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中子星碰撞中發現重元素,這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

2020-11-25 探索浩瀚星空

世界由物質構成,這是人們普遍的認知,在我們眼裡宏觀的物體,它們都是由各種物質構成。人類進入科技時代之後,也在不斷探索萬物的本質,而微觀世界的發現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裡程碑國。正是人類的探索研究由宏觀走向了微觀,我們才能夠看到事物背後所隱藏的真相。

那麼物質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由更小的各種元素。在我們眼裡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類自身,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都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元素周期表,在這個表格裡有118種元素,這是人類目前在地球和宇宙中所觀測發現的所有元素。

在這個元素周期表中,有輕元素和重元素之分,26號元素之後的元素都被稱之為重元素或重金屬元素,也就是從鐵元素開始以後的92種元素。那麼這118種元素是如何形成的?一直以來都是科學界的重大謎團,科學家一直都在積極研究探索元素起源之謎。

要說起元素的起源,我們就不得不說宇宙的起源。我們都知道元素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不斷出現的,那麼這些元素在宇宙中形成的先後順利如何呢?通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後,最先形成的是氫元素,它也是元素周期表排名第一的元素,也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元素。

除了氫元素之外,早期宇宙還同時形成了另外兩種輕元素,它們是氦和鋰,這三種元素是宇宙最早期形成的。後來的那些元素基本都是在這三個元素的基礎之上演化形成的。那麼具體是如何進行演化的呢?宇宙中其它的115種元素想要通過三種輕元素不斷演化形成,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而要實現這個過程,就需要天然的冶煉工廠,這個冶煉工廠就是宇宙中非常普遍存在的恆星。我們都知道,恆星是一個發熱發熱的天體,它的內部時刻進行著核聚變,而原料就是宇宙中最多的元素氫。恆星通過核聚類將氫,氦等輕元素,通過聚變的形式轉變為鐵等重元素。

而隨著恆星將氫燃燒消耗完之後,它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最後恆星根據質量的不同,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轉變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而在恆星最後的爆炸演化之中,重元素也就誕生了。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重元素對於人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構成人類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重元素的支持,人類的科技就無法發展,也就不會有燦爛的科技文明。不僅是地球和人類如此,而且在宇宙中的其它文明星球也是一樣,重元素在每一個文明當中必然有著極期重要的地位。

而宇宙現在穩定的空間結構的形成,也離不開這些重元素的參與,那麼如此多種類的重元素是如何形成的,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想要搞明白的事情。雖然我們知道了宇宙中的氫,氦是在宇宙早期自然形成的輕元素,後來的重元素也是通過它們演化而來,但是具體是如何演化的,我們現在也沒有確定的答案。

重元素對人類的發展非常重要,它是人類科技進步和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可是重元素不像氫元素一樣到處都是,它們在宇宙中也同樣是非常稀少的資源。所以,只有我們真正掌握了重元素的形成之謎,或許才能夠通過科技的力量,在未來也可以直接用氫,氦等輕元素直接演化合成,這才是人類未來資源實現無限的康莊大道。

通過科學家多年來的不斷探索研究,目前我們已經搞明白一些重元素的來源,比如鐵等重元素,它們是通過恆星內部的核聚變不斷演化轉變而來。

可是對於像黃金和鈾等比鐵還重的元素是如何形成的,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可是無法形成黃金,鈾等重元素,它們的形成必然有更加複雜神秘的過程。這個過程讓科學家想到了宇宙最強大的幾種能量反應。

科學家通過研究提出了一個關鍵的線索,要讓原子累積到巨大的尺寸,它們需要快速吸收大量中子。這種快速捕獲中子的過程,簡稱「r過程」,而且一般只發生在極端環境中,即原子受到大量中子轟擊的環境中。而這種極端環境的形成,有可能是來源於中子星碰撞合併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大質量的恆星在生命走到盡頭之後,發生超新星爆炸後會演化為一顆中子星。在這個爆炸過程中,有可能也會形成一些重元素,而中子星是宇宙中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一種超高密度天體。中子星的密度大到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

