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描繪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正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表明,行星有可能可以在它們的母恆星劇烈的死亡爆發中倖存下來。
想像一下,一顆大約和地球大小相當的、昏暗的晚期恆星,每34小時就有一顆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它運行,這絕對是一個奇怪的景象。較小但密度更大的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根本不匹配的天體形態。一顆白矮星小到可以裝進木星的大紅斑內,這讓你感覺這個恆星系統看起來無比奇怪。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這樣奇怪的系統確實存在。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科學家表示,這是「首次明確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這項新的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由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家安德魯·范德伯格領導。
2015年,範德堡領導的一項自然研究記錄了發現一顆小行星,或者可能是一顆小行星,這顆小行星正在被其白矮星宿主撕碎。新的發現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這顆行星很大,有凝聚力,並且處於相當穩定的軌道上。
我們都知道我們太陽系最終的命運。幾十億年後,我們的太陽將開始耗盡燃料,導致它膨脹成一顆巨大的紅巨星。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內行星,都將被我們膨脹的垂死恆星吞噬。一旦這一階段結束,紅巨星將縮小成一個白矮星 —— 一個大約和地球一樣大但質量只有現在太陽一半的球體。從技術上講,這顆白矮星仍然是一顆恆星,在繼續冷卻的過程中,它仍然會釋放出一些光和熱,儘管它將不再能夠進行核聚變。
在整個宇宙中,類似的恆星的命運一直如此,將來也將如此。天文學家不確定行星,尤其是外行星,是否能夠在這個高度分裂的過程中存活下來,但新的研究表明:它們可以。這一發現將激勵天文學家在其他白矮星周圍尋找類似的天體。
為了探測這顆名為WD 1856b的白矮星,天文學家們使用了可靠的凌日方法,並對該系統進行了紅外掃描。利用NASA的Tess太空望遠鏡,該團隊每1.4天記錄一次白矮星變暗的情況。從我們在地球上的角度來看,這種變暗是一個潛在的跡象,表明有一顆繞軌道運行的行星正從一顆恆星的前面經過。科學家用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在今年1月退役前收集的紅外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通過紅外波長分析這個系統,研究人員發現這是一顆行星,而不是另一顆恆星,正在白矮星周圍的軌道上運行。
藝術家對白矮星(前面)及其行星的構想。
科學家告訴我們,溫度較高的恆星會發射出大量紅外光,而溫度較低的行星則會發射出較少的紅外光。我們沒有看到額外的紅外線,這有助於確認這一新發現是一顆真正的行星。
幾臺地面望遠鏡也被用來確認這些觀測結果,這非常必要,因為附近的恆星發出的強光使TESS太空望遠鏡的數據蒙上了陰影。
科學家推測,WD 1856b在其恆星轉變為紅巨星的過程中倖存下來,是因為這兩個天體之間的距離太大。如果,這顆行星是從我們現在看到它的地方開始的,它就不可能存在。它的軌道一定離恆星遠得多。後來,當恆星變成白矮星後,這顆行星一定離恆星更近了。
研究人員進行的模擬表明,這是一種可能的情況:當紅巨星吞噬內行星時,WD 1856b的軌道變得不穩定,導致它進入一個高度橢圓的軌道,使這顆行星既離它死去的母恆星非常近,也離它非常遠。在宇宙的時間尺度中,這個軌道縮小了,使行星進入了它目前緊湊的圓形軌道。
科學家表示,我們認為這顆恆星大約在60億年前死亡並變成了白矮星 —— 時間太久了,以至於太陽、地球和太陽系還沒有形成。」
那麼,這顆垂死的恆星是否有可能俘獲了一顆遊蕩行星,要麼是在它的紅巨星階段,要麼是在白矮星階段。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數以萬億計的流浪行星可能正在穿越銀河系,脫離了它們曾經環繞的恆星的束縛。
科學家們表示,這不是不可能,但也不是特別可能。一旦明年晚些時候,我們就可以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測量這顆行星的大氣成分,從而確定這一點。
事實上,WD 1856b在一個相當穩定的軌道上,它離地球也相當近,大約80光年,所以在未來幾年科學家應該有可能對它進行研究。關於這顆行星,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它的大小(大約是木星的大小,但可能更大),它的軌道周期(34小時)和大約的溫度(遠低於冰點)。
科學家表示,未來的觀測可以「告訴我們更多關於它是由什麼組成的,它是如何形成的,也許還能告訴我們它是如何到達我們今天看到的位置的。」
有趣的是,白矮星還會經歷其他的轉變,變成更暗的棕矮星,最終變成不再釋放任何光和熱的黑矮星。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黑矮星中最大的那顆最終會爆炸成為超新星,但那要到數萬億年後才會發生。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