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做人工太陽?可控核聚變為什麼是終極能源?

2021-01-08 後浪科普

最近中國科學界可謂捷報連連,嫦娥取土待歸、九章計算出世、可控核聚變也有重大突破,前兩個都談過了,今天就來談一談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提到核聚變,許多人自然就想到了核裂變,我也簡單說一說。

首先澄清這個人工太陽主要是說明這個設施的原理,並不是一個太陽的替代品,畢竟太陽壽命還很長,而且別說地球,即使可以利用整個太陽系也造不出來第二個太陽。

核聚變和核裂變

核聚變當中的核指的是原子核,原子核是可以拆分組合的,兩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聚合到一起,形成一個質量較大的原子核叫做核聚變。反之,一個質量較大的原子核被拆開,變成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叫做核裂變。核聚變與核裂變統稱為核反應,他們就是核武器的基本原理。

為什麼要掌握可控核聚變

為了解決煤炭石油資源的壓力,同時提高能量的轉化率,人類對能源的渴望愈發強烈。當科學家發現太陽擁有幾乎無窮無盡的能量的時候,他們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地球上製造出一個微型人造太陽,一勞永逸的解決能源問題。

為什麼選擇核聚變而不是核裂變

1、原材料

能夠發生核裂變鏈式反應的重元素核燃料就那麼幾種,這些元素在天然的礦石中含量很少,採集成本還很高,這就直接導致核裂變反應的成本比較高。而核聚是較輕的核聚變為較重的核,主要原材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其中氘在海水中的存儲量很大大約是十萬分之一,別看這個數字很小,0.03g氘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至於地球上的海水有多少我就不提了,總之這些氘聚變產生的能量足夠為我們人類提供上億年的保障,而且氘的提取方法還很便捷,這麼好的事那去找?

2、核廢料

核裂變之後產生的核廢料同樣是放射性元素,而且這些核廢料的衰減期可以長達幾十萬年,目前還沒發現任何一種人工材料能耗過它們,儘管嘗試了很多辦法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但核聚變產生的廢料半衰期很短,基本上聚變之後產生的廢料在短時間內就會衰變成穩定元素,就算是發生了核洩漏最多一公裡範圍的人進行撤離就行了,只要脫離了聚變環境 反應自己就停止了。

核聚變的本質

所謂的核聚變指的就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原子核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質量沒有守恆,有一小部分質量消失了,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損失的這部分質量就轉化成了能量,核聚變釋放出來的就是這部分能量。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這兩個較輕的原子核並不願意結合到一起,就拿兩個氫原子核來說,他們都是帶正電的,根據庫侖定律,他倆越靠近它們之間的排斥力就會越大,讓它們結合成一個原子核的話,就需要非常嚴苛的外部條件來克服這個排斥力,所以想要實現核聚變,需要高溫高壓以及高封裝時間,缺一不可。

拿太陽舉例,太陽當中的核聚變只發生在它的核心區域,這個核心差不多佔太陽半徑的五分之一左右(高封裝);由於太陽的總質量實在是太大,強大的引力就對它的核心產生了巨大的壓力,使物質緊密地壓縮在一起,給氫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提供了有利條件(高壓);另外太陽核心的溫度達到了一千五百萬攝氏度,在這個溫度下,物質的原子核和電子就分開了,形成了等離子體,而且溫度越高,粒子的運動就越劇烈,兩個氫原子核就越容易撞在一起,發生聚變反應(高溫)。

核聚變的燃料

當然這裡說的容易撞在一起也只是相對的,實際上呢平均每個氫原子核要等十億年才能發生聚變反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太陽核聚變的效率是很低的,只是因為太陽的體量太大,才能釋放出這麼多的能量。

還是拿太陽的核聚變來說,兩個氫核等了十一年,終於撞在一起了,他倆結合成了一個氘核,也就是說原本的兩個質子變成了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有了中子之後氘核在去跟氫核結合的時候雖然還是有排斥力,但是氘核中的中子會輔助把氫核拉過來,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聚變的難度,氘核跟氫核會聚變成氦三,就是大家都想去月球上搶的那個氦三,氦三接下來還會繼續發生聚變最終生成氦四。這就是太陽當中核聚變的整個過程了。

