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命為何都會走向死亡?生命死亡後會進入另一個宇宙嗎?

2021-01-08 騰訊網

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對於人類來說,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一件事,每個人都會經歷,誰也無法避免。今天,我們就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說一說「死亡」這件事。

第一:死亡是一種必然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考察地球上的生命,其實,死亡是一種必然,「大歷史」的概念是美國歷史學家大衛·克裡斯蒂安提出來的,大歷史是把人類的歷史放在宇宙演化的坐標中,這個坐標軸的時間是從宇宙大爆炸開始的。

靈長類動物,矮黑猩猩

隨著現代生物學、天文學、物理學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宇航技術的發展,我們對人類歷史以及人類自身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所以,歷史學研究不再局限於傳統史學了,比爾·蓋茨就是「大歷史」的支持者,他曾斥資數千萬美元,推進與大歷史相關的教學項目。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不僅地球上的生命有生有死,恆星也是有生有死的,恆星與人類一樣,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與死亡。如果沒有恆星的死亡,那麼,宇宙中就不會形成地球這樣的行星,也更談不上生命的存在。

冉冉升起的地球,生命全在這顆星球上

夜空當中璀璨的恆星,有的正在燃燒,有的正在熄滅,正是這些恆星的成長與死亡,才有了我們人類的出現,所以,即使遙不可及,它們與我們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宇宙是由一個無限小的奇點爆炸出來的,並由此產生了時間與空間,早期的宇宙溫度非常的高,十分的緻密,隨著宇宙溫度的降低,出現了質子、中子、光子和電子,這些基本粒子是物質組成的基本單位,在基本粒子誕生的同時,還出現了四種基本作用力,分別是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與萬有引力。

宇宙大爆炸之後,溫度降低的十分快,3分鐘之後,質子與電子就可以穩固的結合在一起,形成原子了,有了原子之後,原子與原子之間才能結合形成分子,分子與分子結合形成大分子,大分子中的某一類進化成為了生命。

質子、中子、光子和電子這些基本粒子都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幾秒鐘內出現的,帶正電荷的質子能夠與帶負電荷的電子結合形成原子,要等到宇宙大爆炸3分鐘之後才會出現。

物質和能量是可以相互作用的,30萬年之後,隨著宇宙溫度的不斷降低,在大多數的地方,物質與能量分道揚鑣了,不再相互作用了。

起初,基本粒子組成的原子非常的簡單,最簡單的原子就是擁有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的氫原子,然後,是由兩個質子和兩個電子構成的氦原子,其次是極微量的鋰原子。因此,氫原子與氦原子是宇宙大爆炸3分鐘之後產生的最早的原子。現在宇宙中數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氫元素和氦元素,宇宙中約有70%以上的氫元素和20%以上的氦元素,我們的人體也是如此,氫元素最多。

哈勃望遠鏡看到的早期的宇宙,非常緻密

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宇宙大爆炸之後30萬年,氫元素與氦元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星雲,緻密的物體變得更加緻密,宇宙一方面在膨脹,另一方面引力又使得宇宙中的物質得以重新聚合,正是這種聚合,才形成了今天的太陽、地球、生物這樣複雜的形勢。

星系、恆星就是星雲向內部塌陷後形成的產物,在塌陷的過程中,中心溫度越來越高,開始發生核聚變,熾熱的溫度將氫元素與氦元素轉變為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有了複雜的化學元素,才會有生命。

正因為有恆星的生與死,才形成了擁有複雜和豐富的化學元素的宇宙,因為有了這些複雜的豐富的化學元素,才有了地球上的生命,因此,生命的誕生是建立在恆星死亡的基礎之上。當然,在生命誕生之前,還需要行星的誕生,行星的固體部分主要是由矽酸鹽和金屬組成的,矽酸鹽是由氧元素和矽元素組成的,生命就是生活在矽酸鹽之上,先有恆星,後有行星,一般認為行星是恆星形成過程中噴射出來的部分。

第二:生命與恆星的區別

有了複雜的化學元素,就會產生生物,生物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生物與非生物沒有本質的區別,電子、質子、中子結合形成原子,原子與原子結合形成分子,分子與分子結合形成大分子結構,大分子結構中的某一類形成了生命,這一類大分子結構就是脫氧核糖核酸(DAN)和核糖核酸(DNA),即碳原子以鏈狀形式與其他原子結合而成的大分子,為什麼是碳原子呢?因為碳的可塑性強,能夠與其他原子組合成複雜的結構。當然,在大尺度空間裡,氫元素與氦元素的聚合,是靠萬有引力,而在生物體這樣的小尺度範圍內,是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在起作用。

