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氦消耗殆盡後的太陽會變成什麼樣?恆星最終的歸宿

2020-11-25 青山牧牛人

地球因為太陽而富有生機,人類每天都在接受太陽的恩澤,太陽創造了能量,創造了生命,對人類而言太陽的偉大不言而喻,每天清晨出生太陽火紅火紅的從東邊的地平線上冒出來,美麗壯觀,幸福的一天開始了,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我偶爾會手搭涼棚,抬頭看看這耀眼的大火球,「你是那樣的高高在上,聖神莊嚴,人的一生不過幾十秋,最終化為塵土,那你的最終歸宿又是什麼呢?你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偉大的太陽

我終於踏上了探索之旅,探求恆星最後的歸宿,最終卻得到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下面聽我慢慢跟你一起去看看恆星的結局。

太陽通過自己的氫聚變成氦,釋放出能量,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太陽通過這樣消耗自己質量的方式成為太陽系最耀眼的天體,可終有一天太陽的質量會消耗殆盡,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隨著太陽質量消耗,太陽就沒有多餘的氫提供這個聚變反應了維持平衡,這時候太陽的核心沒有足夠的能量對抗引力的坍縮,於是核心收縮,隨之而來太陽內部壓力變大,體積變小,溫度升高,溫度升高又為太陽的進一步變化提供了環境,此時,剩餘的材料在巨大的壓力和溫度下聚變加快,太陽在這個過程中會越變越熱,溫度越來越高,大約數十億年之後,太陽的熱輻射在地球上形成高達100攝氏度的溫度,海水江河沸騰,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成為了不適人類居住的星球,就如同金星一樣,賜予萬物生命的太陽最終也成為了萬物的終結者。但是太陽的命運還在繼續。

銀河系

在經過50億年後,太陽核心的聚變反應完全停止,太陽核心急劇收縮,此時溫度將從1500萬攝氏度變為1億攝氏度,太陽的外殼收縮至此溫度內,重啟核聚變,這是一次巨大的能量釋放,使得太陽的體積膨脹到現在直徑的100倍,首當其衝的是水星,徹底被太陽吞沒,接著金星,隨著體積越來越大,太陽表面溫度開始降低,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紅巨星。

在紅巨星的核心中,由於溫度的持續升高,創造了一個更好的反應環境,此時紅巨星已經沒有了氫,但是存在由聚變產生的氦,氦在這樣高溫下發生氦聚變成碳和氧,如果這樣的紅巨星是質量相對太陽較小的恆星,則起引力坍縮造成的壓力和溫度就不能足以是碳繼續發生聚變了,這樣,當所有的氦消耗盡了,紅巨星收縮成一個和地球太陽系一般行星大小的緻密的碳-氧核,這就是太文學家定義的「白矮星」由於沒有持續的加熱反應,最後白矮星冷卻成為一個黑矮星,孤寂,荒涼。

白矮星

但是如果這個恆星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0倍左右,內部有足夠的質量產生的引力,那就會使另外一番模樣,他們最初的過程相似,隨後他不會變成紅巨星,會變成比紅巨星還要大得多的紅超巨星,紅超巨星的直徑至少是太陽的1000倍,他也是我們在夜晚抬頭能看見的最明亮的恆星,如獵戶座的參宿四。天蠍座的星宿二,他與紅巨星最大的不同是核心內部,紅超巨星產生的引力坍縮造成更高的溫度和壓強,足以產生提供碳繼續進行聚變的環境,碳核聚變產生了鎂元素和氧,當碳消耗殆盡維持的熱力消失,紅超巨星進一步坍縮,產生更高的溫度和壓強,此時,氧開始聚變成矽和氖。

這是一個循環過程,每當一種元素沒消耗盡,便開始一次大坍縮造就溫度更高的環境,產生新元素,這一個過程最終的結局是我們最熟悉的鐵,鐵在元素後期表中是最穩定的元素,他不在發生核聚變,紅超巨星最後看起來像一個哈密瓜,核心中間是大量的鐵,周圍還殘存著尚未被利用的其他元素,此時已經沒有任何力量阻止恆星抵抗引力坍縮了。命運已經註定。

那麼坍縮後又變成了什麼呢?讓我們先回到中國天文歷史的1054年,那一年中國的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個現象,他們稱之為「客星」,它看起來突然在天空中某個地方出現,時間長達一個月之久,更為驚奇的是這顆客星在白天都能看到,亮度之大可想而知,後來他開始 逐漸暗淡,大約1056年後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今天的天文學讓我們解開了故事神秘的面紗,他發生在位於金牛座的蟹狀星雲,他們目睹了一次超新星爆炸,宇宙中最激烈最活躍的事件之一,而這顆超新星爆炸開始於紅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緻密鐵核。

