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晚年演化過程,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哪一種才是終點?

2020-12-05 奇聞異錄收納盒

在夜晚,我們抬眼望天空,能看到眾多的行星在天上閃爍,這一顆顆的星星都是恆星。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會發光的等離子球體。所有的恆星都是由氣態氫組成的,並在內部發生聚變反應產生氦元素,一旦恆星內部的氫元素耗盡之後,就意味著這顆恆星走向死亡。根據恆星和太陽的質量對比,恆星死亡之後會產生四種結局,紅矮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其中產生中子星和黑洞的過程中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現象。

小於0.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因為需要較少的能量來對抗恆星本身的引力,演化過程非常緩慢,目前的宇宙年齡還不足以耗盡它們的用來聚變產生的能量的氫。因此在計算機模型上演化之後,這類低質量的恆星,耗盡核心的氫之後,並不會產生變化,只會變成紅矮星,然後慢慢的暗淡下去。

質量在0.4-3.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當核心的氫耗盡之後,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抵抗本身的引力,內核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會向內坍縮,在坍縮的過程中,內核的溫度會上升。當內核的溫度上升到1億度左右時,原先核聚變產生的氦氣就會開始新的聚變,產生能量來抵抗引力。但是由於質量的限制,恆星並不能夠產生核聚變,於是坍縮產生的溫度會使外殼獲得動能,向外膨脹,直到脫離恆星,形成行星狀星雲;內核會形成小而密的白矮星。白矮星的質量最多為太陽的1.4倍。

由於外部溫度的逐漸冷卻,會造成恆星紅色層面的變熱,當恆星的質量超過3.4倍的太陽質量之後,在這個層面會發生爆炸,產生超新星。超新星爆炸會產生兩種結果,一種是恆星完全解體,化成星際物質,結束恆星的一生,開啟另一顆新恆星的另一生;另一種是留下中間的高密度白矮星。白矮星的質量超過1.44倍的太陽質量之後,會繼續坍縮,並將電子壓入原子核當中,和質子結合成為中子,原子之間的相互排斥力消失。恆星就會形成一團緻密的中子集合體,這時候的恆星就形成了中子星。

如果中子星的質量大於3.2倍的太陽質量,那麼中子星還會在質量的作用下還會接著向內坍縮,直到中子被壓碎。當恆星的半徑小於史瓦西半徑時,就會形成黑洞,這時候連光都不能逃出它的引力範圍。

