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可以變成行星嗎?

2021-01-10 悟空科學世界

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樣,地球是由數十億年前環繞太陽系的巨大氣塵雲所形成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規模的建造過程類似於塵埃顆粒和冷粒子滾雪球般的建造過程,這不僅孕育了我們的藍色星球,而且還孕育了銀河系中最接近它的鄰居。你可能會猜到,通常,行星需要有大量的空閒時間來儲備,以便能夠從一小塊空間碎片演變成一個具有固體表面的、完整的空間物體。然而,有時行星可以打破宇宙創造的規則,可以直接來源於一顆垂死的恆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有一天我們的太陽也能變成一顆行星嗎?

黑洞把恆星變成行星

太陽是宇宙中最普通的恆星:它的大小和亮度都不是非常大,但它已有大約50億年的壽命。之所以它有如此長的壽命,可能是因為它位於銀河系中一個相對安靜的區域,這樣就很少被超新星和黑洞所「發現」,注意,它們可是非常危險的物體,對太陽構成了威脅。

通常,我們會將黑洞與巨大的怪物聯繫在一起,因為它們會吞噬沿途的一切物質,但事實上,自然界的神秘創造比乍看上去似乎有趣多了。為了證明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銀河系中的一顆名為GSN069的恆星,它在與當地黑洞的碰撞中,居然倖存下來了,變成了一顆不尋常的恆星——白矮星,這也是這次事件的結果。

雖然空間物體與黑洞相遇通常不會帶來任何好處,但在距地球2.5億光年的一個事件中證明了,黑洞有時會導致恆星變成行星。因此,儘管仍受到黑洞的影響,但前面提到的白矮星正在逐漸演化成一個更小的物體,同時又對我們之前所知道的關於宇宙結構的一切提出了質疑。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他們發現的這顆恆星曾經是一顆紅色的巨星,當它遇到一個黑洞時,它就逐漸失去了它的外層氫層。白矮星被困在一個可怕的太空怪物的橢圓形軌道中,目前繼續與它的鄰居分享著它的物質,同時它逐漸在失去其質量和亮度。預計,白矮星的軌道最終會變成圓形,而前恆星本身將成為一顆大小與木星相似的行星。

面對這如此驚人轉變的結果,我們似乎覺得很有趣,但有一天你我都不可能踏上這顆星球,它曾經是一顆成熟的恆星。根據初步計算,白矮星最終形成的氣態巨行星應該需要一萬億年的時間,而作為參考,這是目前宇宙存在時間的70倍以上。此外,我們也不能保證我們的宇宙能夠長壽。

太陽系附近,如果因某種宇宙災難而出現了一個小黑洞,那麼我們的太陽可能也會經歷類似的事件。但是,我們也不要急於收拾行李,因為我們太陽可能還有50億年的壽命,並且還沒有出現任何不尋常的事件,比如變成一顆行星。

