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生命陽光館誕生歷程 讓遊客感悟生命美好

2021-01-11 騰訊網

志願者接力!點亮QQ圖標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

5月10日,生命陽光館的迎賓員迎接遊客前來參觀。新華社記者程敏攝

新華網上海5月10日電(記者葉鋒張建松賈楠)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活動周10日啟動,為世博園增添了一抹溫暖的亮色。

上海世博會創造了159年世博史上的多項第一,其中一項尤為引人注目:首次設立殘疾人館--生命陽光館。

「設立殘疾人館,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的結果,」生命陽光館館長曹子平10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表示:生命陽光館,詮釋了「讓關愛的陽光照亮每一個殘疾人的心靈」和「城市讓殘疾人生活更美好」的理念,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彰顯殘疾人自強不息、追求平等、對生活的美好嚮往以及人類相互融合、共創美好未來的願景。

世博會的這一精彩手筆,可上溯至三年前。曹子平說,2007年10月,上海成功舉辦世界夏季特奧會,國際社會反響強烈。當時,上海世博會和國際展覽局便產生了在世博會上設立殘疾人館的設想。

在2007年上海特奧會上,來自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萬餘名特奧會運動員歡聚上海,感動世界。隨後的2008年,北京帕運會繼北京奧運會後成功舉辦。中國近年來接連舉辦全球性的人道主義盛會,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

「讓殘疾人館走進世博會,一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二是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參與,三是要形成濃厚的社會氛圍。這三個條件,我們都達到了!」曹子平說。

2008年7月3日,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籤署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參展協議,正式確定上海世博會期間,世博園區內將設立名為「生命陽光館」的世博會殘疾人館。

曹子平說,生命陽光館的設計招標、布展等過程非常順利,布展僅用了半年左右時間。從展館設計到世博期間的運營,費用總計在2500萬元左右,其中包括大量社會捐贈。

2009年10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給生命陽光館發來賀信。他在賀信中說,上海世博會創辦的「生命陽光館」開啟了世界博覽會近160年歷史的先河,具有重大意義。隨著世界6億5千萬殘疾人人權的提升,該館將有助於促進殘疾人福祉。

他還寫道:「我感謝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不渝的人們,這一目標同樣是聯合國宗旨的核心內容。我也讚賞該館的命名,它預示著我們為所有的殘疾人創造光明未來的期盼——當殘疾人全面融入社會並能發揮他們巨大潛能之時,光明普照。」

曹子平介紹,生命陽光館的籌辦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心支持和國內外眾多愛心企業的鼎力贊助。50多家中外企業,以及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內多所大學、科研機構都提供了產品或技術支持,使場館的展示內容具有科技性、國際性和實用性。

自4月20日試運行以來,生命陽光館已接待了近11萬名參觀者,遠遠超過館方的預計。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留下腳步、帶走感動。

曹子平說:「希望生命陽館能讓殘疾人提升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心,讓健全人增強對殘疾人的尊重和關愛。」

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的生命陽光館以「消除歧視、擺脫貧窮、關愛生命、共享陽光」為主題,分為序廳、陽光天地、生命舞臺、體驗空間、智能居室、愛心走廊等6個部分。館內通過各種高科技展覽和體驗手段,讓觀眾了解殘疾人,了解中國殘疾人事業,感悟生命美好,感知擺脫障礙的方法。

生命陽光館館內設計充分考慮到殘疾人的需求,所有展項進行了低位設計,地面採用了防滑材料,所有重要文字介紹和指示牌都加注了盲文,牆壁安裝了扶手,牆角進行了圓角處理,每個展項還安排了手語講解員。(完)

