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這樣的恆星,在氫元素燃燒殆盡後,會形成一個主要由碳、氧元素組成的「碳氧核」,成為一顆白矮星。
恆星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恆星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恆星演化就是一部化學元素轉化的歷史;恆星在剛形成前,主要元素都是氫元素和氦元素,恆星點燃前質量如果持續增加,內部溫度和壓力會逐漸升高,直到氫元素的核聚變被點燃,然後恆星進入主序星時期。
恆星的質量越高,恆星內部的溫度和壓力也越高,核聚變反應也就越劇烈,這也導致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恆星壽命從1000萬年~1000億年不等,我們太陽屬於中等質量恆星,理論壽命大概是110億年,目前已經燃燒了45億年。
當然太陽的燃燒是不需要氧氣的,而是在很小的一個核心區域進行著氫元素的核聚變反應,生成物是氦元素,同時通過質能方程釋放大量的能量,照耀我們地球數十億年。
在主序星時期,恆星內部主要進行著氫元素向氦元素的聚變反應,對於小質量恆星,內部溫度和壓力達不到氦元素聚變的條件,所以小質量恆星演化為白矮星時,內部主要元素是氦。
而我們的太陽,在氫元素消耗殆盡後,會通過氦閃來發生氦元素的聚變,氦元素聚變的主要產物是碳和氧,然後形成一個碳氧核,氦元素在碳氧核的殼層燃燒,直到氦元素消耗殆盡為止;而一部分未燃燒的氫元素和氦元素,會被吹散到宇宙空間中,形成行星狀星雲。
最後留下一個主要由碳元素和氧元素構成的緻密天體,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數十噸,這就是白矮星,然後白矮星會經歷數百億年的時間,冷卻為黑矮星。這就是我們太陽的「墳墓」。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