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近聞名的的恐龍我們應該都很熟悉。它是現代鳥類和梁龍的共同祖先以及所有後代,有關它的起源人們也是議論紛紛,目前最著名的起源說有2種,一是:從楊氏鱷發展過來的,二是由派克鱷和它的親戚朋友們演變過來的。無論是怎樣的起源,最終演化至今的恐龍形態是:四肢都很發達,身材魁大。
據科學家研究,最長的恐龍竟然長達27米,體重重達30-60噸之間。就連現在的人們在博物館中觀看恐龍的化石時,都會不自覺地發出無限的感嘆。
恐龍的種類分為2種,鳥類和非鳥類,在中生代時期,非鳥類恐龍主要棲息在湖岸平原的森林地和開闊地帶。後來,雖然由於各種原因,它們已在6500萬年前遭遇全部的滅絕,但是有關它們的起源,生長或滅絕的故事一直都被人們不斷地探究。
在6500萬年前,一顆行星沒有按照既定的軌道來運行,魯莽地碰撞到了地球。兩者相碰,可想而知,威力與破壞力是那麼的強大無比。那人們由此會提出疑問:行星碰撞到了地球後,會殘留什麼東西嗎?
答案是會的,在1978年的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北部,經過科學家不斷的石油勘測研究發現:一個直徑180公裡,深度為3公裡的大坑,我們叫它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此坑為世界第二大坑。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大坑是位於南非中部自由州省的弗裡德堡城,直徑竟然高達250-300公裡。
在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中也發現了很多地質學證據:衝擊石英,重力異常,玻璃隕石等。此項發現陸陸續續就揭開了隕石坑的秘密。
在行星碰擊地球的過程中,據說是以每秒10公裡的速度穿越了地球大氣層。在撞擊地球後釋放出的能量巨大無比,相當於10億顆原子彈的能量,10億顆原子彈的能量具體是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從歷史課本中學習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向日本投下了一顆原子彈,結果造成了廣島市20萬人的死傷,整個城市瞬間被夷為平地。就這一顆原子彈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力,更何況是10億顆呢。
隕石在和大氣層摩擦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大的熱量,使得隕石撞擊地球後,大量的物質被高速拋射出去,形成塵埃雲飄散在地球上。隕石的母體被徹底氣化或者與地球的物質融為一體,只出現了隕石坑而沒有隕石。
以上我們可以清晰的了解到隕石坑的由來,它是一顆行星在撞擊地球的時候,一部分的物質被大氣層所消耗掉,另外一部分摩擦產生的高溫與地球的物質產生了結合,則剩下的物質就被撞入地球的內部從而形成了隕石坑。
世界上經歷了五次物種大滅亡。第一次是發生於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由於全球氣候的變冷導致了近85%物種的滅絕。第二次發生於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也是由於全球氣候的變冷和海洋的冷卻。第三次時間是為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世界上96%的生物都慘遭了無情的滅亡,尤其是海洋生物和陸地脊椎動物。第四次是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那第五次就是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此時期正好與行星撞地球的時間相互吻合,因此人們就猜測,行星撞擊地球後導致了恐龍的滅絕嗎?恐龍的滅絕還有哪些原因呢?
首先科學家在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中發現了很高濃度的銥,因為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是不存在此銥的,此銥只存在於太空中的隕石中。所以人們就大膽推測行星撞擊地球後產生的物質,不僅撞擊了中美洲地區,而且還撞破了地殼,使地球內部的巖漿噴薄而出,就出現了火山的爆發。
火山的大爆發產生了大量的灰塵遮蓋了太陽的照射。眾所周知,世界萬物的成長離不開太陽給予的能量。有毒物質也擴散到世界各地,溫度變得急劇下降,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變得很低。結果造成植物停止進行光合作用,動物們也沒有食物補給。
行星的撞擊不僅造成了火山的爆發,隨後接連引起的效應:森林大火,海嘯,地震,酸雨等,也使得世界萬物無法進行正常的生存,因此在此時期內的世界霸主恐龍就慘遭滅絕
有的科學家也提出恐龍的滅絕不單單是行星撞擊地球所致,還有物種的老化,自身的互相殘殺等,還有一些評論家說恐龍滅絕的原因也有自身較差的抵抗能力。
有關恐龍滅絕的秘密究竟是6500萬年前的行星撞擊地球後產生的一系列變化造成了恐龍的滅絕?還是其它別的原因?這是需要我們不斷地深入研究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未來不管是哪一種科學的結論,最終的霸主恐龍都已經遠離了我們人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