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億年前,一顆恆星死亡,釋放的能量恰好擊中地球

2021-01-15 騰訊網

來自地球外的災難

人類在地球上需要面對很多「災難」,人類文明早期面對的災難主要是「天災」,古代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沒有任何反抗能力,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戰勝」了自然,可以預測各種自然災難的出現,提前做出應對,但是仍然有一些天災是人類無法阻擋的,比如「來自地球外的災難」。

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多年的恐龍被迫飛上了天空,那些沒有飛起來的恐龍都已經滅絕,小行星撞擊地球最可怕的不少是撞擊產生的爆炸,而是因為撞擊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地震,海嘯,大規模長時間的火山爆發才是壓倒恐龍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有一個小行星要撞擊地球,人類還真的沒有太好的辦法去應對,不過我們能想到的事情科學家也能想到,幾乎所有的近地小行星軌道都是被密切觀察的,一些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會被密切觀察,至少在數百年內,地球不會和小行星相撞,而按照現在科技發展的速度,數百年後小行星應該已經無法對地球造成威脅了。

除了小行星以外,人類還需要警惕什麼呢?在地球的歷史上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每一次造成災難的原因都不相同,每一次生物大滅絕都會造成大量的物種滅絕,五次特別嚴重的被稱為生物大滅絕,其實還有很多次小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科學家發現大規模的集群性生物滅絕大約每6200萬年就會出現一次,從時間上來看,人類可能會碰上下一次,有不少科學家認為,人類正在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發生。

在五次生物大滅絕中,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尤為奇特,因為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4.45億年,關於這次生物大滅絕產生的具體原因爭論不休,最有趣的觀點是,一個超新星釋放的「伽馬射線暴」恰好擊中了地球,整個過程持續了大概十秒鐘,直接導致了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產生。

宇宙「最強」的伽馬射線暴

「伽馬射線暴」是目前人類已知的宇宙最強爆射現象,一次伽馬射線暴釋放的能量等於太陽萬億年釋放的能量總和,恆星釋放能量的過程是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核聚變的本質就是以質量轉化為能量,太陽中大的氫不斷轉變為氦,在這個過程中損失的質量會以能量的方式釋放出來。

地球大約每秒接受太陽的能量大約消耗了太陽2公斤的質量,而太陽每秒都會消耗400萬噸的質量轉化為能量,太陽每秒釋放的能量都足以摧毀地球現在的生態環境,更別提是比太陽一生釋放能量還要多的伽馬射線暴了,因為具備巨大的能量,就算隔著幾千光年,伽馬射線暴仍然具備足夠的殺傷力。

在4.45億年前,地球可能就是被伽馬射線暴擊中,因為地球整體呈現球形,伽馬射線暴只會擊中一個區域,這個區域的生物可能會在瞬間死亡,同時地球的臭氧層也會被強大的射線給破壞掉,大約地球一半的臭氧層消失,太陽的紫外線直接照射在地球,導致了這次生物大滅絕。

一般情況下,伽馬射線暴是大質量恆星在超新星階段的超新星爆發時釋放的能量,兩個大質量的恆星結合也有可能釋放出劇烈的伽馬射線,普遍認為大質量恆星的死亡會導致伽馬射線暴的產生。

恆星的死亡並不是因為內部的氫元素被消耗太多,而是因為恆星的內核無法維持引力平衡,其實恆星蘊藏的氫元素還十分豐富,因此在恆星死亡後留下的星雲中會誕生出新的恆星,只不過質量更小。

科學家還提出,地球是在銀河系的「郊區」,而在銀河系的中心區域,恆星分布更加擊中,這些區域的行星被伽馬射線暴擊中的可能性就要更大,也就是說雖然銀河系中的行星這麼多,其實大部分行星所在的區域都會因為周圍恆星的演化變得不適合生命居住。

