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對於人類來說,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一件事,每個人都會經歷,誰也無法避免。今天,我們就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說一說「死亡」這件事。
第一:死亡是一種必然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考察地球上的生命,其實,死亡是一種必然,「大歷史」的概念是美國歷史學家大衛·克裡斯蒂安提出來的,大歷史是把人類的歷史放在宇宙演化的坐標中,這個坐標軸的時間是從宇宙大爆炸開始的。
靈長類動物,矮黑猩猩
隨著現代生物學、天文學、物理學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宇航技術的發展,我們對人類歷史以及人類自身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所以,歷史學研究不再局限於傳統史學了,比爾·蓋茨就是「大歷史」的支持者,他曾斥資數千萬美元,推進與大歷史相關的教學項目。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不僅地球上的生命有生有死,恆星也是有生有死的,恆星與人類一樣,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與死亡。如果沒有恆星的死亡,那麼,宇宙中就不會形成地球這樣的行星,也更談不上生命的存在。
冉冉升起的地球,生命全在這顆星球上
夜空當中璀璨的恆星,有的正在燃燒,有的正在熄滅,正是這些恆星的成長與死亡,才有了我們人類的出現,所以,即使遙不可及,它們與我們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宇宙是由一個無限小的奇點爆炸出來的,並由此產生了時間與空間,早期的宇宙溫度非常的高,十分的緻密,隨著宇宙溫度的降低,出現了質子、中子、光子和電子,這些基本粒子是物質組成的基本單位,在基本粒子誕生的同時,還出現了四種基本作用力,分別是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與萬有引力。
宇宙大爆炸之後,溫度降低的十分快,3分鐘之後,質子與電子就可以穩固的結合在一起,形成原子了,有了原子之後,原子與原子之間才能結合形成分子,分子與分子結合形成大分子,大分子中的某一類進化成為了生命。
質子、中子、光子和電子這些基本粒子都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幾秒鐘內出現的,帶正電荷的質子能夠與帶負電荷的電子結合形成原子,要等到宇宙大爆炸3分鐘之後才會出現。
物質和能量是可以相互作用的,30萬年之後,隨著宇宙溫度的不斷降低,在大多數的地方,物質與能量分道揚鑣了,不再相互作用了。
起初,基本粒子組成的原子非常的簡單,最簡單的原子就是擁有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的氫原子,然後,是由兩個質子和兩個電子構成的氦原子,其次是極微量的鋰原子。因此,氫原子與氦原子是宇宙大爆炸3分鐘之後產生的最早的原子。現在宇宙中數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氫元素和氦元素,宇宙中約有70%以上的氫元素和20%以上的氦元素,我們的人體也是如此,氫元素最多。
哈勃望遠鏡看到的早期的宇宙,非常緻密
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宇宙大爆炸之後30萬年,氫元素與氦元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星雲,緻密的物體變得更加緻密,宇宙一方面在膨脹,另一方面引力又使得宇宙中的物質得以重新聚合,正是這種聚合,才形成了今天的太陽、地球、生物這樣複雜的形勢。
星系、恆星就是星雲向內部塌陷後形成的產物,在塌陷的過程中,中心溫度越來越高,開始發生核聚變,熾熱的溫度將氫元素與氦元素轉變為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有了複雜的化學元素,才會有生命。
正因為有恆星的生與死,才形成了擁有複雜和豐富的化學元素的宇宙,因為有了這些複雜的豐富的化學元素,才有了地球上的生命,因此,生命的誕生是建立在恆星死亡的基礎之上。當然,在生命誕生之前,還需要行星的誕生,行星的固體部分主要是由矽酸鹽和金屬組成的,矽酸鹽是由氧元素和矽元素組成的,生命就是生活在矽酸鹽之上,先有恆星,後有行星,一般認為行星是恆星形成過程中噴射出來的部分。
