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顆恆星已死亡,那麼行星上的生命,會滅絕後二次起源嗎?

2020-11-22 騰訊網

下一代強大的地基和天基望遠鏡將能夠搜索更遙遠的恆星系,尋找類地系外行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這些遙遠星球的化學性質可能表明那裡存在生命,為了幫助未來的科學家理解新望遠鏡向他們展示的是什麼,康奈爾大學天文學家們為這些巖石行星世界開發了一份光譜場指南。在康奈爾大學卡爾·薩根研究所進行研究的天文學博士生西婭·科扎基斯(Thea Kozakis)說:

我們開發展示了光譜指紋可能是什麼,以及即將到來的天基和大型地面望遠鏡可以尋找到什麼,科扎基斯是研究的主要作者,其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在短短幾年內,天文學家使用目前正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建造的甚大望遠鏡和計劃於2021年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能夠搜索遙遠系外行星上的生命特徵。

文理學院天文學副教授、卡爾薩根研究所(Carl Sagan Institute)所長麗莎·卡爾滕尼格(Lisa Kaltenegger)說:圍繞著白矮星的落基行星是很吸引人的候選行星,因為它們比地球大小的行星大不了多少。訣竅是抓住一顆系外行星在白矮星面前快速穿越,白矮星是一顆小而緻密的恆星,是已經耗盡了能量的恆星核心。研究人員希望也在尋找這種凌日過境方式,如果觀察到這種行星的凌日,科學家就可以找出它的大氣層中有什麼。

再參考這篇論文,將其與光譜指紋進行匹配,並尋找生命跡象,開發這種指南可以讓觀察者知道要尋找什麼。Kozakis,Kaltenegger和Zifan Lin組裝了不同大氣在不同溫度下的光譜模型,為可能的生物籤名創建了一個模板。研究人員表示,在白矮星系統的宜居地帶,探測這些行星是具有挑戰性的。而且也想知道,如果一顆白矮星(一顆死亡已久的恆星)發出的光,是否能讓我們在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生命,如果它存在的話。

圖示:有朝一日,天文學家可能會破譯類似地球多巖石系外行星的大氣層,康奈爾大學博士生傑克·馬登(Jack Madden『20)在這幅藝術效果圖中展示了這一點,伴隨著這顆行星的白矮星,位於行星的地平線上。

研究指出,天文學家應該能夠看到光譜生物特徵(例如甲烷與臭氧或一氧化二氮的結合)如果這些生命跡象存在的話。這項研究將尋找系外行星生命光譜跡象的科學資料庫,擴展到了被遺忘的恆星系統。如果能在死亡已久恆星光線下運行的行星上發現生命跡象,那麼,下一個有趣的問題將是:生命是在恆星死亡後倖存下來,還是從頭再來?也許是第二次生命起源。

