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穩定的介子可能是粒子物理學的未來

2021-01-07 老胡說科學

2014年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生的高能碰撞所產生的軌跡顯示出許多新的粒子。如果你想探索基礎物理的前沿,必須藉助大型強子對撞機,這樣就可以創造出新的粒子,而這些粒子在我們日常的世界中並不存在。只要遵守宇宙的能量守恆定律,並且有足夠大能量,就可以通過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創造出新的粒子。

有兩種辦法可以做到這一點:

在一個方向運動的電子與在相反方向運動的正電子發生碰撞。在一個方向上運動的質子與另一個方向上運動的質子發生碰撞。諾貝爾獎得主卡洛·盧比亞呼籲物理學家們建造一種全新的東西——介子對撞機。這是雄心勃勃的計劃,但目前是不切實際的,它可能是粒子物理學的未來。

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和反粒子都已被直接探測到,最近一次被探測到的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上圖中,可以看到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和反粒子,它們都已經被發現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在本世紀初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儘管大型強子對撞機仍有很多科學工作要做,粒子物理學家們已經在設計未來的對撞機。

未來的環形對撞機(FCC。當然,每種方法都有優點和缺點。比如線性對撞機,在沒有連續注入粒子的情況下,線性對撞機中粒子發生碰撞的概率較低,而且收集相同數量的數據需要更長的時間。而環形對撞機是讓它們在彎曲成一個圓圈的時候加速,每轉一圈,粒子就會越來越多,在指定的碰撞點設置探測器並測量結果。

即使有清晰的特徵和橫向軌跡,也會有大量其他粒子出現,因為質子是複合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為構成這些粒子的基本成分提供了質量。這是首選的方法,只要隧道足夠長,磁鐵足夠強,與線性對撞機相比,環形對撞機中粒子碰撞率要高得多,特別是像Z玻色子這樣能量較低的重粒子。

一般來說,電子—正電子對撞機更適合對已知粒子進行精確研究,而質子—質子對撞機更適合探測能量物理前沿。

大型強子對撞機所獲得的能量足以產生希格斯玻色子。事實上,如果把大型強子對撞機與LEP進行比較,你會發現一些讓大多數人吃驚的事情,LEP內部的粒子比大型強子對撞機內部的粒子運動得快得多!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鳥瞰圖,勾勒出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周長(總共27公裡)。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碰撞粒子是如何產生新粒子的,用來產生新粒子的能量(E=mc^2)中的「E」來自於兩個碰撞粒子的質心能量。每個質子被分成許多組粒子,這些粒子也在質子內部運動。當其中兩個粒子碰撞時,產生新粒子的可能性很大。

電子—正電子的概念要清晰得多,它們不是複合粒子,它們沒有內部結構。把一個電子和正電子朝相反的方向加速到相同的速度,100%的能量會產生新的粒子。

紅線是一個環形對撞機,它比線性對撞機提供了更多的碰撞,但是隨著能量的增加,它的性能就不那麼好了。儘管電子和正電子的速度比質子快得多,但一個粒子所擁有的總能量是由它的速度和它的初始質量決定的。用磁場加速帶電粒子時,它會發出輻射,這意味著它會帶走能量。

電子和正電子可以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但會以足夠高的能量發射輻射,阻止它們運動得更快。輻射出去的能量取決於電場強度、粒子的能量,還取決於粒子的固有電荷質量比。由於電子和正電子的電荷與質子相同,因此同步輻射是環形對撞機中電子—正電子系統的限制因素。

這就是使用μ子的偉大想法的由來,介子是電子的表親,它們是:

基本粒子,質量是電子的206倍,從根本上來說是不穩定的,μ子在衰變前的平均壽命只有2.2微秒。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是世界上第二強大的粒子加速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當粒子越來越接近光速時,在觀察者的參照系中,這個粒子的時間會變慢。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讓這個介子移動得足夠快,我們就能顯著延長它在衰變前的存活時間。

如果能把一個介子加速到6.5 TeV,那麼這個介子就能存活13.5萬微秒,足夠繞著大型強子對撞機旋轉大約1500圈。如果能以這樣的速度碰撞,100%的能量可以用來來製造粒子。

這種儀器可以使μ子加速並存活超過2.2微秒。建造一個更大的圓環,或者生產更強磁場的磁鐵都是使粒子獲得更高能量的簡單方法。但是對於電子和正電子的同步輻射沒有完美的方法,必須用更重的粒子來代替。對於質子內部有多個粒子,目前還沒有完美的方法,必須用基本粒子來代替。介子是一個可以解決這兩個問題的粒子。唯一的缺點是它們不穩定,很難長時間存活。然而,它們很容易被創造。