第二:生命與恆星的區別
有了複雜的化學元素,就會產生生物,生物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生物與非生物沒有本質的區別,電子、質子、中子結合形成原子,原子與原子結合形成分子,分子與分子結合形成大分子結構,大分子結構中的某一類形成了生命,這一類大分子結構就是脫氧核糖核酸(DAN)和核糖核酸(DNA),即碳原子以鏈狀形式與其他原子結合而成的大分子,為什麼是碳原子呢?因為碳的可塑性強,能夠與其他原子組合成複雜的結構。當然,在大尺度空間裡,氫元素與氦元素的聚合,是靠萬有引力,而在生物體這樣的小尺度範圍內,是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在起作用。
太陽
宇宙中還存在一種基本的物理規律,叫做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表明在一個孤立的系統中,可利用的能量是逐漸減少的,熵值是增大的或者不變,一滴墨水滴入水中,會均勻散開,而不會重新聚合,這說明宇宙的總體趨勢是走向無序的,恆星和生命這樣的複雜實體,都是有序的結構,也會走向無序。但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同時也表明,在孤立的系統中增加額外的能量,是可以維持有序的狀態的,自身的有序是以周圍的更加無序為代價的,這樣一來,宇宙的總體趨勢就不會變,這就相當於我們清掃了一間屋子內的垃圾,表面上看屋子是乾淨了,但是,這些垃圾最終會被丟進垃圾桶,並帶到垃圾處理場掩埋,屋子內的乾淨、整潔是以垃圾場的更加骯髒和混亂為代價的,恆星要維持自身的有序結構,必須控制能量流,從周圍環境中吸取能量,能量從何而來呢?根本源頭是萬有引力,緻密的物質結合在一起形成更加緻密的物質,創造了恆星,恆星產生以後,受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作用,燃料必然會燃燒殆盡,體積較大的會形成超新星,在大爆炸中坍縮,體積小的,會慢慢冷卻,恆星的在生與死的過程中,創造了複雜的化學元素,這些化學元素聚合在一起,形成了生命。
宇宙中星系
生命要維持自身的有序結構,同樣需要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生命的能量從何而來呢?根本源頭還是引力,但是,生命是一個更小尺度的空間,這裡的作用力主要是電磁力和核力,那麼,這樣一來,生命維持自身有序結構的能量就是從恆星所釋放的能量而來的了。我們地球上的生物,就是利用光合作用,從太陽當中吸取能量,綠色植物直接利用太陽獲得能量,動物再吃植物,再獲得能量,以維持整個生物圈的運轉。
生命獲得的能量的量是很小的,但是效率要遠遠高於太陽這樣的簡單結構,生命從周圍環境中獲得的能量的效率越高,則表明熱力學第二定律對它的破壞越強烈,就像一滴墨水會均勻在水中散開,但是,墨水非要維持自身的結構,就必須非常有效的從周圍的環境中吸取能量,它吸取的能量效率越高,表明它在頑強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一滴墨水是非常簡單的結構,它自己不可能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一滴墨水維持自身的結構,只能依靠人類給它強加額外的能量。
生命
生命想要比恆星更加頑強的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就必須獲得比恆星更多的組織能量的新能力,為了獲得新能力,單個生命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死亡,為新的生命的誕生創造條件,這就是遺傳與變異,遺傳與變異使得生命可以不斷適應周圍的環境,於是,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物種就誕生了。
遺傳與變異其實就是生物的進化,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單個的生命必然要在短時內死亡,而不會像恆星、行星那樣存在幾十億年的時間,否則的話,生命就不能頑強的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
所以,單個的生命會走向死亡,但是,整個的生物圈是不滅的,生命自從誕生以後,就一直存在於地球上。單個生命的死亡,為生物的進化創造了條件,從而更加有效的利用能量流,維持整個生物圈的有序結構。我們一般認為,我們人類改造了地球,其實生物一直在改造地球,生物為了自身的存在,一直在努力地改造地球的環境,讓地球更加適宜生命的居住,比如,大氣層就是生命為自己打造的一個太空服。
