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0年的持續探索,科學家終於在中子星中發現了夸克核

2021-01-19 孜然實驗室

在過去的40年中,確認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心一直是中子星物理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圖片:Jyrki Hokkanen, CSC - IT Center for Science

在過去的40年中,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是否存在夸克星或者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心。終於,芬蘭科學家找到了有力的證據,證明了最大的中子星核心中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這也許標誌著天體物理學的黃金時代的來臨。

我們周圍的所有正常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的原子核包括質子和中子,被帶負電的電子包圍。

原子核模型

夸克(quark)是一種基本粒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夸克通過膠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複合粒子,叫強子,強子中最穩定的就是質子和中子。

由二個上夸克及一個下夸克所構成的質子

宇宙誕生初期,物質是一鍋由自由的夸克和膠子組成的濃稠的「湯」,這是夸克膠子等離子體,俗稱「夸克湯」。

夸克和膠子組成強子後,才發展出現在的宇宙。科學家發現從強子到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相變溫度約為175百萬電子伏特(相當於2萬億攝氏度)。

夸克星是一種假想的星體。當恆星演化到生命的末期,會在自身引力的影響下發生坍縮,當恆星質量低於太陽質量的1.44倍時會產生白矮星,高於1.44倍時引力將物質中的電子和質子擠壓到一起形成中子星,如果恆星質量超過太陽的質量的3.2倍時,將產生黑洞。

中子星和夸克星

物理學家猜測較大質量的中子星可能含有夸克核心,甚至整個星體轉化成夸克星。在更大的壓力下,中子崩潰分離成為夸克,之後進一步轉化為奇夸克,產生一種更加緻密的物質類型。這時的星體就是由奇夸克緊密結合在一起所構成的「夸克星」,整個星體可以看成是一顆巨大的中子。

簡單來說,白矮星是密集的原子核,中子星可以看作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團),夸克星是一個巨大的中子,黑洞則是理論上的奇點。從重量和密度來看,夸克星是介於黑洞和中子星之間。

大約40年前首次提出這種可能性以來,一直是物理學的最重要目標之一。

赫爾辛基大學的科學家認為找到了答案。新的結果發表在《自然物理學》上,題目為:Evidence for quark-matter cores in massive neutron stars。

夸克核心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即使是在超級計算機上進行大規模的模擬,也無法確定中子星內部核心的狀態,不過芬蘭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他們認為,通過將粒子物理學的最新研究數據與中子星碰撞產生的引力波的測量結果相結合,有可能推斷出中子星內部物質的特徵。

緻密的中子星的特性可能是極端誇張的,比如聲音的速度可能接近光速,科學家根據聲速的不同,確定中子星內部存在不同的物質相,這極有可能是夸克物質。

中子星內部物質狀態與聲速相關

根據這項研究,存在於大質量穩定中子星核心內的物質與夸克物質的相似性要比與普通核物質的相似性大得多。通過計算,星體中夸克物質的核心直徑可能超過整個中子星直徑的一半。

科學家幾乎可以肯定發現了夸克物質,但是,中子星的確切結構仍然存在許多不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仍需要更多的觀測和計算。

引力波觀測確定半徑

這一新發現受益於天體物理學的兩項最新成果: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的測量以及對質量接近兩個太陽質量的大中子星的探測。

引力波探測

2017年秋天,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室女座幹涉儀(Virgo Interferometer)首次探測到了兩個合併的中子星產生的引力波。觀測結果後來被用來推導出碰撞中子星半徑的上限,結果是大約13公裡。