雖然在粒子物理學中可以產生許多不穩定的粒子,包括基本粒子和複合粒子,但只有質子、中子和電子是穩定的。其他的一切都是不穩定的,但如果介子能保持足夠高的速度,它們的壽命可能足夠長,足以打造出下一代粒子對撞機。我們的目標是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而這些秘密是我們無法預測的。正如卡羅·盧比亞所說,這些基本的選擇來自自然。理論家可以為所欲為,但最終決定權在自然。

相關焦點

  • 「人」是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介子能否揭示人的本質?
    近來,科學家的新研究使科學家們能夠建造一種新型的加速器,這種加速器是基於一種叫做介子的粒子,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介子一個介子幾乎和一個電子一樣,只是它比電子重207倍。更重要的是,它會在百萬分之二秒內衰變為其他粒子。雖然這個時間對我們來說很短,但對於一個不穩定的基本粒子來說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介子構成了幾乎所有到達地球表面的帶電宇宙射線。
  • 夸克構成了哪些複合粒子(介子篇)
    1947年從宇宙射線發現了π介子,正好符合這種要求。介子都不能穩定存在,經歷一定平均壽命後即轉變為別種基本粒子。κ介子非常不穩定,其壽命只有一億分之一秒左右,然後它會以6種不同方式中的任意一種分裂,而形成更小的介子。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粒子發生任何變化時,其宇稱必須或者為奇,或者為偶。在K介子發生分裂的情況下,發現宇稱可以是奇的,也可以是偶的,這就導致了物理學理論有了很重要的變化。
  • 尖端科技 | 介子:一種意義重大卻鮮為人知的粒子
    介子探測器現在已經小到可以在埃及吉薩大金字塔進行實地探測。介子正在成為主流。這種粒子是一種沉重的電子形式,它降落在地球的每平方釐米上,在粒子物理學之外鮮為人知。去年,它幫助考古學家們在埃及的大金字塔中發現了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房間。
  • 美計劃重測μ介子磁矩 重點尋找神秘的虛粒子!
    據英國《自然》雜誌報導,美國費米實驗室表示,他們將於下月重測μ介子的磁矩,此研究有可能揭示未知的虛粒子,從而開闢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學
  • 介子:一種不為人知的粒子,用來探測無法穿透的物體
    介子正在成為主流。這種粒子是電子的一個重版本,它會像雨滴一樣落在地球的每一平方釐米上。除了粒子物理學,人們對它知之甚少。μ介子無處不在介子和電子一樣帶負電荷,但質量是電子的200倍。它們是由被稱為宇宙射線的高能粒子撞擊地球大氣中的原子而形成的。μ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從各個角度向地球噴射。地球上每一個手大小的區域大約每秒受到一個μ子的撞擊,粒子在被吸收之前可以穿過數百米的固體物質。
  • 科學家提出新的物理學來解釋亞原子粒子的衰變
    宇宙中的物質-反物質不對稱是現代物理學中的一大謎團。它體現了在一個物理過程中所謂的CP對稱被破壞了。它對解釋今天宇宙中物質的數量超過反物質的數量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964年CP對稱破壞首先在中性K介子的衰變中被實驗證實,1980年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克羅寧(James Cronin)和瓦爾·菲奇(Val Fitch)因此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粒子物理學中,K介子(Kaon,標記為K)是帶有奇異數這一量子數的四種介子的任一種。
  • 粒子物理學大突破,LHC發現第三種「五夸克粒子」
    基礎物理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質都由原子構成,過去科學家將原子當作宇宙中最小的基本粒子,然而隨著物理學不斷發展,我們知道原子並非不可分割,而是由更小的次原子粒子:質子、中子、電子構成;你以為到這裡就是極限了嗎?不,繼續看下去,質子、中子、電子內部還由更微小的次原子粒子夸克組成。
  • 費米實驗室著手重測μ介子磁性
    科學家將在這個重達700噸的環內測量μ介子的磁性   圖片來源:《科學》雜誌官網   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26日報導,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190名科學家已著手精確測量μ介子的磁性。此前的實驗表明,μ介子的磁性或比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測的稍大一些,如果最新實驗證實這一點,有望翻開物理學的新篇章。   μ介子是電子更重且不穩定的「表親」,它帶電荷,會在磁場中旋轉。每個μ介子會像微型條形磁鐵一樣被磁化,將一個μ介子放在與其磁化方向垂直的磁場中,其磁極將像羅盤指針一樣旋轉或進動。由於量子不確定性,μ介子會在旋轉過程中不斷釋放並重吸收其他粒子。
  • 這個粒子神秘地分解,我們無法用現有物理學來解釋
    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新的亞原子粒子來解釋另一種粒子的神秘衰變。介子粒子是一個特例,由一個夸克和一個反夸克組成。它們都是被稱為強子的整個家族的一部分。當k介子粒子衰變時,極少數會發生令科學家困惑的變化。它能被現有的物理學解釋嗎?許多介子被發現是因為它們本身是其他物質衰變的結果,反過來,它們衰變成不同的粒子,比如質子和中微子。
  • 物理學最前沿,對超對稱粒子的探索
    但是物理學家知道這個模型是不完整的——例如,它沒有給引力或暗物質留出空間。超對稱的目標是通過將每一個標準模型粒子與超對稱粒子配對,從而開啟了一種新的假設粒子來檢測。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發現了這些超對稱粒子(如果它們存在的話)可能具有的局限性。
  • D介子與反D介子衰減差異首次「現形」