相關焦點

  • 地球是死去的恆星嗎?太陽未來是不是也會變成行星?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因為前陣子看到某神發表了一段言論,大意是太陽將在一段時間後死去,木星將頂替太陽的位置,而且太陽系裡的行星都會有這樣的輪迴。儘管這不具備一點科學性,但他們認為恆星和行星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事實上會是怎樣嗎?
  • 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一顆星星在成為恆星的時候可能會失敗,並且開始表現得更像一顆行星,他們沒有足夠的質量可以繼續發光,並且變成矮星。
  • 恆星都會有生命周期:太陽會變成白矮星,那行星有「壽命」嗎?
    恆星都會有生命周期:太陽會變成白矮星,那行星有「壽命」嗎?根據我們人類現在的觀察,這個宇宙中至少存在著2萬億個星系。那麼我們知道,一個星系是由超級多的恆星系統組成的。恆星系統又是由非常多的行星組成的。還有那「高深莫測」,可以吸收這個宇宙中一切物質的黑洞。不過這些東西,離我們地球似乎還很遙遠。其實有一個危險物體,就存在於我們地球傍邊,而且他正往危險的狀態演變。那就是我們人類所在太陽系的主星,太陽。因為太陽是一顆恆星,而恆星都是有著生命周期的,太陽會變成白矮星,那行星有「壽命」嗎?
  • 宇宙中的氣態行星最終會變成固態行星嗎?
    所謂的固態行星一般是指:主要由巖石與金屬構成的高密度、自轉速度慢、其有固態表面、沒有光環、衛星較少的一類行星。而所謂的氣態行星是指:其星體主要由氫和氦構成,、密度低、自轉速度快、大氣層、並有光環和很多衛星的這一類行星。本文今天在這裡主要要講的是氣態行星最終會變成什麼天體?或者說,氣態行星最終會變成什麼樣。
  • 行星比恆星還大,卻還要圍繞恆星旋轉,真的存在這種情況嗎?
    引言:我們經常可以在一些關於宇宙的書上看到太陽系的圖片,八大行星就像太陽的守護者一樣圍繞著太陽。因為圖書的篇幅有限,為了將太陽系所有的星球放在一起,修改了比例。然而在實際中,太陽系的行星與太陽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從體型來看,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爭氣的就是木星了,它的半徑是太陽的十分之一。如果把太陽比作籃球那麼大,木星就像個桌球,地球則像顆小米粒。放眼整個宇宙,大多數星系跟太陽系差不多,恆星的質量一般都比行星大,才能約束周圍的行星,共同構成一個星系。木星的質量雖大,卻也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宇宙中會不會有一些行星的體積比恆星還要大呢?
  • 行星可以無限大嗎?適合居住的行星最大能有多大?
    我們知道太星系中有八顆行星,而木星是這八顆行星中最大的行星。有人甚至把木星稱作太陽系中的第二個太陽,因為它是如此巨大。通過數據就可以看到,木星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
  • 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必須是行星嗎?衛星和恆星可以嗎?長知識了
    隨著地球環境不斷地被破壞,很多人將眼光投在了其他行星上。那麼人類只能生存在行星上嗎?衛星和恆星難道就不可以生存嗎?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得先知道人類生存的條件是什麼。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可以說就是:液體水、氧氣還有適宜的溫度。
  • 沒有恆星,行星還能獨立存在嗎
    人類總算是逐漸了解了行星和恆星的運行。行星好像總是圍繞著恆星旋轉,比如咱的地球。而行星的形成過程,也決定了行星基本都是伴隨著恆星而出現。那麼問題來了,挖……不是。行星脫離了恆星老大哥能夠生存嗎?存不存在一些漫無目的、無所事事的行星一天到晚的亂跑,不圍繞別人轉呢?答案是,肯定有啊!而這些行星存在於其他迭代的期間。
  • 行星一定圍繞恆星轉嗎?科學家:這顆行星的個頭,要比恆星還大
    拿太陽系舉例子,我們最熟悉的幾大天體都可以找到,比方說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包括月球在內的天然衛星,以及來自於柯伊伯帶中的彗星,和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在我們的認知中,太陽系中的一切都圍繞著太陽在進行運轉,這是因為在宇宙中,恆星一般來說,都要比行星大上許多,而且一個恆星系統的形成,也是現有恆星,在之後才會逐漸形成行星、衛星等等。所以,看起來,行星圍繞著恆星運轉,是再正常不過的知識了,而且恆星與行星相比,它們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呢?
  • 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研究表明:有的大行星圍繞小恆星周轉
    引言:經過天文學家幾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裡同樣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天體,最常見的就是恆星與行星了。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不一定,有可能出現大行星圍繞小恆星轉的現象。放眼整個宇宙,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應該是行星和恆星了。無論是在體積還是質量上,恆星一般都要比行星大。尤其是在質量方面,恆星毋庸置疑會比行星重,這樣它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將周圍的行星束縛住,從而形成恆星系統。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太陽位於星系的中心位置,因為它自身就擁有了整個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
