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阿輝大個
首先宣布答案:不會。
太陽是一種恆星,恆星有點像有生命的個體,也會有從出生,壯年到死亡的演化歷程。恆星肯定會「死亡」,但「死亡」的狀態不一定是黑洞。至於太陽會不會變成黑洞,要從一些基本概念講起。
一、什麼是黑洞
1795年,有一位名叫拉普拉斯的老師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指出,一個質量為M的天體,如果其半徑小於,它的逃逸速度將超過光速,即使光也無法從這個天體上逃逸出來。拉皮拉斯稱呼此類天體為「暗星」,因為既然光都無法逃脫,那麼必然看不見。不過這種「暗星」模型在當時看起來十分荒誕,拉普拉斯本人遂未對其展開深入的研究。
拉普拉斯
直到一百多年後的1915年,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對經典萬有引力作出新的解釋,並給出了著名的愛因斯坦場方程:
這是一個複雜的張量方程,它的解連愛因斯坦本人也一籌莫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僅僅幾個月後,在一戰前線的戰壕中,一名德國炮兵中尉給出了這個方程的精確解,這個炮兵中尉名叫史瓦西,他在參軍之前就已經是德國科學院院士。這個精確解遂稱為史瓦西解,它描述了一個靜止,不帶電,球對稱的天體外部的引力場。令人驚異的是,史瓦西解表明,當天體的臨界半徑小於(和拉普拉斯的計算結果完全一樣)時,它的時空幾何將出現奇異行為,天體將會發生坍縮,周圍的物質及射線都將被吸入這個天體的中心無法逃脫。這種神奇的天體,後來被命名為「黑洞」
史瓦西
簡單來說,黑洞就是一種引力極大,密度極大,能吞噬周圍(事件視界以內)一切物質包括光在內的特殊天體。
人類第一張黑洞合成照片
二、恆星的生命周期
那麼黑洞這個「宇宙怪獸」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們需要在恆星的生命周期中尋找答案。
恆星的誕生始於星雲。星雲是一種宇宙中由稀薄的氣體或塵埃構成的天體。不同於天上主要由水(包含氫和氧)構成的白雲,星雲的主要成份是氫,其次是氦。雖然星雲的密度很低,但由於面積分布實在是太大了(100光年),因此其總體質量是非常驚人的,一個普通星雲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上千倍。
星雲不是漫威中的超級英雄,是真正的星雲
宇宙中的星雲,當質量或密度達到一定的程度,在一定的條件下(如星系碰撞造成的壓縮和擾動)會發生引力坍縮,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星雲中原本相距較遠的物質會越來越緊密地聚集在一起,星雲中心的質量和密度變大,從而使萬有引力變大,進一步吸引周圍的物質,進行正反饋。由於角動量守恆和潮汐作用,星雲會旋轉,並且越轉越快。物質的聚集和旋轉也會使溫度快速升高,這個高溫旋轉的氣體,就是原恆星。
原恆星會演化成什麼結果,主要取決於它自身的質量。對於恆星這種超超超…超大的物體,用千克,噸等單位衡量質量就顯得非常不方便了,習慣上用我們最熟悉的恆星——太陽作為質量單位,來度量天體的質量。
如果恆星質量太小,小於0.08倍太陽質量。要要麼發生氫的聚變形成不了恆星,要麼核心處發生氘核聚變形成棕矮星(或者褐矮星)。
如果恆星的質量介於0.08倍太陽質量和0.5倍太陽質量之間,這種恆星就是紅矮星,比鄰星就是一種紅矮星。
比鄰星不是漫威反派暗夜比鄰星,是真正的比鄰星
緊接著,如果恆星的質量介於0.5倍太陽質量和8倍太陽質量之間,這類恆星發出黃光或白光,因此被稱為黃矮星。太陽就是一種黃矮星。最後,質量超過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被稱為藍恆星。
藍恆星
以上是根據質量差異分出的恆星種類,同時也是由於質量不同,它們的壽命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質量大的恆星壽命短,質量小的恆星壽命長。一般的,質量大於0.1倍太陽質量的原恆星,其核心引力坍縮導致溫度高達上千萬度,會引發核聚變,聚變會釋放大量的能量並向外輻射,當輻射斥力與引力平衡,恆星就能穩定存在,從而開啟了主序星階段的演化。
三、太陽的歸宿
