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原恆星的奇怪環表明行星的形成比想像的要早

2020-11-07 流芳科學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一顆新生恆星周圍發現的環可能暗示著行星的誕生比先前認為的要早。恆星由濃密的雲層產生,濃密的雲層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坍塌。隨著新生恆星或原恆星周圍的氣體和塵埃覆蓋層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縮小,圍繞它的盤會形成,這會引起幼小的行星或原行星。

  • 年齡小於500,000年的IRS 63原恆星周圍的年輕行星狀塵埃環的ALMA圖像。圖片:©©MPE / D.Segura-Cox數據來源:ALMA(ESO / NAOJ / NRAO))

研究的主要作者,德國加興馬克斯·普朗克外星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多米尼克·塞古拉·科克斯說:「行星是由盤中原恆星周圍的塵土物質形成的。這些磁碟上的環圈顯示出灰塵堆積的位置,從而更容易粘在一起形成一顆年輕的行星。」先前的研究發現,距金星座大約100萬年之久的原恆星周圍的盤狀環和間隙,例如距地球約450光年遠的HL Tauri。

年輕的恆星,年輕的行星?

在這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調查了IRS 63,這是一顆位於天牛座約470光年的原恆星。先前的研究發現,這顆原恆星的歷史不到500,000年。之所以選擇IRS 63,是因為它比HL Tauri還要年輕,並且是該年齡段最親近,最聰明的原星之一。IRS 63周圍環繞著旋轉的氣體和塵埃盤,對於年輕的恆星來說,它相對較大,其寬度超過50個天文單位(AU)。 磁碟的大小與我們自己的太陽系非常相似。即使原恆星的質量也比我們太陽的質量少一點。

  • IRS 63塵埃盤上的環和間隙與IRS 63塵埃盤在相同比例和方向上與我們自己太陽系中的軌道草圖進行比較。環的位置類似於太陽系中物體的位置,其內環的大小約為海王星軌道的大小,外環的大小略大於冥王星的軌道。(圖片來源:©MPE /D。Segura-Cox資料來源:ALMA(ESO / NAOJ / NRAO))

科學家們使用世界上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智利的Atacama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分析了IRS 63的磁碟。他們發現它具有兩個黑色的同心環,似乎是將磁碟分成兩個明亮的同心環的間隙。很高興看到如此年輕的原恆星周圍的盤中有如此清晰的環。最裡面的間隙距磁碟中心的距離為19 AU,寬度為3.2 AU,最外面的間隙距磁碟中心的距離為37 AU,寬度為4.5 AU。最裡面的亮環距離磁碟集線器27 AU,寬6 AU,最外面的亮環距離磁碟核心51 AU,寬13 AU。所有條件都適合在IRS 63磁碟上形成行星。

如果這些間隙是由於原行星在繞IRS 63的過程中通過IRS 63磁碟的氣體和塵土而刻劃而引起的,那麼研究人員估計,最裡面的間隙是由新生世界近一半的木星質量造成的,而最外面的間隙是由木星的質量造成的。一顆新生行星的結果是木星質量的近三分之一。IRS 63磁碟上的環太小了。我們曾經以為恆星首先進入成年期,然後才是後來的行星之母,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原恆星和行星像兄弟姐妹一樣從早期就一起成長和進化。

他們是小行星嗎?

科學家指出,先前的研究表明,原恆星盤中可能會形成間隙,這並非由原行星引起的。例如,磁碟的氣體會在空氣上施加空氣動力阻力,而灰塵會在氣體上施加動力阻力,從而導致出現間隙。塞古拉-科克斯認為很多人會說僅僅因為有環,這並不能證明已經形成了行星。並不是聲稱要發現最年輕的行星;這是需要嘗試尋找的下一個目標。有了這個結果表明,形成行星的所有必要條件都非常早就到位了,在那個時代,原恆星本身仍然會從其較大規模的母雲中積聚大量的質量。

  • 蛇夫座分子雲的密布L1709區域,由赫歇爾太空望遠鏡測繪,它圍繞並向較小的IRS 63原恆星和行星形成盤(由黑色x標記)提供物質。 (圖片來源:©MPE /D。Segura-Cox資料來源:ALMA(ESO / NAOJ / NRAO))

