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地球外的災難
人類在地球上需要面對很多「災難」,人類文明早期面對的災難主要是「天災」,古代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沒有任何反抗能力,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戰勝」了自然,可以預測各種自然災難的出現,提前做出應對,但是仍然有一些天災是人類無法阻擋的,比如「來自地球外的災難」。
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多年的恐龍被迫飛上了天空,那些沒有飛起來的恐龍都已經滅絕,小行星撞擊地球最可怕的不少是撞擊產生的爆炸,而是因為撞擊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地震,海嘯,大規模長時間的火山爆發才是壓倒恐龍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有一個小行星要撞擊地球,人類還真的沒有太好的辦法去應對,不過我們能想到的事情科學家也能想到,幾乎所有的近地小行星軌道都是被密切觀察的,一些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會被密切觀察,至少在數百年內,地球不會和小行星相撞,而按照現在科技發展的速度,數百年後小行星應該已經無法對地球造成威脅了。
除了小行星以外,人類還需要警惕什麼呢?在地球的歷史上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每一次造成災難的原因都不相同,每一次生物大滅絕都會造成大量的物種滅絕,五次特別嚴重的被稱為生物大滅絕,其實還有很多次小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科學家發現大規模的集群性生物滅絕大約每6200萬年就會出現一次,從時間上來看,人類可能會碰上下一次,有不少科學家認為,人類正在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發生。
在五次生物大滅絕中,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尤為奇特,因為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4.45億年,關於這次生物大滅絕產生的具體原因爭論不休,最有趣的觀點是,一個超新星釋放的「伽馬射線暴」恰好擊中了地球,整個過程持續了大概十秒鐘,直接導致了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產生。
宇宙「最強」的伽馬射線暴
「伽馬射線暴」是目前人類已知的宇宙最強爆射現象,一次伽馬射線暴釋放的能量等於太陽萬億年釋放的能量總和,恆星釋放能量的過程是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核聚變的本質就是以質量轉化為能量,太陽中大的氫不斷轉變為氦,在這個過程中損失的質量會以能量的方式釋放出來。
地球大約每秒接受太陽的能量大約消耗了太陽2公斤的質量,而太陽每秒都會消耗400萬噸的質量轉化為能量,太陽每秒釋放的能量都足以摧毀地球現在的生態環境,更別提是比太陽一生釋放能量還要多的伽馬射線暴了,因為具備巨大的能量,就算隔著幾千光年,伽馬射線暴仍然具備足夠的殺傷力。
在4.45億年前,地球可能就是被伽馬射線暴擊中,因為地球整體呈現球形,伽馬射線暴只會擊中一個區域,這個區域的生物可能會在瞬間死亡,同時地球的臭氧層也會被強大的射線給破壞掉,大約地球一半的臭氧層消失,太陽的紫外線直接照射在地球,導致了這次生物大滅絕。
一般情況下,伽馬射線暴是大質量恆星在超新星階段的超新星爆發時釋放的能量,兩個大質量的恆星結合也有可能釋放出劇烈的伽馬射線,普遍認為大質量恆星的死亡會導致伽馬射線暴的產生。
恆星的死亡並不是因為內部的氫元素被消耗太多,而是因為恆星的內核無法維持引力平衡,其實恆星蘊藏的氫元素還十分豐富,因此在恆星死亡後留下的星雲中會誕生出新的恆星,只不過質量更小。
科學家還提出,地球是在銀河系的「郊區」,而在銀河系的中心區域,恆星分布更加擊中,這些區域的行星被伽馬射線暴擊中的可能性就要更大,也就是說雖然銀河系中的行星這麼多,其實大部分行星所在的區域都會因為周圍恆星的演化變得不適合生命居住。
如果地球正好在一個伽馬射線暴移動的方向上,人類是沒有任何辦法阻止伽馬射線暴的,除非改變地球的軌道或者是逃離地球,才有可能躲避伽馬射線暴的照射和後續災難。
對於人類來說,浩瀚的宇宙中充滿了各種不確定的危險,天體之間的演化和碰撞並不會在意人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