因為恆星總是不斷地向外釋放能量,它自身的能源總會有耗盡的那一天。主序星階段佔恆星生命歷程90%的時間。科學研究表明,太陽誕生於45.7億年前,而它的主序星大約100億年,可見太陽目前正值壯年。根據質能關係,質量和能量是統一的物理量。太陽在不斷向外釋放能量,其質量也在不斷減少,引力對聚變的控制越來越弱,聚變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強烈。當太陽到達晚年之時,其核心聚變得太厲害,因此體積會膨脹,變成一個大紅胖子,也就是紅巨星。紅巨星大到吞噬地球軌道,屆時地球將不復存在(被燒化)。這就是電影《流浪地球》的背景設定。
紅巨星持續的時間不會很長,因為隨著太陽體積的不斷增大,其中心的密度和溫度在降低,聚變會減弱,直到某一時刻,引力又會重佔上風,外圍的物質發生脫落向宇宙空間拋灑,內部的物質會發生收縮使核心部分越來越緊密,最終,留下的這團密度極大的核心,就是太陽的主序星階段的最終狀態——白矮星。白矮星的密度大約是太陽目前質量下,體積壓縮到地球大小的密度!白矮星主要依靠電子兼併壓(基於泡利不相容原理)來平衡極其強大的引力,它之所以「白」,是因為它還有具有此前積累的能量,尚且能平緩地釋放殘餘的光和熱,直到能量完全枯竭,星體也就此暗淡,變成看不見的黑矮星。黑矮星目前還未被觀測到,可能是因為白矮星演化到黑矮星的時間長達幾千億年,超過了已知的宇宙年齡。
因此,答案就很明確了,太陽的不會變成黑洞,它的最終歸宿應該是黑矮星。
四、黑洞的形成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太陽不會變成黑洞,那麼哪類恆星可能會變成黑洞呢?答案就是質量最大的一類恆星——藍恆星。藍恆星也會像太陽那樣在晚年的時候變大變紅,變成一顆紅超巨星。和紅巨星一樣,紅超巨星向周圍激烈拋出外圍物質(超新星爆發)後,其中心會收縮。與紅巨星不同的是,紅超巨星核心質量更大,引力更強,導致電子簡併壓也不足以抵抗引力,電子會鑽進質子內部,變成中子。整個星體全部由中子構成,稱為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遠大於白矮星,每立方釐米重達上億噸!
中子星如果再坍縮,會變成什麼呢?大多數人認為應該就是黑洞了。而紅巨星或紅超巨星拋出的物質會形成星雲,星雲又會在一定的契機下形成新的恆星。恆星的演化是不是很像人類的生老病死呢?至於太陽變成紅巨星之時人類的命運,不用擔心,我們還有50多億年來思考怎麼辦。
恆星演化圖
五、假如太陽變成黑洞會發生什麼?
首先明確,地球不會被吸進去!因為太陽的視界半徑大約為3千米,而地球相距太陽有1.5億千米。即便太陽變成黑洞,只要質量不變,地球受到的引力場沒有任何變化。
那麼地球會有變化呢?首先是光。太陽變成黑洞再經過8分鐘,地球會失去太陽光照,如同夜幕瞬間降臨。然後是溫度,由於失去了太陽供給能量,地球溫度會在短時間內驟降,這會對地球生態和人類社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最終,地球會變成一個溫度只有3K(宇宙平均溫度),一片死寂的世界。
一片死寂的地球
我們常說,水是生命之源。但物理學大師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中敏銳地指出,生命以負熵為生。其實,我國先賢老子的哲學論述:「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句話就比較恰當地描述了人類社會的負熵的現象。自然界的規律是熵不斷增加,越來越混亂,越來越平均。而生命卻是一個高度有序的集合體,會通過進食、光合作用等方式持續在外部獲得能量(負熵流),來維持內部的有序性,內部外部的總熵依舊是增加的。人類社會亦然,只要經濟社會有序發展到一定程度,財富就會向少數人集中(低熵),而不是越來越平均(高熵),同樣,經濟和社會發展,離不開能源(負熵流)。而太陽就是這樣一個給我們源源不斷提供負熵流的能源池。因此可以說,是太陽孕育了萬物,給予我們生命。好在它尚未年老,還可養育我們很久很久……
參考資料:
1、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t411D7tB
2、https://zhuanlan.zhihu.com/p/57449767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