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某一天,宇宙中的氫被消耗太多,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

2020-12-04 量子探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釋放著大量的熱量,在太陽的內部,每一秒都有400萬噸的質量轉化為能量,以光線和熱量的方式被釋放了出來。

宇宙中恆星內部都在進行著聚變反應促使氫聚變為氦,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中的氫元素可能會越來越少,當氫元素的消耗到一定程度後,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

物質比例

首先,我們要先搞懂宇宙中物質的比例,人類肉眼可見的普通物質可以被稱為「普通物質」,它們只佔宇宙總質量的5%,有90%以上的物質和能量是人類肉眼觀察不到的,並且因為這些不可見物質不會和電磁力產生作用,所以現代科技無法證明觀察到它們,只能用其他的證據間接證明暗物質的存在。

人類可以觀察到的所有天體結構,包括黑洞這樣暫時無法觀察的天體,加在一起其實只是宇宙總質量的5%。

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從化學元素的角度來看,宇宙中的各種化學元素比例並不均勻,宇宙中的化學元素豐度和地球上不同,宇宙中最多的化學元素是「氫」,也就是恆星的主要組成部分。

把宇宙中全部的化學元素加在一起,那麼有90%的元素是氫,9.7%的元素是氦,其他元素瓜分了剩餘的0.3%,宇宙中氫原子的數量是其他所有原子加在一起的一百倍,因此宇宙中的氫原子含量是遠超人類想像的。

其實從太陽中的質量比例也可以看出來,太陽本身佔據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而太陽內部的主要元素同樣是「氫」,除了氫和氦以外,太陽中的重元素來自於一個已經死亡的恆星。

宇宙中存在的氫元素含量很充足,但是宇宙中的恆星數量也十分的多,在銀河系中就至少存在1200億顆恆星,這些恆星都在不斷的消耗內部的氫元素,宇宙中的氫元素不會被消耗完嗎?

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隨著溫度的降低,宇宙開始慢慢的冷卻下來,一開始宇宙中幾乎全部都是氫元素,大片大片的氫元素在引力的影響下慢慢聚集,形成了最原始的星雲,最初的恆星也隨之出現。

在引力的作用下,氫原子聚集在一起,密度越來越高,最終核心區域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開始進行「熱核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核聚變」,多個氫原子聚變為一個氦原子,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在恆星演化到某個階段後,氦元素也開始發生聚變,產生「碳」和「氧」兩種元素,這些元素在一定的溫度下也會聚變形成新的元素,直到聚變形成鐵元素,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就無法繼續了,但是超新星爆發可以製造出更重的元素。

當然,鐵元素仍然可以聚變產生新的元素,但是條件十分苛刻,在恆星中無法形成,也就是說其實宇宙中的一切元素都是由氫元素聚變而來,目前宇宙的年齡是137億年,在這麼漫長的時間中,氫元素仍然可以保持90%以上的豐度,就足以證明恆星對於氫元素的消耗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氫元素被消耗完,會發生什麼?

雖然恆星對於宇宙中氫元素的消耗很少,但是日積月累下,未來的某一天,宇宙中的氫確實可能會不斷減少,但是並不可能全部消失,肯定會有一些「邊角料」殘留下來,就像是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帶」一樣,宇宙中仍然存在很多氫元素,但是因為含量較少,並且分布的比較稀薄,無法再形成新的恆星了。

但是,氫元素不是憑空消失,而是轉化為了氦元素,在宇宙中的氫元素被消耗到無法形成新的恆星時,宇宙豐度最多的元素就變成了氦元素,同時宇宙中的其他元素會更加充足,而氦元素可能會演變成新的「恆星」,只不過比起現在宇宙中的大多數恆星來說,質量和密度都會更高,因為氦元素更重,發生核聚變反應需要更高的溫度和密度。

幸運的是,目前宇宙中的氫元素含量還很充足,人類正處於這個宇宙中最適合生命存在的階段,至少在數百億年甚至是上千億年內,宇宙中的都會不斷的有新的恆星誕生,至於宇宙未來的演化,需要人類長時間的探索和計算才能得到結果。

恆星對於氫元素的消耗,其實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多,以太陽為例,當太陽走到生命盡頭後,並不是全部的氫元素都被消耗光了,而是太陽內部核心的氫元素被大量消耗,導致引力失衡膨脹為紅巨星後,太陽表層的大量氫元素會離開太陽,形成一團星雲。

而宇宙中的大質量恆星,會在壽命達到盡頭時,發生一場「超新星爆發」,大量的氫元素被噴發出來,在一個區域形成星雲,可能會誕生出新的恆星,雖然對於人類來說,恆星消耗的氫元素很多,但是對於宇宙的氫元素總數來說,只是很小一部分。

