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2020-12-03 硬核科普

關於宇宙的浩瀚神奇,僅僅一個問題,就能讓你連帶引起其他的問題。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

一顆星星在成為恆星的時候可能會失敗,並且開始表現得更像一顆行星,他們沒有足夠的質量可以繼續發光,並且變成矮星。它們的不算真正的恆星,但也不能夠被稱為行星,畢竟它的質量仍然比行星大,並且就像任何典型的恆星一樣,為處於其系統的中央。那反過來呢?像木星跟土星這樣,有類似恆星物質所組成的巨型氣態行星,因為它們的質量不夠大,也無法成為恆星。大概要一百顆類似木星的行星,才能夠形成一顆渺小的輕恆星。

而據天文學家所知,這類的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那麼恆星是由什麼東西所組成的呢?只有大約2%的恆星,是由氦和氫以外的物質所構成。這兩者在恆星的活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告訴你一個冷知識,儘管金屬不利於恆星的壽命,但富含金屬的恆星,有可能吸引到行星圍繞著它們運行。

恆星是太空中,會從巨大的氣體和塵埃雲出現的那種星星。由於內部的引力緣故,所以才會造成這些雲開始收縮,並且在某一個時刻,其質量變得極為巨大緊密,並造成氫聚變反應。然後燦爛的原始恆星,很快就會從中出現。

恆星可以有多大?

目前的我們所知道最大的恆星,是一顆名為WHO G64的發光超巨星。它可能比太陽還要大上171倍呢。它同時有巨大的塵埃雲,所包圍著,光需要一年才能穿過這個塵埃雲。在夜空中,你所能夠見到的最亮的恆星是天狼星,它之所以如此明亮,是因為它距離我們很近,其大小是太陽的兩倍,亮度也比太陽亮25倍。但科學家們所知最亮的恆星,距離地球有16萬3千光年。所發出來的光芒,大概有近九百萬的太陽,加在一起的總和。

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

至少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通常都會有行星,通常的也會有類似地球的行星,沒有恆星的行星,比沒有行星的恆星還要多。某些行星,會被其他的行星的引力,甩出他的星系,而成為了流浪行星。就像是如果木星引力把地球,給甩出太陽系這樣的情況。

恆星會移動嗎?

就像衛星繞著行星轉,行星繞著恆星轉一樣,恆星本身也會繞著星系的中心轉。太陽以每小時八十萬多公裡的速度,繞著銀河系轉。每兩億三千萬年,繞行一圈。

恆星會閃爍嗎?

只有它們高興的時候才會閃一下。我們會看到恆星閃爍,是因為我們透過地球的大氣層看到它們的。空氣不是靜止的,它不停地在移動並且有氣流,從而會扭曲遙遠的恆星的光線。我們有時候在夜空可以見到的行星,則不會那麼頻繁的閃爍。這是因為他們離我們更近的關係。

恆星的生命循環是如何結束的呢?

太陽恆星會開始慢慢耗盡氫,並且膨脹成巨大的紅巨星,而紅巨星的核心最終會再次耗盡資源,然後膨脹並冷卻。接著這顆恆星,會變成一顆由星雲所環繞的白矮星。而白矮星會繼續冷卻,直到變成黑矮星。這只是其中一種恆星周期的結束方式,而較大的恆星則會直接爆發,變成超新星。

那超新星又是什麼呢?

當一顆巨大的恆星到達了它的極限,它就會坍縮,然後伴隨那裡的物質一起爆發,這時候它就會變成超新星。超新星的是一種罕見而且極其明亮的現象,它會留下巨大的星雲,甚至是黑洞。

所有的黑洞都是因為恆星而產生的嗎?

只有一些是因為,超大質量恆星爆發成為超新星而形成的。其他的黑洞的則是因為,有兩個密度非常大的星體,比如說中子星之間的互相撞擊,而形成的。此外呢,還有一些超重的黑洞。對於天文學家來說,它們的起源至今仍是個謎團。有一種理論認為,當比較小的黑洞合併成一個的時候,便會形成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如果即將坍縮的恆星,大到無法變成白矮星,只有小到不能成為黑洞的話,它就有可能會變成中子星。中子星的直徑其實只有幾米,但質量卻相當於一顆恆星,這使得中子星的密度極高。

宇宙之中有多少顆恆星了?

