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生命歷程
■藝術想像圖
■©ES0
人類今天已經了解,恆星都是氣態星球。
晴朗無月的夜晚,在沒有光汙染的地區,一般人用肉眼大約可以看到6000顆以上的恆星,而藉助望遠鏡,則可以看到幾十萬乃至幾百萬顆以上。
科學家估計,銀河系中的恆星大約有1500億~4000億顆,我們所處的太陽系的主星太陽就是一顆恆星。恆星依據質量大小,其生命的長度和演化的最終結果也不盡相同。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通常越短暫,主要是因為質量越大的恆星核心的壓力也越高,造成燃燒氫的速度也越快。許多超大質量的恆星平均只有100萬年的壽命,但質量最輕的恆星(紅矮星)以很慢的速率燃燒它們的燃料,壽命可以持續幾十到上萬億年。
所有的恆星都從通常被稱為星雲或分子雲的氣體和塵埃坍縮中誕生。像太陽這種規模的恆星,就誕生於氣體和塵埃雲中,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將氫緩慢燃燒成重元素氦。這樣的熱核聚變反應在帶來數十億年的光明燦爛的生命之後,恆星的生命燃料就要幾乎耗盡了。此時它開始膨脹,星體外層被不斷推離,而內核變得又小又熾熱,恆星的生命便正式步入短暫而動蕩的「中年」——紅巨星。恆星會變得越來越紅、越來越巨大,如同紅色巨人。它們都而自內而外顯示出緩慢的亮度波動,如同巨人的呼吸。在經歷了這樣一段迅速而動蕩的階段之後,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用盡了核心的燃料,它們並不會以劇烈的爆炸結束,其核心會塌縮成為緻密的白矮星,而外層會被驅離成為行星狀星雲,最終像行星狀星雲一樣和平地結束生命周期。
而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倍或更重的恆星,它們最後的演化機制並不明確,但是在鐵核心塌縮時,會在幾分之一秒內造成一次劇烈的超新星爆發。現代科學尚未明確超新星爆發的機制,以及恆星殘骸的成分,但是已知有兩種可能的演化終點:成為密度非常高的中子星或黑洞。
多數恆星的年齡在10億~100億歲之間,有些恆星甚至接近觀測到的宇宙年齡——138.2億歲。目前發現最老的恆星估計的年齡是135億歲。
由此可以想像,恆星的演變非常緩慢,甚至數個世紀之久也檢測不出任何變化,所以單獨觀察一顆恆星無法研究恆星如何演化。因此,天文物理學家會借用其他替代方法,例如觀察許多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恆星,並且使用電腦模擬來推斷恆星結構和恆星演化的歷程。
圖文來源:ESO
文字編譯:PULU,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SA)發布
版權說明:本文內容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文中圖片版權歸屬著作權方,可依據CC BY-SA 3.0協議下載使用。任何形式的內容轉載和摘編,請聯繫「飛碟探索雜誌」公號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