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

2020-12-04 天文在線

上述圖片裡解釋了什麼是「光譜光度圖」,這是一個天文學家繪製恆星特徵的圖表。在光譜光度圖中,總亮度(稱為「光度」或「絕對星等」)相對於恆星的表面溫度繪製。當恆星經歷其生命周期時,不同時期對應光譜光度圖的不同位置。上面的頁面裡顯示了一般恆星和「失敗的恆星」在光譜光度圖中的生命周期軌跡,如木星。

恆星之初是一團冰冷的氣體,對應於光譜光度圖的右側(冷側)。在自身的引力下,這些氣體開始收縮。收縮過程中會逐漸聚合,於是密度和壓強就會增大,溫度也會升高;達到了臨界溫度,就會發生氫核聚變,一顆原恆星從此誕生。一顆年輕的恆星表面溫度很低。然而,我們通常看不到這些原恆星,因為它們通常被灰塵覆蓋,只能發出遠紅外光譜中的肉眼不可見光,光學望遠鏡難以探測,尋找原恆星成為紅外天文學的重要任務。

當原型恆星在引力作用下繼續收縮,它會變得越來越熱,在光譜光度圖中向左移動。質量不到太陽百分之一「恆星」最終因氣體壓力而停止收縮。這些恆星被稱作「褐矮星」或「巨行星」,就像木星一樣。它們不會點燃自身的氫氣,相反,會逐漸變暗。這些恆星的生命周期在光譜光度圖用向下的曲線表示。

質量大約在0.05至0.07太陽質量之上的恆星在收縮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熱,直到它們的核心足夠熱以開始燃燒氫氣。當一顆恆星「開啟」它的氫燃燒階段時,說明它已達到它生命周期的「主星序」,並且可以算是一顆真正的恆星,而不是原恆星,褐矮星或行星。「主星序」在光譜光度圖上以一條曲線表示,代表燃燒氫的恆星,將自身熔化成氦。核心中的融合過程釋放熱量和光線,保證恆星能抵抗進一步的重力塌縮,並使其發光。恆星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主星序」的一個點上。光譜光度圖中,超大質量的恆星位於在「主星序」的頂部,閃耀藍色且非常明亮的光,而低質量恆星則相對黯淡,發出紅色光。我們的太陽介於這兩個極端之間。

最終,恆星核中的氫聚合物逐漸耗盡。核心變成大部分氦(氫融合的產物),氫在燃燒中離開核心,在核心周圍形成燃燒的殼。這時,核心再次開始塌縮,但是恆星的外部區域被向外推。這顆恆星溫度逐漸下降,變得更亮。這是紅巨星階段。當太陽到達紅巨星階段,也就是從現在起約 50億年後,它可能會變大之後吞噬水星,金星和地球。

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中低質量的恆星在渡過生命期的主序星階段,結束以氫融合反應之後,將在核心進行氦融合,將氦燃燒成碳和氧的3氦過程,並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如果紅巨星沒有足夠的質量產生能夠讓碳聚變的更高溫度,碳和氧就會在核心堆積起來。在散發出外面數層的氣體成為行星狀星雲之後,留下來的只有核心的部分,這個殘骸最終將成為白矮星。因此,白矮星通常都由碳和氧組成。但也有可能核心的溫度可以達到使碳聚變卻仍不足以使氖聚變的高溫,這時就能形成核心由氧、氖和鎂組成的白矮星。同樣的,有些由氦組成的白矮星是由聯星的質量損失造成的。

白矮星的內部不再有物質進行核聚變反應,因此不再有能量產生,也不再由核聚變的熱來抵抗重力崩潰;它是由極端高密度的物質產生的電子簡併壓力來支撐。物理學上,對一顆沒有自轉的白矮星,電子簡併壓力能夠支撐的最大質量是1.4倍太陽質量,也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許多碳氧白矮星的質量都接近這個極限的質量,通常經由伴星的質量傳遞,可能經由所知道的碳引爆過程爆炸成為一顆Ia超新星。

白矮星形成時的溫度非常高,目前發現最高溫的白矮星是行星狀星雲NGC 2440中心的HD 62166,表面溫度約200,000K,但是因為沒有能量的來源,因此將會逐漸釋放它的熱量並且逐漸變冷,這意味著它的輻射會從最初的高色溫隨著時間逐漸減小並且轉變成紅色。經過漫長的時間,白矮星的溫度將冷卻到光度不再能被看見,成為冷的黑矮星。但是,現在的宇宙仍然太年輕(大約137億歲),即使是最年老的白矮星依然輻射出數千度K的溫度,還沒有黑矮星的存在。