以下的數字其實只是科學家的預判,但在可觀測宇宙之中,大約有兩千億個星系。儘管星系有所不同,但一個普通星系,大約可以容納一千億顆恆星。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關於恆星,小夥伴們還有什麼想法。歡迎給我留言。科普如此有趣,讓我們下期內容再見。

相關焦點

  • 恆星冷知識,天狼星不是最亮的,紅矮星也不是你未來的家
    發現冷知識,解凍冷芝士,增漲你姿勢。我是狐狸弟弟。現在的人很少在夜空仰望星空,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因為你們根本看不見星星,有的時候,甚至太陽都看不見。天上的星星知多少?冷知識二:恆星是有N個等級的從最高40000度的熾熱恆星,到最低2000度的冷星,分為七個等級,O、B、A、F、G、K、M,O類是最燙的恆星,M類恆星溫度最低,又在每個級別之間,分為11個小等級。我們的太陽,屬於G2類恆星。冷知識三:褐矮星,不是恆星褐矮星,不歸屬OBAFGKM任何分級。
  • 恆星和行星的區別 恆星和行星有什麼不同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宇宙中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其他七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天體是恆星,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那麼,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在哪裡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恆星可以變成行星嗎?
    你可能會猜到,通常,行星需要有大量的空閒時間來儲備,以便能夠從一小塊空間碎片演變成一個具有固體表面的、完整的空間物體。然而,有時行星可以打破宇宙創造的規則,可以直接來源於一顆垂死的恆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有一天我們的太陽也能變成一顆行星嗎?黑洞把恆星變成行星太陽是宇宙中最普通的恆星:它的大小和亮度都不是非常大,但它已有大約50億年的壽命。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科學了不起#宇宙中最常見的天體莫過於恆星和行星,太陽系有一顆恆星和八顆行星。從質量來看,太陽擁有絕對優勢,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而地球只佔太陽系總質量的0.0003%,太陽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
  • 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研究表明:有的大行星圍繞小恆星周轉
    引言:經過天文學家幾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裡同樣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天體,最常見的就是恆星與行星了。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不一定,有可能出現大行星圍繞小恆星轉的現象。放眼整個宇宙,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應該是行星和恆星了。無論是在體積還是質量上,恆星一般都要比行星大。尤其是在質量方面,恆星毋庸置疑會比行星重,這樣它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將周圍的行星束縛住,從而形成恆星系統。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太陽位於星系的中心位置,因為它自身就擁有了整個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
  • 行星一定圍繞恆星轉嗎?科學家:這顆行星的個頭,要比恆星還大
    人類在宇宙中最熟悉的天體都有哪些?相信很多朋友首先會想到行星,然後是恆星、衛星、隕石、小行星。當然,如今黑洞作為宇宙中目前已知的,最神秘的天體,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之中,自從今年4月份,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成功問世,現如今人們對於黑洞的討論和研究也越來越多。
  • 沒有恆星,行星還能獨立存在嗎
    人類總算是逐漸了解了行星和恆星的運行。行星好像總是圍繞著恆星旋轉,比如咱的地球。而行星的形成過程,也決定了行星基本都是伴隨著恆星而出現。那麼問題來了,挖……不是。行星脫離了恆星老大哥能夠生存嗎?存不存在一些漫無目的、無所事事的行星一天到晚的亂跑,不圍繞別人轉呢?答案是,肯定有啊!而這些行星存在於其他迭代的期間。
  • 關於恆星光譜的一些基礎知識
    所以我們檢測遙遠恆星發出的光,基於光譜知識,就可以知道其大致的溫度,從而給恆星分類。 恆星光譜型:O到M型亮星的光譜照片。恆星的光譜類是一個簡短的代碼,主要解釋了電離狀態,以及給出光球溫度的客觀測量。 目前大多數恆星都按照摩根-基南(MK)系統來分類,這裡會使用字母O、B、A、F、G、K和M,從最熱(O型)到最冷(M型)的順序分類。然後每個字母類又要用數字來細分,其中最熱的為0,最冷的為9(例如A8、A9、F0和F1形成從熱到冷的序列)。
  • 宇宙為何都是行星繞恆星轉?有沒恆星繞行星轉的?
    事實上,準確地說,行星不是繞著恆星轉,恆星也不是繞著行星轉,而是行星和恆星同時繞著行星與恆星的共同質心轉。只不過恆星與行星的質量相差過於懸殊,它們的共同質心一般位於恆星內部(不是位於恆星的幾何中心或質心),所以看起來就像是行星繞著恆星轉。         以地球和太陽為例,地球質量m為5.965×10^24 kg,太陽質量M為1.9891×10^30 kg,日地的平均距離r為1 AU(149597870700 m)。
  • 行星可以有漂亮的星環,恆星有嗎?這個恆星的星環比太陽系還大
    在我們太陽系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顆較大的行星都有自己的行星環,其中以土星環最為壯觀美麗,不過這4顆星體都是行星,那麼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會不會也有星環呢?
