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讓生活更美好

2020-11-29 光明數字報

    10月27日,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大會以「科學促進美好生活」為主題,圍繞醫學與健康、農業與食品安全、環境科學、生物技術與經濟、衛生政策等領域,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和最新成果展示,包括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及66位中外院士在內的400餘位國內外生命科學領域頂尖科學家進行深入交流研討。

    本次大會是世界生命科學和中國生命科學界的一次盛會,也是我國在該領域舉辦的層次最高、影響範圍最廣的大會,對推動我國生命科學領域跨越式發展、提升我國生命科學的國際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

    生命科學必將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提供突破口

    近年來,隨著基因測序、組學分析、基因編輯生物合成等核心技術的加快突破,生命科學與農業、醫學、工業等應用領域深度融合,生物技術的引領性、突破性、顛覆性特徵也越加突出。

    從科學基礎來看,近十年來全球生物和醫學發表論文數量在所有領域當中位居第一,2016年全球研發投入一百強企業中來自製藥和生物技術行業的數量佔到25%,排名第一。

    從技術成熟度來看,隨著測序分析基因編輯、生物合成等技術的成熟度越來越高,技術實現路徑也越來越明晰,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為核心驅動的未來醫學、未來農業、未來執照、未來能源等變革遠景正在加速變成現實。

    從產業發展態勢來看,生物技術產業緊追信息產業,並以更高的增長率引領全球經濟發展。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面向2030年生物經濟這樣一份報告當中預測,到2030年生物技術產出將佔全球農業產出的50%,藥品和生產資料產值的80%,工業產值的35%。

    總體來看,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在解決人類面臨的疾病難題、資源瓶頸和環境問題等重大問題,推動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的主導地位日益突顯。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必將為解決未來人類共同面臨的健康、農業、工業、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提供重要的突破口。

    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長、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組織委員會共同主席曹文凱:

    生命科學可以幫助大家獲得更好的生活

    生命科學很多技術的突破,可以幫助大家獲得更好的生活。

    生命科學不能忽視,涉及生命的方方面面,比如農業、醫藥。生命科學研究也為生物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元素,其中包括轉錄的一些工具,為我們提升農業作物和動物的一些生活,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環境,了解其他的一些生物。在基因驅動和基因編輯方面,我們有潛力可以對健康、食品、供應環境等作出更好的貢獻。

    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需要創新支持資金,還有科學家的努力。最重要的是它需要我們學術界、政府,還有企業界共同承諾這方面的發展。各國還有蓬勃發展的企業,共同解決這些最難的問題,促進經濟的發展。

    中國和美國都是生物科學,特別是生物技術和研究方面的領先國家,我們需要從政府、學術界、企業界共同致力於這方面的工作。科學現在變得越來越全球化,跨國的努力和合作將在推進生命科學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共同努力的話,通過交流思想合作,共同分享數據,我們可以實現更多的成就。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

    21世紀生命科學已成為科學主流

    進入新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交叉融合,使得生命科學取得重大進展,生物技術日益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使測序邁向高通量、高精度、低成本、可攜式時代。表外於純學分析技術、幹細胞分析技術、基因編輯技術、高通量蛋白質結構功能分析技術、蛋白工程技術、細胞工廠技術等加速了對生命藍圖的繪製,對複雜活動規律的系統性認知。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不斷創新,交叉與融合,廣泛應用到科學前沿、醫學臨床、現代農業、工業生產、生態環保等諸多領域,推動了精準醫學、精準農業、先進位造、新型能源材料的創新發展,極大增進了人類福祉。

    中國高度重視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正在通過科技創新,有利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與相關產業快速進步。近年來,在基因組和蛋白質科學、腦科學、靈長類動物克隆、免疫學、誘導多能幹細胞、超級雜交道、組織和器官工程、新發傳染病疫苗、抗腫瘤藥等新藥方面呈現了一批重要的創新型成果與突破,對國際科學進步,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需要強調的是,生命科學基礎研究依然是引領生物技術在各方面應用及轉化的源頭,需要各國政府高度重視,加大支持。

    21世紀,生命科學已成為科學主流,其與大數據、人工智慧、工程科學等學科的交叉,必將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

    我提出兩點倡議:第一,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升生命科學研究水平。生命科學是關係人類生存、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科學,推動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應受非學術因素的幹擾。各國科學家要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瞄準生命科學前沿和生物技術重大需求,搭建全方位、多層次、機制化的交流平臺,共享成果,攜手合作,不斷提高生命科學研究水平,注重發展中國家生命科學人才的培養,以更多科學突破和創新積極應對人類生存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

    第二,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生命科學成果轉化。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是造福人類,科學界、產業界要大力推動生命科學及相關技術研發,加強前沿性、原創性聯合攻關,並持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深度和光度,努力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健康環境等挑戰,為增進人類福祉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同時也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更多的新動能。

    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大衛·巴爾的摩:

