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

2020-09-22 知新了了


藝術家描繪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正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表明,行星有可能可以在它們的母恆星劇烈的死亡爆發中倖存下來。

想像一下,一顆大約和地球大小相當的、昏暗的晚期恆星,每34小時就有一顆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它運行,這絕對是一個奇怪的景象。較小但密度更大的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根本不匹配的天體形態。一顆白矮星小到可以裝進木星的大紅斑內,這讓你感覺這個恆星系統看起來無比奇怪。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這樣奇怪的系統確實存在。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科學家表示,這是「首次明確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這項新的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由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家安德魯·范德伯格領導。

2015年,範德堡領導的一項自然研究記錄了發現一顆小行星,或者可能是一顆小行星,這顆小行星正在被其白矮星宿主撕碎。新的發現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這顆行星很大,有凝聚力,並且處於相當穩定的軌道上。

我們都知道我們太陽系最終的命運。幾十億年後,我們的太陽將開始耗盡燃料,導致它膨脹成一顆巨大的紅巨星。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內行星,都將被我們膨脹的垂死恆星吞噬。一旦這一階段結束,紅巨星將縮小成一個白矮星 —— 一個大約和地球一樣大但質量只有現在太陽一半的球體。從技術上講,這顆白矮星仍然是一顆恆星,在繼續冷卻的過程中,它仍然會釋放出一些光和熱,儘管它將不再能夠進行核聚變。

在整個宇宙中,類似的恆星的命運一直如此,將來也將如此。天文學家不確定行星,尤其是外行星,是否能夠在這個高度分裂的過程中存活下來,但新的研究表明:它們可以。這一發現將激勵天文學家在其他白矮星周圍尋找類似的天體。

為了探測這顆名為WD 1856b的白矮星,天文學家們使用了可靠的凌日方法,並對該系統進行了紅外掃描。利用NASA的Tess太空望遠鏡,該團隊每1.4天記錄一次白矮星變暗的情況。從我們在地球上的角度來看,這種變暗是一個潛在的跡象,表明有一顆繞軌道運行的行星正從一顆恆星的前面經過。科學家用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在今年1月退役前收集的紅外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通過紅外波長分析這個系統,研究人員發現這是一顆行星,而不是另一顆恆星,正在白矮星周圍的軌道上運行。


藝術家對白矮星(前面)及其行星的構想。


科學家告訴我們,溫度較高的恆星會發射出大量紅外光,而溫度較低的行星則會發射出較少的紅外光。我們沒有看到額外的紅外線,這有助於確認這一新發現是一顆真正的行星。

幾臺地面望遠鏡也被用來確認這些觀測結果,這非常必要,因為附近的恆星發出的強光使TESS太空望遠鏡的數據蒙上了陰影。

科學家推測,WD 1856b在其恆星轉變為紅巨星的過程中倖存下來,是因為這兩個天體之間的距離太大。如果,這顆行星是從我們現在看到它的地方開始的,它就不可能存在。它的軌道一定離恆星遠得多。後來,當恆星變成白矮星後,這顆行星一定離恆星更近了。

研究人員進行的模擬表明,這是一種可能的情況:當紅巨星吞噬內行星時,WD 1856b的軌道變得不穩定,導致它進入一個高度橢圓的軌道,使這顆行星既離它死去的母恆星非常近,也離它非常遠。在宇宙的時間尺度中,這個軌道縮小了,使行星進入了它目前緊湊的圓形軌道。

科學家表示,我們認為這顆恆星大約在60億年前死亡並變成了白矮星 —— 時間太久了,以至於太陽、地球和太陽系還沒有形成。」

那麼,這顆垂死的恆星是否有可能俘獲了一顆遊蕩行星,要麼是在它的紅巨星階段,要麼是在白矮星階段。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數以萬億計的流浪行星可能正在穿越銀河系,脫離了它們曾經環繞的恆星的束縛。

科學家們表示,這不是不可能,但也不是特別可能。一旦明年晚些時候,我們就可以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測量這顆行星的大氣成分,從而確定這一點。

事實上,WD 1856b在一個相當穩定的軌道上,它離地球也相當近,大約80光年,所以在未來幾年科學家應該有可能對它進行研究。關於這顆行星,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它的大小(大約是木星的大小,但可能更大),它的軌道周期(34小時)和大約的溫度(遠低於冰點)。