單個生命脫離大氣層需要人工製造太空服
生物越來越有效的利用能量流,為了頑強地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還改造了地球的環境,但是,太陽一旦熄滅,生物就沒有了,所以,生物進化還是有局限的,為了突破這個局限,生物圈誕生了智慧,智慧是比生命更加複雜的存在形式。
第三:智慧意識到死亡的存在
地球上的單個生物都會走向死亡,但是,整個物種是不會死亡的,會繼續繁衍生息,牛、馬、羊從來不會意識到自身的死亡,它們作為一個物種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內會永續存在,除非遇到物種大滅絕,可是,在600萬年前至700萬年前,地球上產生了一個智慧生命,這個智慧生命就是我們人類,我們人類擁有智慧之後,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能夠認識到自我,也就認識到了自身會死亡這件事兒。
長臂猿、人類、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
生命是高於恆星的複雜實體,智慧又是高於生命的複雜實體,智慧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人類的文化與科技,文化與科技這樣的高度複雜的存在形式想要維持自身的存在,就必須比生物擁有更加有效的處理能量流的方式,生物獲得能量,僅僅應用新陳代謝的過程獲得有機燃料,新陳代謝依靠的是太陽能。但是,人類不僅利用生物圈的新陳代謝獲得有機燃料,而且還利用生物圈之外的能量,比如火力、風力、水力等等。
農業是更加有效的利用生物的新陳代謝獲得能量,自從人類發明了農業之後,地球上存在的體量最多的植物,不再是樹木和雜草了,而是小麥、水稻、玉米這樣的農作物,地球上存在的體量最大的動物,不再是獅子、老虎、大象這樣的野生動物,而是牛、馬、雞這樣的家畜和家禽,農作物、家畜和家禽獲取的能量,終極目的,是要貢獻給人類的,進入到工業社會以後,人類不僅從生物圈獲得能量了,而且能夠將能量進行轉換。
人類的家畜
在農業社會,人類使用馬力作交通工具,僅僅是利用馬的肌肉能,馬要奔跑,就要吃草,草的能量局限於生物的光合作用,這樣的轉換效率是非常低的,人類依靠馬拉戰車很難環遊世界,更登陸不了月球。到了工業社會,人類學會了如何將能量進行轉換,蒸汽機就是將煤炭的熱能轉換為了機械能,從而驅動火車和輪船,火車和輪船的奔跑速度遠遠超過了馬和驢,當然,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後,人類轉換能量的效率更高了,這就是電能和原子能的應用。
恆星在演化,生命也在演化,人類的文化和科技也在演化,生命演化的基本單位是基因,而文化演化的基本單位,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將其命名為「模因」。所以,不僅恆星、生命是一個「生命體」,人類的文化也是一個「生命體」。
單個生命死亡的本質,就是生命需要不斷創新獲得能量的方式以維持整個生命圈的存在,文化也是有生有死的,人類整個的文化和科技是不滅的,但是,某一時期、某一地點的單個的文化則是有生有死的,文化也在進化。
人類的科技
文化進化到一定的階段,會追尋宇宙的起源,還會追尋生命的起源,並認識到了「死亡」的存在,這就是「死亡」的本質。
所以,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人類死亡之後,會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嗎?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根本不會!單個生命的死亡,是為了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把基因遺傳給了下一代,人類死亡之後的另外一個世界,其實就是下一代人類存在的世界。當然,意識是不同於生命的另外一種高級形式的存在,我們把基因遺傳給了下一代,子女不會擁有與我們同樣的意識,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到死亡。
在古代,人們的呼吸在一段時間以內停止了,一般就被視為死亡了,而且很難再復甦,然而,隨著現代心肺復甦技術的發展,呼吸、心跳的短暫停止,並不意味著死亡,經過搶救,還會「復活」,那麼,在「死而復生」的過程中,就有了所謂的「瀕死體驗」,「瀕死體驗」包括靈魂出竅、看見一道亮光、感到非常的溫暖以及充滿愛意等等,這些體驗往往是超自然的,於是,人們就在想,人類死亡之後,意識會不會獨立存在,而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呢?
