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的出現,科學家們認識到了物質內部蘊含了非常龐大的能量,並以此為契機,研製除了原子彈以及後來的氫彈。
以原子核聚變為理論基礎的氫彈,其威力要比原子彈高很多倍,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掌握的最為強大的力量!事實上,在茫茫宇宙中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核聚變,時刻進行著核聚變的天體被人們稱之為恆星!太陽便是這樣的天體!
根據科學家的推算,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已經持續了近50億年,而且在未來大約50億年內仍將繼續。太陽將在這種穩定的核聚變下「燃燒」完自己的生命,然後膨脹成為紅巨星,再坍縮成為白矮星,最後完全冷卻,消失在黑暗中!

這樣看來,太陽的壽命很可能有100億年之久。那麼,為什麼氫彈會在一瞬間完成核聚變然後引發大規模的爆炸,而太陽的核聚變卻可以穩定持續100億年之久?
首先我們要明白,核聚變並不是所有氫原子都參與其中。事實上,早在人類第一顆氫彈爆炸的時候,科學家們已經做過計算,如果氫彈的全部質量都轉化為爆炸能量的話,氫彈的威力要比實驗的結果強大太多了!所以,氫彈在爆炸時,大部分並未參與其中!

這就牽扯到了概率問題!
我們知道,氫彈需要原子彈來進行引爆,當原子彈爆炸時,會將氫原子(通常為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原子)擠壓在一起,強迫它們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發生碰撞引發核聚變,但這種碰撞的隨機性太大,所有氫原子並不會在同時完成碰撞。

由於原子彈創早的高溫高壓環境,一些氫原子瞬間便完成了核聚變,巨大的能量產生了爆炸,強大的壓力和輻射將那些還沒有完成核聚變的氫原子推了出去,而這些氫原子也就失去了引發核聚變的機會,所以氫彈的爆炸只是一瞬間的事情,而且只是部分氫原子參與了爆炸!
那太陽的核聚變是什麼狀態呢?
事實上,太陽的核聚變與氫彈有所不同。太陽擁有龐大的質量,由此產生的巨大引力產生了高溫高壓的環境,給氫原子核的聚變創造了條件。此時的氫原子就像沸騰了的水一樣,氫原子在裡面高速運動,彼此之間進行著劇烈的撞擊,於是便觸發了核聚變的發生!

但這些氫原子依然遵循著概率性原則,發生聚變的只是一少部分氫原子,其它氫原子依然無法碰撞到一起。所以,在這種概率的作用下,永遠只有少部分氫原子參與了核聚變,所以太陽內部的核聚變一直保持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但這種狀態並非完全穩定,隨著太陽質量的不斷消耗,總有一天這種平衡會被打破,而屆時太陽將演化為紅巨星,將整個太陽系吞沒!

但這並不代表太陽的核聚變不會發生爆炸,事實上,太陽的核聚變和地球的一樣,是會發生爆炸的,而且這種爆炸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但是核聚變引發的爆炸和太陽本身的爆炸時兩種不同概念,就比如氫彈在地球上進行引爆不會引起地球的爆炸一樣,太陽的核聚變也是如此!
根據科學家們的計算,太陽每秒鐘大約有6億噸的氫經過核聚變反應變成大約5.96億噸的氦,然後放出了相當於400萬噸氫的能量,這相當於4億億顆廣島原子彈爆發出的能量,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畢竟地球只是接收到了這些能量的二十二億分之一,就形成了現在的生態環境!
然而這樣的消耗在太陽龐大的質量面前顯得不值一提!太陽已經形成了大約50億年,按照這個時間來推算,太陽已經消耗掉的氫原子質量已經超過100個地球的質量了。儘管如此,太陽內部的氫元素仍然佔了整體質量的75%,所以它才能維持穩定的核聚變,持續向宇宙輸出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