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離子碰撞中矢量介子自旋對準的第一個證據

2020-12-06 量子認知

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英語:A Large Ion Collider Experiment,縮寫:ALICE,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所屬大型強子對撞機的五個探測器實驗之一,是一種重離子碰撞(heavy-ion collisions)檢測器,旨在檢查極端能量密度下的強相互作用物質的物理性質,所產生的溫度和能量密度會非常大,足以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這種物質中的夸克和膠子將會解除夸克禁閉。

矢量介子,英語:vector meson,在高能物理中指具有總自旋1和奇數奇偶校驗的介子(通常記為JP = 1-)。 矢量介子自1960年代以來就在實驗中被發現,並且在質量的光譜模式中眾所周知。

矢量介子與偽矢量介子(pseudovector mesons)形成對比,後者也具有自旋1,但具有偶數奇偶校驗。 向量介子和偽向量介子的區別還在於,向量介子的光譜傾向於顯示構成夸克風味的幾乎純淨的狀態,而偽向量介子和標量介子則傾向於表示為混合態的複合物。

夸克是構成重子(質子、中子等)以及介子(π、K等)的基本單元,而膠子則傳遞夸克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它們相互結合,形成各種核子和介子,或者使它們相互分離、發生衰變等。多年來量子色動力學已經收集了龐大的實驗證據。

量子色動力學,英語:Quantum Chromodynamics,簡稱QCD,是一個描述夸克、膠子之間強相互作用的標準動力學理論,它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ALICE實驗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對重核之間的高能碰撞過程中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形式的性質有更好地了解。該實驗最近引起了許多有趣的觀察,這些觀察發表在最近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的一篇論文中概述,這些觀察提供了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自旋軌道角動量相互作用的第一個證據。

ALICE合作發言人、盧西亞諾·穆薩(Luciano Musa)表示,「當重核之間的高能碰撞不是中心的(即不是正面碰撞)時,它們會在形成的等離子體上賦予非常大的角動量,估計約為10^7 ,這相當於每秒10^21轉。」 「簡單來說,這形成了極快旋轉的夸克和膠子小滴。另一方面,夸克具有稱為自旋的量子力學性質,類似於繞軸旋轉。」

在重離子碰撞中形成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大角動量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轉移到各個夸克中,使其排列方向一致。在其他情況下,例如在電子之間,也有自旋和圍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也可以觀察到這種稱為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學效應。

「以前使用幾種碰撞系統研究了自旋-軌道相互作用,但是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鉛核碰撞產生的等離子體的大角動量為尋找無約束夸克系統中的這種基本量子力學效應提供了獨特的機會。」

根據理論預測,夸克-膠子等離子體中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應使夸克的自旋對準,其自旋量子數為1/2。然後,來自等離子體的夸克應成對結合以形成具有自旋為0(即標量介子),其中兩個夸克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或自旋為1(即矢量介子)的介子,其中兩個夸克具有相同的旋轉方向。

預測表明,夸克自旋的對齊將導致矢量介子自旋的對齊。 ALICE合作組織已經觀察到了這種效應,它收集了中性K*和φ矢量介子的衰變產物中自旋對準的第一個證據。

穆薩解釋說:「我們通過測量矢量介子的衰變產物的角度分布來研究這種自旋對準。」 「對於K*介子,看到了最強的信號,並且通過缺少自旋為0的中性K介子的類似信號,從而證實了該信號是由自旋對準誘導的。目前的測量是朝著實驗邁出的一步在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相對論——量子色動力學物質中建立自旋軌道相互作用。」

ALICE合作研究小組首次發布與重離子碰撞中矢量介子大自旋對準的理論預測相符的證據。這一測量是在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研究中的重要成就,支持了這種等離子體具有空前高的角動量的初始渦旋的預測,從而通過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導致夸克自旋對準。從而提供了有意義的見解,可為研究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特性的未來研究提供參考。

ALICE檢測器目前正在進行重大升級,到2022年,當CERN的LHC數據收集活動再次開始時,它將能夠記錄的Pb-Pb碰撞樣品是迄今為止收集的Pb-Pb碰撞樣品的50倍,數據將比現有數據精確得多,因此可能導致有關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新發現。

研究人員表示,「新的研究發現帶電的K*的磁矩比中性K*大7倍,甚至可以直接觀察到被帶電粒子的旋轉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中產生的非常大的磁場的影響。」 「該磁場估計高達10^14特斯拉,但會在極短的10^(-23)秒內消失!此外,中性K*自旋取向與Λ超子所測量的極化相比令人驚訝地大。因此,對這種效應進行更精確的進一步研究將非常有趣,並且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研究與同一物理機制有關的其他效應。」