科學家表示,未來的觀測可以「告訴我們更多關於它是由什麼組成的,它是如何形成的,也許還能告訴我們它是如何到達我們今天看到的位置的。」

有趣的是,白矮星還會經歷其他的轉變,變成更暗的棕矮星,最終變成不再釋放任何光和熱的黑矮星。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黑矮星中最大的那顆最終會爆炸成為超新星,但那要到數萬億年後才會發生。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個已知的行星繞白矮星運行
    藝術家描繪的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運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圖像中的兩個物體實際上是接近比例的,因為白矮星的大小大致相當於地球。圖片:NASA / JPL根據最近發表的新研究,這種系統實際上存在。堪薩斯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該研究的合著者伊恩·克羅斯菲爾德(Ian Crossfield)解釋說,這是行星首次繞白矮星運轉的明確發現。新發現的獨特之處在於,行星很大,凝聚力強,並且軌道相當穩定。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繞白矮星運行的系外氣態巨行星正被「蒸發」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巨大的冰冷行星,它在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超高溫殘骸運行時正被蒸發。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是首次觀察到一顆系外氣態巨行星圍繞這種恆星運行的證據。這一發現為天文學家研究未來數十億年的太陽系命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
  • 向死而生:人類首次發現一顆圍繞白矮星旋轉的完整行星
    "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 「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第一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 一顆行星。
  • 科學家發現第一個圍繞白矮星的巨型行星
    通過研究由ESO的X-shooter拍攝的光譜中的細微細節,研究小組發現這些元素來自於白矮星的外圍旋轉氣體盤,而不是來自恆星本身。智利瓦爾帕萊索大學的Matthias Schreiber說:「花費了數周的艱苦思考才弄清楚,形成這種氣體盤的唯一方法是蒸發一顆巨大的行星。」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它可能是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比它小得多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8日消息,一顆恆星的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迎來末日。現在,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直接的證據,證明行星可以在其母恆星死亡時不受到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巨大行星正圍繞一顆白矮星運轉的跡象。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它可能是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比它小得多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  一顆恆星的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迎來末日。現在,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直接的證據,證明行星可以在其母恆星死亡時不受到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
  • 港大太空研究實驗室成員與NASA聯合發現 首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完整...
    該望遠鏡為新發現的天文物體提供快速響應的光學追蹤,目前已升級至1.1米。圖片提供:Thomas G Kaye。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率領的國際天文團隊,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一份重要研究報告,表述了一顆完整行星圍繞著小白矮星運行的發現,這顆行星有可能是首顆靠近白矮星運行而沒有被摧毀的特殊案例。
  • 首次發現行星繞白矮星運行證據!天文學家:這給地球命運帶來希望
    全球範圍內13個研究所的200多名天文學家參與了這個計劃。當天文學家對7000多顆白矮星進行觀測研究的時候發現「WDJ0914+1914」呈現出不同的性質,因為從微弱變化的光線中檢測出了不同的微量化學元素,這在其它白矮星觀測中是不存在的。研究發現這些微量元素是從氣體盤中由外向內而來,這意味著還有一顆天體在環繞著白矮星運動,並且受其氣體盤的影響。
  • 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殘骸旋轉卻完好無損,距地球80光年
    圖片來源:NASA視頻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它圍繞著一顆遙遠的白矮星運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顆恆星仍然完好無損。於是,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恆星,它的亮度大約每一天半變暗一半,這表明有個大傢伙正在它前面繞著一個很窄的軌道經過。但是很難解釋這些數據,因為附近一顆恆星的強光幹擾了「苔絲」的測量。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天文學家們利用高解析度地面望遠鏡來補充「苔絲」數據,其中包括三個業餘天文學家運行的地面望遠鏡。
  • 天文學家團隊首次證明行星能夠存活於白矮星附近
    一個天文學家的團隊首次偵測到一顆行星以非常近的距離繞著一顆白矮星(white dwarf)旋轉,其旋轉周期為 34 小時。最令人興奮的是,這個發現指出行星最終是可以存在於白矮星的適居帶(habitable zone),也就是它們理論上能夠持續生命之處。