中等質量恆星演化成的紅巨星在主序後的演化分成兩個階段:其惰性的核心是氦的紅巨星分支恆星,和惰性的核心是碳的漸近巨星分支恆星。漸近巨星分支的恆星在燃燒氫的殼層之內還有燃燒氦的殼層,而紅巨星分支的恆星只有燃燒氫的殼層。無論在哪一種狀態,在含氫殼層中加速的燃燒都會立即超越核心,並且導致恆星的膨脹。外層遠離核心向外的膨脹,減少了引力對它們的作用,因此它們的膨脹會比能量增加所導致的更快。這會導致恆星表面溫度的下降,恆星的外層也會變得比在主序帶時的更紅。

紅巨星階段是緊接在離開主序帶之後的階段。起初,因為核心內部的壓力還不足以平衡重力,紅巨星分支恆星的核心會塌縮。這種重力塌縮釋放的能量立即加熱惰性核心外圍的氫殼層,使得同心殼層內的氫繼續燃燒。只有幾個太陽質量的紅巨星,核心會繼續塌縮,直到密度足以使電子的簡併壓力抗拒重力時才會停止塌縮。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核心便達到流體靜力平衡:電子的簡併壓力就足以平衡重力的壓力。核心的引力壓縮著緊貼在核心外的氫殼層,會使氫燃燒的速率比相同質量的主序星更為快速。這反而使恆星更為明亮(亮度可以增加1,000-10,000倍)並且膨脹;膨脹的程度超過光度的增加,造成有效溫度的下降。

