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

2020-09-17 經濟視野網

研究團隊對WD 1856b的參數分析。圖源:《自然》在線版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雖然科學家一直有所猜測,一些白矮星的軌道上可能會存在行星,但長久以來,人類從未在此探測到完整的行星。這是因為,白矮星其實是類太陽恆星發生坍縮、大氣被剝離後剩下的核。白矮星一般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質量是太陽的一半左右。但這樣一顆與地球體積相當的白矮星(比如說天狼星的鄰星Sirius B),表面重力卻約等於地球表面的18萬倍,在此高壓下,任何物體都已不復存在。

迄今發現的大部分系外行星,都圍繞最終會形成白矮星的恆星旋轉。一旦這些恆星燃盡儲備的氫,它們會先演化成紅巨星,再膨脹,然後吞噬掉附近軌道的所有行星。正因如此,周圍的任何行星都不太可能在恆星的白矮星階段還能繼續繞其旋轉。

然而此次,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任務的數據,包括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天文學家安德魯·范德伯格在內的研究團隊,報告發現一個巨行星候選體(被稱為WD 1586b)對白矮星WD 1856+534每1.4天凌星一次。研究人員估計,WD 1586b的質量不會超過木星的14倍。

研究團隊假設,當WD 1856+534的前身星演化成一顆紅巨星時,為了避免被摧毀,WD 1586b當時必須距離這顆宿主恆星超過1個天文單位(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然而,目前階段尚不清楚它是如何抵達觀測到這一附近軌道的,這裡距離白矮星估計有四個太陽半徑(或距離白矮星約等於水星到太陽距離的1/20)。

根據他們的模擬,研究人員認為,當這顆恆星演化成白矮星時,WD 1586b由於與行星系遺蹟中的其他行星相互作用,被拋射到了附近的軌道。

總編輯圈點

白矮星代表了太陽的未來,一個只剩下核心的太陽。在我們銀河系裡,97%的恆星最終都會演化成白矮星——高熱且高密度,只有在它燃盡全部剩餘燃料後才會開始降溫,但可能需要數十億年時間。聽起來是相當漫長的經歷,但這其實已經是恆星生命周期的最後一程了,而從紅巨星階段就開始的瘋狂「折騰」,讓白矮星周圍幾乎沒法存在任何行星,現今首次出現的證據,不但能助力我們揭示一個恆星系統的歷史,還將窺見一個遙遠的未來——我們太陽系的最終結局。(記者 張夢然)

