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最終會成為「白矮星」,地球會演化成什麼?行星也有壽命嗎?
我們知道宇宙當中的星體,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自身能夠發光放熱的恆星,另一類則是自身不能發光放熱的恆星。在太陽系中,太陽就是一顆恆星,由於質量足夠大,內部啟動了熱核聚變反應;而其他圍繞太陽旋轉的星體,則都是行星,包括我們的地球在內。
宇宙中的恆星通常都是有壽命的,而且通常恆星的質量越大,壽命就越短暫。我們的太陽是一顆質量比較小的黃矮星,大概能夠在宇宙中燃燒100億年左右,目前已經燃燒了接近50億年,度過了100的壽命。在太陽繼續燃燒50億年左右之後,它將會度過自身的主序星階段,變成一顆巨大的紅巨星,屆時太陽的體積將會膨脹到接近火星的軌道,我們的地球也會被太陽表面所「吞噬」。
而太陽巨大的紅巨星外殼,最終會不斷地膨脹,消散在宇宙中成為星雲物質。而太陽內部坍縮的內核,氦元素繼續發生熱核聚變反應,生成碳元素,則會形成一顆白矮星。太陽如果變成白矮星,體積大概和地球差不多大小,但是質量卻依舊接近地球的33萬倍,是一顆密度非常大,同時亮度和溫度也非常高的星球。如果是比太陽更大的恆星,最後則會演化成為中子星或者黑洞。
那麼既然恆星都是有壽命的,最後會演變成不同的結局,那麼像地球一樣的行星,也會有自身壽命的極限,向其他方向演化麼?答案其實是否定的。通常宇宙中所有的行星,在沒有受到外界環境幹擾的情況下,將會保持自身的狀態,一直運動下去——我們的地球也同樣如此。如果幾十億年後,太陽不會膨脹,而是像現在這樣繼續燃燒,那麼地球也會一直圍繞著太陽旋轉下去。
不過估計到那個時候,地球內部的地幔和地核,這些溫度極高的物質,全部都將冷卻凝聚成為液態。估計在此之前地球會經歷一個劇烈的地質反應時期,那時候地球上將會不停發生火山噴發/地震/海嘯這樣的地質災害。而且到了那個時候,地球內部不再發生反應,也就沒有了地熱的能源。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行星自身是沒有壽命極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