博科園|研究/來自:康奈爾大學

研究發表期刊《天體物理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在恆星的死亡後,繞其運行的行星上的生命還能倖存嗎?
    當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死亡時,剩下的只是一顆裸露的核心——白矮星。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一顆繞著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為確定生命是否能夠在恆星死亡中倖存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機會。圖註:一顆圍繞一顆小恆星運行的行星在經過其主星的正面或"過境"時會產生強烈的大氣信號,如上圖所示。白矮星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描述巖石行星。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他們展示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即將到來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如何在繞白矮星運行的類地球行星上找到生命的信號。
  • 在恆星的死亡後,繞其運行的行星上的生命還能倖存嗎?
    當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死亡時,剩下的只是一顆裸露的核心——白矮星。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一顆繞著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為確定生命是否能夠在恆星死亡中倖存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機會。>小恆星運行的行星在經過其主星的正面或&34;時會產生強烈的大氣信號,如上圖所示。
  • 地球上的生命為何都會走向死亡?生命死亡後會進入另一個宇宙嗎?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不僅地球上的生命有生有死,恆星也是有生有死的,恆星與人類一樣,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與死亡。如果沒有恆星的死亡,那麼,宇宙中就不會形成地球這樣的行星,也更談不上生命的存在。
  • 恆星死亡後釋放的「伽馬射線暴」有多可怕?
    ,可能是宇宙中的最大生命殺手,因為大質量的恆星在走到自己的生命終點後,會引發一場劇烈的爆炸,被稱為伽馬射線暴,這種劇烈的爆炸可以在短時間內輸出一個恆星,一生內釋放的能量總和,甚至會短暫的照亮整個宇宙。,這顆恆星的臭氧層會被瞬間擊毀,如果行星上存在生命,那麼大部分生命都會被伽馬射線殺死,有人認為地球上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就是因為伽馬射線暴正好擊中了地球,導致了地球臭氧層出現空洞,全球環境惡化,幸運的是我們的祖先在災難中生存了下來。
  • 人類會滅絕嗎?如果人類註定會滅絕,那麼人類努力的意義是什麼?
    人類滅絕是一定會發生的,而我們能做的,是讓那一天晚一些到來。人類會滅絕嗎?其實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都可能在未來滅絕。比如:在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當時的地球霸主恐龍滅絕。再者,太陽對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目前地球適宜生物生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目前太陽處於主序星時期,也就是壯年時期。在宇宙中,恆星是有生命周期的,而生命的長短,和恆星的質量有關。
  • 如果小說成為現實,木星變成恆星,會導致人類滅絕嗎?
    會導致人類滅絕嗎?這個問題很有趣,假設它變成一顆與太陽亮度相同但質量不變的恆星,老實說,不會有那麼大的效果,S甚至可能毫無變化。當然,在太陽系中會有額外的熱源,但那將是相當遙遠的。我們知道太陽離地球1AU,1AU等於一個天文單位,約為1.496x10千米。木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5.2AU,其最近點為4.95AU,最遠點為5.46AU。
  • 恆星都會有生命周期:太陽會變成白矮星,那行星有「壽命」嗎?
    恆星都會有生命周期:太陽會變成白矮星,那行星有「壽命」嗎?根據我們人類現在的觀察,這個宇宙中至少存在著2萬億個星系。那麼我們知道,一個星系是由超級多的恆星系統組成的。恆星系統又是由非常多的行星組成的。不過這宇宙也不是那麼的穩定和安全,因為在這個浩瀚無垠的宇宙中,還是存在著超級多的危險的。比如有一些不安分的彗星,或者是脫離軌道的小行星,都是這個宇宙中的危險體之一。還有那「高深莫測」,可以吸收這個宇宙中一切物質的黑洞。不過這些東西,離我們地球似乎還很遙遠。其實有一個危險物體,就存在於我們地球傍邊,而且他正往危險的狀態演變。
  • 如果八大行星,有一顆突然消失不見,會對地球產生什麼影響?
    要知道,太陽系誕生於50億年前,早期太陽系可是非常的不穩定,每時每刻都有天體撞擊事件發生,如果是在這樣的星系環境下,地球即使誕生了生命,也不可能進化演化下去。有可能會在不斷的撞擊中毀滅,火星是地球的鄰居,科學家猜測很久以前的火星也跟地球一樣是一顆美麗的生態星球,也誕生了早期的生命。
  • 導致恐龍滅絕的那次小行星撞擊,產生的坑是在哪裡?
    後來,雖然由於各種原因,它們已在6500萬年前遭遇全部的滅絕,但是有關它們的起源,生長或滅絕的故事一直都被人們不斷地探究。兩者相碰,可想而知,威力與破壞力是那麼的強大無比。那人們由此會提出疑問:行星碰撞到了地球後,會殘留什麼東西嗎?
  • 事實證明,一顆沒有恆星的行星也可能存在生命!
    長久以來,適宜的距離一直是描述一顆行星離它的恆星有多遠才能維持生命的規則。但一項新的研究挑戰了這個理論。研究人員計算,如果一顆行星不是通過星光而是通過放射性衰變加熱,它的表面也是可以保持水和其他液體的。他們推測,這為許多行星——甚至是不依附於恆星的自由漂浮的世界——擁有生命提供了可能性。換句話說,一顆沒有恆星的行星也可能適宜居住!
