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團隊首次證明行星能夠存活於白矮星附近

2020-10-04 小章說科技圈那些事

一個天文學家的團隊首次偵測到一顆行星以非常近的距離繞著一顆白矮星(white dwarf)旋轉,其旋轉周期為 34 小時。最令人興奮的是,這個發現指出行星最終是可以存在於白矮星的適居帶(habitable zone),也就是它們理論上能夠持續生命之處。

根據發表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論文中指出,這顆被取名為 WD 1586b,且比木星的質量重 13.8 倍的的行星,在天龍座(Draco constellation)中繞著距離地球 80 光年的宿主星旋轉。根據論文中研究人員所述: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白矮星周遭的近軌道中發現完整的行星過。

研究主要作者,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安德魯·范登堡助理教授(Andrew Vanderburg)提到:我們的這個發現令人感到驚訝。過去一個類似系統的例子,一個物體被看到通過了白矮星的前面,結果顯示只是一個正在分解的小行星的碎片場。

范登堡教授解釋說:我們使用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來搜尋白矮星周圍飛過的碎片,並試著了解行星崩壞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我們並沒有真的預期會發現一顆似乎很完整的行星。

這個發現指向大型的行星能夠在其宿主星的最後演化階段附近生存的可能性。本研究的共同作者,雙子星天文臺(Gemini Observatory)的助理天文學家許偲藝表示:因為並沒有偵測到來自該行星的碎片漂浮在該宿主星的表面上或是以盤狀圍繞在周圍,因此我們可以推論該顆行星是完整的。

另外,根據許文藝所述,讓這個發現更加反常的是這顆行星很冷,是它們所發現的行星中最冷的,其最高表面溫度只有攝氏 17 度。

白矮星是已經用盡大部分能量的恆星的核心殘骸。它們密度極度地高,將約等同於將太陽的質量包進與地球相當的體積中。這代表說,由范登堡教授的團隊所發現的行星實際上比其所圍繞的恆星的還要大很多。

任何圍繞著這類型恆星的星體生存的機會很低,因為在變成白矮星之前,其宿主星會先經過所謂的紅巨星(red giant)階段,也就是恆星發展階段的後期,此時的恆星膨脹成更大的半徑,並在過程中明顯地升溫,吞噬掉其周圍的星體。

一旦宿主星變成了白矮星,極大的重力通常會吸收掉其周圍的任何物質。范登堡教授表示:誕生為白矮星的過程會摧毀掉附近的行星,以及任何在之後靠太近的東西通常都會被該恆星巨大的重力給撕裂。