心肺復甦
其實,現代科學的所有研究,都是在排斥超自然力量存在的可能性的,我們的宇宙有四種基本作用力,即萬有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如果說人在死亡之後,意識會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的話,那麼就違反了萬有引力定律,也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意識不利用能量流的話,就無法維持自身有序結構的存在,也無法克服萬有引力作用而自動漂浮到另外一個世界。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光速,但是,我們的意識的速度可能比光速還要快,光從地球傳播到太陽,需要8分鐘,我們的意識說到太陽上,就到了太陽上,「說曹操到,曹操就到,」然而,意識卻沒有真正到達,這只不過是大腦內部釋放了一種化學物質,想像我們自己到達了太陽而已。
我們的智慧,其實就是大腦這個生物體的電化學過程,人類大腦擁有約85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是相連的,神經遞質的釋放與吸收可以傳遞信號,而神經遞質就是一種化學物質。生物擁有大腦,是需要移動,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外一個地方,這是最簡單的對外界環境的反應,當然,經過幾十億年的進化,大腦終於產生了智慧,智慧其實就是對外界環境更複雜的反應過程,就像電腦一樣,一開始的算法非常的簡單,後來,越來越複雜,生物也是一種算法。
科學在揭示生命的起源
人類的大腦有850億個神經元,通過神經遞質的釋放與吸收傳遞信號,需要能量維持,所以,在人類的各個器官中,大腦消耗的能量是最多的。人類死亡之後,不再從外界獲取能量了,大腦沒有能量了,神經遞質這種化學物質就不會再釋放了,意識也會隨之消亡,就像電腦斷電一樣,沒有了電源,電腦就不工作了。「瀕死」其實不是真的死亡,生命體真正的死亡是不可逆的,如果死亡可逆的話,那麼,生命就不會死,「瀕死體驗」其實就是大腦的各種化學物質還在釋放中,因為,此時的人體並沒有真正死亡,人體還有能量提供給大腦。
當然,人類也不可能知道死亡之後的世界究竟是怎麼樣的,因為誰也不可能真正的死而復生,死後的世界是怎樣的,超出了科學的範圍了。
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是有可能永生的,只不過想要改變生物的這個法則非常的難而已,死亡其實是生命為了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而產生的一種機制,當然,人類的智慧如果找到了更好的對抗方式,死亡也許就可以避免了。
同樣是死亡這件事兒,孔子的態度是「未知生,焉知死」,儒家對死後的世界是採取迴避的態度的,生的事情都沒有搞清楚,為什麼要討論死後的世界呢?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而莊子的態度則是:生也沒有值得高興的地方,死也沒有值得悲哀的地方,莊子在《莊子·至樂》篇中闡述了他的這種態度,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本來就是從無到有的,死亡是重新回歸到了初始狀態,生又有什麼可高興的地方,死又有什麼可悲哀的地方呢?莊子相當於從哲學的角度回應了這個問題,其實,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講,莊子的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生命本來就是由質子、電子、中子結合而成的原子發展而來的,死亡之後,形體重新回歸到了初始狀態。各種化學元素可以形成太陽,也可以形成生命,在莊子看來沒有區別,這就是莊子一再強調的「齊物」,但是,太陽和生命還是有區別的,至少生命是比太陽更複雜的存在形式,我們現在有了現代生物學、天文學、物理學的學科知識,應該對「生」、「死」這個問題有一些新的認識,而不要僅僅停留在孔子和莊子的智慧之上,這就是「大歷史」這個學術概念提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