  • 恆星都會有生命周期:太陽會變成白矮星,那行星有「壽命」嗎?
    恆星都會有生命周期:太陽會變成白矮星,那行星有「壽命」嗎?根據我們人類現在的觀察,這個宇宙中至少存在著2萬億個星系。那麼我們知道,一個星系是由超級多的恆星系統組成的。恆星系統又是由非常多的行星組成的。所以這個宇宙中的天體,都是有著各自的軌道在運行的。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宇宙環境才能保證一個穩定安全的狀態。不過這宇宙也不是那麼的穩定和安全,因為在這個浩瀚無垠的宇宙中,還是存在著超級多的危險的。比如有一些不安分的彗星,或者是脫離軌道的小行星,都是這個宇宙中的危險體之一。還有那「高深莫測」,可以吸收這個宇宙中一切物質的黑洞。不過這些東西,離我們地球似乎還很遙遠。
  • 什麼是恆星?什麼是行星?
    其中有恆星和行星。到底什麼是恆星,什麼是行星呢?http://wallup.net/?p=140487晴朗無雲的夜晚,我們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幾乎都是恆星(Star)。之所以叫恆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它在天空中的位置看起來永遠不變。恆星是一個巨大的球體,由塵埃和氣體不斷旋轉形成。
  • 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必須是行星嗎?衛星和恆星可以嗎?長知識了
    隨著地球環境不斷地被破壞,很多人將眼光投在了其他行星上。那麼人類只能生存在行星上嗎?衛星和恆星難道就不可以生存嗎?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得先知道人類生存的條件是什麼。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可以說就是:液體水、氧氣還有適宜的溫度。
  • 褐矮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質量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的一種存在
    在赫羅圖中位於主序星行列的恆星基本都是屬於矮星,其中光譜型為O、B、A的矮星為藍矮星,如天狼星就是屬於藍矮星;光譜型為F、G的矮星稱為黃矮星,比如太陽就是屬於黃矮星。而白矮星通常是指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最終的遺骸,具有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
  • 行星比恆星還大,卻還要圍繞恆星旋轉,真的存在這種情況嗎?
    在宇宙中,恆星與行星是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行星圍繞著恆星作圓周運動就是最常見的恆星系統。所以在太陽系中,包括我們居住的地球在內,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內的八大行星,都圍繞著太陽做圓周運動。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太陽單憑一己之力,它的質量就佔據了整個太陽系的百分之九十九。
  • 行星能夠比恆星大嗎?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任何事都有可能存在
    這些基本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斷演化,凝聚才有了現在豐富多彩的宇宙世界。浩瀚的宇宙有很多種天體,其中恆星和行星是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在我們的認知裡,恆星是一個能夠發出光和熱的天體,行星圍繞恆星做圓周運動。比如,我們生存的太陽系,中心位置是恆星太陽,圍繞它進行圓周運動的行星有八顆。
  • 行星和恆星有無進化的空間,二者之間還存在一種「失敗的恆星」
    我們從小學習的天體物理學知識匯總,恆星是會發光發熱的天體,而行星則是繞著恆星做著圓周運動的天體,二者可謂有著本質的區別,按照理論來看,二者形成的原因也毫不相同,就以類似的太陽和地球相比,太陽是因為內部發生核聚變,使得恆星發光發熱,他在早期應該是一團氫元素的星雲,逐漸的探坍縮演變成為恆星
  • 幾乎所有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都有行星系統
    對克卜勒行星捕捉太空飛行器收集的數據的最新分析表明:幾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環繞。大約百分之17的恆星有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環繞著,並且這些行星所在的軌道比水星的還近。來自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弗朗索瓦·弗雷斯汀說:「因為銀河系中有大約1000億的恆星,所以大約有170億顆像地球一樣的行星存在著。」他在加州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記者招待會上闡述了最新的發現。
  • 恆星相關知識問答-認識恆星
    恆星是一種什麼樣的天體?恆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能自己發光的天體。恆星誕生於以氫為主,並且有氦和微量其他重元素的雲氣坍縮。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也是地球能量的來源。白天由於有太陽照耀,無法看到其他的恆星;只有在夜晚,才能在天空中看見其他的恆星。
  • 每顆恆星都有宜居帶,其中的行星都有生命存在嗎?還要看行星條件
    每一顆恆星幾乎都有屬於它的行星宜居帶,因為恆星都是可以發光發熱的星體,那麼在它周圍黃道面上一定的區域中,行星的表面溫度將會處於液態水可以存在的狀態,這一片區域就屬於恆星的宜居帶。恆星周圍常有行星位於恆星的宜居帶中,這樣的行星也通常會被叫做宜居帶行星,比如在我們太陽系,地球和火星就位於太陽的宜居帶中。我們地球上有著萬萬千千的生命物種,其首要的條件也是因為地球位於太陽的宜居帶中。但是火星卻不是這樣,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在火星上發現任何生命體,所以很顯然宜居帶行星也未必就一定宜居,它也很可能會是一顆毫無生機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