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基本單位是恆星,太陽是無數普普通通恆星當中的一顆。恆星的生命演化結局告訴我們,宇宙最終都會走向枯燥乏味的未來,我們的太陽總有一天會演變成為一個黑洞,人類的結局可想而知。
恆星結局圖片
讓我們來看看恆星從形成到衰亡要經歷幾個過程。
恆星演化過程圖
1. 恆星的演化第1階段——恆星的形成
最早的宇宙充滿宇宙塵埃,宇宙塵埃聚集,逐漸構成形成恆星和星系的原始狀態-星雲。星雲的質量與恆星差不多,但是體積卻要大成千上萬倍。經過聚集的恆星逐漸向恆星演化。
2. 恆星的演化第2階段——壯年恆星
星雲由於中心收縮而大大加熱,溫度可以達到1000萬攝氏度,同時,由於星雲體積十分巨大,萬有引力作用下,星雲當中的氫原子形成核聚變反應,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恆星內部有無數個巨大氫彈爆炸,內部能量也佔主導地位,這個時候的恆星就不再收縮,它失去的能量靠內部的核反應補充。壯年的恆星形成了。
壯年恆星非常穩定和活躍。
太陽目前就是一顆壯年恆星。內部不斷進行核聚變反應,產生能量,向外輻射熱量和光,我們的地球才陽光普照,生機盎然。
3. 恆星的演化第3階段——紅巨星
壯年恆星內部的核反應會逐漸把內部的氫消耗完,所有的氫會轉化為氦,維持恆星穩定的核反應結束,星體會繼續收縮。
收縮過程中,恆星內部溫度會繼續升高,同時,恆星表面的大量氣體由於失去核心的束縛而膨脹,表面溫度降低。
這個階段恆星內部溫度可以達到一億攝氏度,氦原子會轉化為碳原子,再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從而抵禦恆星向內塌陷,恆星再一次穩定下來。這個時候恆星就稱為紅巨星。
紅巨星
4. 恆星的演化第4階段——晚年白矮星
紅巨星後期,內部的氦也燃燒完了,內部溫度可以達到6億攝氏度,碳原子開始核反應,轉化為氧和鎂等元素;
溫度超過20億攝氏度,氧轉化為氖、硫等元素;
溫度到40億攝氏度的時候,全部轉化為鐵;
溫度達到60億攝氏度,不能再進行核反應了,內部壓力不能抵抗引力收縮,恆星就塌陷,密度增大,這個時候電子之間的斥力出現了。阻止恆星繼續塌陷。恆星再一次穩定下來,成為白矮星。
白矮星
5. 恆星的演化第5階段——超新星、中子星
質量巨大的恆星由於引力大,塌陷收縮非常迅猛,劇烈的坍塌使得內核被壓縮到超高狀態,同時,向外發出強烈的衝擊波,使恆星的外層物質猛然向星際拋射,導致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爆發後,恆星內部的電子全部壓縮到原子核裡面,反應形成中子,這個時候恆星的全部物質是中子構成,形成中子星。內部又一次產生斥力,抵抗引力塌陷。
中子星
6. 恆星的演化第6階段——黑洞
當中子星進一步坍塌,使得其內部光都不能逃逸出來的時候,黑洞就形成了。太陽最終會變成一個半徑大約3公裡的黑洞。
宇宙黑洞形成圖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每個恆星都會經歷這6個生命階段。每個恆星的最終結局與其自身質量大小有關,有的恆星演變到白矮星就結束了演化,有的演化到中子星結束,質量足夠大的恆星最終就是形成黑洞。
黑洞形成過程圖片
宇宙黑洞圖片
聲明: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