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研究表明:有的大行星圍繞小恆星周轉

2020-12-06 奇點先驅

引言:經過天文學家幾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裡同樣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天體,最常見的就是恆星與行星了。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不一定,有可能出現大行星圍繞小恆星轉的現象。

放眼整個宇宙,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應該是行星和恆星了。無論是在體積還是質量上,恆星一般都要比行星大。尤其是在質量方面,恆星毋庸置疑會比行星重,這樣它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將周圍的行星束縛住,從而形成恆星系統。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太陽位於星系的中心位置,因為它自身就擁有了整個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如此大的質量所產生的引力足以將八大行星牢牢地束縛住,甚至連太陽系邊界的柯伊伯帶也被認為受到太陽的引力束縛。

那麼宇宙中是否存在著質量或者體積比恆星還要大的行星呢?根據恆星的定義,首先它的質量要達到一定的程度,這個程度是以宇宙中最大質量行星為界限的。也就是說,宇宙中不存在一顆行星的質量比恆星大,即使是質量最小的恆星也比質量最大的行星大很多倍,這樣恆星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吸引行星圍繞著它公轉。但如果是在體積方面的話,宇宙體積最大的行星未必比體積最小的恆星小,甚至還要大很多。

經過天文學家長時間的研究發現,恆星與行星之間還存在一種叫「褐矮星」的天體,這種天體嚴格意義上既不屬於恆星也不屬於行星,因為它的質量在兩者之間。褐矮星的質量一般比木星質量大13~80倍左右,然而這樣的質量依然無法使它內部發生氫核聚變而演化成恆星。曾有研究發現褐矮星內部存在氘核聚變反應,但是這種反應最多只能夠持續1億年的時間,根本不符合恆星的標準。

儘管褐矮星的質量也不比恆星大,但是個別褐矮星的體積遠比體積最小的恆星大得多。目前天文學家們觀測到最小體積的恆星比木星還要小,但是它的質量比木星大90倍左右。因此在這樣的恆星系統中,我們會看到體積大的星球反而圍繞著體積小的星球。這種現象看起來有些反常,但可以用質量大小進行解釋。

當然以上討論的現象還只是存在理論上的可能,到現在為止天文學家仍未在宇宙中觀測到有大天體圍繞小天體運行的情況。由此看來,宇宙中大多數天體的體積和質量都是成正相關關係的,質量越大體積越大。但是對恆星來說這條規律不一定適用,因為恆星的發展也分為不同階段,位於主序階段的恆星一般遵循「質量越大體積越大」的規律,一旦恆星的發展脫離了主序階段,那麼就有可能出現「質量越大體積反而越小」的現象。

實際上這種現象也不能稱為「反常」,因為這種人類看起來是「特例」的現象在銀河系萬億個恆星中比比皆是,只不過它們的存在顛覆了人類以往的認知。人類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就需要做好認知被顛覆的準備。

