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核碰撞中頂級夸克產生的第一個證據

2021-01-08 量子認知

夸克(quark)是一種基本粒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夸克有六種「味」,分別是上、下、粲、奇、底及頂。頂夸克屬於費米子中的第三代夸克,也是已知最重的基本粒子。

夸克幾乎總是衰變成b夸克和W玻色子。後者進一步衰減為輕子或夸克,可以被檢測到並形成所謂的「最終狀態」。如下圖所示頂夸克衰減到其它粒子的過程,每個粒子的平均衰減時間顯示在x軸上。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密度的演變(y軸)顯示為時間的函數。

來自世界各地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與CMS協作合作,最近首次收集了核與核碰撞中產生頂夸克的最早證據。CMS協作,全稱:Compact Muon Solenoid,中譯為:緊湊μ子線圈,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計劃的兩大通用型粒子偵測器中的一個。

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基於大型強子對撞機(LHC)CMS粒子檢測器收集的鉛-鉛碰撞數據,題為:「核-核碰撞中頂級夸克產生的證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直到幾年前,大多數研究重離子,即為加速目的已完全剝離電子的高質量核的物理學家都,對頂夸克(最重的基本粒子)的可能性持懷疑態度。迄今為止已知的,可以在重離子碰撞中進行研究。實際上,當時還不清楚LHC是否能夠以足夠高的碰撞率,也稱為發光度,維持重離子之間的碰撞。然而,最近,LHC加速器專家能夠達到該速率,並超過了重離子碰撞的初始發光度目標。

在重離子碰撞中研究頂夸克似乎不如在質子-質子碰撞中可行的另一個原因是,當碰撞重離子時,單個核子的最大動能大大小於質子-質子碰撞中的相應能量。由於頂夸克的生成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碰撞能量,即能量越大,夸克越容易產生,因此在基於重離子碰撞中生產這些粒子似乎具有挑戰性。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建立還旨在減少重離子碰撞的時間,而將更多的時間用於質子-質子碰撞,這反映了粒子物理學界的優先考慮。例如,在一年中,通常要花費一個月的時間來產生重離子碰撞,而在質子-質子碰撞中要花費6到7個月。

重離子碰撞產生的顆粒比普通的質子-質子碰撞要多得多,這會使檢測顆粒和分析收集的重離子相關數據變得非常困難。這些因素共同阻礙和減慢了重離子碰撞中頂夸克的研究,即使它們經常在質子-質子碰撞中被發現也是如此。

五年前,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研究人員首次發表了重離子碰撞中頂夸克的生產率預測。儘管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生產率相對較低,但他們認為頂夸克可以幫助探測所謂的夸克-等離子體,它被認為是物質存在於宇宙生命的第一微秒內的狀態,也可能存在於當今宇宙中的中子星密集核中。可以通過碰撞重離子,例如鉛(Pb),在實驗室環境中重現這種物質狀態。

頂夸克對於探測夸克-等離子體和研究膠子在核內的分布都可能有用。但是,這兩種用途需要不同類型的碰撞,前者是對稱碰撞,後者是對稱和非對稱碰撞。 研究人員必須高度自信地證明,在核-核碰撞中實際上可以檢測到頂夸克。

在該最新研究中,他們結合了兩種實驗方法:一種受夸克-等離子體的存在影響,另一種與夸克-等離子體無關。這些方法中的第一種利用了底部夸克的存在。底夸克可以提供頂夸克產生的提示,因為後者幾乎總是衰減到前者。另一方面,第二種方法僅專注於電子和μ子的研究。

該合作研究團隊的第一個收集測量值的方法,是該測量值僅根據輕子信息提取頂夸克信號。此外,他們使用了一種完全由數據驅動的新分析技術來仔細估計背景信息。如圖所示鉛-鉛碰撞事件被解釋為目擊了頂級夸克的特徵,即電子、μ子和b夸克。

這項最新研究中的分析研究方法可能為研究夸克-等離子體的時間維度開闢了新的可能性。核子由三個稱為夸克的基本粒子組成。這些夸克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由另一類稱為膠子的粒子介導的,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此強烈,從理論上講,沒有外力應該能夠影響它們的行為,甚至是原子核內不同粒子之間的強大作用力也是如此。