相關焦點

  • 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中子星
    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根據最新的假說,在中子星和黑洞之間加入一種理論上的星體:夸克星),同黑洞一樣是20世紀激動人心的重大發現,為人類探索自然開闢了新的領域,而且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
  • 知道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怎麼形成的嗎?
    太陽表面溫度大約是6000度,而白矮星的溫度大約是10000度。白矮星的體積很小,它的體積只有地球這麼大,也就是說要幾百萬個白矮星加起來才只有太陽這麼大。甚至有的白矮星只有太陽的千萬分之一這麼大。但是白矮星的質量去與太陽相當,因為白矮星的密度極大,白矮星上一勺大小的物質就可以重達1噸。
  • 太陽未來會是變成白矮星、中子星還是黑洞,太陽系會消失嗎?
    圖2 太陽系行星在圍繞太陽旋轉恆星一般是如何演化的一般來說,恆星的演化過程就是研究恆星誕生到消亡的全過程,主要包括恆星的誕生、成長、成熟、衰老、消亡的全過程。在不同階段,恆星又有其獨有的名稱,包括:分子雲、主序星(我們的太陽現在正處於主序星的中年期)、紅巨星、超巨星,末期有三種可能的冷態,分別是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這就是恆星演化不同階段的形態。
  • 恆星演化規律揭示殘酷現實:黑洞是太陽、地球、人類的最終歸屬
    讓我們來看看恆星從形成到衰亡要經歷幾個過程。恆星演化過程圖恆星的演化第1階段——恆星的形成最早的宇宙充滿宇宙塵埃,宇宙塵埃聚集,逐漸構成形成恆星和星系的原始狀態-星雲。星雲的質量與恆星差不多,但是體積卻要大成千上萬倍。經過聚集的恆星逐漸向恆星演化。
  • 中子星是什麼?中子星分為哪幾種?
    中子星也被稱為波霎,這是恆星在生命演變的最後階段,它們發生了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達到的終點。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會成為中子星的。
  • 恆星演化規律最終結果,黑洞將會是太陽、地球、人類的最終歸宿
    恆星的演化第3階段——紅巨星 壯年恆星內部的核反應會逐漸把內部的氫消耗完,所有的氫會轉化為氦,維持恆星穩定的核反應結束,星體會繼續收縮。 收縮過程中,恆星內部溫度會繼續升高,同時,恆星表面的大量氣體由於失去核心的束縛而膨脹,表面溫度降低。
  • 白矮星是什麼樣的存在?停止核聚變的晚年恆星
    解答:白矮星的顏色是白色的,同時還比較矮小所以稱之為白矮星。這實際上就是停止核聚變的晚年恆星,它有著超高的密度,溫度也比較高,不過整體比較黯淡。 白矮星是什麼樣的存在
  • 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恆星
    後一種類別包括行星、衛星、塵埃和雲氣等,它們發出的光,要麼是反射其他光源,要麼是吸收了外部能源後再發出光亮。但是,自發光天體就一定是星嗎?令人驚訝的是,不僅很多自發光天體並不一定是星,而且很多名字裡帶 「星」的自發光天體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星。褐矮星、白矮星甚至中子星都不是星,而紅矮星、黃矮星(比如我們的太陽)以及所有巨型恆星則確確實實是星。
  • 白矮星與中子星可以發育成黑洞嗎?其發育過程是什麼樣的?請看……
    「黑洞」宇宙中最為強大的自然天體,宇宙中所有天體都是以成為黑洞為目標的。在所有的自然天體中小行星和行星是最為失敗的,因為它們連恆星都不是就更不要說發育成黑洞了,所以這些行星的最終命運一般就是成為恆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強大天體的養料。
  • 宇宙恆星的演化過程
    恆星形成的初始階段幾乎完全被密集的星雲氣體和灰塵所掩蓋。通常,正在產生恆星的星源會通過在四周光亮的氣體雲上造成陰影而被觀測到,這被稱為博克球狀體。博克球狀體成年期時形成主序星,此時恆星的亮度和顏色依賴於其表面溫度,而表面溫度則依賴於恆星的質量。太陽此時是一顆黃矮星,是主序星的一種,再過50億年左右才會演化進入下一階段。
  • 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neutron star)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
  •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恆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
  •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下限分別是多少?
    【每日科技網】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前身都是恆星,它們的最主要區別在於質量不同。恆星的質量大小決定著最終會演化成什麼天體,白矮星和中子星是兩種可能的結局。在銀河系的一千多億顆恆星中,98%的恆星質量都是小於太陽8倍,這意味著它們最終都會演化為白矮星。
  • 十天幹代表天體的各種狀態,也可以表達天體的演化過程
    壬癸是黑洞,--------------(壬癸水);甲乙類天體:雲霧、光電可以理解為天體形態中的本源物質,微觀物質,基礎天體構成;丙丁類天體:我們還是用太陽這個恆星來比喻丙丁類天體,比較形象直接,發光發熱,取火象;戊己類天體:戊己為土,類似地球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之類的行星天體狀態
  • 白矮星可能通過吸積變成中子星或黑洞嗎?白矮星就是危險隱患!
    白矮星可能通過吸積變成中子星或黑洞嗎?白矮星就是危險隱患!可以的,白矮星可以通過吸積物質變為中子星。白矮星(WD,white dwarf),包含氦白矮星(He WD,成分為氦元素)、碳氧白矮星(CO WD,成分為碳、氧元素)、氧氖鎂白矮星(ONeMg WD)。
  • 中子星密度大質量大,一立方釐米重量上億噸,是什麼概念?
    中子星的確密度很大,中子星可以說是宇宙中可怕程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其表面的引力場異常強大,和黑洞有得一拼,換句話來說,中子星就是一顆失敗的黑洞。中子星和黑洞同樣是恆星生命末期可能到達的終點之一,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其生命末期會形成一種密度介於黑洞和白矮星之間的天體,這個天體就是中子星。
  • 恆星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
    這時,核心再次開始塌縮,但是恆星的外部區域被向外推。這顆恆星溫度逐漸下降,變得更亮。這是紅巨星階段。當太陽到達紅巨星階段,也就是從現在起約 50億年後,它可能會變大之後吞噬水星,金星和地球。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
  • 一口氣搞懂各種恆星的一生,演化過程顛覆認知
    實際上,恆星演化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不僅有那種留下一個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的情況,也有炸的啥都不剩的情況。那具體是咋回事呢?在宇宙中,如果非要找一個最核心的參數,那一定就是質量。天體的質量大小可以直接決定它會成為什麼天體,比如:小行星,行星,恆星等。因此,天文學界有句黑話:質量為王。
  • 天體「夸克星」:宇宙中雖不存在,卻可能是黑洞演化的一個階段
    天體「夸克星」:宇宙中雖不存在,卻可能是黑洞演化的一個階段我們知道宇宙中恆星演化的三個結局,基本上不外乎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這三種。其中質量小於1.44倍太陽的恆星會演化成白矮星,而內核質量在太陽的1.44~3.2倍(總質量在太陽的8~15倍)的恆星,會演化成中子星。而內核質量大於3.2倍太陽的恆星,則會演化成為黑洞。而科學家認為,既然存在白矮星和中子星這種天體,那麼從微觀粒子的角度來看,中子再細分還能夠分為夸克——那麼是不是還有可能存在一種,完全由夸克這種物質組成的星體呢?
  • 白矮星和中子星內部的哪種力抵消了自身引力的壓縮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質量很大,它會產生很大的引力,並使自身有向裡縮的趨勢。但太陽內部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核聚變,使它產生高溫高壓。正是太陽的高壓力抵消引力的影響,使太陽不會產生坍縮。當恆星內部的壓力不足以支撐住引力的時候,恆星會向內縮小,而這種縮小又會加劇核聚變的發生,使之溫度更高壓力更高,知道能和引力抗衡。但是當恆星的核燃料耗盡時,它已無法核聚變產生高溫高壓了,此時這顆恆星就有可能坍縮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沒有其它力能抵抗住引力的吸引,那麼它就會變成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