每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就可以重達一億噸以上,直徑僅20公裡的中子星,其質量就能夠達到二個太陽質量。可見它的密度有多大了。於其恐怖的密度加上強大的引力,中子星內部的質子和電子已經完全被擠壓在一起形成中子。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重元素的線索才慢慢浮出水面。

科學家研究認為,只有中子星的碰撞合併或許才能夠產生一部分宇宙少有的重金屬元素,比如黃金和鈾。而要將這個研究猜想變成現實,我們就需要觀測宇宙中的中子星碰撞合併過程。好在機會終於出現了,2017年,天文學家首次見證了一對中子星的合併。科學家們通過探測引力波發現了這一現象。引力波是在距離地球1.3億光年的一次碰撞中輻射出來的。此次的事件被稱為GW170817的合併,數據顯示這次爆炸產生的速度是光速的30%。

如果較重元素的形成真的是通過中子星碰撞,那麼我們或許可以在此次碰撞中檢測尋找到一些線索。科學家將這種檢測元素特徵的現象稱之為基洛諾娃。通過這些現象,科學家可以聚焦於光的波長或光譜線,通過光譜學科學家們就可以把它們與特定的元素聯繫起來。

終於努力沒有白費,科學家在此次中子星碰撞合併過程中,成功檢測到了重元素鍶的特徵。它是一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多的一種重元素,對於人體來說,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具有防止動脈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的功能。

鍶的發現令人驚訝,雖然鍶是一種重元素,但它也是最輕的「R過程」元素之一。科學家表示這一驚人發現背後的關鍵可能與被稱為中微子的幽靈粒子有關。因為中微子通常可以輕易地通過常規物質,但偶爾會與質子或中子相撞。

不過,科學家很難從中子星碰撞中發現其它的重元素,並不是這個過程中沒有其它重元素的形成,主要還是人類的科技實力還是有限。科學家相信,中子星碰撞合併有可能是宇宙中一些重要的重元素形成的關鍵,只是人類現在的科技還非常弱,我們無法真正前往中子星的附近去觀測整個碰撞過程。

如果未來,我們有了星際航行的能力,就可以提前前往即將發生中子星碰撞的位置,然後在一個安全的位置放置探測器,能夠詳細收集到整個中子星碰撞合併的數據,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真正搞明白,中子星碰撞到底會有哪些重元素的誕生。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相關焦點