原標題: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丨總編輯圈點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2020-09-17 07:28:32 來源:科技日報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科技日報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候選體
    《自然》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A giant planet candidate transiting a white dwarf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
  • 發現繞白矮星(WD 1856+534)旋轉的巨行星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雖然科學家一直有所猜測,一些白矮星的軌道上可能會存在行星,但長久以來,人類從未在此探測到完整的行星。這是因為,白矮星其實是類太陽恆星發生坍縮、大氣被剝離後剩下的核。白矮星一般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質量是太陽的一半左右。
  • 恆星坍縮後,行星依然能生存,科學家首次發現這一罕見現象
    據報導,在近期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來自於美國的科學家團隊,通過觀測,第一次在宇宙中發現了一顆圍繞著白矮星運轉的,大小猶如木星一般的巨大行星,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發現,這意味著,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
  • 藉助微引力透鏡效應 首顆繞褐矮星旋轉的巨行星現身
    圖片來自網絡  科技日報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6日報導,藉助微引力透鏡效應,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一顆新的巨行星,圍繞位於銀河系凸起處的一顆褐矮星旋轉。研究人員稱,這顆名為「OGLE-2017-BLG-1522Lb」的系外行星,可能是首顆圍繞褐矮星旋轉的巨行星,新發現有助進一步揭示行星的形成機制。
  • 行星的最終命運是什麼?恆星質量的不同也將導致其歸宿不同
    在宇宙之中,行星的年齡並沒有和人類一樣,有一個大約的壽命期限,在宇宙之中甚至還存在著自宇宙誕生之後不久存在著的恆星。2018年,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了可能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恆星之一,它幾乎只由宇宙大爆炸噴射出來的物質構成。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該天體可能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內核,讓他們得以首次管窺此類行星的「內心」,從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謎。  研究人員稱,諸如木星和土星等氣態巨行星被稱為「類木行星」,在這些行星上,濃厚的氫氣和氦氣包裹著一個固體內核,但以前從未有人看見這些固體內核,最新天體據信是一顆氣態巨行星濃厚大氣層被剝奪後留下的固體內核。
  • 科學新發現,物質形成恆星失敗的褐矮星後與巨型行星並不一樣
    根據國外一組研究小組針對巨型行星和褐矮星的研究發現,巨大的系外行星的形成過程和棕矮星的形成過程不一樣,因為它們並不屬於一個天體類別。褐矮星沒有足夠的氫氦物質來點燃劇烈的核聚變讓其成為恆星,所以宇宙中所存在的褐矮星的規模比巨行星的規模更大。
  • 恆星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
    然而,我們通常看不到這些原恆星,因為它們通常被灰塵覆蓋,只能發出遠紅外光譜中的肉眼不可見光,光學望遠鏡難以探測,尋找原恆星成為紅外天文學的重要任務。當原型恆星在引力作用下繼續收縮,它會變得越來越熱,在光譜光度圖中向左移動。質量不到太陽百分之一「恆星」最終因氣體壓力而停止收縮。這些恆星被稱作「褐矮星」或「巨行星」,就像木星一樣。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英國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最近發現了一顆新型天體,正在與一顆遙遠的恆星「共舞」。該天體可能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內核,讓他們得以首次管窺此類行星的「內心」,從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謎。研究人員稱,諸如木星和土星等氣態巨行星被稱為「類木行星」,在這些行星上,濃厚的氫氣和氦氣包裹著一個固體內核,但以前從未有人看見這些固體內核,最新天體據信是一顆氣態巨行星濃厚大氣層被剝奪後留下的固體內核。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英國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最近發現了一顆新型天體,正在與一顆遙遠的恆星「共舞」。該天體可能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內核,讓他們得以首次管窺此類行星的「內心」,從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謎。
  • 行星是怎樣形成的?行星的排序有什麼規律嗎?天文學家給你答案
    那時我們的太陽也只是剛剛誕生的原恆星(protostar),通過引力不斷聚集更多的物質,並逐漸啟動其內部的核聚變。這時沒有太陽系,只有一個巨大的,不斷旋轉的粒子云,被稱為太陽星雲(solar nebula)。為了弄清楚這些剩餘的氣體和塵埃是如何形成行星的,天文學家們對太陽系的結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來探尋線索。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微弱的「超級行星」
    棕矮星有時被稱為「失敗的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但又太大而不能被視為行星。 一般來說,棕矮星是通過紅外線巡天發現的。然而,根據夏威夷大學的一份報告,Elegast是第一個用射電望遠鏡探測到的亞恆星
  • 三顆氣態巨行星的發現引發人類對行星形成的質疑
    這是科學界首次觀測到多顆氣態巨行星是如何圍繞著一顆「蹣跚學步」的恆星運行的。天文學家表示:這樣的機會很難得,因為我們的銀河系充滿了已經存在了數十億年的恆星,而我們的太陽系更是已經有了大約45億年的歷史。
  • 首次發現行星繞死亡恆星穩定運行,科學家醒悟:地球或能擺脫宿命
    首次發現一顆行星繞著白矮星繞行,白矮星也被稱為死星。這顆系外行星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大小相當於木星,稱為WD 1586 b。在恆星演化過程中,太陽般的恆星膨脹成紅色巨星後,剩下的就是白矮星。紅色巨人燃燒著氫燃料燃燒並膨脹,消耗了其路徑附近的所有行星。例如,當我們的太陽從數十億年後變成紅色巨人時,很可能會吞沒水星和金星-甚至是地球。在恆星失去大氣之後,剩下的就是坍縮的核心-白矮星。
  • 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在恆星演化的白矮星階段還會有行星繼續繞其旋轉嗎?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
  • 首次出現!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坍縮後,行星竟然能正常生存
    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天體,有些天體之間存在「傳承」的關係,比如小質量恆星的演化到了末期後會逐漸演變成白矮星,大質量恆星的演化到了末期後會逐漸演變成中子星甚至是黑洞。恆星之所以擁有著和行星不一樣的命運和歸宿,是因為它們內部存在強大的驅動力——核聚變反應,也就是說核聚變反應的情況決定了恆星的形態。
  •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中新網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恆星演化的白矮星階段還會有行星繼續繞其旋轉嗎?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
  •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中新網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恆星演化的白矮星階段還會有行星繼續繞其旋轉嗎?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項發現支持了一種理論,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該論文稱,白矮星是類太陽恆星發生坍縮、大氣被剝離後剩下的核。白矮星一般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質量是太陽的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