參考:Evidence of Spin-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Interactions in Relativistic Heavy-Ion Collis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0). DOI: 10.1103/PhysRevLett.125.012301

相關焦點

  • 核-核碰撞中頂級夸克產生的第一個證據
    來自世界各地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與CMS協作合作,最近首次收集了核與核碰撞中產生頂夸克的最早證據。CMS協作,全稱:Compact Muon Solenoid,中譯為:緊湊μ子線圈,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計劃的兩大通用型粒子偵測器中的一個。
  • 湯川秀樹 | 介子理論的發展
    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假設:Ⅳ.除了帶電的介子外,還存在與其質量相同或相近的中性介子。他們也有整數自旋,服從玻色-愛因斯坦統計,並且和帶電介子一樣與核子發生強相互作用。這個假設顯然增加了介子理論中的未定常數的數量,可以通過調整它們來與眾多的實驗結果相吻合。
  • 物理學: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原子中「自旋對稱」的直接證據!
    物理學: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原子中「自旋對稱」的直接證據!這是鍶原子的磁性 - 或核'自旋'中的對稱性的說明。JILA研究人員觀察到,如果兩個原子具有相同的核自旋態(頂部),它們相互作用較弱,相互作用強度不依賴於10個可能的核自旋態中的哪一個。
  • 夸克構成了哪些複合粒子(介子篇)
    介子是自旋為整數、重子數為零的強子,參與強相互作用。介子的靜態質量介於輕子和重子之間,所以取名為介子,介子的自旋量子數為零。介子的發現是從核力的研究開始的。1935年由湯川秀樹理論預測了作為強力的傳遞粒子-介子的存在,核力是由於核子之間交換介子而產生的,這種粒子的靜止質量的大小約為電子靜止質量的200到300倍。
  • 重離子核反應與核物質狀態方程
    眾所周知,第一個人工核反應是1919 年盧瑟福發現質子的反應, α + 14N→ p + 17O 。而查德威克則通過α + 9Be → n + 12C 這一核反應發現中子。上面說的118 號元素Og,是在48Ca + 249Cf → 294Og + 3n反應中合成的。
  • 物理學家們正在努力解開介子的秘密
    我們之所以知道它們,是因為它們是在其他粒子以高能量相互碰撞時產生的,這是粒子對撞機和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層時發生的事情。通過研究這些碰撞,物理學家們發現電子有兩個大的兄弟:μ子(μ)和τ(τ)。介子和tau幾乎和電子一樣,只是它們更重。在這兩種介子中,對介子的研究更為接近,因為它的壽命更長——大約2 x 10^-6秒。這個介子原來是……有點奇怪。
  • 全球最大粒子對撞機發現B介子,填補微觀世界圖譜
    近日,他們終於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中發現了新的粒子可能存在的證據。儘管僅有這一證據還不能夠支撐結論,但結合其他證據後,這一新發現可能預示著高能領域中的一個新的粒子的存在。來自巴塞隆納的理論物理學家Matias表示:「觀測到的B介子的衰減出現相干偏差的這組數據在過去的實驗中從未出現過。而對這一現象最好的解釋就是有一種新的粒子存在。」Matias認為,新粒子存在的證據已足夠充足,但其他同行認為新理論還有待檢驗。
  • 重磅丨全球最大粒子對撞機發現B介子,填補微觀世界圖譜
    圖 | 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碰撞過程示意圖此次所發現的最新信號包含了B介子衰變的偏差信息。儘管僅有這一證據還不能夠支撐結論,但結合其他證據後,這一新發現可能預示著高能領域中的一個新的粒子的存在。來自巴塞隆納的理論物理學家Matias表示:「觀測到的B介子的衰減出現相干偏差的這組數據在過去的實驗中從未出現過。而對這一現象最好的解釋就是有一種新的粒子存在。」
  • 美觀察到原子「自旋對稱性」的首個直接證據
    原標題:美觀察到原子「自旋對稱性」的首個直接證據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丹)就像擁有完美對稱性的鑽石就是大放異彩的寶石一樣,量子世界現在也有了科學價值很高的對稱性體現。美國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JILA)的理論學家安娜·瑪麗亞·雷伊和實驗學者葉軍(音譯)觀察到了原子的磁性性質——原子核自旋存在對稱性的首個直接證據。
  • 自旋電子學