  • 中子星碰撞產生元素的天文謎團,科研人員有眉目了
    一項對星系演化的新分析發現,中子星碰撞不會產生以前假定的化學元素的數量。研究還顯示,目前的模型無法解釋宇宙中的黃金數量——這造成了一個天文謎團。這項研究成果產生了一個新的周期表,顯示了從碳到鈾自然元素的恆星起源。
  • 地球上的黃金全部為中子星碰撞爆炸產物
    美國研究人員說,地球上所有金子可能都是中子星碰撞爆炸的產物。金子不僅在地球上罕見,在宇宙中同樣罕見。科學家此前已知道,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可產生碳與氧等輕元素,卻無法產生金這樣的重元素。美國研究人員的一項天文觀測則揭開了金子這一重元素的身世。中子星是巨大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密度超大核心,兩顆中子星的碰撞會產生伽馬射線暴。
  • 孕育太陽系的那次中子星碰撞到底發生在多久以前
    現在,科學家們正試圖通過追蹤那些被拋出的原始放射性物質產生的元素,來找到孕育我們太陽系的那次中子星碰撞。通過這種追蹤,他們認為那次中子星碰撞發生在我們太陽系誕生前一億年,距離其誕生地一千光年遠。 「這已經很近了。」 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Szabolcs Marka說。「如果你抬頭看到一個在一千光年之外的中子星合併,它將會照亮整個夜空。」
  • 新模型推翻理論,黃金主要起源不是中子星碰撞
    宇宙黃金的起源可能又要顛覆以前假設了,最新星系演化分析發現,中子星碰撞並不會產生先前假定的化學元素,當前模型也無法解釋宇宙中的黃金量一般認為,比鐵重的元素(比如釷、鈾)有一半以上都形成自雙中子星碰撞的快中子捕獲過程(R-過程),並且直到2017年科學家才首度通過重力波證實,當時有科學家估計,這次雙中子星碰撞事件GW170817在短短1秒鐘內產生了50個地球質量的銀、100個地球質量的黃金,以及500個地球質量的鉑金(俗稱白金)。
  • 中子星碰撞為科學家研究短伽馬射線暴提供了新的啟示
    科學家們探測到了兩顆中子星碰撞產生的短伽馬射線暴,它在半秒內釋放出的能量比太陽在其100億年的壽命中釋放出的能量還要多。這場伽馬射線暴被命名為200522A,它起源於距離地球54.7億光年的地方,在它導致一顆新的、高磁性的中子星形成後,發出了比新星大10倍的亮度。
  • 雙中子星碰撞出的引力波被首次發現 中國做出重要貢獻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引力波天文臺和電磁波望遠鏡同時觀測到同一個天體物理事件,標誌著以多種觀測方式為特點的「多信使」天文學進入一個新時代。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孜孜以求準備探測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美國加州理工學院LIGO數據分析小組負責人艾倫·溫斯坦教授說,「那天早上,我們所有的夢想成真。」  LIGO項目組在美國華盛頓發布這一重大發現。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中子星和黑洞都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體物理學類2017年8月科學家首次發現了由兩顆被稱為中子星的超緻密天文學家強調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發現是理解宇宙的重要一步。當時,科學家們認為這一被官方正式歸類為GW170817的重大事件,可能會產生一個黑洞:而一項新的分析結果支持了這一假設。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收集的數據。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探測到引力波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一個世紀前首次預言了引力波在時空中的漣漪。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見證了黑洞與其他黑洞的合併以及中子星與其他中子星的合併。而現在天文學家們現在正等待著黑洞與中子星合併的第一次探測——這樣的碰撞可能會產生關於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見證,這是迄今為止對引力如何運作的最佳觀測場景。
  • 引力波大發現:雙中子星併合撞開宇宙起源新大門
    第一,首次探測到雙中子星併合。LIGO項目組成員、美利堅大學天體物理學家格雷戈裡·哈裡表示,此前觀測到的引力波均來自黑洞。黑洞完全由扭曲時空構成,本質上沒有物質,而中子星卻是一個切實星體,觀測兩個中子星併合與觀測兩個原子核併合「並沒有什麼不同」,因此能深入了解核物質的行為。
  • 中子星碰撞產生大量的黃金和鉑金
    中子星碰撞產生大量的黃金和鉑金(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如果你從來沒有聽說過「千新星」這個詞,不要覺得難過,因為這似乎並不常見。上面的插圖顯示的是中子星碰撞之前,從中子星上剝離出來的熱的、密集的、膨脹的碎片雲。
  • 中子星碰撞時產生了許多元素,溫度呈指數級增長,能達8千億度!
