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藝術館|恆星的生命歷程

2020-11-04 飛碟探索雜誌


恆星的生命歷程

■藝術想像圖

■©ES0


人類今天已經了解,恆星都是氣態星球。


晴朗無月的夜晚,在沒有光汙染的地區,一般人用肉眼大約可以看到6000顆以上的恆星,而藉助望遠鏡,則可以看到幾十萬乃至幾百萬顆以上。


科學家估計,銀河系中的恆星大約有1500億~4000億顆,我們所處的太陽系的主星太陽就是一顆恆星。恆星依據質量大小,其生命的長度和演化的最終結果也不盡相同。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通常越短暫,主要是因為質量越大的恆星核心的壓力也越高,造成燃燒氫的速度也越快。許多超大質量的恆星平均只有100萬年的壽命,但質量最輕的恆星(紅矮星)以很慢的速率燃燒它們的燃料,壽命可以持續幾十到上萬億年。


所有的恆星都從通常被稱為星雲或分子雲的氣體和塵埃坍縮中誕生。像太陽這種規模的恆星,就誕生於氣體和塵埃雲中,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將氫緩慢燃燒成重元素氦。這樣的熱核聚變反應在帶來數十億年的光明燦爛的生命之後,恆星的生命燃料就要幾乎耗盡了。此時它開始膨脹,星體外層被不斷推離,而內核變得又小又熾熱,恆星的生命便正式步入短暫而動蕩的「中年」——紅巨星。恆星會變得越來越紅、越來越巨大,如同紅色巨人。它們都而自內而外顯示出緩慢的亮度波動,如同巨人的呼吸。在經歷了這樣一段迅速而動蕩的階段之後,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用盡了核心的燃料,它們並不會以劇烈的爆炸結束,其核心會塌縮成為緻密的白矮星,而外層會被驅離成為行星狀星雲,最終像行星狀星雲一樣和平地結束生命周期。

而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倍或更重的恆星,它們最後的演化機制並不明確,但是在鐵核心塌縮時,會在幾分之一秒內造成一次劇烈的超新星爆發。現代科學尚未明確超新星爆發的機制,以及恆星殘骸的成分,但是已知有兩種可能的演化終點:成為密度非常高的中子星或黑洞。


多數恆星的年齡在10億~100億歲之間,有些恆星甚至接近觀測到的宇宙年齡——138.2億歲。目前發現最老的恆星估計的年齡是135億歲。

由此可以想像,恆星的演變非常緩慢,甚至數個世紀之久也檢測不出任何變化,所以單獨觀察一顆恆星無法研究恆星如何演化。因此,天文物理學家會借用其他替代方法,例如觀察許多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恆星,並且使用電腦模擬來推斷恆星結構和恆星演化的歷程。

