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經過天文學家幾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裡同樣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天體,最常見的就是恆星與行星了。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不一定,有可能出現大行星圍繞小恆星轉的現象。
放眼整個宇宙,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應該是行星和恆星了。無論是在體積還是質量上,恆星一般都要比行星大。尤其是在質量方面,恆星毋庸置疑會比行星重,這樣它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將周圍的行星束縛住,從而形成恆星系統。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太陽位於星系的中心位置,因為它自身就擁有了整個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如此大的質量所產生的引力足以將八大行星牢牢地束縛住,甚至連太陽系邊界的柯伊伯帶也被認為受到太陽的引力束縛。
那麼宇宙中是否存在著質量或者體積比恆星還要大的行星呢?根據恆星的定義,首先它的質量要達到一定的程度,這個程度是以宇宙中最大質量行星為界限的。也就是說,宇宙中不存在一顆行星的質量比恆星大,即使是質量最小的恆星也比質量最大的行星大很多倍,這樣恆星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吸引行星圍繞著它公轉。但如果是在體積方面的話,宇宙體積最大的行星未必比體積最小的恆星小,甚至還要大很多。
經過天文學家長時間的研究發現,恆星與行星之間還存在一種叫「褐矮星」的天體,這種天體嚴格意義上既不屬於恆星也不屬於行星,因為它的質量在兩者之間。褐矮星的質量一般比木星質量大13~80倍左右,然而這樣的質量依然無法使它內部發生氫核聚變而演化成恆星。曾有研究發現褐矮星內部存在氘核聚變反應,但是這種反應最多只能夠持續1億年的時間,根本不符合恆星的標準。
儘管褐矮星的質量也不比恆星大,但是個別褐矮星的體積遠比體積最小的恆星大得多。目前天文學家們觀測到最小體積的恆星比木星還要小,但是它的質量比木星大90倍左右。因此在這樣的恆星系統中,我們會看到體積大的星球反而圍繞著體積小的星球。這種現象看起來有些反常,但可以用質量大小進行解釋。
當然以上討論的現象還只是存在理論上的可能,到現在為止天文學家仍未在宇宙中觀測到有大天體圍繞小天體運行的情況。由此看來,宇宙中大多數天體的體積和質量都是成正相關關係的,質量越大體積越大。但是對恆星來說這條規律不一定適用,因為恆星的發展也分為不同階段,位於主序階段的恆星一般遵循「質量越大體積越大」的規律,一旦恆星的發展脫離了主序階段,那麼就有可能出現「質量越大體積反而越小」的現象。
實際上這種現象也不能稱為「反常」,因為這種人類看起來是「特例」的現象在銀河系萬億個恆星中比比皆是,只不過它們的存在顛覆了人類以往的認知。人類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就需要做好認知被顛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