太陽

宇宙中還存在一種基本的物理規律,叫做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表明在一個孤立的系統中,可利用的能量是逐漸減少的,熵值是增大的或者不變,一滴墨水滴入水中,會均勻散開,而不會重新聚合,這說明宇宙的總體趨勢是走向無序的,恆星和生命這樣的複雜實體,都是有序的結構,也會走向無序。但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同時也表明,在孤立的系統中增加額外的能量,是可以維持有序的狀態的,自身的有序是以周圍的更加無序為代價的,這樣一來,宇宙的總體趨勢就不會變,這就相當於我們清掃了一間屋子內的垃圾,表面上看屋子是乾淨了,但是,這些垃圾最終會被丟進垃圾桶,並帶到垃圾處理場掩埋,屋子內的乾淨、整潔是以垃圾場的更加骯髒和混亂為代價的,恆星要維持自身的有序結構,必須控制能量流,從周圍環境中吸取能量,能量從何而來呢?根本源頭是萬有引力,緻密的物質結合在一起形成更加緻密的物質,創造了恆星,恆星產生以後,受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作用,燃料必然會燃燒殆盡,體積較大的會形成超新星,在大爆炸中坍縮,體積小的,會慢慢冷卻,恆星的在生與死的過程中,創造了複雜的化學元素,這些化學元素聚合在一起,形成了生命。

宇宙中星系

生命要維持自身的有序結構,同樣需要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生命的能量從何而來呢?根本源頭還是引力,但是,生命是一個更小尺度的空間,這裡的作用力主要是電磁力和核力,那麼,這樣一來,生命維持自身有序結構的能量就是從恆星所釋放的能量而來的了。我們地球上的生物,就是利用光合作用,從太陽當中吸取能量,綠色植物直接利用太陽獲得能量,動物再吃植物,再獲得能量,以維持整個生物圈的運轉。

生命獲得的能量的量是很小的,但是效率要遠遠高於太陽這樣的簡單結構,生命從周圍環境中獲得的能量的效率越高,則表明熱力學第二定律對它的破壞越強烈,就像一滴墨水會均勻在水中散開,但是,墨水非要維持自身的結構,就必須非常有效的從周圍的環境中吸取能量,它吸取的能量效率越高,表明它在頑強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一滴墨水是非常簡單的結構,它自己不可能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一滴墨水維持自身的結構,只能依靠人類給它強加額外的能量。

生命

生命想要比恆星更加頑強的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就必須獲得比恆星更多的組織能量的新能力,為了獲得新能力,單個生命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死亡,為新的生命的誕生創造條件,這就是遺傳與變異,遺傳與變異使得生命可以不斷適應周圍的環境,於是,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物種就誕生了。

遺傳與變異其實就是生物的進化,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單個的生命必然要在短時內死亡,而不會像恆星、行星那樣存在幾十億年的時間,否則的話,生命就不能頑強的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

所以,單個的生命會走向死亡,但是,整個的生物圈是不滅的,生命自從誕生以後,就一直存在於地球上。單個生命的死亡,為生物的進化創造了條件,從而更加有效的利用能量流,維持整個生物圈的有序結構。我們一般認為,我們人類改造了地球,其實生物一直在改造地球,生物為了自身的存在,一直在努力地改造地球的環境,讓地球更加適宜生命的居住,比如,大氣層就是生命為自己打造的一個太空服。

單個生命脫離大氣層需要人工製造太空服

生物越來越有效的利用能量流,為了頑強地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還改造了地球的環境,但是,太陽一旦熄滅,生物就沒有了,所以,生物進化還是有局限的,為了突破這個局限,生物圈誕生了智慧,智慧是比生命更加複雜的存在形式。

第三:智慧意識到死亡的存在

地球上的單個生物都會走向死亡,但是,整個物種是不會死亡的,會繼續繁衍生息,牛、馬、羊從來不會意識到自身的死亡,它們作為一個物種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內會永續存在,除非遇到物種大滅絕,可是,在600萬年前至700萬年前,地球上產生了一個智慧生命,這個智慧生命就是我們人類,我們人類擁有智慧之後,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能夠認識到自我,也就認識到了自身會死亡這件事兒。