該最新研究也可能對理解和尋找新的物理學有重要的意義。儘管研究重離子相互作用和新物理學的研究團體通常是不相關的,但有關重離子相互作用產生頂夸克的第一個證據為這兩個物理學界之間的合作鋪平了道路。

研究團隊開發的用於執行此搜索的一些複雜算法現在被用作研究新物理學的研究團體的論據。更具體地說,當前正在使用它來證明可以克服與尋找新物理學相關的一些基本限制或挑戰。

為了提高他們檢測到的信號的統計顯著性並提高其發現的可靠性,研究人員將需要首先提高其搜索的亮度。實際上,即使它們與理論預測一致,研究論文表明提取的碰撞率值也比預期值略低。增加統計顯著性可以幫助確定此較低的比率是隨機波動的結果還是表明潛在的系統趨勢。

#夸克#

相關焦點

  • 重離子碰撞中矢量介子自旋對準的第一個證據
    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英語:A Large Ion Collider Experiment,縮寫:ALICE,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所屬大型強子對撞機的五個探測器實驗之一,是一種重離子碰撞(heavy-ion collisions)檢測器,旨在檢查極端能量密度下的強相互作用物質的物理性質,所產生的溫度和能量密度會非常大,足以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這種物質中的夸克和膠子將會解除夸克禁閉
  • 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
    據《科學美國人》雜誌網站和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6日報導,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夸克聚變研究的重磅論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合作,首次證明夸克在聚變反應中能向外釋放強大能量,威力遠大於製造氫彈的核聚變釋放能量。
  • 科學家發現比核聚變還可怕的「夸克聚變」,但難以被研製成武器!
    人類目前掌握的能量釋放效率最高的方式是核聚變反應,但是核聚變和核裂變卻廣泛應用於氫彈和原子彈,成為懸在全世界民眾頭上的利劍;當然裂變反應也已經用於核電站、核電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那麼,還有沒有效率更高的能量釋放方式呢?科學家最近發現了一種比核聚變威力更大的反應方式——夸克聚變。
  • 科學家發現第一個具有四個相同夸克粒子的已知粒子
    夸克(物質的基本構建基塊)通常構成三個夸克粒子,例如質子和中子,或夸克-反夸克對。物理學家觀察到了更多奇異的夸克四重奏。但是,名為X(6900)的新四夸克粒子是第一個具有相同類型的四夸克粒子。由於其對應的anticharm夸克屬於最重的夸克類型,因此它也是第一個包含兩個以上重夸克的四夸克。
  • 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但因衰變過快不適用於研製核武器
    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但因衰變過快不適用於研製核武器 聶翠蓉/科技日報 2017-11-08 19:58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從大爆炸到小爆炸》前言 || 周末讀書
    內容簡介: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是大爆炸模型中早期宇宙所處的狀態,它的性質對於宇宙的演化過程有重要影響。人們可以在實驗室中讓接近光速的相向運動的兩束重離子對撞來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從而定量地研究它的產生機制和性質。
  • 高能核物理領域又有新發現,夸克的面紗又揭開了一層!
    發表在PRL網站上的論文截屏近來,我國科學家首次指出非超擦邊高能原子核對撞中極低橫動量正負電子對的產額的反常增強是因為光子和光子對撞,同時估計觀測到的橫動量展寬可能來自誇克膠子等離子體中的強電磁場在費米尺度下的偏轉作用。
  • 將光子湮滅,兩個原子核的中心碰撞: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重離子碰撞中洛侖茲收縮的鉛核電磁場充當高能光子或光粒子的強源。這種環境讓粒子物理學家研究光子誘導的散射過程,這是其他地方無法研究的。ATLAS實驗物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關鍵過程包括將光子湮滅為一對帶相反電荷的 子。
  • 中子星中的夸克物質
    中子星內部的「細胞核」是一種不尋常的物質,由稱為夸克的亞原子粒子組成。 物理學家通過分析2017年8月中子星碰撞期間形成的引力波(符號GW170817)收集了新數據。數據顯示,中子星的核心密度非常高,以至於原子核不再存在,而是集中在夸克物質上。這是認識極端分子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科學家發現中子星內部存在宇宙中最奇異物質的證據
    研究人員結合最近的理論計算和中子星碰撞產生的引力波的測量結果,發現最大規模的中子星很可能有"夸克核"。在正常物質中,被稱為夸克的基本粒子只存在於質子和中子內部。但是,如果正常物質受到極端溫度的影響,或者以非常高的密度聚集在一起,它就會"融化"在一起,讓夸克物質在物質內部的任何地方自由地遊蕩。