  • 行星可以有漂亮的星環,恆星有嗎?這個恆星的星環比太陽系還大
    在我們太陽系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顆較大的行星都有自己的行星環,其中以土星環最為壯觀美麗,不過這4顆星體都是行星,那麼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會不會也有星環呢?
  • 太陽系最大兩顆氣態行星,木星和土星合併到一起,能否變成恆星?
    八大行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類地行星」,或者稱為「固態行星」,就是和地球一樣以巖石為主要組成成分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木星加土星能否變成太陽另一類是「類木行星」,或者稱為「氣態行星」,組成這些行星的物質主要是氣體,所以這些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十分巨大,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如果太陽系最大兩顆行星,木星和土星合併到一起,能否變成恆星?
    八大行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類地行星」,或者稱為「固態行星」,就是和地球一樣以巖石為主要組成成分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木星加土星能否變成太陽另一類是「類木行星」,或者稱為「氣態行星」,組成這些行星的物質主要是氣體,所以這些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十分巨大,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太陽系「失敗的恆星」木星,如果被點燃,會變成第二個太陽嗎?
    但是,即使成分與太陽之類的恆星十分相似,木星並不能像它們那樣發光發熱,所以它也被人們稱為「一顆失敗的恆星」。 木星自身無法像太陽一樣「燃燒」,那人類是否可以「點燃」木星,人為的讓它變成「太陽」呢? 如果木星被點燃,它會變成「第二個太陽」嗎?
  • 如果小說成為現實,木星變成恆星,會導致人類滅絕嗎?
    我們知道,太陽系有八顆行星,其中木星的質量是最大的。據科學家表示,木星的質量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是坐實的行星「頭目」。如此大質量的行星,必然在太陽系的引力場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 在恆星的死亡後,繞其運行的行星上的生命還能倖存嗎?
    當一顆繞著小恆星運行的行星經過其前恆星或穿過其恆星時,會產生強烈的大氣信號。白矮星將其推向了極致:它們比我們的太陽小100倍,幾乎與地球一樣小,這為天文學家們提供了難得的表徵巖石行星的機會。「當觀察環繞白矮星的類地行星時,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可以在數小時內探測到水和二氧化碳。」 麥克唐納說,「用這臺強大的望遠鏡觀察兩天,可以發現生物特徵氣體,例如臭氧和甲烷。」
  • 在恆星的死亡後,繞其運行的行星上的生命還能倖存嗎?
    當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死亡時,剩下的只是一顆裸露的核心——白矮星。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一顆繞著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為確定生命是否能夠在恆星死亡中倖存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機會。白矮星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描述巖石行星。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他們展示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即將到來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如何在繞白矮星運行的類地球行星上找到生命的信號。當一顆繞著小恆星運行的行星經過其前恆星或穿過其恆星時,會產生強烈的大氣信號。
  • 太陽系九大行星為何變成了八大恆星,冥王星現狀如何?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都認為太陽系有九大恆星,但是到前四年開始,就變成了了八大恆星,也就是說沒有了冥王星,那麼,它去哪了呢?其實,專家已經給出來答案,它並不是不見了,而是變「矮」了,所以它不具備跟別的行星同稱的資格了。說起冥王星,它的命名竟是由一個10歲的英國小女孩威妮夏·伯尼命名的。小伯尼小時候特別喜歡看書,對古羅馬神話特別感興趣,因此他建議以羅馬神話中的冥界之神命名此星。
  • 木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含有氫,它能變成恆星嗎?若能,將怎樣?
    木星一直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它是一顆氣態巨行星,其質量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 自古以來,這顆行星就被認為是繼太陽之後的主要空間物體。它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其體積大到可以容納1300個地球。但是,你有沒想過,如果木星變成了恆星,那會發生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