    生命科學的發展是個非常奇妙的探索過程

    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是一個很好的時機,讓科學家回顧和前瞻生命科學。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我們開始研究分子技術如何可以改變對生物系統的理解。我們當時非常驚訝,感到困惑,因為我們知道基因技術,知道基因是促進生物體成長的重要原因,但我們並不知道這個具體原理是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把基因與生命的化學機制相聯繫。

    然後,克雷克發現了結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展,告訴我們化學與遺傳物質關聯,但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它跟信息技術更近,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那種所謂的化學鏈機制。

    後來生命科學變成了AGCT,不是一般的化學語言。這確實是人類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它告訴我們生物系統存在過去所不知道的一些機理,事實上是一系列的代碼。然後又有一段時間,我們了解了怎麼去對DNA進行一些改變和調整,在2000年之前,我們已經看到了人類基因組的測序,我們也獲得了一些工具,對DNA進行描述和重組。

    到20世紀70年代,我們還不知道癌症是一個基因的問題還是一個環境造成的問題,現在我們知道是基因起主要作用,所以生命科學的發展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非常奇妙的探索過程,一直持續至今。

    如果往前看的話,我們又會看到很多新技術,包括基因測序等技術,還包括蛋白質結構,幹細胞測序技術,我們在這裡看到另外一種趨勢,我們開始從研究模型系統轉向開始研究整個生物技術的各方面的結構。

    合成技術也成了未來生物技術的核心,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它的潛力是無限的。對科學家來說,它也提出了一項挑戰。我們可以利用它去治療很難治癒的疾病,特別是神經系統疾病。它也是針對未來最大的挑戰,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大腦,並且把這種理解轉換到我們對於一些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案之中。

    (本報記者 袁於飛 詹媛) 