LIGO漢福德站點

Virgo站點

大多數質量已知的中子星質量都處於1到1.7個太陽質量範圍內,但是在過去的十年裡,發現了3顆中子星,它們的質量可能達到甚至略微超過兩個太陽質量。

進一步觀察

有了中子星半徑和質量的信息,科學家認為中子星物質性質的不確定性大大減小了。這也使科學家能夠對中子星物質狀態進行準確的計算。

自2017年秋季以來,LIGO和Virgo觀測到更多新的中子星合併。隨著觀測信息的積累,對中子星性質的描述將更加準確。這也許標誌著天體物理學的黃金時代的來臨。

相關焦點

  • 還是中子星嗎?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夸克星的證據
    圖片:Jyrki Hokkanen, CSC - IT Center for Science在過去的40年中,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是否存在夸克星或者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心。終於,芬蘭科學家找到了有力的證據,證明了最大的中子星核心中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
  • 中子有了中子星,夸克卻還發現夸克星
    中子有了中子星,夸克卻還發現夸克星,這是怎麼回事呢?雙中子星合併中子星目前已經在宇宙中觀測到,而至今也沒有在宇宙中找到夸克星的蹤跡,夸克星只是一種理論上存在的天體。理論上,中子星和夸克星都是大質量恆星的演化終點,造成它們組成上存在區別的本質原因是質量的不同,夸克星要比中子星的質量更大。首先,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內部結構恆星通過內部核聚變反應能夠產生很強的輻射壓,這種向外的壓力與自身重力相平衡。
  • 結合重力波數據,天文學家相信中子星有通用夸克核心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但密度最高的恆星,其內部中子和質子緊密堆積在一起,因此恆星本體幾乎可被視為一個巨大原子核。過去科學家一直不清楚中子星內部是否坍塌成另一種更奇特的夸克物質,現在新研究通過中子星碰撞之重力波結果推論出,其內部可能擁有夸克核心(quark cores)。
  • 研究表明:中子星的合併,可以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如果我們半徑為70萬公裡的太陽是一顆中子星,那麼它的質量將被凝聚成半徑約為12公裡近乎完美的球體。當兩顆中子星碰撞並合併成一顆超大質量中子星時,新天體核心中的物質變得非常熱和緻密。根據物理計算,這些條件可能導致強子,如中子和質子,溶解到它們的夸克和膠子成分中,從而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奇夸克物質天體可能在宇宙中存在,科學家發現中子星周圍神秘衛星
    我們知道宇宙中有很多神秘的天體,其實中子星就是一個,因為中子星的能量巨大,很多內部機制的形成,科學家還在研究之中。中子星根據理論來說,根本不可能有衛星,因為中子星是巨大恆星的產物,周圍的一切都被消滅。可是近期這個說法被推翻,因為中子星周圍確實有衛星存在,而且還不會一顆。
  • 中子星核心存在大量夸克,介於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夸克星可能存在
    此時,原子中的核外電子被壓縮進原子核,與質子相結合形成中子並釋放出中微子。此時能抵抗中子星引力的就只有中子的簡併壓力。1936年,奧本海默通過計算中子簡併壓力與引力的平衡,得到中子星的臨界質量為0.75倍的太陽,超過這個質量它就會變成黑洞,或者成為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緻密星體,這也就是「奧本海默極限」。
  • 研究:睡前刷手機讓人抑鬱,中子星的中心是自由夸克?
    潛入中子星內部,我們會發現什麼,只有中子嗎?事情並非如此簡單。潛得越深,其內部就越模糊緻密。有不少理論來探討中子星中心的可能構成,例如自由夸克、超子、K介子凝聚物等。近日,來自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及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物理學》發表論文表明,巨大的中子星中心可能是由自由夸克組成的。這種夸克物質類似於自由夸克和膠子組成的緻密狀態。
  • 中子星中的夸克物質
    中子星內部的「細胞核」是一種不尋常的物質,由稱為夸克的亞原子粒子組成。 物理學家通過分析2017年8月中子星碰撞期間形成的引力波(符號GW170817)收集了新數據。數據顯示,中子星的核心密度非常高,以至於原子核不再存在,而是集中在夸克物質上。這是認識極端分子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科學家首次在中子星碰撞中發現重元素,這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
    我們都知道元素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不斷出現的,那麼這些元素在宇宙中形成的先後順利如何呢?通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後,最先形成的是氫元素,它也是元素周期表排名第一的元素,也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元素。除了氫元素之外,早期宇宙還同時形成了另外兩種輕元素,它們是氦和鋰,這三種元素是宇宙最早期形成的。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