通過分析太陽上面的核聚變,咱們可以得到幾個提示,首先在選擇聚變燃料方面,要儘量選擇質子少,中子多的原子核,這樣原子核之間的排斥力才最小,中子輔助作用才最大,所以氫元素的同位素兩兄弟,氘和氚就當仁不讓了。

氘的來源前面說了可以從海水裡面就可以提取出來,氚可以通過用中子轟擊鋰6獲得,難度也並不是很大。所以以現階段來說的話,氘氚核聚變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不過氘氚核聚變也有問題,因為它們在反應的時候會釋放出大量的中子,這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汙染,雖然這個放射性跟現在核電站所採用的核裂變相比要輕很多了,不過總歸有放射性。

所以最理想的就是氦3了。用氦3進行反應的話,就不會釋放出中子,它釋放出的是質子,質子因為帶正電,那就好處理多了,咱們用磁場就可以約束它,甚至咱還可以把產生的質子當作氫燃料來利用,非常的完美。

不過氦三除了要去月球上開採比較費勁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缺點,咱們剛才也提到了,說原子核當中的質子越多,在結合的時候啊排斥力就越大,就越難結合,氫是一個質子氦是兩個質子,所以用氦三的話就得需要更高的反應溫度,這對設備來說要求更高,不過目前可控核聚變還有提升空間,再說了氦3也還沒取到,還有時間。

核聚變條件的探索

說到核聚變不得不提兩個詞,核彈和託卡馬克,要想引發核聚變反應的三個必要條件,但高壓在地球上太難實現了,所以咱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提高反應溫度,太陽內核的溫度是一千五百萬攝氏度,但是反應的效率也太低,所以這個溫度還得再提高,那麼需要提高到什麼程度呢?

1944年的時候啊,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堆的設計者、原子能之父、著名的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沒錯,就是提出費米悖論那個費米,把核聚變需要的溫度給算出來了,這個溫度是多少呢?至少五千萬攝氏度,在那個年代啊,想要把聚變燃料加熱到五千萬攝氏度,唯一的辦法就是引爆一顆原子彈。

目前來看最領先的技術就是託卡馬克,那麼託卡馬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裝置呢?大家可以把託卡馬克簡單的想像成是一個真空的甜甜圈,裡面是被加熱到五千萬攝氏度以上的等離子體,在這個甜甜圈上面纏繞著很多的線圈,在這些線圈裡通入電流的時候,甜甜圈當中就會產生環形的磁場,因為等離子體是帶電的,所以在洛倫茲力的作用下,這個環形磁場就會對等離子體產生約束作用,讓他們不要接觸到內壁,因為真空不導熱,所以理論上溫度再高也沒事。所以目前在可控核聚變領先的設備都是採用這個技術。

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我認為終極目標是星際旅行,就拿space X來說吧,埃隆馬斯克發射一次火箭需要燒四百多萬公斤的燃料,就算不考慮燃料夠不夠,光是這個重量就很影響效率,這還是只能去月球,要想去鄰居火星的話,還得再給加一次油才行,按這個條件來說小行星帶都出不去。但如果有朝一日可控核聚變技術成熟,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到時候研發出核聚變發動機,直接加入核聚變燃料就能起飛,那時飛出太陽系都有可能。