更加有趣的是,地球上之所以有生物誕生,並且有多姿多彩的自然環境,就是因為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讓更多的新元素誕生,人類也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地球上的生物其實都是「太陽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宇宙耗盡氫以後,還會有新恆星出現嗎?褐矮星或將逆襲成功
    但是問題又來了:我們知道宇宙中還存在「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它們也有雙星系統,例如:距離我們大約6光年的Luhman 16,就是一個雙褐矮星系統,如果在未來雙褐矮星的軌道發生衰減合併,會不會形成一顆紅矮星?如果是這樣的話,宇宙在未來仍然會有恆星。
  • 宇宙中的氫元素用不完嗎?為什麼恆星消亡後又會形成新的恆星?
    那麼問題就來了,宇宙中的氫元素用不完嗎?為什麼恆星消亡後又會形成新的恆星? 在看到上面的太陽成分表時,可能有人會認為太陽中那24.85%的氦是太陽內部氫的核聚變所生成的,然而這是一個不全面的認知,實際上,太陽所包含的氦元素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宇宙誕生之初。
  • 即使宇宙毀滅,還能「活著」的星球中,太陽系內就有一顆
    而據科學家計算,太陽已有50億歲了,這是一顆正處於「蒸蒸日上」的星球,它每秒鐘消耗著400萬噸的氫物質,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時,太陽強大的引力也使得太陽系內的眾多行星、彗星以及小行星等等圍繞其旋轉,而我們不能想像的是,在未來的某一天失去太陽的人類會是怎樣的下場。
  • 氫、氦消耗殆盡後的太陽會變成什麼樣?恆星最終的歸宿
    太陽通過自己的氫聚變成氦,釋放出能量,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太陽通過這樣消耗自己質量的方式成為太陽系最耀眼的天體,可終有一天太陽的質量會消耗殆盡,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隨著太陽質量消耗,太陽就沒有多餘的氫提供這個聚變反應了維持平衡,這時候太陽的核心沒有足夠的能量對抗引力的坍縮,於是核心收縮,隨之而來太陽內部壓力變大,體積變小,溫度升高,溫度升高又為太陽的進一步變化提供了環境
  • 宇宙中最極端的恆星
    太陽其實是一顆挺無聊的恆星。「已到中年的」太陽,它的核心仍在燃燒著氫,對當前相對嬌俏的尺寸也沒什麼不滿意。儘管它會繼續保持這種狀態約50億年,但我們的太陽最終還是會耗盡氫,然後繼續消耗核心更深處的氦。這時候,太陽會在短短幾億年時間裡膨脹成為紅巨星。在吞噬了距離最近的行星(可能也包括地球)之後,太陽會繼續剝落其外層,最終變成一顆悶燃的白矮星,周圍環繞著美麗的發光氣體行星狀星雲。
  • 我們都是恆星物質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
    最早出現的元素是氫和氦,它們是在宇宙大爆炸時形成的。那時宇宙很熱,密度極高,科學家認為這種狀態只持續了大約20分鐘。但在這20分鐘裡,宇宙從一無所有到充滿了氫——實際上是75%的氫,剩下的是24%的氦和1%的其他物質,他物質中主要的是鋰元素。
  • 宇宙中的第一顆恆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圖片來源:NASA/ESA/ESO/Wolfram Freudling等當我們今天看向宇宙時,其中估計有兩萬億個星系,平均每個星系包含約數千億個恆星,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可觀測宇宙中觀測到大約10^24顆恆星。
  • 宇宙未來的命運是什麼樣的?科學家認為宇宙會有5個不同的時代
    對於宇宙未來的命運,科學家認為有5個時代,現在的宇宙是第二的時代,第一個時代就是初生時代,我們知道宇宙是在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中產生的,大爆炸之後,宇宙中開始有了基本粒子,能量,慢慢的冷卻之後,這些基本粒子相互碰撞聚集,慢慢的形成了原子和分子,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這些以氫元素為主的物質會越聚越多,形成了星雲,隨著質量的增加,在星雲中的物質聚集速度會越來越快,
  • 宇宙中為啥有如此多的氫?要出現比氫更重的元素,則需中子的參與
    在宇宙中,有超過3/4的化學組成或者在可見空間充滿了大量的氫氣。那麼,我們會問:為什麼宇宙中有如此多的氫氣呢?為什麼大爆炸會創造出最原始的化學元素與氦的混合物?概括地講,要出現比氫更重的元素,則需要中子的參與,但中子不常有。
  • 宇宙中最初的氫和氦