長臂猿、人類、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

生命是高於恆星的複雜實體,智慧又是高於生命的複雜實體,智慧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人類的文化與科技,文化與科技這樣的高度複雜的存在形式想要維持自身的存在,就必須比生物擁有更加有效的處理能量流的方式,生物獲得能量,僅僅應用新陳代謝的過程獲得有機燃料,新陳代謝依靠的是太陽能。但是,人類不僅利用生物圈的新陳代謝獲得有機燃料,而且還利用生物圈之外的能量,比如火力、風力、水力等等。

農業是更加有效的利用生物的新陳代謝獲得能量,自從人類發明了農業之後,地球上存在的體量最多的植物,不再是樹木和雜草了,而是小麥、水稻、玉米這樣的農作物,地球上存在的體量最大的動物,不再是獅子、老虎、大象這樣的野生動物,而是牛、馬、雞這樣的家畜和家禽,農作物、家畜和家禽獲取的能量,終極目的,是要貢獻給人類的,進入到工業社會以後,人類不僅從生物圈獲得能量了,而且能夠將能量進行轉換。

人類的家畜

在農業社會,人類使用馬力作交通工具,僅僅是利用馬的肌肉能,馬要奔跑,就要吃草,草的能量局限於生物的光合作用,這樣的轉換效率是非常低的,人類依靠馬拉戰車很難環遊世界,更登陸不了月球。到了工業社會,人類學會了如何將能量進行轉換,蒸汽機就是將煤炭的熱能轉換為了機械能,從而驅動火車和輪船,火車和輪船的奔跑速度遠遠超過了馬和驢,當然,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後,人類轉換能量的效率更高了,這就是電能和原子能的應用。

恆星在演化,生命也在演化,人類的文化和科技也在演化,生命演化的基本單位是基因,而文化演化的基本單位,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將其命名為「模因」。所以,不僅恆星、生命是一個「生命體」,人類的文化也是一個「生命體」。

單個生命死亡的本質,就是生命需要不斷創新獲得能量的方式以維持整個生命圈的存在,文化也是有生有死的,人類整個的文化和科技是不滅的,但是,某一時期、某一地點的單個的文化則是有生有死的,文化也在進化。

人類的科技

文化進化到一定的階段,會追尋宇宙的起源,還會追尋生命的起源,並認識到了「死亡」的存在,這就是「死亡」的本質。

所以,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人類死亡之後,會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嗎?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根本不會!單個生命的死亡,是為了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把基因遺傳給了下一代,人類死亡之後的另外一個世界,其實就是下一代人類存在的世界。當然,意識是不同於生命的另外一種高級形式的存在,我們把基因遺傳給了下一代,子女不會擁有與我們同樣的意識,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到死亡。

在古代,人們的呼吸在一段時間以內停止了,一般就被視為死亡了,而且很難再復甦,然而,隨著現代心肺復甦技術的發展,呼吸、心跳的短暫停止,並不意味著死亡,經過搶救,還會「復活」,那麼,在「死而復生」的過程中,就有了所謂的「瀕死體驗」,「瀕死體驗」包括靈魂出竅、看見一道亮光、感到非常的溫暖以及充滿愛意等等,這些體驗往往是超自然的,於是,人們就在想,人類死亡之後,意識會不會獨立存在,而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呢?

心肺復甦

其實,現代科學的所有研究,都是在排斥超自然力量存在的可能性的,我們的宇宙有四種基本作用力,即萬有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如果說人在死亡之後,意識會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的話,那麼就違反了萬有引力定律,也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意識不利用能量流的話,就無法維持自身有序結構的存在,也無法克服萬有引力作用而自動漂浮到另外一個世界。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光速,但是,我們的意識的速度可能比光速還要快,光從地球傳播到太陽,需要8分鐘,我們的意識說到太陽上,就到了太陽上,「說曹操到,曹操就到,」然而,意識卻沒有真正到達,這只不過是大腦內部釋放了一種化學物質,想像我們自己到達了太陽而已。

我們的智慧,其實就是大腦這個生物體的電化學過程,人類大腦擁有約85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是相連的,神經遞質的釋放與吸收可以傳遞信號,而神經遞質就是一種化學物質。生物擁有大腦,是需要移動,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外一個地方,這是最簡單的對外界環境的反應,當然,經過幾十億年的進化,大腦終於產生了智慧,智慧其實就是對外界環境更複雜的反應過程,就像電腦一樣,一開始的算法非常的簡單,後來,越來越複雜,生物也是一種算法。