結語

如果說九章量子計算機和懸鈴木各有利弊,但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應該是現在真正的行業天花板,根據公開的數值來看,甚至可以滿足氦3的核聚變,雖然距離商業化還很遙遠,但我有理由相信我們可以率先商業化。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可控核聚變?
    歡迎大家閱讀本期的鵬楊科普,在前兩天的文章中給大家說了一下人造太陽的事情,其中我們說到了可控核聚變的問題,但我們並沒有談到可控核聚變的用途,沒有說到我們人類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精力去實現可控核聚變,若是實現了到底能有什麼作用?本期的內容我們就主要來說說可控核聚變的用途。
  • 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就在全世界可控核聚變研究正如火如荼之時,中國已悄然發力,在該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那麼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什麼世界各國爭相參與研究?可控核聚變依然屬於核聚變範疇,核聚變就是利用原子核聚變反應來產生能量,而可控核聚變,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利用慣性約束或者磁約束等方式使之發生可控的、安全的核聚變反應。
  • 美國中學生發明了可控核聚變裝置,這是人類能源的終極革命
    由於實驗規模不大,過程也相當安全,他的鄰居們也終於可以安心,而他所設計的裝置具有讓溫度升高至1億度K(凱氏溫標,攝氏-273度即為凱氏0度)的能力,核聚變反應堆發電是人類能源終極解決方案,也可以這麼講:誰先擁有了核聚變發電能力,誰將成為世界的霸主。
  • 終極能源?英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在英國核聚變發電創業企業、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CEO David Kingham看來,人類實現「終極能源」——核聚變發電的曙光就在眼前。這家2009年成立、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明星企業近日宣布,其最新的ST40聚變反應堆已實現首次啟動,並正式生成第一批等離子體。今年秋季,ST40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
  • 太陽是可控核聚變嗎?不然的話為什麼不會爆炸?
    以原子核聚變為理論基礎的氫彈,其威力要比原子彈高很多倍,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掌握的最為強大的力量!事實上,在茫茫宇宙中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核聚變,時刻進行著核聚變的天體被人們稱之為恆星!太陽便是這樣的天體!根據科學家的推算,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已經持續了近50億年,而且在未來大約50億年內仍將繼續。
  • 可控核聚變到底是什麼?
    可控核聚變被我們人類稱為無限的清潔能源,也就是說,若是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那我們就會擁有無限的能源來使用,從此不用再擔心能源缺少以及環境汙染的問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能源主要來源就是石油和煤,而這些能源是有限的,他它總會有用完的一天,所以我們就要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 可控核聚變是怎麼回事?清潔無汙染,還能為人類源源不斷提供能源
    為什麼會將可控核聚變的實現作為第一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呢?其實,對於核聚變,人們還是有一定了解的。我們所熟知的恆星就是一種核聚變反應,核聚變會產生大量的能量,太陽通過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每秒鐘就可以滿足人類20萬年以上的能源需求。
  • 人類距終極能源還有多遠?英國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人類距終極能源還有多遠?  「(可控)核聚變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現實,而非數十年後。」在英國核聚變發電創業企業、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CEO David Kingham看來,人類實現「終極能源」——核聚變發電的曙光就在眼前。這家2009年成立、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明星企業近日宣布,其最新的ST40聚變反應堆已實現首次啟動,並正式生成第一批等離子體。今年秋季,ST40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
  • 太陽核心溫度只有1500萬攝氏度,為什麼會發生核聚變反應?
    近年來,「人造太陽」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非常關心的熱點話題,其原理就是利用人工的手段,通過特殊的反應裝置,來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達到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的目的,從而可以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更加豐富和更加清潔的能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能源危機問題。