  • 4.45億年前,一顆恆星死亡,釋放的能量恰好擊中地球
    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多年的恐龍被迫飛上了天空,那些沒有飛起來的恐龍都已經滅絕,小行星撞擊地球最可怕的不少是撞擊產生的爆炸,而是因為撞擊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地震,海嘯,大規模長時間的火山爆發才是壓倒恐龍的最後一根稻草。
  • 在太陽死亡後,木星會演化為一顆新的恆星嗎?
    太陽將在數十億年後演化為紅巨星,然後再拋灑出大部分物質後演化為白矮星,木星由於質量太小,不太可能會演化為恆星。太陽是我們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科學家根據鈾的同位素測定法,估算出太陽年齡45.7億年;根據恆星形成與演化理論,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主序星壽命大約為100億年,目前太陽核心溫度為1500萬度。
  • 關於生命起源的7種觀點,那麼宇宙中到處都有生命形態?
    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的時間,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已經出現了多次生命大爆發,科學家發現生命早在三十多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雖然生命從單一的微生物形態演化到現在的複雜生態系統,但從地球經歷過多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來,每次重新出現的生命都會越來越複雜,這似乎很難用進化論來解釋地球上的萬物,而且關於生命最初是起源於什麼地方還一直充滿爭議,不過科學家提出了幾個觀點,來嘗試解釋生命的起源。
  • 恆星死亡後還會有生命存在嗎?得等明年10月發射的韋伯望遠鏡來回答
    恆星死亡後還會有生命存在嗎?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提供了一個很有希望的機會,來確定在它的恆星死亡後是否有生命存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展示了美國宇航局(NASA)即將推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如何在圍繞白矮星運行的類地行星上找到生命特徵。一顆圍繞小恆星運行的行星,當它從其主恆星前方經過時,會產生強烈的大氣信號。
  • 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一顆星星在成為恆星的時候可能會失敗,並且開始表現得更像一顆行星,他們沒有足夠的質量可以繼續發光,並且變成矮星。
  • 恆星死亡後還會有生命存在嗎?得等明年10月發射的韋伯望遠鏡來回答
    當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消亡時,剩下的只有一個暴露在外的核心——白矮星。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提供了一個很有希望的機會,來確定在它的恆星死亡後是否有生命存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展示了美國宇航局(NASA)即將推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如何在圍繞白矮星運行的類地行星上找到生命特徵。一顆圍繞小恆星運行的行星,當它從其主恆星前方經過時,會產生強烈的大氣信號。
  • 恆星死亡後,環繞它的行星會是什麼樣的命運?似乎沒有善終的
    曾經聽說過一種非常離奇的理論,太陽死亡了之後木星將會替代太陽的位置,成為下一任太陽,繼續照耀整個太陽系!當然這也就是某些連民科都算不上,卻一直對攤煎餅理論無比執著的那位大神的一家之言,我們笑笑也就罷了!但事實上太陽真的會死,而宇宙中所有的恆星都會走向死亡,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那麼作為恆星子民的行星會是怎麼樣的命運?
  • 如果「X行星」真的存在,那麼世界末日便會來臨嗎?
    這些流星是宇宙中被稱為流星體的碎片,在平行的軌道上運行時以極高速度投射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束。自35億年前生命第一次在地球上出現開始,便經歷了相當艱難的過程。歷史上的五次大滅絕事件消滅了99.9%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其中的一些物種則直接被地外事件毀滅殆盡。可見,小行星並非我們的朋友。
  • 地球是死去的恆星嗎?太陽未來是不是也會變成行星?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因為前陣子看到某神發表了一段言論,大意是太陽將在一段時間後死去,木星將頂替太陽的位置,而且太陽系裡的行星都會有這樣的輪迴。儘管這不具備一點科學性,但他們認為恆星和行星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事實上會是怎樣嗎?
  • 距太陽系最近恆星系統內發現一顆類地行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4日電 (記者張夢然)本周英國《自然》雜誌在封面位置刊登了一項天文學重要發現,一顆小型巖石行星繞比鄰星運行,而比鄰星正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比鄰星b(Proxima b),質量約為地球的1.3倍,其表面溫度理論上允許液態水存在。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距太陽系僅4光年多一點,因此也是人類研究最深入的低質量恆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