破和創新積極應對人類生存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
  • 李彥宏:資助生命科學大獎 希望鼓勵更多孩子走上科學道路
    2020年12月30日,第五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線上落幕。88歲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因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了本屆的「生命科學獎」。 APL(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曾經是最兇險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使APL治癒率達到90%。
  • 世界生命科學大會金磚國家等青年交流會舉辦
    10月31下午,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金磚國家等青年交流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交流會的主題為「國家對青年人才的培養、青年學者的成長經歷與收穫」。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兼學會學術部部長、企業工作辦公室主任宋軍出席交流會並講話。以金磚國家為主的大會「青年差旅獎」資助的青年學者、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資助的青年學者參加交流會。
  • 生命科學學院舉辦第十二屆「生命之光」科普展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11月28日,生命科學學院在馬可廣場舉辦第十二屆「生命之光」科普展。校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明欽,校團委副書記李平,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趙東保,院長張立新,黨委副書記張亞歌等領導老師出席活動現場。上午九時,各個展區前便人流湧動。
  • 繪製生命與疾病的導航圖 人類表型組學策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
    促進人類健康、解析健康原因始終是驅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的核心需求和問題之一。10月24日,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開幕。表型是生命體的生物特徵。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
    探究生命起源演化解讀「密碼」改造自然生命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物質存在。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在認識生命的漫漫長途中上下求索。從中國古代的《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到西方近代博物學家對動植物分類,人類對於生命現象的認識,都是從對生命體的「宏觀」觀察、「表觀」描述而獲得的經驗型邏輯總結。
  • 2018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並正在加速向應用領域滲透,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生命科學研究正向基於數據的科學發現範式轉變。
  • 生命科學:讓人類充滿希望
    一一深圳市生命科學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丁星當人類生命在宇宙中成為一種存在的時候,「生老病死」就己經是亙古不變的宿命。無論是皇帝還是平民,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擺脫不了上述人生框架。現在,生物科技,包括基因組學、細胞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將構成各種組織的細胞基因也都弄明白了,對生命的認知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質,人類對生命的認知又推進了一大步,疾病治癒與健康長壽120歲將越來越接近現實。生命科學己經走到歷史關頭,一場基於生命科學的社會變革即將到來。
  •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原標題: 本特•薩米埃爾松:應更注重基礎科學研究的地位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正在北京召開,本屆大會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