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能確實存在
【ALENG 自媒體】3月13日午間自媒體專稿,儘管冥王星被開除出太陽系行星之列,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遙遠的海王星軌道以外,一定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行星,被稱為「第九行星」,也被稱為「X行星」。按照部分科學家的推算,第九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10倍,距離太陽大約有600個天文單位(AU:指的是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大約為1.5億公裡),但是科學家仍然找不到這個神秘的行星,不過根據最新的一項的研究結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該行星的存在。
-
幾乎所有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都有行星系統
對克卜勒行星捕捉太空飛行器收集的數據的最新分析表明:幾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環繞。大約百分之17的恆星有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環繞著,並且這些行星所在的軌道比水星的還近。來自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弗朗索瓦·弗雷斯汀說:「因為銀河系中有大約1000億的恆星,所以大約有170億顆像地球一樣的行星存在著。」他在加州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記者招待會上闡述了最新的發現。
-
研究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研究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1-19 16:18:57 甘氨酸是結構最簡單的胺基酸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第一顆同時環繞三個恆星運行的行星
宇宙中最稀有的行星被發現了!據最新消息稱,科學家發現了可能是宇宙中第一顆同時環繞三個太陽運行的行星因此被稱為最稀有的行星,而該行星可能潛伏在獵戶座的鼻子裡!該行星這個系統被稱為GW Orionis(或GW Ori),距離地球約1300光年,是一個罕見的三星太陽系的例子,兩個太陽在中心圍繞另一個太陽運行,第三顆恆星從數億英裡外繞著它的兄弟姐妹旋轉。
-
太陽周邊浮現巨大正方體,最新研究表明恆星中心可能發現外星生命
在探索我們鄰近的行星的同時,太空機構也在專注於尋找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形式或外星人。一項研究進一步表明,在尋找這些外星生命時,我們可能也需要觀察恆星。根據一組國際科學家的研究,一種「獨特的外星生命」可能存在於恆星的核心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最新研究:距地球最近的恆星系統或存在類地行星
(藝術模擬圖來源:英媒)中國日報網8月16日電(沈洋)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8月15日消息,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整個宇宙數以億計的恆星中,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恆星系統恰恰有可能孕育外星生命。德國《明鏡周刊》報導稱,歐洲南方天文臺(以下簡稱ESO)將在8月底公布一項發現,一顆在我們臨近星系新發現的行星可能具有適宜生命生存的條件。新發現的這顆「與地球相似」的行星還未被命名,它圍繞著比鄰星運行,而比鄰星屬於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統的一部分,該星系距離太陽系僅有4.2光年。
-
最新研究表明,生命可能在銀河系中很常見
20世紀後半期以來,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宇宙和自身的認識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特別是現代天文學的發展,深刻改變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思路和方法,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其中之一,就是科學家現在普遍認為,即便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地球生命是一種極其偶然的存在,但是在廣袤的宇宙空間,生命絕非地球的天賜之物,因此,宇宙中應該有無數多的行星存在各種形式的生命,最近,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結論,科學家現在相信
-
最新發現6顆「奇異行星」可能由神秘物質構成
來源:新浪科技如圖所示,已知有3顆行星圍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運行。研究人員在一項最新研究中表示,最新發現6顆環繞脈衝的行星可能是由神秘的「奇異物質」構成的。理論上講,在質量特別重的中子星內核的極端壓力下,中子可能分解成「夸克湯」,之前研究表明,在充足的壓力下,近半數中子星的下夸克可能轉變為奇夸克,從而產生由奇異物質構成的奇夸克恆星。
-
天文學家新發現:木星可能曾把一顆行星驅逐出了太陽系
原行星概念圖 圖源:scitechdaily必然的是,將要形成新恆星和行星系統的物質雲會先向同一方向坍縮,像做薄煎餅一樣形成一個盤面,其他的物質會環繞其運行。中心區域會生成系統中質量最大的天體——典型的比如恆星——而外圍區域會生成行星,包括氣態巨行星、巖石行星、小行星、彗星、衛星等。以上是簡單易懂的部分,所有人對此都意見一致。
-
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研究表明:有的大行星圍繞小恆星周轉
引言:經過天文學家幾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裡同樣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天體,最常見的就是恆星與行星了。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不一定,有可能出現大行星圍繞小恆星轉的現象。放眼整個宇宙,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應該是行星和恆星了。無論是在體積還是質量上,恆星一般都要比行星大。尤其是在質量方面,恆星毋庸置疑會比行星重,這樣它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將周圍的行星束縛住,從而形成恆星系統。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太陽位於星系的中心位置,因為它自身就擁有了整個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
-
發現一顆超小恆星,與它的行星幾乎一樣大,距離我們才31光年!