    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記者劉霞)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芬蘭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已經找到有力證據,證明迄今最大中子星內核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這一結論或。
  • 研究發現強核力以及質子與中子之間的作用變化
    這種超微短距離相互作用了在地球上大多數物質宏觀現象中很少見,但它定義了中子星和其他極稠密的天文物體的核心。自科學家首次開始探索核物理以來,一直在努力探索強核力如何在如此超微距離裡發揮作用。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強核力的轉變可以幫助更好地定義中子星的結構。先前發現的證據表明,在中子星的外核中,中子大多通過強引力與質子配對。通過新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了證據,當粒子以更密集的構型堆積並且被更短的距離分開時,強核力會在中子之間產生排斥力,從而在中子星的核心處幫助其避免坍塌。該團隊還有兩個發現。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這種大質量恆星在壽終正寢時會拼盡全力來一個迴光返照,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將大部分質量散盡回歸太空,中心留下一個緻密的核,這個核有太陽質量的1.44倍以上到3倍左右,這個核就是中子星。這個核有多大呢?半徑10~20km。有人老不相信中子星有那麼「重」,每立方釐米質量達到1~20億噸,想想就明白了,一個10~20公裡半徑的球,濃縮了1.44個太陽以上的質量。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 科學家發現比核聚變還可怕的「夸克聚變」,但難以被研製成武器!
    現如今,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高效的、清潔的能源,來代替目前的化石燃料。人類目前掌握的能量釋放效率最高的方式是核聚變反應,但是核聚變和核裂變卻廣泛應用於氫彈和原子彈,成為懸在全世界民眾頭上的利劍;當然裂變反應也已經用於核電站、核電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 中子星產生的奇異物質,科學家推它將是無敵的
    科學家推測,宇宙中就有這樣的物質,它存在於中子星的核心被稱為奇異物質。要想知道奇異物質是什麼?那就要從最基礎的中子星開始說起。當恆星核心的核聚變停止時,由於沒有力量來抵抗恆星的引力,它開始發生重力坍縮,內部的粒子會在強大的壓力下緊緊壓縮在一起,最終電子被壓進質子裡,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子。原子內部全部都是緊挨著的中子,為了阻止進步的坍縮,中子間的斥力開始和它們自身的引力做博弈。如果引力戰勝了斥力那恆星就會變成黑洞,反之,它就會成為一顆中子星。
  • 比中子星更加神秘,奇異夸克星真的存在嗎?科學家該如何發現它?
    緻密星大約再過50億年,我們的太陽就會走到自己的末日,膨脹成一顆紅巨星,最終以白矮星的命運結束自己的一生。中子是由夸克組成的,分別是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那麼問題來了:難道宇宙中就沒有一種夸克星嗎?或許,宇宙中就存在這麼一種神秘的天體,介於中子星與黑洞之間,那就是夸克星。
  • 核-核碰撞中頂級夸克產生的第一個證據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密度的演變(y軸)顯示為時間的函數。來自世界各地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與CMS協作合作,最近首次收集了核與核碰撞中產生頂夸克的最早證據。CMS協作,全稱:Compact Muon Solenoid,中譯為:緊湊μ子線圈,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計劃的兩大通用型粒子偵測器中的一個。
  • 中子星相撞會產生宇宙最強天體?科學家給出猜想
    如果這兩顆發生碰撞的中子星進行合併,合併後的對象能夠超出臨界限制,則可能產生一個黑洞。但是這個限制是什麼呢?《物理學評論快報》裡的一項新研究著手研究了這個問題。該小組對中子星的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這個臨界極限,不僅與兩顆恆星總質量有關,還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對於後者我們仍未完全了解。
  • 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有什麼區別呢?
    只不過能夠形成中子星的恆星,其質量更大罷了。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當老年恆星的質量大於十個太陽的質量時,它就有可能最後變為一顆中子星,而質量小於十個太陽的恆星往往只能變化為一顆白矮星。    但是,中子星與白矮星的區別,決不只是生成它們的恆星質量不同。它們的物質存在狀態是完全不同的。
  • 科學家發現五個夸克構成的奇特粒子!什麼是夸克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