  • 太陽核聚變只要1500萬度,可控核聚變卻要1億度,這是什麼原因?
    稍懂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太陽一直是依靠核聚變源源不斷的產生著巨大能量,我們才能夠得到它的光和熱。太陽中心溫度只有1500萬℃,就可以維持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可一些科學報導總說,現在正在試驗的可控核聚變溫度達到了1億℃,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可以像太陽那樣,用較低溫度實現可控核聚變,這樣不是容易很多嗎?
  • 從核裂變到可控核聚變,幾字之差卻是巨大鴻溝
    然而更重要的是核聚變的原料可以從海水中提取,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而常見的核裂變反應原料鈾235儲量稀少,另外核聚變幾乎不會產生放射性的汙染物,清潔安全也是核裂變反應難以比的。這是多麼令人類神往的完美能源,要知道我們頭頂的太陽就是靠著核聚變反應維持的。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在核聚變的過程中可以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並且要比核裂變清潔得多,還有核聚變所需的氚在地球的海水中都可以找到,解決了原料問題。眾所周知,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是巨大的,而可控核聚變也被譽為能源領域的「聖杯」。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製圖:張芳曼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更高效更清潔能源的探索,其中核聚變能被認為是終極選擇之一。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 中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裝置建成,「人造太陽」將要來了
    煤炭石油總有一天會枯竭的,人類要想辦法尋找新的能源,核能目前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但是存在一定的危險,一旦發生核洩漏事件,將會對環境造成無法可逆的破壞,因此研究可以控制的核能技術,未來的能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中國可控核聚變力壓美國,溫度達到太陽十倍,聚變發電還遠嗎?
    核聚變是宇宙的終極能源,太陽就是靠聚變來發光發熱,普照萬物。而可控核聚變,則是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希望所在。別急,咱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高大上的可控核聚變,看看它是不是還需要「再等50年」?50年魔咒:可控核聚變為何難產?從可控核聚變的理念提出開始,科學家就「保守」地估計實現它大概需要50年。如今60多年過去了,世界已經變了模樣,可控聚變依然還是「再等50年」,為什麼這麼難產?
  • 為什麼說中國最有希望建造人類終極能源——人工太陽?
    人類的終極能源是什麼?答案就是人類自從誕生之初到現在頭頂上的那盞人類的希望之光——太陽。而我們都知道太陽是靠內部的可持續核聚變形成的。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掌握可持續的核聚變,並且最終建造「人工太陽」。同性電荷之間長程的庫倫排斥力,使得核聚變的反應條件異常苛刻,要把反應物加熱到千萬乃至上億攝氏度,才能通過熱運動硬生生克服庫倫斥力撞在一起,發生聚變反應。 原子核會被庫倫斥力彈開,無法發生聚變。所以,怎麼把聚變燃料燒到上億度的同時,又不把鍋底燒穿,是一件很有技術含量的事情。上億度的高溫當然沒有任何材料能承受。
  • 為什麼說中國最有希望建造人類終極能源——人工太陽?
    人類的終極能源是什麼? 答案就是人類自從誕生之初到現在頭頂上的那盞人類的希望之光——太陽。而我們都知道太陽是靠內部的可持續核聚變形成的。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掌握可持續的核聚變,並且最終建造「人工太陽」。
  • 為什麼氫彈一點就炸,太陽的核聚變卻如此穩定?
    那麼為什麼人類發明的氫彈一點就炸了,但是太陽的核聚變卻能夠如此穩定地進行幾十億年呢?,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了氫彈,那麼有朝一日,人類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嗎?也正是因為如此,太陽的燃料看似無窮無盡,燃燒了幾十億年,也仍然非常耀眼。氫彈氫彈就是人類所實現的不可控的核聚變,因此從本質上來說點燃氫彈的過程就是一個核聚變的過程。
  • 可控核聚變的原理
    首先說核聚變是輕的原子合併成重的原子,並釋放出能量的物理過程,氫彈爆炸和太陽發光都是這個原理。那利用核聚變做一個慢慢釋放能量的發動機使用就成了尖端科學家們研究的主要事情了,這就是可控核聚變。重點就是可控,目前有兩個難點,第一是溫度,聚變發生要達到一億度高溫,原子彈爆炸能產生一億度。高溫也可以用雷射來解決,雷射加熱是非常迅速的。
  • 中國為什麼要造第二個太陽?核聚變技術獲巨大突破,領先全球5年
    據《中國之聲》12月7日報導,近日,中國再次實現了一項壯舉,國產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第一次實現了放電,大國重器再次實現新的壯舉!這項壯舉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獲得了巨大突破。這也意味著,在大型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等諸多技術上,中國已經走進了世界前列。這也為國產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