圖文來源:ESO

文字編譯:PULU,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SA)發布


版權說明:本文內容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文中圖片版權歸屬著作權方,可依據CC BY-SA 3.0協議下載使用。任何形式的內容轉載和摘編,請聯繫「飛碟探索雜誌」公號後臺。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的藝術館|罕見的白矮星和身旁行星
    長久以來,天文界普遍認為,恆星在瀕臨死亡中掙扎時,其附近的行星難逃毀滅的命運。恆星瀕臨死亡時,會像氣球一樣不斷向外膨脹,並逐漸接近或超過周圍行星的軌道,進而將行星「收入囊中」。因此,科學家此前從未在白矮星周圍觀測到過行星的存在。
  • 在閃耀的恆星周圍,探尋生命的氣息,是否有可能?
    為此目的,科學家們設計了西斯廷任務,將乘坐探空火箭飛行15分鐘,觀察遙遠的恆星,以幫助解釋圍繞它們運行行星上的生命跡象,該任務將於2019年8月5日凌晨發射。46億年前地球剛形成不久,就被有毒的大氣層所包圍。
  • 垂死恆星釋放出的碳,為地球生命的誕生,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一些垂死恆星通過壯麗的行星星雲將氣體外殼和塵埃拋向宇宙,這些灰燼通過恆星風傳播,富含許多不同的化學元素,包括碳。在發表在《自然天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恆星揭示了碳在銀河系和其它星系的起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副研究科學家傑弗裡·卡明斯說:這些發現對恆星如何以及何時產生碳提出了新的嚴格限制。
  • 垂死恆星釋放出的碳,為地球生命的誕生,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一些垂死恆星通過壯麗的行星星雲將氣體外殼和塵埃拋向宇宙,這些灰燼通過恆星風傳播,富含許多不同的化學元素,包括碳。在發表在《自然天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恆星揭示了碳在銀河系和其它星系的起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副研究科學家傑弗裡·卡明斯說:這些發現對恆星如何以及何時產生碳提出了新的嚴格限制。
  • 「群文學堂」文化講座《陸遊生命歷程的漢中體驗》座無虛席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夏明勤)12月9日下午,由漢中市群眾藝術館主辦,陝西理工大學文學院、漢中市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漢中市老年大學、漢中市朗誦協會共同協辦的文化講座《陸遊生命歷程的漢中體驗》精彩舉辦。本次活動主講嘉賓為漢中檔案館二級巡視員、地域文化研究學者孫啟祥。
  • 星知識|透過佔星,了悟生命歷程之本真
    《俄狄浦斯王》裡的寓言說:早上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形象地把人這一生的歷程放到了一日晝夜之中。而生命謎題的謎底究竟在哪裡?誰也無法準確回答。不過我們依舊可以從佔星的角度一瞥生命的奧義。 這些形形色色、名稱不一的生命歷程區分法,自然都有不同的深意,值得人們沉思和體悟,從中領悟生命變遷的真諦。不過,以上這些生命之旅,描繪的都是人們的集體命運,從生物演進及社會變遷的角度,去觀察人們普遍的生命史。
  • 如果一顆恆星已死亡,那麼行星上的生命,會滅絕後二次起源嗎?
    下一代強大的地基和天基望遠鏡將能夠搜索更遙遠的恆星系,尋找類地系外行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這些遙遠星球的化學性質可能表明那裡存在生命,為了幫助未來的科學家理解新望遠鏡向他們展示的是什麼,康奈爾大學天文學家們為這些巖石行星世界開發了一份光譜場指南。
  • 科學家猜測:外星生命可能可以在恆星內部中生存
    外星人(pixabay) 目前當科學家在尋找外星生命時,是基於地球生命必需的元素為模板進行搜索的比如要像地球這樣的行星,與恆星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能夠維持液態水的存在,所以科學家也一直探索是否有類地行星處於宜居帶中。但宇宙中有沒有可能存在另一種生命形式呢?美國科學家提出一種奇特的理論:我們在尋找外星生命時,可能忽略了潛在極端微生物的來源——恆星。 難道幾十年搜尋外星人的方向錯了?
  • 外星生命不存在?科學家:太陽要遠比大多數恆星平靜
    地球上的生命是宇宙中唯一的東西嗎?事實上,應該是不可能的。科學家估計銀河系中有2000多億顆恆星,其中楊星是一顆常見的黃矮星。包括人類在內的數以百萬計的物種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離太陽很遠的第四大行星。無論如何,我們需要知道,太陽的和平對於地球上的生命是必不可少的。為了判斷近幾千年來的陽活動強度,科學家們正在極地地區採集深冰芯,根據冰芯中一些特殊元素的含量判斷,科學家們發現,近9000年來,雖然陽的磁場活動周期很小,但卻異常平靜。