相關焦點

  • 生命陽光館志願者呼籲 觀博時遊客要尊重殘疾人
    上海世博會是世博誕生159年來,首次為殘疾人設立專門展館---「生命陽光館」的一屆世博會。而李楠則是生命陽光館30名志願者中的一員,她和她的同伴都來自一個專門的助殘團體---華東師範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曙光志願者服務隊。  「生命陽光館把如何在城市發展中幫助解決殘疾人生存、發展、環境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第一次提上了世博會的議程。」李楠說。
  • 感悟生活的美好,發現生命的意義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感悟生活的美好,發現生命的意義日常生活中,因為思想不一致和家人爭吵,家人希望我們怎麼怎麼樣,而不是按著內心的想法生活,久而久之,家人之間不再坦誠,彼此無法得到認可。假如彼此認可,就會感受到每個人對不同生活的熱愛,也不至於到老了的那一天,感覺生命留有遺憾。彼此認可,得到家人支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會感受到生活是多麼的美好。
  • 法院文苑‖生活隨筆感悟——生命與美麗
    法院文苑‖生活隨筆感悟——生命與美麗 2020-06-06 03: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對生命與死亡的一點感悟。
    這幾年,我接連送走了父親、大舅還有幾位家族裡的老人,每一次在送別他們時,都會讓我心生感慨、感悟頗多。當我看到死者以同樣的姿勢,安安靜靜的躺在門板上,略顯僵硬的屍體就像一具木偶,任由裝殮師給穿上一層層的壽衣,再抬進棺材裡擺正放平。在棺蓋合上的那一刻,靈堂裡哭聲大慟悲啼一片。
  • 楊麗萍談新作《十面埋伏》:感悟自己生命走入冬天
    原標題:楊麗萍感悟自己生命走入冬天 從描繪風花雪月的民族舞蹈轉入充滿實驗性的舞蹈劇場,回望個人的創作歷程,保養得宜的楊麗萍卻感觸生命的短暫和易逝,「我現在特別像冬天,生命走到了一個冬天的感覺。」 談《十面埋伏》:小彩旗自願加入當群演 與楊麗萍此前編導的舞劇不同的是,《十面埋伏》是一部充滿實驗性的作品,該劇融合了行為、裝置藝術、民樂及傳統戲劇。
  • 重慶大學生辦生命體驗活動:不同人生經歷感悟生命意義
    當天,由重慶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主辦,重慶工商大學社會工作者協會承辦的「感悟生命,感恩生命—清明校園生命體驗活動」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行。大學生們通過孕育體驗、老人體驗、殘障體驗、「死亡」體驗和遙寄思念環節,體驗模擬孕育、年邁、殘障和死亡等場景,感受不同的人生經歷,感悟生命意義。
  • 「廣州科普遊VR全景展廳」解碼地球的起源與生命的歷程
    作為華夏子孫,在我們小時候都會聽過天地誕生的傳說地球上曾經擁有的生命還有地球生命所經歷的歷程,解碼生命進化的歷程宇宙的起源和地球的形成宇宙是從哪裡來的?今天我們用隕石標本來揭秘宇宙的起源。隕石的成因被認為是宇宙中的星體互相碰撞而爆炸,其爆炸之碎片飛入地球軌道而被地球引力所吸引,便朝著地球飛來;當進入地球大氣層後,由於速度快及大氣層密度大所產生磨擦而燃燒,大多數碎片均燃燒殆盡,只見一道長長的光亮划過長空,被稱為「流星」。只有很少數的行星碎片因體積大而燃燒未盡,落到地面上,被稱為「隕石」。
  • 蘇軾對生命的科學感悟
    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那麼,對生命的感悟、闡釋,就成為作者最富靈性的文字。蘇軾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受人們喜愛的文人之一,就是因其那些從靈魂深處流出來的對生命科學感悟的文字,感染和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 教育需要對生命的感悟
    教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對生命的感悟。只有學生真正懂得了對生命的尊重,他們才會理解生活的意義。也唯有如此,教育才有意義,才能稱之為教育。如果千篇一律地進行大同小異的複製,那麼AI產品在未來毋庸置疑將廣泛地代替人而存在。道理很簡單,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不知出於什麼樣的動機,這樣的潛在的危險一再地被刻意忽略。
  • 地球生命出現的原始過程竟是這樣?科學家還原生命誕生歷程
    尤其是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作為目前宇宙中已知的唯一存在的智慧生命體,我們始終認為生命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脆弱。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有關生命的誕生和發展過程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科學家們認為,或許我們應該接受命運。當然,科學家們並不是強調生命誕生的命運,而是認為人類十分脆弱,我們需要正視這個問題,並且藉助於更多方式來改變命運。