    中子星之間的碰撞是令人著迷的宇宙事件,中子星碰撞產生了許多化學元素的形成,在這些碰撞中,溫度呈指數級增長,通常高達幾千億攝氏度。哈德斯合作組織(HADES collaboration)是一個由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大學的大型研究團隊組成,現在在實驗室環境中首次收集了中子星碰撞過程中產生的熱電磁輻射(稱為黑體輻射)測量數據。
  • 天文學:合併中子星的鍊金術
    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了由兩個中子星合併而成的化學元素。潛在的機制稱為r過程(也稱為快速中子捕獲),被認為是大量比鐵重的元素的起源。這一發現為發生這種r過程的環境之謎提供了新的啟示。天文學家團隊,包括FAIR和GSI的科學家在內,現已明確證明,兩個中子星的融合為該過程創造了條件,並充當了繁殖新元素的反應堆。金,鉛和鈾等重元素的來源尚未完全闡明。大爆炸已經形成了大量最輕的元素(氫和氦)。恆星核心中的核聚變也是從氦到鐵質量範圍內公認的原子源。
  • 你從哪裡來,宇宙重元素
    中子星碰撞造就重元素  兩顆中子星發生碰撞,一部分物質會被拋入太空,這些物質中富含中子,很多中子射向「種子核子」,這樣便會形成原子量越來越大的元素。  雖然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從鐵到鈾,自然界穩定存在的重元素中有約半數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終結階段發生超新星爆發時生成的。
  • ​倆中子星能撞出100個地球質量的黃金?
    好事成雙。最近天文學家又有新發現:這對中子星碰撞、合併創造出了更大驚喜——生成相當於100個地球質量的黃金、500個地球質量的鉑金、50個地球質量的銀!的確如此,宇宙就是這麼神奇。就像美國雪城大學天文學家鄧肯·布朗(Duncan Brown)所說的:如果你有能力將一大堆中子,以1/3光速劇烈碰撞在一起,就會得到你想要的黃金!
  • 中子星碰撞後會灰飛煙滅還是形成黑洞?最新研究結果是形成磁星
    大質量恆星在聚變壽命結束時會爆炸成超新星,然後留下一個緻密的中子星。除了黑洞之外,它是最小、最密集的天體,所有的質子和電子都被自身引力壓在一起,形成中子並釋放出能量。由於中子之間的簡併壓力與引力產生抗衡,故而中子星不再繼續坍縮成黑洞。
  • 黑洞和中子星碰撞合併事件:不產生可探測到的光線
    來源:新浪科技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證實黑洞之間以及中子星之間會發生合併,他們正在期待首次觀測黑洞與中子星合併,這樣的碰撞事件有助於驗證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對太空引力作用的最佳描述。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證實黑洞之間以及中子星之間會發生合併,他們正在期待首次觀測黑洞與中子星的合併,這樣的碰撞事件有助於驗證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對太空引力作用的最佳描述。
  • 真的是超行星爆炸or中子星碰撞而來?
    有人曾指出,地球上的黃金有以下兩個來源,其一是在大質量恆星的演化末期,也就是發生超新星爆發之際,此時會有大量的黃金產出,再者是超新星爆發可能會形成中子星,當兩顆中子星發生碰撞並合併時,也可形成大量的黃金,事實上,兩個來源的黃金都會有相當一部分被拋散在宇宙中,隨後與原來就已存在的星際氣體塵埃雲混合,共同構成形成下一代恆星及其行星的原材料,要知道,太陽系和太陽系中的各星球,都是從這樣的星際氣體塵埃雲中的引力凝聚形成的
  • 科學家發現最奇怪引力波信號:由比黑洞小但比最大中子星大的神秘...
    當巨大的物體扭曲了它們周圍的時空,並在整個宇宙中發出漣漪時,就會形成引力波。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了這種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波。 從那時起,引力波的探測變得越來越陌生,科學家們也變得越來越興奮。
  • 研究稱中子星碰撞可能是地球上重金屬元素的可能來源
    46億年前,兩顆中子星將碰撞在一起後「濺出」了一團物質,其中一些物質最終停留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我們這個星球的黃金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而且它並不是來自與地球其他大部分地方相同的地方。哥倫比亞大學的Szabolcs Marka和佛羅裡達大學的Imre Bartos在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 經過40年的持續探索,科學家終於在中子星中發現了夸克核
    由二個上夸克及一個下夸克所構成的質子宇宙誕生初期,物質是一鍋由自由的夸克和膠子組成的濃稠的「湯」,這是夸克膠子等離子體,俗稱「夸克湯」。夸克和膠子組成強子後,才發展出現在的宇宙。科學家發現從強子到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相變溫度約為175百萬電子伏特(相當於2萬億攝氏度)。夸克星是一種假想的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