  • 另一種外星生命形式?科學家狂野假說:恆星內部或存在生物
    當科學家在尋找外星生命時,是基於地球生命必需的元素為模板進行搜索的。比如要像地球這樣的行星,與恆星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能夠維持液態水的存在,所以科學家也一直探索是否有類地行星處於宜居帶中。但宇宙中有沒有可能存在另一種生命形式呢?紐約科學家提出一種奇特的理論:我們在尋找外星生命時,可能忽略了潛在極端微生物的來源——恆星。
  • 科學家:銀河系恆星不停靠近,行星災難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尋找適合已知生命居住的星球,至於具體的尋找標準,自然就是參照我們地球環境的基本特徵,以及地球生命的必要存活條件。 首先,它得是一顆類地行星,具有穩定的自轉和公轉周期;其次,還得滿足星球上有流動的液態水、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氣,以及人類能夠適應的生存溫度等條件。
  • 「超新星」是恆星生命的起點嗎,超新星爆發與黑洞有什麼關係?
    和我們所生活的行星地球比起來,恆星的一生是極為豐富的,不同種類的恆星在不同階段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我們所聽過的那些天體名稱,如黃矮星、白矮星、紅巨星、藍巨星、超新星、中子星、黑洞等等,他們都和恆星有關係。
  • 科學家:太陽和恆星內部可能存在奇異的外星生命
    天體物理學的最新進展告訴我們,和地球相似的行星在宇宙中是常見的,地球生命的基本構件在宇宙中也到處都是,但我們至今仍未找到確鑿的證據,表明地球之外有生命。於是很多人懷疑,生命的定義是否過於苛刻了?難道只有和我們相似的生命才能被叫做生命?也許外星生命和地球生命迥然不同。
  • 磷化氫打開地外生命大門:僅有1%恆星含有磷,太陽就是其中一個
    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604期金星上發現了磷化氫的存在意味著可能存在生命,我們曾經對金星是否有生命的問題進行了推測和分析:金星過去應該是和地球一樣,擁有海洋,但是最終整個行星被溫室效應擊潰,變成了今天的模樣。
  • 人類是唯一智慧生命嗎?科學家掃描1000多萬顆恆星,結果如何
    如果算上一些低級的外星生命,銀河系內生命星球的數量可能會更多。當然,目前只是基於我們銀河系的恆星、行星等天體的數量等參數進行了推算,銀河系內是否真的存在這麼多外星文明,還需進一步探索。現在有科學家對大量的恆星系進行了掃描,希望能夠發現外星文明的無線電信號,這一項研究的結果如何了呢?
  • 發現塵埃是恆星、生命化學演化的關鍵,很多是從恆星中噴出來的!
    宇宙塵埃是恆星、行星和生命本身化學演化的關鍵,但它的組成還不是很清楚,目前也還不能收集樣本進行分析。有幾個例子以隕石中的行星際塵埃和彗星塵埃形式到達地球,但它們複雜的歷史意味著可能不具代表性。因此,研究宇宙塵埃性質的主要方法是天文觀測和模擬物質的實驗室實驗。
  • 恆星中心可以孕育生命?科學家:你不知道生物可以有多極端
    多年以來,科學家們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生命出現的基礎到底是什麼?比如在太陽系,火星就是最有可能適合生命存在的天體之一,它的表面溫度和地球類似,這是重要的基礎。而關於液態水、大氣層等問題,科學家們也在思考如何解決。不過,幾個月前也有科學家認為,即便很像地球,火星也仍然不適合生命居住,其表面的環境甚至連地球上生命力驚人的極端生物都無法生存。這樣的研究令人失望,難道生命對於環境的要求竟然如此之高,連火星都無法滿足?
  • 恆星並沒有那麼強大,科學家深入研究,發現每顆恆星都在倒計時
    夜空中閃爍著光輝的恆星是我們小時候童話的藏身之所,這些一閃一閃的亮光,歷經數千光年的跋涉來到了地球。這些充滿著神秘色彩和美好憧憬的點點星光,十分的不可思議,但是,卻也平凡得如同人類一般有著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平凡路程。什麼是恆星?
  • 生命元素磷到底是哪來的?科學家似乎有了線索!
    磷,一種存在於我們的DNA、RNA和細胞膜中的元素,存在於人體所有細胞中,是地球上生命的關鍵成分,我們身上的諸如骨骼和牙齒等,都必須要有磷的參與,可以說它幾乎參與所有生理上的化學反應。但科學家們對這種元素到底是如何進入地球,以及生命是如何開始的,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
  • 科學家的藝術館|諾登舍爾德冰川
    科學家使用地球觀測衛星追蹤這些冰的流失。這張圖片由科學家在衛星圖像的基礎上,重新著色生成。圖像中紅色的部分,其實是冰原上的植被,這裡的土地被草和低矮的植物覆蓋。水中的淡藍色漩渦被稱為「冰川牛奶」,是強大的冰川在摩擦巖石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細小沉積物懸浮於水面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