對於質量超大的恆星,超過5-10倍的太陽質量,將多次膨脹和塌縮成巨星支(分支),直到恆星準備燃燒鐵。但鐵融合不釋放能量;反而吸收熱。所以恆星會在其巨星支階段繼續碰撞,它的鐵芯會繼續塌縮和加熱直到鐵準備融合。但是當融合開始時,它會極快的吸收周圍的所有熱量,使核心變冷。所有的融合戛然而止,恆星內爆。這次內爆是宇宙中最大的爆炸之一:超新星。在一段時間內,單個超新星可以比整個星系更亮。在超新星之後,根據原始恆星的質量,核心可能會留下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因此,根據其質量,恆星在行星狀星雲或超新星中終結其生命,其核心將作為一個高密度的物體留下: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宇宙恆星的演化過程
    恆星形成的初始階段幾乎完全被密集的星雲氣體和灰塵所掩蓋。通常,正在產生恆星的星源會通過在四周光亮的氣體雲上造成陰影而被觀測到,這被稱為博克球狀體。博克球狀體成年期時形成主序星,此時恆星的亮度和顏色依賴於其表面溫度,而表面溫度則依賴於恆星的質量。太陽此時是一顆黃矮星,是主序星的一種,再過50億年左右才會演化進入下一階段。
  • 其演化過程會對地球產生怎樣的影響
    它的演化過程也是從無到有,再到消亡的過程。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恆星。恆星的起源最初是源於一團質量很大、分布面積也很大的星際雲,在引力的作用之下,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步演變成了一顆恆星。當然,星際雲在演變成恆星的過程中會形成不同大小的原恆星,而太陽就屬於黃矮星。 科學家普遍認為,黃矮星的壽命大概在100億年,這個階段算是恆星的壯年。而通過推算,目前太陽大概已經46億年了,也就是說它大概還有50多億年的時間就要步入老年了。
  • 一口氣搞懂各種恆星的一生,演化過程顛覆認知
    實際上,恆星演化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不僅有那種留下一個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的情況,也有炸的啥都不剩的情況。那具體是咋回事呢?在宇宙中,如果非要找一個最核心的參數,那一定就是質量。天體的質量大小可以直接決定它會成為什麼天體,比如:小行星,行星,恆星等。因此,天文學界有句黑話:質量為王。
  • 從恆星演化來認識宇宙演化
    ,恆星的氫聚合核反應過程,能夠不斷產生化學元素,增加普通物質的宇宙質量總量,誕生恆星、星系、星系團……,主宰了整個宇宙的演化運動!從恆星演化認識宇宙演化局限於現象域的現代物理學不可能認識到宇宙演化真實的物理。
  • 恆星分很多種,來看看各種恆星的演化和結局
    恆星是依靠自身核聚變可以發熱發光的天體(多指恆星的主序星階段),不過由於恆星的質量大小不一,恆星自身的演化過程也很不相同。
  • 人類源流——恆星演化1
    一、恆星演化的概念恆星演化就是一顆恆星誕生、成長成熟到衰老死亡的過程,恆星演化是是十分緩慢的過程。
  • 帶你走進比恆星更大的天體系統——星系及其演化過程
    恆星由誕生到死亡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也說明了宇宙間所有的東西都不是永恆的,就像一個人一樣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只是人類的生命太過於短暫而沒有機會去看到那些看似永恆的變化。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走進比恆星更大的天體系統——星系及其演化過程。
  • 演化晚期的恆星——紅巨星
    紅巨星到底是怎樣的?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紅巨星曆時只有數百萬年不等,紅巨星時期的恆星表面溫度相對很低,但極為明亮,之所以被稱為紅巨星是因為看起來的顏色是紅的,體積又很巨大的緣故。紅巨星的演化過程質量在太陽的9至40倍之間的恆星,在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之後,燃燒將會移至核心外圍的氫氣層。
  • [視頻]一分鐘看盡SAO 244567恆星45年的演化過程
    恆星一生總要經歷加熱、收縮、膨脹和冷卻的過程,而其演化的各階段通常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才能上演完。正因如此,科學家們很難進行預測和驗證。
  • 恆星的演化過程
    媽咪說:知識就是力量上期咱們介紹了如何去看赫羅圖,今天咱們來介紹恆星的演化過程。
  • 聚集年輕恆星的疏散星團,為什麼更能揭示星體的演化過程?
    科學家們根據星團的外在結構和恆星的年齡分布等特徵,將它們主要劃分為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而位於疏散星團中的那些藍色恆星,大多數都比較年輕,同時還擁有相對較大的質量和極短的生命周期。眾所周知,恆星的演化過程一直都是科學家們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之一,那麼,這些聚集了大量年輕恆星的疏散星團,為什麼更能揭示出星體所經歷的演化過程?
  • 太陽外圍「雪線」的形成涉及到宇宙中恆星演化的整個過程
    ……」點評太陽外圍「雪線」的形成涉及到宇宙中恆星演化的整個過程為什麼太陽系會存在「雪線」呢?道理就在宇宙碰撞之中。前面我們講過,任何宇宙碰撞發生時產生的物質噴發,都會存在相近似的運動慣性物質匯聚在等同噴發點距離的位置,過高或過低運動慣性物質都不可能存在在與噴發點同距離的區域。
  • 恆星的一生是怎樣的 恆星具有哪些特性
    恆星是由非固態、液態、氣態的第四態等離子體組成的,是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由於恆星離我們太遠,不藉助於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難發現它們在天上的位置變化,因此古代人把它們認為是固定不動的星體,我們所處的太陽系的主星太陽就是一顆恆星。
  • 恆星晚年演化過程,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哪一種才是終點?
    在夜晚,我們抬眼望天空,能看到眾多的行星在天上閃爍,這一顆顆的星星都是恆星。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會發光的等離子球體。所有的恆星都是由氣態氫組成的,並在內部發生聚變反應產生氦元素,一旦恆星內部的氫元素耗盡之後,就意味著這顆恆星走向死亡。
  • 星系及星系的演化過程
    恆星系的定義是由無數本身能發光、發熱的天體及恆星所組成的集合體。它是宇宙中龐大的星星的「島嶼」,也是宇宙中最大、最美麗的天體系統之一到目前為止,人們已在宇宙觀測到了約10億個星系。銀河系只是一個普通的星系。人們估計恆星系的總數在千億個以上,它們如同遼闊海洋中星羅棋布的島嶼,故也被稱為「宇宙島」。星系是依據它們的形狀分類的(通常指它們視覺上的形狀)。
  • 中國LAMOST發現改寫恆星演化理論的黑洞
    那麼這個黑洞是怎樣發現的?它又是怎樣改變我們認知的,以及它對我們未來的工作有什麼啟發?作為團隊中的一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們工作中故事。 任何故事都要有一個開始,那麼這個故事的起源就是天文界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叫做恆星級黑洞缺失問題。
  • 看赫-羅圖,詳解恆星的演化與恆星的最終歸宿
    恆星和星雲宇宙中的恆星也如同人一樣,有生也有死,所謂「恆星不恆」就是這個道理。每一種不同類型的恆星其實就是質量各不相同的恆星處於由生到死的不同演化階段的表觀特徵。赫-羅圖根據恆星的物理性質和不同的演化階段,每一顆恆星都可以被歸類並分布在赫-羅圖上不同的區域。
  • 超新星爆發不僅是恆星演化和拋灑元素的過程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
    ,它們就有可能會成為更重的元素,一開始是從氫的核反應開始的,這個階段稱為「主序階段」,當恆星核心的氫燒光了之後,此時恆星的核心就會遺留下一個氦原子核所構成的恆星核,這個氦原子核所構成的核心會因為收縮而不斷地升溫,結果氦原子核又會生成更重的碳原子核,所以這樣的過程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溫度和壓強了必須足夠高,達到它能夠產生核反應所需要的條件。
  • 恆星中有特殊的天體,分別是什麼?「超新星爆發」是怎樣的過程?
    2021-01-09 12:38:25 來源: 雪花飛揚M 舉報   當一顆恆星度過它漫長的青壯年期
  • 恆星演化末期爆炸之超新星
    恆星演化到末期發生爆炸是一種什麼樣的壯景?當然我們不可能近距離的觀察到,我們只能利用儀器設備來觀測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會經歷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度極其明亮,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並可持續幾周至幾個月(一般最多是兩個月)才會逐漸衰減變為不可見。在這段期間內一顆超新星所輻射的能量可以與太陽在其一生中輻射能量的總和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