  • 體驗「死亡」感悟生命 這群大學生過了次別樣的清明
    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4月6日18時40分訊(記者 馮司宇)隨著白布揭開,躺在地上的「死者」重見光明,他們相互擁抱感覺又重新認識了生命。今(6)日上午,「感悟生命,感恩生命—清明校園生命體驗活動」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行。活動由重慶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主辦,重慶工商大學社會工作者協會承辦,參與者通過各式體驗遊戲重新感悟了生命,並明白要珍惜眼前生活。
  • 科學家的藝術館|恆星的生命歷程
    恆星的生命歷程恆星依據質量大小,其生命的長度和演化的最終結果也不盡相同。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通常越短暫,主要是因為質量越大的恆星核心的壓力也越高,造成燃燒氫的速度也越快。所有的恆星都從通常被稱為星雲或分子雲的氣體和塵埃坍縮中誕生。像太陽這種規模的恆星,就誕生於氣體和塵埃雲中,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將氫緩慢燃燒成重元素氦。這樣的熱核聚變反應在帶來數十億年的光明燦爛的生命之後,恆星的生命燃料就要幾乎耗盡了。
  • 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一個生命在指導另一個新生命如何在這個時間行走,讓我想到「傳承」二字,那是生命的傳承,生命孕育新的生命,並傳遞其生存技能,不斷延續。一句感嘆從心底油然而出,「這就是生命的真諦吧」。生命並不會因為一個人肉身的離去而終止,它會以精神的狀態被延續下去。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3)
    「地球是生命的搖籃,人類是地球的嬌子。終有一天,人類必將長大,走出搖籃,飛向浩瀚的宇宙。」孩提時的我們,可能都曾聽老師朗誦過這類極富想像力的語句,能夠靈活運用這樣的句式,作文往往就可以拿高分。其實,早在地球生命誕生之初,這種走出襁褓,奔向更廣闊世界的創舉就已經在海底發生了。
  • 星知識|透過佔星,了悟生命歷程之本真
    《俄狄浦斯王》裡的寓言說:早上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形象地把人這一生的歷程放到了一日晝夜之中。而生命謎題的謎底究竟在哪裡?誰也無法準確回答。不過我們依舊可以從佔星的角度一瞥生命的奧義。 這些形形色色、名稱不一的生命歷程區分法,自然都有不同的深意,值得人們沉思和體悟,從中領悟生命變遷的真諦。不過,以上這些生命之旅,描繪的都是人們的集體命運,從生物演進及社會變遷的角度,去觀察人們普遍的生命史。
  • 生命的感悟
    生命的過程註定是一段路途,註定由激越到安祥,由絢爛到平淡。這段路途不管有多長,重要的是我們曾攜愛走過。象雄鷹眷戀著藍天,溪流愛慕著江海,鮮花追逐著陽光,而芨芨草卻偏愛著貧瘠的荒原。雖然有時會有浮雲,也時而會有險灘,只要心中充滿希翼、充滿渴望、充滿愛,你一路的風景就不會寂寞,同樣會景色旖旎,風光無限。
  • 古人對生命的感悟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這是王勃寫《滕王閣序》時的一句話,生命是無常的,快樂到了一定程度,悲傷也就來到,就像月亮,從虧到盈,從盈到虧,是不斷變化的,世間的事物也是如此,興衰起伏都是有定數的。這些都是宇宙自然的法則,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人應該順天應命,在繁華時,存一份敬畏之心,在落寞時,留一份淡然之態,做到榮辱不驚。
  • 情感,來源於我們對生命的感悟
    也許文學對於我來說,是積累起來的一種對往事的回味,是生命深處一次次感悟。誠然我知道,在高遠的夜空中,今夜的星光依然明亮,華燈下的夜景還是那般迷人,可我卻無法釋然為愛我或我愛的人寄予我靈魂的守望。我喜歡在文字搭建的情感平臺上,在某些淡定而又安謐的夜晚寫著它們,一段心情就那麼自然地鋪墊在稿紙上,讓思想的野馬自由馳騁在文字的曠野裡。
  • 地球的第一個生命是如何誕生的?
    居住地球上萬年的我們,似乎都還未知道第一個生命是怎麼來的。就連西方的智者們都有不同的看法,從這個話題上升到哲學的層次。到了近現代,科學家們依舊是沒有統一的觀點,都是各抒己見。由此看來,可以歸檔為兩大門派,即一種認為生命是地球的物質經過長期演化而來;另一種比較不現實,認為生命來自宇宙外天體。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地球的第一個生命來自哪裡?著名的天文學家威克拉馬辛哈是「生命源與外星」觀點的支持者,不久前他發文對外宣稱:「生命並不是源於地球」。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