科學在揭示生命的起源

人類的大腦有850億個神經元,通過神經遞質的釋放與吸收傳遞信號,需要能量維持,所以,在人類的各個器官中,大腦消耗的能量是最多的。人類死亡之後,不再從外界獲取能量了,大腦沒有能量了,神經遞質這種化學物質就不會再釋放了,意識也會隨之消亡,就像電腦斷電一樣,沒有了電源,電腦就不工作了。「瀕死」其實不是真的死亡,生命體真正的死亡是不可逆的,如果死亡可逆的話,那麼,生命就不會死,「瀕死體驗」其實就是大腦的各種化學物質還在釋放中,因為,此時的人體並沒有真正死亡,人體還有能量提供給大腦。

當然,人類也不可能知道死亡之後的世界究竟是怎麼樣的,因為誰也不可能真正的死而復生,死後的世界是怎樣的,超出了科學的範圍了。

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是有可能永生的,只不過想要改變生物的這個法則非常的難而已,死亡其實是生命為了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而產生的一種機制,當然,人類的智慧如果找到了更好的對抗方式,死亡也許就可以避免了。

同樣是死亡這件事兒,孔子的態度是「未知生,焉知死」,儒家對死後的世界是採取迴避的態度的,生的事情都沒有搞清楚,為什麼要討論死後的世界呢?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而莊子的態度則是:生也沒有值得高興的地方,死也沒有值得悲哀的地方,莊子在《莊子·至樂》篇中闡述了他的這種態度,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本來就是從無到有的,死亡是重新回歸到了初始狀態,生又有什麼可高興的地方,死又有什麼可悲哀的地方呢?莊子相當於從哲學的角度回應了這個問題,其實,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講,莊子的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生命本來就是由質子、電子、中子結合而成的原子發展而來的,死亡之後,形體重新回歸到了初始狀態。各種化學元素可以形成太陽,也可以形成生命,在莊子看來沒有區別,這就是莊子一再強調的「齊物」,但是,太陽和生命還是有區別的,至少生命是比太陽更複雜的存在形式,我們現在有了現代生物學、天文學、物理學的學科知識,應該對「生」、「死」這個問題有一些新的認識,而不要僅僅停留在孔子和莊子的智慧之上,這就是「大歷史」這個學術概念提出的意義。