相關焦點

  • 感悟生活的美好,發現生命的意義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感悟生活的美好,發現生命的意義日常生活中,因為思想不一致和家人爭吵,家人希望我們怎麼怎麼樣,而不是按著內心的想法生活,久而久之,家人之間不再坦誠,彼此無法得到認可。假如彼此認可,就會感受到每個人對不同生活的熱愛,也不至於到老了的那一天,感覺生命留有遺憾。彼此認可,得到家人支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會感受到生活是多麼的美好。
  • 生命的美好,在於懂得!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生命,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我們從來到人間的那天,註定了苦樂酸甜都會品嘗。我們要享受生活中的苦痛磨難。許多時候,我們把苦痛當成生活的調劑品。
  •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讓你的生命更純全美好?
    一顆純全美好的心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令人惱怒和讓人消沉的人或事對然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是每次痛苦來臨的時候,只要我們抓住機會,藉此來訓練自己的生命,那將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因為痛苦的時候是最好的了解自己的時候,將我們裡面一切隱藏的攪動起來,如果你肯真實的面對自己,並且在真理中悔改,光就照進你的生命,黑暗便無處遁形。
  • 三草兩木以自然與科學的力量守望初心,傳遞美好生活!
    三草兩木以自然與科學的力量守望初心,傳遞美好生活!一路走來,三草兩木除了對品質的不斷追求,也沒有忽視消費者的需求——對美妝護膚品愈加嚴苛,想要更自然、更溫和、更安全。2019年,三草兩木正式提出「自然科學護膚」的理念,一手抓自然,一手抓科技,為產品注入科學力量。堅持自然是初心。
  • 清華電子系主任汪玉:生命、城市、太空,無處不在的電子信息,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汪老師以「電子信息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為題,從生命、城市、太空三個維度介紹了電子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廣闊應用,闡述了電子信息學科是一門以數學、物理為基礎,以感知、計算、傳輸為核心,以晶片、算法、系統為載體,研究信息與信息處理系統的基本規律及相互關係,進而實現從設計製造電子器件到構建複雜信息系統乃至覆蓋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全方位創新學科,
  • 衡山裡「變身」科普長廊,科學之路引領美好生活
    8月7日,由徐匯區科學技術協會、徐家匯街道辦事處和巴斯夫共同策劃的「科學之路引領美好生活」主題科普活動在徐家匯衡山裡開幕,三方攜手在近期煥然一新的城市空間中,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記者在現場看到,科普展觀展的人流不斷,其中既有帶著孩子來參觀的家長,還有正在讀書的大學生,他們在講解員的引領下,一起探尋著「科學之路引領美好生活」的秘密
  • 「正能量」圈粉讓生活更美好,時代更美麗!
    正能量圈粉,讓生活更美好,時代更美麗!  嫦娥五姑娘,華龍一號,「奮鬥者」號是大氣磅礴正能量;守山大叔,甜野男孩則是平民的淳樸純正正能量;《三明後生仔》呢,更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大眾審美正能量。  越是地方美好的,越是唱到群眾心坎的,越是被大家公認的。《三明後生仔》MV 上線後,被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光明日報等多家媒體轉載,人民日報、新華社微信公號均單篇推送,閱讀量很快超 10 萬 +。在新浪微博、抖音、B 站等多個平臺圈粉無數,還被福建日報、東南衛視、福州日報等多家當地媒體積極轉發。其中,學習強國平臺在首頁「這裡是三明」板塊重點推薦。
  • 生活的美好,源自於內心!(深度好文)
    文/飛魚生活的美好,來自生命的芬芳。人生不是欲取欲求,自然花開花謝,生活有舍有得。成長有剝奪有增添。就讓那些委屈的淚水;茫然的取捨;失敗的迷茫;離散的失落;苦澀的回憶,隨風飄散。心存善念,方得始終;心有平常,笑看悲歡;問心無愧,踏實自然;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 揭秘生命陽光館誕生歷程 讓遊客感悟生命美好
    5月10日,生命陽光館的迎賓員迎接遊客前來參觀。新華社記者程敏攝新華網上海5月10日電(記者葉鋒張建松賈楠)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活動周10日啟動,為世博園增添了一抹溫暖的亮色。上海世博會創造了159年世博史上的多項第一,其中一項尤為引人注目:首次設立殘疾人館--生命陽光館。「設立殘疾人館,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的結果,」生命陽光館館長曹子平10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讓科學更美好的開源科學社區ResearchGate
    科學本身就是一個集體運動,需要科學家之間的協同合作,這本身就應該是一個遍布在全球的科研網絡。但在那個時代下,除了被少數幾個雜誌公開發表的科研論文以外,不同地方的科學家們很難溝通各自的科研成果以及建立合作關係。而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又涉及到版權問題,科學學者需要付費才能購買到論文,在這一點上,嚴重影響了科學的大規模傳播。也違背了羅伯特提出的科學理想。
  • 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400餘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在京共話生命科學...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王昆)10月27日,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400餘位國內外生命科學領域頂尖科學家圍繞醫學與健康、農業與食品安全、環境科學、生物技術與經濟、衛生政策等領域,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和最新成果展示。
  • 2020世界空間周|衛星,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自2000年起,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被定為世界空間周,以慶祝空間科學技術對改善人類生活水平的貢獻。今年世界空間周的主題是「衛星,讓生活更美好」。那麼,衛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很重要?它是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的呢?人造地球衛星是人類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的一種太空飛行器,幾乎佔太空飛行器發射總數的90%。
  • 見縫插「綠」,生活更美好
    【城市綠道串起來美好生活】  南京環紫金山綠道、上海黃浦江濱江綠道、武漢東湖綠道……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各地城市綠道迎來不少遊客,人們在綠樹成蔭、光影交錯的綠道上享受假期的悠閒生活。
  • 松山湖科學城:打造美好生活樣本
    科技與自然深度融合,首次入圍《2020影響中國人生活方式TOP10》榜單松山湖科學城打造美好生活樣本活動期間,多份重量級報告及榜單同臺發布,其中,松山湖科學城憑藉科技與自然深度融合的獨特生活方式,首次入圍《2020影響中國人生活方式TOP10》榜單,「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發展理念展現出超越一時一地的突出影響力。
  • 張海迪:為殘疾人創造美好的小康生活
    張海迪:為殘疾人創造美好的小康生活--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保障和改善殘疾人民生,幫助殘疾人共享發展成果、同奔小康生活做出了部署。
  • 生活很美好,要記得微笑
    微笑,是一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是一個人最美好的妝容。 比起胭脂水粉,微笑,似乎更能觸動人心。 若有一天,你的心情無法用語言表述,那就不如乾脆不去訴說,緘默沉靜。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給自己一個淡淡的微笑。
  • 未來已來,科技讓智能生活更美好
    智能家居曾幾何時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純粹想像中的概念,而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一波高過一波的智能熱潮,智能家居行業已經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並日益滲透到平常百姓的生活中。
  • 深耕人類關鍵需求 致力創造美好生活
    準確地說,拜耳是一家生命科學企業,我們從三個維度,以創新為手段,為大家過好健康的生活而努力。這三個維度分別是處方藥、健康消費品和作物科學,也是我們的三大事業部。」拜耳中國傳播副總裁張蕾在接受福布斯中國採訪時說。拜耳中國傳播副總裁張蕾在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的背景下,「吃好玩好、日子過好」不再如以往般可以隨心所欲。
  • 氣象衛星「南拳北派」各顯神通 助力美好生活
    長徵、嫦娥、北鬥、風雲等經常霸屏的航天利器,不僅是霸屏,其服務最終會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今天(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一起去看看氣象與航天這對為大家帶來美好的小夥伴吧。「風雲」氣象衛星應用於防災減災颱風、暴雨、洪澇、大霧、高溫、地質災害、城市熱島......種種危害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災害要靠氣象衛星來監測。氣象衛星在空間解析度、時間解析度上都具有很大的優勢。
  • 中南置地:重新定義健康人居為美好生活賦能
    健康,是生活之重,而建築,則是生活的必要容器,人的一生有70%的時間都在建築空間中度過,讓人們逐漸意識到建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健康住宅也成為未來人居的發展方向。尤其經歷2020年初的「禁足」生活後,健康更一躍成為全民熱點話題,人們對健康住宅的需求愈發強烈。但,究竟何為「健康住宅」?是肉眼可見的良好的生態環境,還是開發商背後的「無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