  • 大發現!科學家發現一顆巨大的行星在死星的屍體附近運行
    WD1856b是一顆木星大小的潛在行星,圍繞著它較小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我們現在可能有直接的證據表明,行星能夠安然無恙地生存下來,而這正是導致它們的主星死亡的原因。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完整的巨型行星圍繞著一顆被稱為白矮星的超高密度恆星屍體旋轉的跡象。這顆被稱為wd1856的白矮星是距離地球約80光年的三星系統的一部分。
  • 科學家發現白矮星吞食行星碎片 預示太陽系未來
    現在這個研究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正在進行中的此類過程。     中新網10月23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日前在《自然》科學期刊發布最新天文圖像,顯示在距離地球570光年的處女座星團中,有行星碎片在一顆白矮星約83.7萬公裡的軌道上運行。
  • 白矮星周圍,被剝離外層的死亡行星內核,存活最長可達10億年!
    天文學家正計劃通過「調諧」白矮星發出的無線電波來尋找白矮星周圍系外行星的核心。在華威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根據白矮星是否可能擁有現存的行星核心,以及我們能夠「收聽」的無線電信號強度,確定了開始搜尋的最佳候選白矮星。這項由英國皇家天文學會迪米特裡·韋拉斯博士(Dr.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一顆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的發現
    瑞士天文學家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因發現太陽系外第一顆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行星歷史:1995年,Mayor和Queloz發現了一顆圍繞類日恆星51帕伽西(51 Pegasi)運行的行星,該恆星位於飛馬座,距地球50光年。他們利用分光鏡來探測主恆星發出的光中的微小擺動。
  • 恆星滅亡故事:白矮星軌道上發現行星碎片
    距離地球大約410光年遠的地方,一大塊由重鐵和鎳構成的金屬物一直在圍繞著處女座星座的一顆坍縮的恆星運行。 這塊由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的小天體,被認為是一顆行星的殘餘內核。由於它所圍繞運行的恆星死亡,因此它也被摧毀了。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和地球相似的「流浪行星」
    「流浪行星」中最神秘的成員被發現。行星會不會也和人一樣呢?宇宙中有數不清的行星。有一些循規蹈矩地圍繞恆星運轉,而有一些卻在空曠寒冷的太空中獨自流浪。和《流浪地球》中因太陽行將就木而被迫在人類操控下流浪的地球不同,這些流浪行星大多是在年幼時,因為和同一個行星系統中的其他行星發生引力糾葛而被甩出來的。理論上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流浪行星。但是由於這些行星遠離恆星,基本上都很難發現。
  • 科學家的藝術館|罕見的白矮星和身旁行星
    但是有一種情況卻可以使白矮星活過來——當一顆白矮星與另一顆恆星極為貼近地環繞運行,白矮星會逐漸剝離低質量伴星(圍繞主星運轉的恆星)。而這段視頻則顯示了白矮星WDJ0914 + 1914及其附近的一顆類似海王星的系外行星。這顆冰冷的巨人行星在近距離內繞著熾熱的白矮星運轉,因此,恆星發出的極強紫外線輻射會剝奪行星的大氣層。
  • 在恆星的死亡後,繞其運行的行星上的生命還能倖存嗎?
    當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死亡時,剩下的只是一顆裸露的核心——白矮星。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一顆繞著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為確定生命是否能夠在恆星死亡中倖存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機會。白矮星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描述巖石行星。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他們展示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即將到來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如何在繞白矮星運行的類地球行星上找到生命的信號。當一顆繞著小恆星運行的行星經過其前恆星或穿過其恆星時,會產生強烈的大氣信號。
  • 在恆星的死亡後,繞其運行的行星上的生命還能倖存嗎?
    當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死亡時,剩下的只是一顆裸露的核心——白矮星。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一顆繞著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為確定生命是否能夠在恆星死亡中倖存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機會。圖註:一顆圍繞一顆小恆星運行的行星在經過其主星的正面或"過境"時會產生強烈的大氣信號,如上圖所示。白矮星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描述巖石行星。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他們展示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即將到來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如何在繞白矮星運行的類地球行星上找到生命的信號。
  • 科學家發現罕見一幕:白矮星的周圍,竟然也有行星存在
    而中等質量的恆星,則會變成中子星,小質量的恆星則會變成白矮星。白矮星的周圍有行星存在嗎?宇宙中的恆星系統數不勝數,當一顆恆星的周圍出現行星圍繞著它運行,即使是僅有一顆行星,恆星系統也正式建立。一般來說,最終會演化成白矮星的恆星,由於個頭很小,所以它們的壽命都普遍較長,一般都在百億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