    然而,這種經典類比只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因為除此之外,電子自旋還有好些不符合經典規律的量子特徵。比如說,經典物理中的角動量是三維空間的一個矢量。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方向觀察這個矢量而得到不同的投影值。如圖17.1b左圖中朝上的紅色經典矢量,當我們從右邊觀察它時,它的大小是1;從下面觀察時,投影值為0;而從某一個角度a來觀察的話,則得到從0到1之間隨角度連續變化的cos(a)的數值。電子的自旋就不一樣了。自旋角動量是量子化的,無論你從哪個角度來觀察自旋,你都可能得到、也只能得到兩個數值中的一個:1/2,或-1/2,也就是所謂的『上』,或『下』。
  • 「人」是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介子能否揭示人的本質?
    在質子和反質子之間的碰撞中,正是這些基本粒子發生碰撞,導致的能量碰撞比質子是真正的基本粒子時要低。因為介子足夠重,所以輻射的能量要少得多,但它們是基本單位,而不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的,所以它們所有的能量都可以用於研究。當科學家們用質子創造出獲得諾貝爾獎的希格斯粒子時,他們需要一臺直徑10公裡的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然而,一臺介子機器只要周長200米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 中子星碰撞時產生了許多元素,溫度呈指數級增長,能達8千億度!
    中子星之間的碰撞是令人著迷的宇宙事件,中子星碰撞產生了許多化學元素的形成,在這些碰撞中,溫度呈指數級增長,通常高達幾千億攝氏度。哈德斯合作組織(HADES collaboration)是一個由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大學的大型研究團隊組成,現在在實驗室環境中首次收集了中子星碰撞過程中產生的熱電磁輻射(稱為黑體輻射)測量數據。
  • 介子 : 核廢料的深度探測 ∙ 上
    平時,介子是在粒子對撞機中產生的,物理學家用它們來識別或研究其他亞原子粒子。然而,它們也會在地球的大氣中自然存在,並且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在用這些輕子當作高穿透的探測器。例如,與其他低Z能級物質相比,介子撞擊鈾時,會散射得更多。因此,通過畫出介子在碰撞前後的軌跡,可以找到材料的結構。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入射角度以及位置,就可以得到關於那個物質的詳細信息。
  • 二維鐵磁體中自旋手性漲落的研究
    雖然拓撲霍爾效應被認為是形成擁有自旋手性的靜止磁性結構的證據,但是二維鐵磁體中的自旋手性漲落導致的拓撲霍爾效應卻很少被討論圖中D是Dzyaloshinsky-Moriya反對稱交換作用矢量。 該論文首先討論了SRO薄膜中的自旋手性漲落。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雷射分子束外延的方法把SRO薄膜長在SrTiO3(STO)襯底上,同時再鍍兩層STO薄膜用於增強SRO薄膜的磁性。圖2(a)的示意圖展示了SRO薄膜器件的結構。實驗表明當SRO厚度大於等於三層的時候,均表現出鐵磁金屬性。
  • 不穩定的介子可能是粒子物理學的未來
    有兩種辦法可以做到這一點:在一個方向運動的電子與在相反方向運動的正電子發生碰撞。在一個方向上運動的質子與另一個方向上運動的質子發生碰撞。諾貝爾獎得主卡洛·盧比亞呼籲物理學家們建造一種全新的東西——介子對撞機。這是雄心勃勃的計劃,但目前是不切實際的,它可能是粒子物理學的未來。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和反粒子都已被直接探測到,最近一次被探測到的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
  • 最新研究確定Zc(3900)的自旋和宇稱量子數
    在這篇題為「完善四夸克態檔案」(Filling in a Tetraquark’s Profile)的推介文章中,編輯寫道:「對正負電子對撞數據的分析確定了含四夸克粒子的自旋和宇稱。」  近幾年來,物理學家相繼發現了幾個粒子,最好的解釋是它們含有四個夸克,而不是通常由兩個或三個夸克組成的強子。
  • 質子為什麼自旋?物理學給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答案
    就像電子一樣,僅僅把組成它的三個夸克的自旋相加是不夠的。質子中的三個價電子夸克,兩個上,一個下,最初被認為構成了1/2的自旋。但這個簡單的想法與實驗不符。角動量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旋,它是任何基本粒子固有的固有角動量,另一種是軌道角動量,它是從組成複合粒子的兩個或更多的基本粒子中得到的。質子有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它們由膠子連接在一起,膠子是無質量的,帶顏色電荷的粒子,它們把三個夸克相互連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