相關焦點

  • 行星一定圍繞恆星轉嗎?科學家:這顆行星的個頭,要比恆星還大
    相信很多朋友首先會想到行星,然後是恆星、衛星、隕石、小行星。當然,如今黑洞作為宇宙中目前已知的,最神秘的天體,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之中,自從今年4月份,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成功問世,現如今人們對於黑洞的討論和研究也越來越多。
  • 行星比恆星還大,卻還要圍繞恆星旋轉,真的存在這種情況嗎?
    在宇宙中,恆星與行星是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行星圍繞著恆星作圓周運動就是最常見的恆星系統。所以在太陽系中,包括我們居住的地球在內,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內的八大行星,都圍繞著太陽做圓周運動。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太陽單憑一己之力,它的質量就佔據了整個太陽系的百分之九十九。
  • 已知最大的行星,個頭比最小恆星大了300倍,卻還得圍繞恆星運行
    恆星和行星都是宇宙中的常見天體,不過通常恆星的質量都比行星大得多,因此有著較強的引力,所以在一個有恆星和行星的系統中,通常都是行星圍繞恆星轉的,比如在我們太陽系中,太陽是唯一的恆星,它自己就集合了整個太陽系99.86%的可見物質,因此是太陽系中的絕對統治者,所有的星體都在圍繞太陽運行
  • 圍繞原恆星的奇怪環表明行星的形成比想像的要早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一顆新生恆星周圍發現的環可能暗示著行星的誕生比先前認為的要早。恆星由濃密的雲層產生,濃密的雲層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坍塌。隨著新生恆星或原恆星周圍的氣體和塵埃覆蓋層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縮小,圍繞它的盤會形成,這會引起幼小的行星或原行星。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從體型來看,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爭氣的就是木星了,它的半徑是太陽的十分之一。如果把太陽比作籃球那麼大,木星就像個桌球,地球則像顆小米粒。放眼整個宇宙,大多數星系跟太陽系差不多,恆星的質量一般都比行星大,才能約束周圍的行星,共同構成一個星系。木星的質量雖大,卻也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宇宙中會不會有一些行星的體積比恆星還要大呢?
  • 有比恆星大的行星嗎?論質量沒有,論體積卻不然,這倆恆星太小了
    恆星和行星是不同級別的天體,從行星通常都是圍繞恆星運行就能發現恆星的質量肯定要比行星大得多,比如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個頭和質量最大的行星木星,體積和質量都只是太陽的1‰,而其他的七大行星加起來也只是木星的2/5,太陽系中的行星跟太陽相比差的太遠了。
  • 行星能夠比恆星大嗎?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任何事都有可能存在
    浩瀚的宇宙有很多種天體,其中恆星和行星是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在我們的認知裡,恆星是一個能夠發出光和熱的天體,行星圍繞恆星做圓周運動。比如,我們生存的太陽系,中心位置是恆星太陽,圍繞它進行圓周運動的行星有八顆。行星之所以要圍繞恆星運動,主要是恆星的質量比它們要大得多。
  • 研究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普遍存在?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吳慶文教授。
  • 比恆星大300倍的行星被發現,科學家宣稱它是宇宙中最大的行星
    在一陣大爆炸過後,一些宇宙塵埃就慢慢的開始自行的生成一些行星了。當然宇宙星辰的形成是在以億年為單位計算的時間裡演變的。在眾多的宇宙星辰之中,也只有地球是有生命的,目前為止是這樣說。可能有的行星上面也有生命,但是我們人類目前也只是知道地球,自己的家園。因為人類的科技還不足以支撐人類對宇宙之中的其他行星進行一個細緻的探究。
  • 恆星在主序期之後,圍繞它運行的行星會是怎樣的命運?
    行星之所以能夠成為行星,必須要以一定的恆星作為中心,在恆星引力的束縛之下圍繞著它做周期性的運行。除非受到別的大質量行星撞擊、或者恆星突然消失這些機率非常小的事件影響,行星會成為漂移於宇宙空間中的流浪星球,直到重新找到新的家園。
  • 太陽系有8大行星,有的星系沒有行星,宇宙中恆星多還是行星多?
    太陽系有8大行星,有的星系沒有行星,宇宙中恆星多還是行星多?在古時候,人們因為一直都在對地球本身進行探索,擴展人類活動的範圍,不斷的發現新大陸新人類,然而當望遠鏡出現之後,人類發現原來地球只是滄海一粟,宇宙的寬廣讓我們呢顯得如此孤獨。
  • 沒有恆星,行星還能獨立存在嗎
    人類總算是逐漸了解了行星和恆星的運行。行星好像總是圍繞著恆星旋轉,比如咱的地球。而行星的形成過程,也決定了行星基本都是伴隨著恆星而出現。那麼問題來了,挖……不是。行星脫離了恆星老大哥能夠生存嗎?存不存在一些漫無目的、無所事事的行星一天到晚的亂跑,不圍繞別人轉呢?答案是,肯定有啊!而這些行星存在於其他迭代的期間。
  • 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一顆星星在成為恆星的時候可能會失敗,並且開始表現得更像一顆行星,他們沒有足夠的質量可以繼續發光,並且變成矮星。
  • 最新研究表明行星可能與恆星幾乎同時生成
    行星的形成過程,目前最流行的模型是核心吸積,圓盤中的塵埃及顆粒透過靜電作用互相吸附,隨著物體的大小增加,重力作用也越來越大,原行星將其軌道上的所有物質吸走,會在原恆星盤上形成一個裂縫,但是這個模型所需耗費的時間較長,事實上若是該恆星盤已大於100萬歲,則似乎沒有足夠的物質來形成行星。
  • 恆星和行星的區別 恆星和行星有什麼不同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宇宙中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其他七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天體是恆星,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那麼,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在哪裡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繞行恆星的天體叫行星?很多行星並不繞恆星運行,它們是流浪行星
    在太陽系之中,包括我們所在的地球,八大行星都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太陽穩定運行。所以我們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圍繞恆星運行的天體就是行星,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太陽系中的行星確實全都圍繞太陽運行,受到太陽這顆恆星的引力制約,而在太陽系之外,存在著很多並不受恆星制約的行星,它們就像流浪者一樣,游離在宇宙空間之中,我們給這樣的行星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流浪行星。這些流浪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大多數的行星都是恆星的附屬品,它們通常誕生於恆星誕生之後,一出生便圍繞恆星運行,永不離去。
  • 宇宙引力是怎麼回事,行星個頭比恆星大300倍,還得繞恆星旋轉
    然而在宇宙無數個星系中,似乎所有的恆星都要比它的行星要大。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先說一個結論,就是行星一定是圍繞的恆星旋轉的。其實通過我們中學所學習的知識,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就拿太陽系中的地球和太陽為例子好了。牛頓經典力學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最終的受力分析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 發現一顆超小恆星,與它的行星幾乎一樣大,距離我們才31光年!
    圍繞著一顆小恆星發現的一個巨大行星正在為行星的形成提供新解釋。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類似木星的行星,圍繞著一顆質量僅為太陽12%的恆星運行。甚至可能還有另一個巨大的氣體行星潛伏在這個系統中,距離我們31光年。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科學》上,這顆新確認的行星並沒有按照通常的漸進方式形成,即在氣體積累之前形成一個由合併粒子組成的固體核心。
  • 新研究表明:有一群尚未被發現的類木星,圍繞著類太陽恆星運行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卡的艾倫·博斯(Alan Boss)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描述了一種新的氣體巨行星形成模型,根據卡內基艾倫·博斯(Alan Boss)關於氣體巨行星形成的新模型,有一群尚未被發現的類木星圍繞著類太陽恆星運行,等待美國宇航局
  • 發現一顆比木星大3倍的巨型行星,卻被恆星彈弓式的彈射加速!
    但沒有與這顆行星完整軌道(稱為HR 5183 b)相對應的數據,因為它大約每45年到100年圍繞其恆星運行一周。相反,研究小組發現了這顆行星,因為它的軌道很奇怪。這顆行星大部分運行時間都在這個高度偏心的軌道上,恆星行星系統的外部徘徊,然後它開始加速,並圍繞宿主恆星進行彈弓式加速運行。天文學家探測到了這種彈弓運動,看到這顆行星的「進來」,現在它正在消失。這創造了一個如此獨特的特徵,以至於天文學家們可以確定這是一個真實的行星,儘管還沒有看到完整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