相關焦點

  • 為何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宇宙的終極到是什麼?是熵增定律嗎?
    為何所有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其實,不僅僅是生命,地球乃至整個宇宙,都是向死而生的,這是宇宙的基本定律,宇宙的終極究竟是什麼?值慢慢開始增大的時候,如此看來,維持生命的食物就是與熵對抗的能量,事實上,你至始至終都在對抗死亡,你只能儘可能的減少熵值的速度,卻無法讓它徹底停下來,當熵值到達一個臨界點後,生命也就走到了終點,正因生命最終的歸宿是死亡,因此那些研究長生不老的做法都是徒勞,也違背了自然規律,無論怎樣都會失敗,所以人類想讓生命變得有意義,應當去研究生命的真諦,去了解生命的本源是什麼,那麼,生命的本源又是什麼?
  • 你知道為何所有的生命都會走向死亡嗎?為何人類是低熵體
    在我們的地球上大約存在著130萬種生命形式,但是宇宙演化,這上百萬種生命包括我們人類在內最終都逃不過一個命運,那就是死亡。死亡是所有生命的終點,沒有什麼可以避免。但是作為我們人類,擁有著高級智慧,當我們意識到死亡不可避免這點以後,我們就一直和死亡做著鬥爭,並試圖去擊敗死亡。
  • 生命的終點,為何最終都會走向死亡?看完超乎你的想像!
    生命的終點,為何最終都會走向死亡?看完超乎你的想像!生老病死好像是我們每個人都熟知的事情,但為何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呢?人類歷史是一部追求永生的歷史。自古以來,人類從未放棄對永生的狂熱追求。即使疾病、機械損傷和其他非自然原因被消除,生命也永遠不會永生。因此,儘管世界並不完全公平,但也算勉強公平。雖然每個人都想長生不老,但是現代醫學技術已經證明人類不可能長生不老。人類生命的極限最終被鎖定在150歲以下。至少就目前的人類技術而言,活到150歲是生命的極限。此外,這是基於科學的。人類細胞一生需要分裂50次。
  • 死亡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
    >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自然界最偉大以及最成功的之處,就是演化出了死亡,儘管在我們看來,死亡過於殘忍。在仙俠劇中,經常會出現壽與天齊的角色,他們動不動就是在天地初開之際誕生,然後不老不死地活到了現在。但如果仙俠劇的編劇稍微有些科學常識,就知道沒有死亡的個體就會導致比死亡更殘忍的事件發生。比如:如果人類不會死亡,那麼當人類的後代越來越多時,此時地球上的能量就無法滿足這些人們的生存。所以人們不僅會出現饑荒,還會出現因搶奪糧食而導致的戰爭、屠殺等。
  • 為什麼所有生物都會死亡?幕後操縱者或是宇宙中的它?
    為什麼所有生物都會死亡?幕後操縱者或是宇宙中的它?人類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從未停止,認識到人生苦短的人類往往會有兩種心態,一種是積極地接受這個結局,並且將有限的人生儘可能過的充足;另一種是悲觀的面對,尋找各種方法維持有限的生命。
  • 科學解讀,人真的有靈魂出竅嗎?死亡後真的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嗎?
    ,自打地球上有人以來,就沒有人真正的死亡過,而是都去往了另一個世界當中。接著是生物學死亡的到來,在這個階段細胞會紛紛死亡,一旦細胞停止了運動,生命也就到了終點,這就是死亡的定義。、焦慮,這時,死神正在慢慢逼近,隨後會出現大小便失禁以及反胃的現象,因大腦為了延續生命會犧牲一些沒有那麼重要的功能,而此時就連皮膚也會出現死亡的徵兆,它會變得冰冷,形成一種淺灰色,甚至可能會提前出現屍斑。
  • 科學家認為:大量外星生命已經死亡!
    研究稱銀河系存在著大量死亡外星生命 在銀河系之中,恆星的數量大約在1000億顆-4000億顆之間,按照公式計算,在銀河系形成後的80億年左右時間裡,外星文明就已經出現了。 這意味著,如果按照地球生命的演化來看,大約在銀河系形成後的40億年左右,原始生命就已經在銀河系中出現了。
  • 瀕死之人為何會出現「走馬燈」現象,是進入另一個宇宙嗎?
    人類對於死亡的了解非常有限,因為在死亡後,人類的意識似乎就消失了,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知道在死後,人是否還有什麼感覺。不過很多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臨死之人在出現「走馬燈」現象,回顧自己的一生,就像看電影一樣。
  • 人類最終會死亡,那麼宇宙會不會毀滅呢?
    不僅僅是人類,地球上所有物種,乃至宇宙萬事萬物最終都會走向死亡,走向終結,這也是大自然的基本規律,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生老病死是生命避免不了的過程,事實上不僅僅是生命本身,非生命的事物也是如此,雖然非生命的東西不會「死亡」,但最終也會消失。
  • 科學家認為:大量外星生命已經死亡
    研究稱銀河系存在著大量死亡外星生命在銀河系之中,恆星的數量大約在1000億顆-4000億顆之間,按照公式計算,在銀河系形成後的80億年左右時間裡,外星文明就已經出現了。這意味著,如果按照地球生命的演化來看,大約在銀河系形成後的40億年左右,原始生命就已經在銀河系中出現了。銀河系的年齡有多大呢?
  • 如果中子星碰撞變黑洞,地球讓黑洞吃了,人類會進入另一個空間?