圍繞著一顆小恆星發現的一個巨大行星正在為行星的形成提供新解釋。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類似木星的行星,圍繞著一顆質量僅為太陽12%的恆星運行。甚至可能還有另一個巨大的氣體行星潛伏在這個系統中,距離我們31光年。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科學》上,這顆新確認的行星並沒有按照通常的漸進方式形成,即在氣體積累之前形成一個由合併粒子組成的固體核心。
-
研究:可能有一顆隱藏的行星繞著附近恆星比鄰星運行
據外媒BGR報導,除太陽外,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比鄰星( Proxima Centauri)是一個巨大的「燃燒球」。目前至少有一顆行星繞著這顆恆星運行,天文學家將其命名為比鄰星 b(Proxima Centauri b)。 但一項新研究表明,繞這顆恆星周圍運行的系外行星可能不止一顆。
-
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系中的所有彗星,可能都來自同一個地方!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新的研究表明,所有彗星都可能來自相同的出生地。在萊頓天文臺的研究小組中,包括Kavli獎獲得者Eine van Dishoeck,開發了預測原行星盤化學組成的模型,包含年輕恆星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扁平盤,了解這些圓盤可以洞察恆星和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很方便的是,這些萊頓模型對了解彗星及其起源很有幫助。
-
新的觀測結果表明,行星盤被其三顆中心恆星撕裂了
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已經確定了第一個直接證據,證明恆星群可以撕裂它們的行星形成盤,使圓盤扭曲,並留下傾斜的圓環。這項新的研究表明,與《星球大戰》中的塔圖因不同,外來行星可能在多顆恆星周圍的彎曲圓盤中形成傾斜環。由於使用了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型望遠鏡(ESO的VLT)和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的觀測,使得結果成為可能。
-
專家研究表明,外星生命的存在幾乎是必然的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致力於在宇宙中尋找生命,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考慮到生命的構成要素是如何自發地在宇宙中形成的,它「可能很普遍」。「但目前的估計表明,40到100個核苷酸的神奇數量,在我們認為可以觀測到的宇宙空間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宇宙中有比可觀測到的更多的東西,」該研究的第一作者Tomonori Totani在聲明中說。「在當代宇宙學中,人們一致認為,宇宙經歷了一個快速膨脹的時期,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膨脹區域,超出了我們可以直接觀測到的範圍。
-
難怪霍金擔心,新的研究表明,銀河系可能存在多個外星文明
近期SETI的天文學家在新的研究中表示,銀河系類似太陽的恆星系統,大約有一半,其內部都可能存在著和地球一樣大小的宜居星球。在這些行星上,液態水的存在是常態。對於外星生命來說,這是一個好兆頭。天文學家通過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搜尋行星的克卜勒(Kepler)太空飛行器的數據,估算了這些行星的數量。
-
研究表明,生命的構成要素可以早於恆星形成
科學家表明,甘氨酸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控制太空化學的苛刻條件下形成,這表明該分子很可能在密集的星際雲中形成,然後轉化為新的恆星和行星。研究人員稱,彗星是英國太陽系中最原始的物質,其中包括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那些,反映了太陽和行星即將形成時存在的分子組成。
-
圍繞原恆星的奇怪環表明行星的形成比想像的要早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一顆新生恆星周圍發現的環可能暗示著行星的誕生比先前認為的要早。恆星由濃密的雲層產生,濃密的雲層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坍塌。隨著新生恆星或原恆星周圍的氣體和塵埃覆蓋層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縮小,圍繞它的盤會形成,這會引起幼小的行星或原行星。
-
發現多恆星系統行星,可能存在宜居的條件,這些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結果表明:幾顆恆星的存在會影響行星形成和發展。耶拿大學天體物理研究所和大學天文臺的Mugrauer的這項研究現已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雜誌上。然而,在眾多微弱的恆星伴星中也發現了8個白矮星。白矮星是恆星走到末端死亡後留下的核心,它的體積大小只有地球的一半,質量卻是太陽的一半。這些觀察表明,這些系外行星完全可以在恆星的最後進化階段存活下來。 具有系外行星的雙、三、四重恆星系統 研究中發現的大多數系外行星的恆星系統都有兩顆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