蟹狀星雲

這個爆炸源於正在坍縮的鐵核,由於無法抵抗引力作用,核心會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以0.25光速的速度坍縮,而這一個過程會同時向外以同等速度發出衝擊波,將這個紅超巨星的外殼撕裂並爆炸開來。爆炸的力量強大到使得一些原子撞入變得原子中,創造出了新的元素,如,金、銫、鐳、銀等比鐵還要重的元素,宇宙中的元素周期表組成物質從這裡產生,紅超巨星之前產生的元素與爆炸之後產生的元素通過爆炸的傳遞方式統統送人星際空間,這些元素最後會形成新的恆星和行星的一部分,我們腳踩的泥土,眼裡的花花草草,身體裡的鈣、鐵、鋅、硒,身上佩戴的金銀細軟都是從這些產生的,地球的物質形成也來源於此,如果沒有超新星行爆炸,就不會有我們的存在。

紅超巨星

如果這個恆星體積是太陽的30倍左右,事情發展到這還會有另外的結果,在蟹狀星雲的中央,是恆星留下的廢墟,他緻密鐵核因引力作用下發生變形,幾乎坍縮殆盡,鐵在極大的壓力和溫度下被擊碎,最終都變成了中子,這個中子就是原子中存在的中性粒子,這就形成了一顆周圍環繞著超新星遺蹟的中子星,核心內部中子星形成,曾經那個直徑是地球十萬倍的紅超巨星最終成為了一個還沒有倫敦大的小球,巨大的質量被壓縮到如此小的空間,這也使得一勺中子星的物質質量就重達1000萬噸。

中子星

隨著不斷收縮,中子星自轉不斷加快,磁場變得更加強大,超高溫的物體變成強大的無線電波,通過高速旋轉的中子星兩極向宇宙空間傳播能量、信息。這讓中子星成為了宇宙中的燈塔,如果地球上的我們恰好位於無線電波傳播方向上,就能接收到有規律且重複的無線電波脈衝,我們把這樣的天體稱為脈衝星。

宇宙速度

如果是一個質量更大的恆星,最終會變成什麼呢?讓我們繼續往前走,我們先來研究一下什麼叫逃逸速度,第一宇宙速度,7.9km/s。是人造衛星圍繞地球作圓周運動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11.2km/s,逃逸地球引力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16.7km/s,逃逸太陽引力場的速度,質量越大需要逃逸的速度就需要更大,一個天體越大,物質排列越緊密,從地球,木星、太陽、白矮星、中子星他們的逃逸速度以此遞增,然而,最大的那些恆星的核心坍縮以後會變成一個密度極高的物體,其逃逸速度甚至比光速還要高,因為沒有什麼速度能超過光速,所以這樣坍縮成的天體連光都不能從他身邊逃逸出去,他就是「黑洞」,巨大的恆星最終成為了黑洞。

黑洞

黑洞之後是什麼,根據廣義相對論,嚴格來說,恆星的核心最終會坍縮成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點,落入黑洞的事物都會被吸收到這個點裡,時間和空間都在此次完結,我們稱它為 「奇點」

奇點

不同質量的恆星有不同的歸宿,儘管時間是如此的漫長,但是和人類的命運又有什麼實質區別呢,人類因為恆星創造了文明,發展了科學,探索了宇宙,一路走來波來壯闊,離宇宙是如此的近,一切源於奇點產生的時空載體,在這段宇宙時空裡,文明人類如此渺小,思想卻超越了宇宙界限。珍惜當下,願你一生醒來的每一個清晨都有一束燦爛的陽光灑進你的屋子來。

