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有超過3/4的化學組成或者在可見空間充滿了大量的氫氣。那麼,我們會問:為什麼宇宙中有如此多的氫氣呢?為什麼大爆炸會創造出最原始的化學元素與氦的混合物?
概括地講,要出現比氫更重的元素,則需要中子的參與,但中子不常有。
人類已知的化學元素有118種。然而,這只是表面上的多樣性;在整個宇宙中,有兩種元素佔化學元素總數的99%以上,其中氫約佔78%。在宇宙中,這種化學結構可能會讓一個沒有經驗的人而感到驚訝。注意,在恆星生命期的熱核反應中,會形成其他化學元素,如碳、氧、氮、矽等。由於大質量恆星的爆炸,產生了比鐵重的原子,同時在壓縮的過程中,又產生了各種化學元素,然後在超新星爆炸期間,所有物質都被拋入外太空。
問題是什麼?
整個元素周期表的大部分元素的出現,都要歸結於恆星核心的壓力和溫度。那我們就有疑問,為什麼這些元素不在大爆炸時期出現呢?在宇宙發展的最初階段,由於氦的加入,為什麼無數的基本粒子幾乎只形成了氫氣呢?
宇宙的化學結構
讓我們回到宇宙存在的最初時刻,或者更準確地說,回到0.05秒。此時,宇宙被加熱到200-300億開爾文,裡面充滿了高能紙漿,在這裡你可以看到電子和核子的第一元素。所以,我們有了創造原子所需的所有條件,但它們仍然具有巨大的能量來連接穩定的原子,這意味著,質子和中子暫時處於「自由」狀態。
你應該知道,中子幾乎是每個原子核(氫除外)所共有的且不可缺少的元素,但它是不穩定的。不要擔心,這種不穩定只涉及到單個中子。儘管如此,除了原子核之外,在9分鐘內,中子就會發生統計學上的分解,通常而言,它會釋放出一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相反,質子算是厲害的,因為它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可達6年半(基於研究)。
即便如此,在大爆炸後的最初時刻,兩個核子的物理特性就決定了物質的未來組成。考慮到年輕宇宙的巨大動力和普遍存在的極端條件,儘管中子會在9分鐘內消失,但瞬間就能打破這種平衡。眾所周知,著名理論家喬治·伽莫(喬治·安東諾維奇·伽莫夫)在幾十年前就計算過,在溫度降到100億開爾文之前,中子和質子的比率為3:5,而在100萬開爾文的溫度下,每100個質子的中子數不足15個。
接下來,在大爆炸後的三分鐘時,由於存在強大的核相互作用,這樣就開始「收集」原子的第一批原子核,這些原子核很快就會與電子相連。其中包括許多氘(1個質子+1個中子)、氚(1個質子+2個中子)和氦(2個質子+1個中子)。雖然這些同位素不是很穩定,但它們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能夠產生最簡單、更耐用的氫和氦(2個質子+2個中子)。當然,由於存在巨大的差異,大多數質子都找不到中子夥伴。很明顯,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就是氫了,它僅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自那以後,經過了138.2億年,宇宙中核子之間的比例並沒有發生顯著地變化。
然而,即使我們了解到氫氣在宇宙中的普及程度,換句話說,氫氣的量很大,但你可能仍然想知道為什麼只有氦是由可用的中子合成的?為什麼在宇宙剛開始時沒有出現像氧、碳、鎂、鈣和其他元素呢?大自然似乎以一種相當明顯的方式在運作,試圖去形成最簡單的事物秩序。同時,在出現氦之後,下一個則是含有五個核子的原子核了,但它本質上是不穩定的,這就迫使我們違反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序列,並「跳」到鋰-6和鋰-7,然後轉向鈹和硼。原來的核合成可能結合了這些元素中的一些元素,但是,即使結合在一起了,它們也不會超過宇宙構成的千分之一。然後你需要再做一次「跳躍」,因為沒有八個核子的穩定原子核。
應該指出的是,伽莫夫的結論是根據宇宙史上普遍存在的情況而得出的。後來隨著人類對太空的觀測,證實了伽莫夫提出的宇宙化學結構,這與大爆炸理論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