展望未來,我們需要考慮一起開始的恆星和行星形成,這意味著我們的科學家必須改變我們關於早期行星形成是如何開始的假設。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IRS 63周圍的塵埃上。接下來,他們將檢查那裡的氣體。IRS 63磁碟周圍的氣體質量比灰塵大100倍。分析氣體和塵埃將更好地了解磁碟如何圍繞原恆星形成和演化。

這裡是,歡迎關注轉發收藏,每日看科學知識!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研究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1-19 16:18:57 甘氨酸是結構最簡單的胺基酸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荷蘭萊頓天文臺天體物理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天體化學模型師組成的國際團隊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研究結果發表於16日的《自然·天文學》雜誌。研究發現,本次產生的甘氨酸在實驗室模擬太空化學的惡劣條件下形成,這意味著其很可能在密集的星際雲中形成,然後星際雲才轉化為新的恆星和行星。在沒有能量的情況下,甘氨酸可能通過「暗化學」在結冰的塵埃顆粒表面形成。
  • 科學家首次在宇宙中發現繞雙星原行星盤排列錯誤!
    從這樣一個圓盤中出現的行星通常也圍繞著恆星的赤道運行,就像我們太陽系的行星一樣。在早前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年輕恆星最初都被原行星盤所包圍。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的天文學家格蘭特甘迺迪說,單顆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至少有三分之一會形成行星。構成行星的圓盤通常圍繞著恆星的赤道旋轉,但現在科學家們發現,這樣的圓環可能會發生劇烈的偏離,轉而環繞恆星的兩極。這項新的研究表明,世界可能存在著圍繞著成對恆星的極軌道,這可能導致季節與地球非常不同。
  • 一顆繞雙恆星系統運行的奇異行星
    研究驚現奇異系外行星環原始雙星運轉 原版《星球大戰》電影中有一個標誌性的場景,盧克·天行者俯瞰塔圖因的沙漠景觀,看到了雙重日落的奇觀。而今,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由多顆恆星環繞的奇異系外行星世界可能位於偏離的行星軌道上,遠離了主軌道平面。
  • 新的觀測結果表明,行星盤被其三顆中心恆星撕裂了
    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已經確定了第一個直接證據,證明恆星群可以撕裂它們的行星形成盤,使圓盤扭曲,並留下傾斜的圓環。這項新的研究表明,與《星球大戰》中的塔圖因不同,外來行星可能在多顆恆星周圍的彎曲圓盤中形成傾斜環。由於使用了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型望遠鏡(ESO的VLT)和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的觀測,使得結果成為可能。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第一顆同時環繞三個恆星運行的行星
    科學家們先前通過它的三個明亮的行星形成塵埃環來識別這個系統,它們相互嵌套在一起。研究人員說,這樣一顆行星的存在是解釋這個系統的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不僅如此,如果得到證實,這個遙遠的世界也將成為已知的第一個單顆行星同時圍繞三個太陽運行的例子。宇宙中的大多數太陽系都是由雙星對組成的,這兩顆恆星圍繞著一個共同的重心圍繞著一個軌道運行。(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是地球的太陽,也可能有一個久違的孿生兄弟潛伏在海王星之外的某處)。
  • 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研究表明:有的大行星圍繞小恆星周轉
    引言:經過天文學家幾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裡同樣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天體,最常見的就是恆星與行星了。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不一定,有可能出現大行星圍繞小恆星轉的現象。放眼整個宇宙,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應該是行星和恆星了。無論是在體積還是質量上,恆星一般都要比行星大。尤其是在質量方面,恆星毋庸置疑會比行星重,這樣它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將周圍的行星束縛住,從而形成恆星系統。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太陽位於星系的中心位置,因為它自身就擁有了整個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
  • 研究表明,生命的構成要素可以早於恆星形成
    科學家表明,甘氨酸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控制太空化學的苛刻條件下形成,這表明該分子很可能在密集的星際雲中形成,然後轉化為新的恆星和行星。研究人員稱,彗星是英國太陽系中最原始的物質,其中包括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那些,反映了太陽和行星即將形成時存在的分子組成。
  • 最新研究表明行星可能與恆星幾乎同時生成
    先前的理論預測,恆星形成之後才能開始形成行星,而最近一篇在自然期刊上的論文可能要打破該觀點了,天文學家利用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觀測了一顆極為年輕的原恆星IRS 63,它距離地球約470光年,這顆年輕的原恆星,在分類上屬初期恆星體的I類,它已經過了主要的吸積階段
