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2021-01-14 央視網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原標題:

本特•薩米埃爾松:應更注重基礎科學研究的地位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正在北京召開,本屆大會有10位諾貝爾獎得主參會,他們在三天時間裡,與近4000名科研工作者探討生命科學領域的各種科學問題。本特•薩米埃爾松是198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在央視記者對他的採訪中,他強調,基礎研究在科研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特•薩米埃爾松先生是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生理化學教授,是活性脂質領域的世界權威科學家。從20世紀60年代起,他便與他的老師貝裡斯特倫從事前列腺素領域的相關研究,並取得一系列創新性發現。

因其在前列腺素和有關生物活性物質的發現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薩米埃爾松獲得了198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談及他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的根本原因時,他認為基礎研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瑞典生理學家 本特•薩米埃爾松:我認為基礎研究非常重要。比如說,如果研製新藥一般會有三個階段。首先是基礎研究階段,其次是轉換階段,然後是臨床研究,即在病人身上測試新藥療效。沒有基礎研究的話,就沒有可轉化的東西。

採訪中,薩米埃爾松先生談及,近些年來,他也與中國一些科研機構與院校開展科研合作。他認為,例如在新藥研發領域,科研機構更要注重基礎科學研究的地位。

198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瑞典生理學家 本特•薩米埃爾松:我認為,支持或者改變的唯一途徑,就是要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我們要加大對幹細胞研究和癌症敬惜治療及心血管疾病的投入。

厄溫·內爾:生物科學迎來了自己的世紀

在本次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記者還採訪了來自德國的生物物理學家、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厄溫·內爾。作為細胞分泌領域的權威專家,他表示只有好的基礎研究,我們才能找到解決現今健康問題的辦法。

1991年,厄溫·內爾因發現細胞內離子通道,開創膜片鉗技術而與伯特·薩克曼教授共同獲得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的研究闡明了心臟病、糖尿病、癲癇病等嚴重疾病的病因,在神經科學及細胞生物學界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厄溫·內爾:我認為中國在科學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礎研究從二十多年前的一無所有到現在的全面發展,中國還在大力推進科技成果應用。但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要想了解自己的身體,就需要好的基礎研究。只有好的基礎研究,我們才能找到解決現今健康問題的辦法。

在談及本屆生命科學大會的時候,厄溫內爾興奮地表示,來參加本屆生命科學大會自己非常開心,從未見到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聽眾,這對他來說是獨特的體驗。同時,他也談到了生物學科的重要性,他認為未來21世紀將是生命科學迅速發展的世紀。

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厄溫·內爾:這是一個有趣的世紀,現代技術讓我們可以基於物理化學原理解釋許多在自身上發生的事情。如果二十世紀是物理化學世紀,那麼21世紀就是一個讓我們更多了解自己的生物世紀。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與此同時,在2016創交會上,瞄準未來世界的高端論壇——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世界未來科技論壇,將是2016創交會兩院院士最密集的智慧盛宴,從生命科學探索,傾聽宇宙聲音的引力波,再到新一代信息技術未來趨勢,這場解密未來科學「黑洞」的論壇,將成為2016創交會最「燒腦」的科學論壇。
  • 眾諾獎得主和海外院士聚集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
    中新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馬海燕)第二屆核酸與蛋白質化學及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今日在清華大學舉行。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和美國國家科學院、歐洲科學院、法蘭西科學院、英國皇家院士在內的20多名世界頂尖生命科學專家同時與會,一時「星光熠熠」。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傑克?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世界生命科學大會 聽聽大咖怎麼說
    原標題:世界生命科學大會 聽聽大咖怎麼說 2016年11月1日—3日,一場生命科學領域的盛會在北京舉行。10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世界糧食獎得主和沃爾夫農業獎得主讓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熠熠生輝。
  •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澎湃新聞記者 張蓓 2016-11-16 21:08 來源:澎湃新聞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三天前,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
  •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該共享的是基礎科學而非智慧財產權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該共享的是基礎科學而非智慧財產權 2020-11-20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頂科協」要開會的話,全球最聰明的大腦相聚,巔峰程度遠超華山論劍——   先說「頂科協」主席——羅傑·科恩伯格,他是諾獎歷史上第六對父子諾獎、以色列國家科學顧問、俄羅斯總統科學顧問、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諾獎得主麥可·萊維特:科學傳播應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丨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
    「我大半輩子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基礎科學研究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還在持續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在我看來,只要等待的時間足夠長,非常基礎的研究也可以對人類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在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如是說。他認為,在進行科學傳播、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過程中,要向大家強調基礎研究的極端重要性。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Alter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自傳 · 終章是時候交代一下婚姻、家庭還有其它一些瑣碎的事情了。我在1965年和芭芭拉·拜利(Barbara Bailey)結婚,她是我首次在NIH做研究期間認識的。這是一段美好的婚姻,不幸的是12年後結束了。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與很多大獎不同,麥克阿瑟獎並不注重過去的成就,而是鼓勵那些有創造力、有洞察力、有潛力的人。2016年,餘金權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提問:為期三天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天閉幕,數十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匯聚上海,可能會帶來哪些成果?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又是日本人,第23位生於日本的諾獎得主! 2016年的第一個諾貝爾獎項,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得這一殊榮,獲獎理由是表彰他在自噬反應(autophagy)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陳科博士,對此進行解讀。
  • 諾獎得主被指騙局同謀,涉嫌非法臨床研究 | 專訪舉報者
    10 月盛典剛過,就有往屆諾獎得主接連翻車。繼 2019 年諾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被爆出數十篇論文涉嫌造假後,2007 年諾獎得主馬丁・伊文思(Martin Evans)也遭遇學術不端指控。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
    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
  • 四位2019年諾獎得主首度同框:親自解讀獲獎研究工作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塞門薩介紹了他們獲得諾獎的相關研究,也介紹了VHL疾病(註:即CNS血管母細胞瘤合併腎臟或胰腺囊腫、嗜鉻細胞瘤、腎癌以及外皮囊腺瘤等疾病。)、HIF-1和氧氣之間的關係。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霍金曾是彭羅斯的研究夥伴,對此表示強烈支持,還幽默地說「上帝憎惡裸奇點」。他們二人獲得1988年沃爾夫物理學獎,也是因為共同研究並提出的彭羅斯-霍金奇點理論。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多天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在活動中,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其中不少觀點引人深思。
  • 巔峰對話:瞰見2021——專訪諾獎得主 | 每經網
    巔峰對話:瞰見2021——專訪諾獎得主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1-06 22:41:15
  • 諾獎預測來了!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獎」,昨天(9月23日)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24位科學家上榜。屆時他們的身份會不會成為諾獎科學家呢?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預測。預測正確者將獲得WLF官方周邊。兩位教授去年就來滬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並做了精彩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