相關焦點

  • 恆星的最終歸宿是什麼?是爆炸還是?那太陽會發生爆炸嗎?
    如果一個壞蛋把一張巨大的耐熱的毯子蓋在太陽上,此刻就無法吃自己的三明治,也無法看我的文章了。在100億年或更長的時間之後,最終,恆星會消耗完它內核中的氫。到現在為止,太陽消耗了大約一半的氫,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太陽有足夠的燃料再存在45-50億年。
  • 白矮星可能不是太陽生命的終點,太陽最終可能會演變成「黑矮星」
    太陽會變成「黑矮星」不過,恆星也不是一直都能夠發光發熱的,恆星也有其誕生但是不同類型的恆星,其生命的歸宿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恆星誕生於星雲之中,隨著星雲中氣體的不斷聚集,體積和質量不斷增加,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不斷升高,最終「點燃」了核聚變反應,誕生了一顆恆星。
  • 當我們太陽的核聚變材料消耗殆盡後,會演化成什麼?
    太陽這樣的恆星,在氫元素燃燒殆盡後,會形成一個主要由碳、氧元素組成的「碳氧核」,成為一顆白矮星。恆星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恆星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恆星演化就是一部化學元素轉化的歷史;恆星在剛形成前,主要元素都是氫元素和氦元素,恆星點燃前質量如果持續增加,內部溫度和壓力會逐漸升高,直到氫元素的核聚變被點燃,然後恆星進入主序星時期。
  • 太陽之死:太陽燃燒殆盡之後會怎樣?會變成一個黑洞麼?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壽命大概在100億年(現在的年齡是45.7億年),差不多處於青壯年。也就是說,再過50多億年,太陽的燃料就會燃燒殆盡,壽終正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太陽燃燒殆盡之後會發生什麼? 或者我們先問這樣一個問題:太陽是靠什麼保持現在這樣的「身材」的?
  •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內部核聚變結束後,會變成什麼?
    當核心區域溫度升高到700-1000萬度時(大約在46億年前),將會激發內部最輕元素-氫的核聚變反應,兩個氫原子,即四個質子和中子,通過鏈式反應,聚合形成氦原子核,同時釋放兩個正電子,在此過程中由於質量的虧損,會釋放大量的能量。通過計算,兩個氫原子聚變為一個氦原子,所釋放的能量為4.6*10^(-12)焦耳。
  • 太陽會發生氦閃嗎?太陽發生了氦閃地球會怎樣?
    恆星是宇宙中可以發光發熱的天體,而恆星的光和熱全部來自於恆星之上的聚變反應,在恆星的主序星階段之中,參與聚變反應的元素是氫,所以又稱為氫核聚變。氫作為恆星的主要燃料並不是無窮無盡的,既然不是無窮無盡的,那就必然會有耗盡的那一天,當恆星上的氫元素耗盡之後,恆星會怎樣呢?當恆星上的氫元素燃燒殆盡之後,恆星並不會因此而熄滅,恆星上的聚變反應會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 未來的某一天,宇宙中的氫被消耗太多,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釋放著大量的熱量,在太陽的內部,每一秒都有400萬噸的質量轉化為能量,以光線和熱量的方式被釋放了出來。宇宙中恆星內部都在進行著聚變反應促使氫聚變為氦,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中的氫元素可能會越來越少,當氫元素的消耗到一定程度後,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
  • 看赫-羅圖,詳解恆星的演化與恆星的最終歸宿
    位於主序右下端是寒冷的、暗淡的和最為常見的紅矮星,它們的質量比太陽小,維持發光的能量更少,能量消耗也更慢,因此壽命比太陽更長,可達幾百億年。在主序帶的下方是白矮星,它們體積比紅矮星更小,光度也更暗。典型的白矮星體積與地球差不多,但質量卻和太陽相當。白矮星是已經耗盡核能步入死亡的恆星,它的前身是紅巨星,也就是說,白矮星是紅巨星死亡後遺留下的殘骸。
  • 太陽未來會是變成白矮星、中子星還是黑洞,太陽系會消失嗎?
    圖3 恆星演化的不同階段最初在分子雲氣體和坍縮的塵埃中誕生恆星。隨後,經過幾百萬年的時間,恆星會漸漸地達到平衡狀態,變成主序星。我們的太陽現在就是處於主序星的中年期階段。恆星從核心開始由內向外一層層將氫聚變成氦,恆星體積逐漸增加,通過次巨星的階段,達到紅巨星和超巨星。
  • 恆星演化史!為什麼恆星會悄無聲息地消失?
    大多數的恆星表面溫度很高,光度也就高,隨著恆星的溫度開始降低,它的光度也會隨之降低。主序星在核心將氫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比如太陽就是從核心開始慢慢將氫融合成氦,然後達到紅巨星的狀態。恆星的歸宿所有的恆星都是從星雲產生,並發展成主序星的。