  • 研究表明:中子星的合併,可以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如果我們半徑為70萬公裡的太陽是一顆中子星,那麼它的質量將被凝聚成半徑約為12公裡近乎完美的球體。當兩顆中子星碰撞並合併成一顆超大質量中子星時,新天體核心中的物質變得非常熱和緻密。根據物理計算,這些條件可能導致強子,如中子和質子,溶解到它們的夸克和膠子成分中,從而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達數萬億度的宇宙大爆炸原始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在2018年12月10日發表在《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的一篇新論文中,來自開創性的高能核相互作用實驗(PHENIX)的物理學家們報告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這些液滴可以如此微小。
  • 高達數萬億度的宇宙大爆炸原始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物理學家以前曾用粒子碰撞來產生這種原始的湯,一些實驗表明,某些碰撞產生的流體和質子一樣小。在2018年12月10日發表在《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的一篇新論文中,來自開創性的高能核相互作用實驗(PHENIX)的物理學家們報告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這些液滴可以如此微小。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
    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記者劉霞)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芬蘭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已經找到有力證據,證明迄今最大中子星內核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這一結論或。
  • 經過40年的持續探索,科學家終於在中子星中發現了夸克核
    在過去的40年中,確認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心一直是中子星物理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圖片:Jyrki Hokkanen, CSC - IT Center for Science在過去的40年中,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是否存在夸克星或者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心。終於,芬蘭科學家找到了有力的證據,證明了最大的中子星核心中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
  • 神奇的夸克世界:已製造出包含一個Xi超子和14個核子的超核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核物理學家計算預測,將一種被稱為Xi「超子」的奇異粒子,添加到一個有三個核子的氦核中,可能會產生一個暫時穩定的原子核。這一結果將有助於實驗者尋找原子核,並為核物理和中子星的結構提供洞察,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正常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統稱為核子,每個質子和中子依次由三個夸克組成。
  • 這是最新完美「液體小滴」的有力證據!
    ,在《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發表了另一項證據:證明極小的拋射物與金原子核的碰撞會產生充滿早期宇宙的完美流體的微小微粒。研究小組追蹤了從這些碰撞中產生的粒子,尋找它們的流動模式與拋射體的原始幾何形狀相匹配的證據,如果這些微小的拋射體確實在創造一個完美的液體夸克膠子等離子體,這是可以預料到的。RHIC是世界上唯一的加速器,可以在那裡進行這樣一個嚴格控制的實驗,用一個、兩個、三個組成部分組成的粒子碰撞,這些粒子的原子核更大,它們的能量相同。
  • 原來夸克也能聚變,能量釋放比氫核聚變還大8倍,夸克彈會出現嗎
    我們都聽說過核聚變,卻很少有人聽說過夸克聚變,其實夸克聚變是比核聚變級別更大的能量釋放模式。核聚變是氫彈爆炸和太陽發光發熱的能量釋放形式,將來人類還可以通過可控核聚變實現電能供給。氫核聚變是目前人類在核物理領域中能夠做到的最大的能量釋放模式,比同等質量的核裂變的能量釋放要大10倍,但是同等質量之下,夸克聚變釋放的能量要比氫核聚變還要大10倍。
  • 宋慧超及合作者在LHC 能區p-Pb碰撞小系統QGP信號研究方向取得重要...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是強相互作用物質的解禁閉相,它曾經存在於早期的宇宙,也有可能存在於中子星內部。高能核核碰撞可以在瞬間產生QGP所需要的極端條件,揭示高溫高密下強相互作用物質的相變和性質,並幫助人們近一步認識宇宙極早期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