  • 新發現:三恆星系統的奇特原行星盤
    三恆星系統及周圍原行星盤的觀測圖片。利用超大大望遠鏡(VLT)和阿塔卡馬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圍繞三恆星系統的原行星盤。科學家認為原行星盤可能被恆星的引力拉斷了,或者是盤中誕生了一顆新行星。新發現的原行星盤隸屬於編號為GW Orionis的三恆星系統,它位於獵戶座,距離地球約1,312光年。
  • 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正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表明,行星有可能可以在它們的母恆星劇烈的死亡爆發中倖存下來。想像一下,一顆大約和地球大小相當的、昏暗的晚期恆星,每34小時就有一顆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它運行,這絕對是一個奇怪的景象。較小但密度更大的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根本不匹配的天體形態。
  • 研究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普遍存在?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吳慶文教授。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行星
    要想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不能只依賴太陽系這一個系統。天文學家通過分析比太陽年輕得多的恆星周圍正在形成的行星觀測數據,來追溯行星形成的規律。但是即便如此,除了少數幾個特例之外,我們也無法直接觀測到正在形成中的行星。原因是由於行星發出的輻射與主星以及所在的氣體和塵埃盤比起來還是太暗了。所以天文學家轉而在這些原行星盤中搜尋行星正在形成的間接證據。
  • 在銀河系中,有沒有不圍繞任何恆星公轉的行星?
    在銀河系中,存在著數千億顆閃亮的恆星,幾乎每一顆恆星都擁有屬於自己的行星,由此可見銀河系中的行星數量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那麼在銀河系中,有沒有不圍繞任何恆星公轉的行星呢?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像這樣的行星不但有,而且可能還有很多。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
    要想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不能只依賴太陽系這一個系統。天文學家通過分析比太陽年輕得多的恆星周圍正在形成的行星觀測數據,來追溯行星形成的規律。但是即便如此,除了少數幾個特例之外,我們也無法直接觀測到正在形成中的行星。原因是由於行星發出的輻射與主星以及所在的氣體和塵埃盤比起來還是太暗了。所以天文學家轉而在這些原行星盤中搜尋行星正在形成的間接證據。
  • 行星一定圍繞恆星轉嗎?科學家:這顆行星的個頭,要比恆星還大
    相信很多朋友首先會想到行星,然後是恆星、衛星、隕石、小行星。當然,如今黑洞作為宇宙中目前已知的,最神秘的天體,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之中,自從今年4月份,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成功問世,現如今人們對於黑洞的討論和研究也越來越多。
  • 宇宙的錯配:天文學家發現圍繞小恆星運行的巨大系外行星
    >一個看似不太可能的,由巨大氣體系外行星和小型紅矮星構成的組合讓科學家們重新考慮他們所了解的行星結構—-是否存在許多未被發現的大行星正圍繞小恆星運轉。 加泰隆尼亞空間研究所(IEEC)的一組天文學家罕見地發現了一顆圍繞主恆星運轉的大型類木行星,其主恆星的體積看起來比其他恆星要小。這就是距離地球約30光年的紅矮星GJ3512,它的體積略大於太陽體積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它的系外行星質量幾乎是木星質量的一半,且每204天繞這顆紅矮星公轉一周。
  • 新研究表明:有一群尚未被發現的類木星,圍繞著類太陽恆星運行!
    其研究模型得到了一篇新的科學論文支持,這篇論文是關於一顆圍繞低質量恆星運行的氣體巨行星的驚人發現。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顆行星,其質量從小於地球的質量到木星質量的許多倍不等。但是,在科學家關於系外行星的知識中,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漏洞,這些外行星圍繞恆星運行的距離與太陽系中氣體巨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距離相似。就質量和軌道周期而言,像木星這樣的行星在已知系外行星中所佔的比例特別小,但目前還不清楚這是由於發現它們所使用的觀測技術偏差。
  • 新研究表明:有一群尚未被發現的類木星,圍繞著類太陽恆星運行
    其研究模型得到了一篇新的科學論文支持,這篇論文是關於一顆圍繞低質量恆星運行的氣體巨行星的驚人發現。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顆行星,其質量從小於地球的質量到木星質量的許多倍不等。但是,在科學家關於系外行星的知識中,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漏洞這些外行星圍繞恆星運行的距離與太陽系中氣體巨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距離相似。就質量和軌道周期而言,像木星這樣的行星在已知系外行星中所佔的比例特別小,但目前還不清楚這是由於發現它們所使用的觀測技術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