    由此可見,宇宙的總質量更是一個我們無法想像的數字,看到這裡很多人要問了,宇宙中的這些龐大的物質是如何來的?其實它們的來歷跟恆星有著密切的關係。恆星相當於宇宙元素的提煉加工廠,它是宇宙誕生後不久就出現了。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盾牌座UV嗎,這是怎樣的一個星球?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盾牌座UV嗎,這是怎樣的一個星球?
  • 科普:恆星的威力有多大?尋找宇宙中那個最強大的恆星
    衡量宇宙中最厲害的恆星,從我們的太陽到更大、更厲害的恆星,其中有些擁有超強磁場,有些則會產生有史以來最明亮的爆炸。請找個好位子坐好,在小笨熊的興趣課堂裡來尋找宇宙中那個最強大的恆星。為了解恆星究竟有多強大,我們要去尋找宇宙中最大、最可怕、最令人敬畏的恆星。但想讓我們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恆星究竟是什麼?
  • 科普:恆星的威力有多大?尋找宇宙中那個最強大的恆星
    衡量宇宙中最厲害的恆星,從我們的太陽到更大、更厲害的恆星,其中有些擁有超強磁場,有些則會產生有史以來最明亮的爆炸。請找個好位子坐好,在小笨熊的興趣課堂裡來尋找宇宙中那個最強大的恆星。為了解恆星究竟有多強大,我們要去尋找宇宙中最大、最可怕、最令人敬畏的恆星。但想讓我們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恆星究竟是什麼?其實恆星是由大片氣體雲產生,重力使得氣體雲聚集在一起,後來氣體雲密度達到其核心開始融合,進而變成恆星,所以恆星基本上是由重力驅動的巨大能量球。
  • 宇宙中的元素,從何而來,將有何變化?
    沒有元素、沒有原子、沒有原子核,這個初生的宇宙溫度太高了以致於這些都無法出現。只有後來這個宇宙發生了擴展和冷卻,才能夠形成穩定的物質。隨著時間流逝,第一個原子核熔凝在一起沒有馬上炸開,產生了氫及其同位素、氦及其同位素,還有極少量的鋰和鈹,而後者會放射性衰變成鋰。這個宇宙開始時,按原子核數量來算,有92%的氫,8%的氦以及大概0.00000001%的鋰。
  • 恆星逐漸死去後,宇宙將更加宜居 | 萬億年後的宇宙圖景
    這些遍布在銀河系中的「恆星育嬰室」已誕生了幾千億顆恆星,最終還會形成數百億顆。然而,這些業已「出生」的恆星透支了未來:新一代恆星的原始物質即將耗盡。就算大質量恆星以超新星爆發死亡的形式,向星際空間返還一些物質;就算星系還可以從星系際空間吸積新鮮氣體,這些新的物質仍無法重新補足被恆星鎖住的物質。
  • 回顧氫的前世今生,它在宇宙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萬物之源
    最初的宇宙誕生的只有氫和氦這兩種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氫和氦再進行一系列演化,才有了後來其它的元素出現,而其中氫元素髮揮得作用最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氫就是元素之源,是萬物之源。沒有最初大量的氫元素,就不會有後來多達118種元素的誕生,更不會有後來多彩的宇宙,不會有生命的誕生。而將氫不斷演化成其它元素的一個重要工具就是恆星。
  • 是什麼決定了恆星的命運?不同階段的恆星消耗燃料的速度是多少?
    ——-Georg C.Lichtenberg 恆星是宇宙演化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它創造了光明,溫暖,是它豐富了宇宙的成分,也是它帶來眾多的巖石行星,甚至是生活在這些行星上的生命。 今天我們要說的問題是,恆星的燃燒速率是由什麼決定的?以及不同的元素在恆星核心的不同層中是如何一步步發生聚變,直到恆星的死亡。
  • 恆星的質量大小有極限嗎?最大的恆星能有多大?答案超出你的認知
    自從138億年前,奇點發生大爆炸誕生宇宙之後,各類天體開始在宇宙中不斷出現。而在宇宙中比較普遍的一類天體就是恆星,它是宇宙的巨大燈泡,給寒冷黑暗的宇宙帶來了些許光明和溫暖。根據科學家的探測研究發現,恆星在宇宙的地位非常高,而恆星有可能也是宇宙大爆炸之後最早誕生的一類天體。為什麼這麼說呢?
  • 宇宙中的氫元素會耗盡嗎?恆星會不會越來越少?
    根據目前的科學理論,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中的氫元素肯定會越來越少,我們宇宙大約在100億年前經歷了恆星形成的高峰期,現階段恆星(主序星)數量會越來越少,這樣下去肯定會有恆星完全消失的一天。當氫元素豐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後,塌縮的星雲就有可能無法點燃核聚變反應,無法形成主序星,而是直接坍縮成黑洞或者其他天體,我們宇宙要達到這樣的情況,還得經歷非常長的時間,這遠比我們宇宙現在的年齡還長
  • 宇宙中還有地球上不存在的元素嗎?大爆炸後為什麼最多的元素是氫
    宇宙中還有地球上不存在的元素嗎?  自從門捷列夫發明化學元素周期表以來,人們發現了新的元素。  創造新元素的過程也發生在宇宙中,通常發生在年輕的恆星上。然而,到目前為止,宇宙中還沒有發現與地球不同的元素。從理論上講,任何元素都具有一定的特徵,遵循一定的形成規律,因此宇宙中的元素也存在於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