    LHCb實驗為物理學家提供新的方法來解釋宇宙中物質—反物質的不平衡 圖片來源:《自然》網站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學家,首次發現了D介子粒子與反D介子粒子的衰減差異,為解釋宇宙為何由物質而非反物質組成提供了新途徑。 參與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LHCb實驗的科學家做出了上述發現。此前,研究人員已預測到這種行為差異,而且這也符合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
  • 美國費米實驗室計劃重測μ介子磁矩
    ,此研究有可能揭示未知的虛粒子,從而開闢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學。  μ介子帶負電,質量為電子的200多倍。量子理論認為,宇宙中的能量於短暫時間內在固定的總數值左右起伏,從這種能量起伏產生的粒子就是虛粒子。「短命」的虛粒子分布在實物周圍。物理學家們已揭示了光子等虛粒子的性質,但可能還有一些未知的虛粒子,而μ介子或對它們格外敏感。  磁矩是μ介子的一種基本屬性,與粒子內在的磁性有關,在與虛粒子相互作用時,μ介子的磁矩會發生變化。
  •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
    (KEKB)進行實驗,首次觀測到伴隨基本粒子中微子的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B介子衰變到τ輕子和中微子兩種粒子,衰變機率與基本粒子標準模型理論的預言相一致。研究小組認為,由於一些超出標準模型的理論,如超對稱性和兩黑格斯(Higgs)模型理論都可以修正該輕子道的衰變機率,因此,今後應進一步積累實驗數據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更精確地檢驗標準模型理論,探測可能存在的新物理現象和相互作用機制。     中微子幾乎不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因此被稱為看不見的粒子。伴隨著中微子產生的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的研究,對探尋新物理和新理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全球最大粒子對撞機發現B介子,填補微觀世界圖譜
    然而,粒子物理學家一直渴望發現存在於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物理現象。近日,他們終於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中發現了新的粒子可能存在的證據。大型強子對撞機通過加速質子到一個極高的能量後產生碰撞,得到新的粒子,再採用兩個大型探測器,ATLAS和CMS,對新的粒子進行檢測。除了兩個大型探測器外,還存在一個小型探測器,LHCb。其功能是精確探測一類相似的粒子,包括這次發現的B介子的衰變過程。
  • 粒子物理學家用宇宙射線揭示:埃及最大金字塔內隱藏中空結構
    粒子物理學家用宇宙射線揭示:埃及最大金字塔內隱藏中空結構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2017-11-02 20:04 來源:
  • 物理學最新發現:三個新一類五夸克粒子
    3月26日,錫拉丘茲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物理學教授Tomasz Skwarnicki公布了其發現新一類叫做五夸克的粒子,他的發現可能導致物理學家對宇宙中物質結構的新認識。,他們的大多數工作都在CERN實驗室進行,該實驗室的LHC是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探測器之一。
  • 用大型對撞機撞出來的粒子物理學,或能解釋什麼是反物質
    標準模型解釋了所有17個發現的粒子的行為,並繼續做出預測,這些預測被世界上最大的物理實驗,包括瑞士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但是這個模型是不完整的。標準模型解釋了為什麼每種基本粒子都存在,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但是這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在我們的宇宙中存在比反物質更重要的東西 - 今天物理學家面臨的最大的謎團之一。
  • 物理學家們正在努力解開介子的秘密
    這三個粒子是由一些交換粒子,尤其是光子和膠子結合在一起的。其他粒子呢?它們是不穩定的,很快就會消失。我們之所以知道它們,是因為它們是在其他粒子以高能量相互碰撞時產生的,這是粒子對撞機和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層時發生的事情。通過研究這些碰撞,物理學家們發現電子有兩個大的兄弟:μ子(μ)和τ(τ)。介子和tau幾乎和電子一樣,只是它們更重。
  • 粒子物理學在地球上有未來嗎?
    與大型強子對撞機一樣強大,被取消的SSC可能是其三倍,並且可能揭示了LHC無法進入的自然秘密。從根本上講,我們的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幾個世紀以來,這個問題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 即使我們取得了所有進步,我們仍然不知道這一切。雖然大型強子對撞機在本十年早些時候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並完成了標準模型,但我們所知的全套粒子僅佔宇宙總能量的5%。
  • 重磅丨全球最大粒子對撞機發現B介子,填補微觀世界圖譜
    標準模型作為一個行之有效的理論,主導了近幾十年來粒子物理的發展。然而,粒子物理學家一直渴望發現存在於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物理現象。近日,他們終於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中發現了新的粒子可能存在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