范登堡教授繼續提到:而我們的發現暗示說 WD 1856b 在一開始一定是遙遠地圍繞著該恆星公轉,然後在該恆星變成白矮星之後,以某種方式地向內運行。現在,既然我們已知行星可以在該過程中存活而沒有被白矮星的重力給破壞,我們可以繼續尋找其他較小的行星。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它可能是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比它小得多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8日消息,一顆恆星的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迎來末日。現在,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直接的證據,證明行星可以在其母恆星死亡時不受到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巨大行星正圍繞一顆白矮星運轉的跡象。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它可能是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比它小得多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  一顆恆星的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迎來末日。現在,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直接的證據,證明行星可以在其母恆星死亡時不受到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
  • 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正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表明,行星有可能可以在它們的母恆星劇烈的死亡爆發中倖存下來。想像一下,一顆大約和地球大小相當的、昏暗的晚期恆星,每34小時就有一顆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它運行,這絕對是一個奇怪的景象。較小但密度更大的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根本不匹配的天體形態。
  • 首次發現行星繞白矮星運行證據!天文學家:這給地球命運帶來希望
    全球範圍內13個研究所的200多名天文學家參與了這個計劃。當天文學家對7000多顆白矮星進行觀測研究的時候發現「WDJ0914+1914」呈現出不同的性質,因為從微弱變化的光線中檢測出了不同的微量化學元素,這在其它白矮星觀測中是不存在的。研究發現這些微量元素是從氣體盤中由外向內而來,這意味著還有一顆天體在環繞著白矮星運動,並且受其氣體盤的影響。
  • 白矮星周圍,被剝離外層的死亡行星內核,存活最長可達10億年!
    天文學家正計劃通過「調諧」白矮星發出的無線電波來尋找白矮星周圍系外行星的核心。在華威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根據白矮星是否可能擁有現存的行星核心,以及我們能夠「收聽」的無線電信號強度,確定了開始搜尋的最佳候選白矮星。這項由英國皇家天文學會迪米特裡·韋拉斯博士(Dr.
  •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個已知的行星繞白矮星運行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圖像中的兩個物體實際上是接近比例的,因為白矮星的大小大致相當於地球。圖片:NASA / JPL根據最近發表的新研究,這種系統實際上存在。堪薩斯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該研究的合著者伊恩·克羅斯菲爾德(Ian Crossfield)解釋說,這是行星首次繞白矮星運轉的明確發現。新發現的獨特之處在於,行星很大,凝聚力強,並且軌道相當穩定。
  • 科學家發現第一個圍繞白矮星的巨型行星
    研究人員首次使用ESO的超大望遠鏡發現了與白矮星相關的巨型行星的證據。該行星在近距離內繞著熾熱的白矮星(類似太陽的恆星殘骸)繞行,導致其大氣層被剝奪並在恆星周圍形成氣體盤。這個獨特的系統暗示了我們自己的太陽系在不久的將來會是什麼樣子。
  • 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殘骸旋轉卻完好無損,距地球80光年
    但是很難解釋這些數據,因為附近一顆恆星的強光幹擾了「苔絲」的測量。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天文學家們利用高解析度地面望遠鏡來補充「苔絲」數據,其中包括三個業餘天文學家運行的地面望遠鏡。範德伯格說:「一旦眩光得到控制,一個晚上,它們得到的數據比我們在太空一個月的觀測得到的數據更好、更乾淨。」白矮星比像我們太陽這樣的普通恆星要小得多——大約是地球的大小。
  • 科學家發現白矮星吞食行星碎片 預示太陽系未來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設想白矮星可能還在繼續吸取周圍外行星和小行星的殘留物,這些殘留物是在白矮星激烈的形成階段被甩到行星系統內部,並被其強大的引力撕碎的。現在這個研究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正在進行中的此類過程。     中新網10月23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日前在《自然》科學期刊發布最新天文圖像,顯示在距離地球570光年的處女座星團中,有行星碎片在一顆白矮星約83.7萬公裡的軌道上運行。
  • 向死而生:人類首次發現一顆圍繞白矮星旋轉的完整行星
    我們的太陽在膨脹變成紅巨星後,最終也將變成白矮星。而同樣的命運等待著銀河系中超過90%的恆星。 此前的研究發現,當紅巨星在變成白矮星的過程中不斷吞噬附近的行星時,這些行星就會解體。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是否有行星可以在這樣的破壞下倖存並最終圍繞白矮星旋轉?
  • 科學家的藝術館|罕見的白矮星和身旁行星
    長久以來,天文界普遍認為,恆星在瀕臨死亡中掙扎時,其附近的行星難逃毀滅的命運。恆星瀕臨死亡時,會像氣球一樣不斷向外膨脹,並逐漸接近或超過周圍行星的軌道,進而將行星「收入囊中」。因此,科學家此前從未在白矮星周圍觀測到過行星的存在。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繞白矮星運行的系外氣態巨行星正被「蒸發」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巨大的冰冷行星,它在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超高溫殘骸運行時正被蒸發。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是首次觀察到一顆系外氣態巨行星圍繞這種恆星運行的證據。這一發現為天文學家研究未來數十億年的太陽系命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
  • 白矮星與行星狀星雲
    有很多天文的名詞,經常出現在我們眼前,比如經常會提到白矮星或是行星狀星雲,那白矮星和行星狀星雲星到底是什麼,讀了下文我想你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不至於以後,我們開口閉口一個白矮星一個行星狀星雲,卻不知道到它們到底指的是什麼。
  • 科學家首次在死亡恆星附近發現倖存行星
    事實證明,這個想法是正確的。2020年9月17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一項新研究,一支國際天文小組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幫助下,首次在死亡恆星——白矮星附近發現一顆完整的倖存行星。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
    研究團隊對WD 1856b的參數分析。圖源:《自然》在線版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雖然科學家一直有所猜測,一些白矮星的軌道上可能會存在行星,但長久以來,人類從未在此探測到完整的行星。這是因為,白矮星其實是類太陽恆星發生坍縮、大氣被剝離後剩下的核。白矮星一般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質量是太陽的一半左右。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2020-09-17 07:28:32 來源:科技日報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科技日報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
  • 發現繞白矮星(WD 1856+534)旋轉的巨行星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雖然科學家一直有所猜測,一些白矮星的軌道上可能會存在行星,但長久以來,人類從未在此探測到完整的行星。這是因為,白矮星其實是類太陽恆星發生坍縮、大氣被剝離後剩下的核。白矮星一般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質量是太陽的一半左右。
  • 天文學家在另一個星系中找到了第一個候選行星
    自從1992年首次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以來,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的其他行星。實際上,他們估計銀河系擁有400億個系外行星。但是當涉及到發現這些行星時,存在一個問題。從地球上看,其他星系距離如此遙遠,恆星擠入了一個很小的空間區域,以至於很難確定單個星系,更不用說周圍任何行星的影響了。因此,星外行星令人遺憾地躲避了天文學家。
  • 天文學家發現了旋轉速度最快的白矮星
    白矮星是宇宙中最奇怪的物體。在奇異的量子物理學的支持下,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白矮星留下的剩餘核存活了數萬億年。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也許是最奇怪的一顆:一顆死星每秒旋轉兩次,並從附近的同伴那裡吸走物質。天文學家發現了旋轉速度最快的白矮星 29 災變當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死亡時,它們會將外部大氣釋放到太空中。消滅後,只剩下了核心和一個白熱的碳和氧球。這個球不大於地球,不是由活躍的星球內部正常的核聚變來支撐的,而是由被稱為簡併壓力的奇異量子力所支撐的。
  • 當太陽最終變成白矮星,地球能否倖存?天龍座內首次發現真實案列
    據《天體物理學雜誌》近日刊文,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的系外行星探測衛星(TESS)和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研究認為這顆行星完好無損,而這顆白矮星的前身是一顆類太陽恆星,當它演化為白矮星時,目前的體積只比地球大了40%。這顆白矮星位于天龍座,距離地球80光年,是一個三星系統中的成員之一,年齡約為100億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