如果地球正好在一個伽馬射線暴移動的方向上,人類是沒有任何辦法阻止伽馬射線暴的,除非改變地球的軌道或者是逃離地球,才有可能躲避伽馬射線暴的照射和後續災難。

對於人類來說,浩瀚的宇宙中充滿了各種不確定的危險,天體之間的演化和碰撞並不會在意人類的想法。

相關焦點

  • 讓人害怕的「伽馬射線暴」,4.4億年前擊中地球,帶來生物大滅絕
    雖然黑洞是恆星的生命終點,但是在恆星演化成為黑洞的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能量和宇宙塵埃,這些物質會讓星雲變得更加稠密,新的恆星就在這些星雲中慢慢孕育而生。因此黑洞也是生命的創造者,我們的太陽系在一開始也是濃稠的太陽系星雲,慢慢猜演變成為了如今的樣子。
  • 恆星死亡後釋放的「伽馬射線暴」有多可怕?
    恆星是星系的基本單位,不論是恆星系還是銀河系這樣的星系,恆星的存在都十分重要,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恆星可以給行星不斷地提供熱量,為生命的延續提供最基本的能量,同時,恆星提供的能量形成了地球上絕大多數資源,我們常用的煤炭,石油等資源,其實都可以被視為是太陽熱能的轉化。
  • 伽馬射線暴被稱為「宇宙死神」,4.5億年前,地球被它正面擊中
    在數十億年的時間長河裡,經過很多種「巧合」的疊加,地球才擁有了宇宙中最讓人驚嘆的奇蹟——生命。現在的地球氣候適宜,萬物生長,可謂是生命的天堂,因此可以說地球能走到今天是非常幸運的。然而在過去的日子裡,地球並非一直都是好運氣,有的時候,它也會走一些黴運。
  • 4.5億年前的奧陶紀,地球走了黴運,它被一束伽馬射線暴正面擊中
    在數十億年的時間長河裡,經過很多種「巧合」的疊加,地球才擁有了宇宙中最讓人驚嘆的奇蹟——生命。現在的地球氣候適宜,萬物生長,可謂是生命的天堂,因此可以說地球能走到今天是非常幸運的。然而在過去的日子裡,地球並非一直都是好運氣,有的時候,它也會走一些黴運。
  • 8000光年外一顆恆星即將死亡,可能產生伽馬射線暴,可能威脅地球
    8000光年外一顆恆星即將死亡,可能產生伽馬射線暴,可能威脅地球宇宙中無數的輻射和電磁信號在穿梭,不過地球有地磁和大氣層的保護,人類幾乎不會遭受宇宙能量帶來的太大傷害。但是地球也不是絕對安全的星球,畢竟就連太陽的黑子活動異常對地球都會產生很大影響,除了宇宙中無數的隕石和小行星對地球有致命威脅之外,還有一些能量形式的威脅,比如能夠蒸發恆星的伽馬射線暴。伽馬射線暴是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炸,是一種超級巨大的恆星在死亡時塌縮產生爆炸產生的一種毀滅性的能量爆發,也可能由兩顆緻密的天體合併時產生,比如黑洞或是中子星。
  • 一顆139億歲的恆星,比宇宙還古老1億年,它是從哪裡來的?
    ,這顆恆星的年齡在139億年左右,而宇宙的年齡僅為138億年,為什麼這顆恆星比宇宙的年齡還大?,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就有科學家發現了這顆恆星,但是在2000年才有科學家針對這顆恆星進行具體的觀測,當時歐洲天文局的「依巴谷衛星」發現了這顆恆星,它距離地球190光年,一開始計算出這顆恆星的年齡是160億歲,比宇宙還要古老20億年。
  • 地球擁有45億年歷史,那麼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模樣?
    地球已經有45.7億年歷史了,20億年前的時候地球25.7億歲。科學家為了更好地描述地質史,對地質年代進行了劃分,由大到小是:宙—代—紀—世。例如,地球分四個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恐龍時代是顯生宙—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我們目前處在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
  • 在太陽死亡後,木星會演化為一顆新的恆星嗎?
    太陽是我們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科學家根據鈾的同位素測定法,估算出太陽年齡45.7億年;根據恆星形成與演化理論,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主序星壽命大約為100億年,目前太陽核心溫度為1500萬度。如此計算的話,太陽的主序星壽命還有55億年的時間,此後太陽內部的氫元素豐度,再也無法維持氫的核聚變反應,內部溫度也將上升到一億度,然後氦元素的核聚變將被點燃,太陽逐漸演化為紅巨星。
  • 伽馬射線爆發釋放超級能量,未來人類命運何去何從?
    圖中描繪了一束來自伽馬射線暴的光束,這條光束很可能在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或奧陶紀期間,對準了地球上的早期生命。要說漫威教會了我什麼,那就是伽馬射線驅動的超級英雄和反派們都是最強大而令人生畏的。巧合的是,天文學家表示,伽馬射線爆發(即伽馬射線暴,又稱伽瑪暴)是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發事件。