    很多時候,科學家們都是通過黑洞的「吸積」過程會有輻射產生,從而將黑洞的位置和質量等信息估算出來。實際上,從恆星演化末期滅亡的最終走向之一來說,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過程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因為,兩者都會按部就班的經歷收縮、塌陷和爆炸這三個主要階段。至於恆星死亡後形成的是中子星、還是黑洞,則主要取決於恆星自身的質量。
  • 生命在死亡之後,會不會在宇宙某個角落重生?
    所以人就是一大堆粒子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那麼當人死去之後,這些粒子重新回到宇宙當中,人又重新化為宇宙的一部分。所以人的最終結局實際上是融於宇宙。那麼假設人可以重生,就需要把組成人的粒子,再重新以一模一樣的方式組合起來,這個太難了,難到幾乎沒有可能。
  • 因為「熵」的存在,生命有盡頭,宇宙也有盡頭,你知道什麼是熵嗎
    為何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這是一個我們都知道又不知道的一個問題。其實不僅僅是生命,地球乃至整個宇宙都逃脫不了「死亡」這個終點的。這是已知宇宙的基本定律,誰也改變不了。生命一直對抗的是死亡為什麼汽車放著不開更容易壞?為什麼房屋不打掃會越來越髒?為什麼世間珍貴之物都容易破碎?彩虹易散,玉石碎。正是因為想要維持美好的狀態,所以需要更多的能量,如果沒有能量的進入,美好的狀態都會走向結束,生命亦是如此。
  • 奇聞:人死亡後會怎樣?科學證明,死亡兩天後才會進入另一個世界
    對於人類來說,死亡這件事充滿了神秘感。因為不了解所以人們對死亡懷著好奇之心和敬畏之心。人死後到底會經歷什麼?很多科學家也一直在進行研究。人死亡後會如何呢?科學家通過研究,人死亡兩天之後才會進入到另一個世界,當人生終結,人們都覺得人體全部的細胞都將停止運動,可是新的研究表明並不是這樣的。加州大學的科學工作者開展的多方面研究,表明生物體內遺傳基因可以留存活性直至死亡後的兩天時間。儘管這類遺傳基因不能促使人起死回生,可是這個發現可以更進一步促進有關器官移植的穩定性的研究分析。該項發現還能夠協助微生物學家更精準地判定死者的死亡時間。
  • 人去世後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嗎?科學家研究之後,結果讓人不敢相信!
    人去世後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嗎?科學家研究之後,結果讓人不敢相信! 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上許多的未解之謎都得到了解答,但是目前人們還無法探知死亡後的世界,人死亡後會去哪裡?仍然是一個世界的難題,至今仍然沒有人能夠確切地回答這些問題。
  • 【科普】什麼生命 ?死亡是真的嗎?
    我們假設電腦裡的下載文件夾是宇宙一開始放入的文件排放還相當整齊, 經過一段時間後,文件變多了,排序便會混亂起來而透過消耗能量的方式, 你可以維持裡面的秩序和整潔這就是活物所做的事但生命究竟是甚麼?地球上所有的活物都是由細胞組成基本上,細胞是一個蛋白質機器, 他的尺寸小到無法感受到任何物質它有生命的特質包括:擁有隔離細胞內外的屏障、塑造秩序它調節自己並且維持在一個恆量的狀態它為了維持生命會吃東西它會成長和發育它會對環境做出反應並且受演化的影響及製造出更多的自己
  • 宇宙正走向死亡嗎?
    時間是永恆的嗎?是否存在宇宙的起源?宇宙將會終結嗎?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但是對於我們能看到和測量的那部分宇宙,答案變得一目了然。宇宙充滿了時鐘,而宇宙時鐘的最小流逝單位是宇宙的重要時刻:曆元。它們是恆星,從比一些行星大不了多少的超低溫矮星,一直到體積比太陽大數百倍的熱巨星,我們現在生活在所謂的恆星時代,宇宙中大部分的能源來自於恆星的誕生、發亮和死亡。
  • 人死後靈魂會去另一個宇宙嗎?科學家給出答案,讓人不敢相信!
    人死後靈魂會去另外一個宇宙嗎?科學家給出的答案,讓人不敢相信!在宇宙中或許除去宇宙本身的壽命是無窮無盡的外,其它的世間萬物皆有自己的壽命,總有一天會迎來死亡的那天。然而,最近有科學家提出了對於死亡的新理解,大部分人認為我們生於自然也歸於自然,人死後的屍體會慢慢地被腐蝕,化為自然界的元素。但這次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羅伯特·蘭扎認為:人並不存在所謂的死亡,我們所熟知的死亡僅僅是身體的死亡而已。但我們的精神能量卻會永遠的存在,死亡是平行世界的入口,在人死後靈魂或者意識會離開本身的肉體,會進入平行世界中的另一個世界中。
  • 假如太陽「死亡」後,地球將何去何從?
    那麼,真的到了那麼一天,太陽死亡後,我們的地球會有怎麼樣的結局?但是,地球上的所有一切都被太陽完全掌控。不管是地球的運動軌跡,或者地球獲得的能量,又或者是地球上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其實都是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那麼,當太陽真的「死亡」後,地球將面臨怎樣的環境呢?這一切都要從太陽的演化說起。
  • 人去世後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嗎?科學家研究之後,終於得出結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死亡是不可逆轉的事情,因此現在人們對死亡已經看的非常平淡了,其中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在人去世後會可能會進入另一個世界,但這個說法也一直沒有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