  • 太陽每秒鐘消耗6億噸氫,怎麼不會變小呢?
    何況太陽並不是這樣按比例消耗的,燒到最後到會沒了。太陽的燃燒是核心部分在高溫高壓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熱核聚變,每秒鐘有6億噸的氫聚變成5.958億噸的氦,少了的420萬噸的質量就轉化成了能量,以電磁輻射的形式,輻射到太空去了。
  • 銀河系中有非常多能源的太陽,為什麼也會有能量殆盡的時候?
    和太陽挨得比較近的叫做比鄰星所屬的紅矮星,距離在4.2光年左右。太陽還個黃矮星。黃矮星也是會死亡的,它的生命大約在110億年左右。至今為止太陽大概了45億年的生命左右。據科學家估計大約是在50到60億年以後,太陽內部的氫會被消耗殆盡。然後太陽核心也會相對的毀壞,溫度會升高。
  • 一文看懂恆星演化史!為什麼恆星會悄無聲息地消失呢?
    主序星在核心將氫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比如太陽就是從核心開始慢慢將氫融合成氦,然後達到紅巨星的狀態。恆星的歸宿所有的恆星都是從星雲產生,並發展成主序星的。然後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在它們死亡之後可能會形成不同天體,但是最後必將成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三種狀態之一。
  • 成也太陽敗也太陽,太陽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只剩10億年
    太陽跟宇宙中的其他恆星一樣沒有啥特殊的地方,都是通過將氫元素通過核聚變的方式轉化為氦元素來產生能量的,並且會將氦一直往核心堆積。氫到氦的過程其實就是將質量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因為質量更大的恆星由於核心內部的密度、壓力、溫度更高,因此核反應就更為的劇烈。因此大質量恆星看起來都是藍色的,幸運的是我們的太陽看起來是白色的,略微帶點黃顏色。按照太陽的質量它能活大約100億歲。很明顯太陽現在已經年過中旬了,不過太陽在生命的80億年間都會通過將氫轉變為氦來發熱,這個階段我們稱恆星處在主序星階段。
  • 太陽的壽命還有多少年 太陽毀滅後人類會怎樣
    【科技訊】8月6日,太陽的壽命還有多少年,太陽毀滅後人類會怎樣。太陽是地球上出現生命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有太陽才會有人類的誕生,太陽就是一個燃燒的火球,總有燃燒殆盡的一天,那麼太陽燃燒殆盡後人類會怎樣呢?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詳情吧。
  • 太陽系「失敗的恆星」木星,如果被點燃,會變成第二個太陽嗎?
    同時,由於組成成分主要是氫和氦,所以它又屬於氣態巨行星,有時候也被叫做「氣體巨人」。 木星大氣層中氫和氦的佔比達到了99%,在地質內部,氫和氦也佔到了96%。如此多的氫和氦,讓人不禁聯想到太陽。 但是,即使成分與太陽之類的恆星十分相似,木星並不能像它們那樣發光發熱,所以它也被人們稱為「一顆失敗的恆星」。
  • 當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地球會經歷什麼?地球面對的不僅僅是被烤焦
    目前太陽還處在穩定的主序星階段。現在的太陽精神旺盛,每秒鐘就會消耗掉6億噸的氫,並通過核聚變反應將其轉化為5.96億噸的氦,並釋放出相當於400萬噸氫的能量。這些巨大的能量給我們帶來了光和熱。太陽每秒鐘就會損失400萬噸的質量,因此即使太陽的總質量非常巨大,它也有被掏空的那一天。
  • 恆星的一生是怎樣的?太陽最終會毀滅地球嗎?
    這些較小的雲團最終將各自成為一顆恆星。由於星際物質的質量通常非常巨大,通常在太陽的一萬倍以上,所以恆星總是一下子一大批地降生。 溫度達到二千度左右時,氫分子開始分解成為原子。核心開始再度收縮,收縮時釋放出的能量將把所有氫分子都分解為原子。這個新生的核心比今天的太陽稍大一些,不斷向中心落下的外圍物質最終都要落到這個核心上,一顆質量和太陽一樣的恆星就要誕生了。
  • 其實太陽確實會氦閃,但並不是現在
    這就加快了能量向太陽外層的流動,並使外層膨脹(也會使太陽變得稍亮)。當太陽核心中所有的氫都耗光之後(當然這在近50億年內不會發生),核反應就會停止,但靠近日核邊緣區域的核反應還會繼續。能量產出降低,日核氣體的壓強不足以對抗自身引力,日核就會塌陷,而塌陷的過程又會重新加熱日核。最終日核的溫度達到可以發生氦聚變成碳這一新的核反應的溫度。
  • 太陽會變成紅巨星吞噬地球嗎?
    紅巨星"看上去紅彤彤的,這是因為它外表面的溫度比太陽表面的溫度略低,大約是2000~4500攝氏度。恆星從主序星轉變為紅巨星,是從穩定態過渡到不穩定的狀態恆星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內核的氫燃料發生核聚變反應,這種反應會產生向外膨脹的力,這股力量與萬有引力產生的向內塌陷的力相互平衡,從而使恆星的形態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