  • 最亮的死亡射線恆星系統 十秒內可毀滅地球
    伽瑪射線雙星是一個擁有兩顆恆星的系統,一顆恆星繞著另一顆運行。一顆通常是巨大的恆星,而另一顆是黑洞或中子星(一顆極磁星),而且是非常罕見的,到目前為止,在我們的星系中只發現到五個。宇宙死亡射線在一個系統中有兩個極高能量的天體,無疑會導致巨大能量的釋放。在一個正常日子,臭氧層保護我們,避免受到來自外太空的伽瑪射線照射。然而,伽瑪射線爆發能夠毀滅整個行星的生命,如果這個行星碰巧在它的光束方向。而且有些人假設這樣的事件在4.5億年前就對地球做了。
  • 地球自轉了45億年的時間,那麼地球自轉的動能來自於哪裡?
    地球自轉的動能,來自於地球形成前太陽系原始星雲的引力勢能。我們地球有45.5億年的歷史,目前每23小時56分4秒自轉一圈,在赤道處的自轉線速度高達460米每秒;根據轉動動能公式進行估算,地球自轉的動能高達2*10^29焦耳,相當於2500萬億顆廣島原子彈釋放的能量。如此高的能量,那麼地球的自轉動能來自於哪裡呢?
  • 地球自轉了45億年,能量來自哪裡?為何一直停不下來?
    地球自轉了45億年,為何到現在還沒有停下來?能量來自哪裡?首先我們說下能量來自哪裡這裡說的能量肯定指的是動能或角動量,那麼最初的角動量哪裡來的?我們都知道在銀河系中有很多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而我們的太陽肯定也是眾多恆星形成區域中不起眼的一部分。
  • 太陽能量耗盡,這顆離地球4光年的恆星或許是地球最後的能量來源
    眾所周知,地球上的生命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全都是太陽提供的,太陽是一顆恆星,能自主進行將氫原子轉化成氦原子的核聚變反應,這個過程會釋放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一部分用來支撐著自己巨大的體積,另一部分用於照亮和溫暖常年圍繞著它旋轉的行星。
  • 地球誕生至今已有45億年,那麼地球的壽命究竟有多長?
    >今也有45億年的歷史了。其實,很早之前人們就相信地球存在一個起源時間,但究竟是多少,一直沒有人弄得清楚。19世紀,開爾文通過熱力學方式估算了地球的壽命,由於當時沒有考慮到地球內部的放射性物質衰變所釋放的熱量,他當時估算出的地球壽命最多才4億年。
  • 如果一束伽馬射線暴,擊中地球!人類又會怎麼樣?
    伽馬射線暴是宇宙中最可怕的一種爆發,它是由大質量恆星在死亡時爆發出的巨大能量,或者是兩個中子星互相旋轉逐漸的靠近,最終發生碰撞!而產生的。伽馬射線暴在宇宙中,也是常見的一種能量釋放,科學家猜測在4.4億年前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就是因為伽馬射線暴所導致的,我們目前還不知道地球是否被伽馬射線暴擊中,但我們知道被伽馬射線暴擊中,所有生物都將面臨毀滅性的打擊。如果地球被伽馬射線暴擊中會怎麼樣?
  • 恆星能大到什麼程度?最大恆星是太陽的45億倍,不久將變為黑洞
    僅在銀河系之中,恆星的數量就多達1000億顆以上,而在銀河系之外,恆星的數量更是多得不可計數。在宇宙中,比太陽更大的恆星比比皆是,而已知最大的恆星莫過於盾牌座UY了。這顆恆星有多大呢?以太陽作比,盾牌座UY的體積約為太陽的45億倍。這種大是一種站在人類的角度無法想像的大。
  • 是太陽先死亡,還是地球先死亡?或者地球隨太陽一起死亡?
    太陽目前是一顆"主序"恆星,這意味著它處於最穩定的狀態。這段時期將持續數百萬年,但不幸的是,人類可能不會在這裡看到地球變老。是的,如果我們到那時還沒有殖民其他星球,我們就會死,因為太陽在接近死亡的時候可能會吞沒地球。我們如何確定太陽的年齡?太陽目前年齡是利用太陽體的"放射性測年"計算出來的。
  • 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為什麼會存在一顆140億年的恆星?
    大家都知道宇宙約在138億年前誕生,但是宇宙中卻是存在著一顆140年齡的恆星。這就讓一眾科學家感覺到非常的疑惑了,明明恆星都是在宇宙出現後才出現的,怎麼這顆恆星的年齡比宇宙還要大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克卜勒452B,地球2.0版
    首先是他的位置,克卜勒452B行星恰好位於宜居帶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適合居住帶,不太熱也不太冷,不太亮也不太暗,恰好適合生命發育。進一步分析的結果令人更加激動,452B行星上或許存在可以呼吸的大氣層,有了這樣的溫度和大氣層,這顆行星的表面或許適合液態水的存在。科學家們分析克卜勒452B的光線,結果發現,這可能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和地球最為相似的世界。
  • 在75億光年外,發現一顆垂死恆星,釋放出迄今最高能量的光!
    在大約75億光年遠的地方,一顆垂死恆星釋放出天文學家是所見過最高能量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