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強核力以及質子與中子之間的作用變化

2020-12-03 量子認知

我們許多人都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其中強核力是所知四種基本作用力中最強的,作用距離相當短,大約在10的負15次方米,也就是一百萬億分之一米的範圍內。在如此極微的距離裡,強核力負責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之間的推動和拉動,從而防止原子自身塌陷。

這種超微短距離相互作用了在地球上大多數物質宏觀現象中很少見,但它定義了中子星和其他極稠密的天文物體的核心。自科學家首次開始探索核物理以來,一直在努力探索強核力如何在如此超微距離裡發揮作用。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希伯來大學,特拉維夫大學,多米尼翁大學、以及託馬斯·傑斐遜加速器裝置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這樣極微的距離表徵了強核力以及質子與中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科學家們對以前的粒子加速器實驗結果進行了廣泛的數據分析,發現隨著質子和中子之間的距離變短,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發生了令人驚訝的轉變。在較遠距離處,強核力主要起到將質子吸引到中子的作用;而在更短的距離處,強核力相互作用不僅會發生,質子吸引到中子,還會排斥或推動分開中子對。

研究人員說:「這是對非常短的距離裡強核力所會發生什麼情況的首次詳細的研究。」 「這具有重大意義,主要是對中子星以及對整個原子核系統的理解。」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

研究人員通過挖掘以前由傑弗遜實驗室的粒子探測器收集的數據來尋找相互作用。該加速器產生特別高強度和高能量的電子束。研究人員分析了大量數據,總計有四千萬個電子撞擊檢測器中的原子核數據。電子束對準由碳、鉛、鋁和鐵製成的箔,每個箔的原子質子與中子的比率各不相同。當電子與原子中的質子或中子碰撞時,其散射能量與相應核子的能量和動量成正比。

利用這種方法,研究表明強核力的作用主要是將質子吸引到中高動量和短距離的中子。在分布的更遠處,他們觀察到一個過渡:似乎存在更多的質子-質子,並且對稱地出現中子-中子對。這表明,在較高的動量或越來越短的距離下,強核力不僅作用於質子中子,也可作用在質子和質子、中子和中子上。這種配對力在本質上被認為是排斥力,這意味著中子在短距離內會通過相互排斥而相互作用。

研究人員說:關於強核力中的排斥想法過去是存在的,但就像神話般的東西一樣存在,不知道具體如何。」 「現在我們有了數據,這種轉變正呈現在我們面前,這真是令人驚訝。」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強核力的轉變可以幫助更好地定義中子星的結構。先前發現的證據表明,在中子星的外核中,中子大多通過強引力與質子配對。通過新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了證據,當粒子以更密集的構型堆積並且被更短的距離分開時,強核力會在中子之間產生排斥力,從而在中子星的核心處幫助其避免坍塌。

該團隊還有兩個發現。首先,他們的觀察結果與一個令人驚訝的簡單模型的預測相符,該模型描述了由於強核力而形成的短程相關性。另一方面,與預期相反,中子星的核心可以嚴格地通過質子與中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描述,而無需說明構成單個核子的夸克與膠子之間更複雜的相互作用。

當研究人員將他們的觀察結果與幾種現有的強核力模型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與阿貢國家實驗室研究小組開發的阿貢 V18(Argonne V18)的預測有顯著匹配,該模型考慮了18種不同的核子在被分開距離越來越短時的相互作用方式。

這意味著如果科學家想計算中子星的特性,可以使用這種特定的阿貢 V18模型來準確估計核中一對強子之間的強核力相互作用。這一新數據還可以用於基準化中子星核建模的替代方法。

研究人員發現最令人興奮的是,該模型描述了極短距離處的核子相互作用,而沒有明確考慮夸克和膠子。物理學家曾假設,在中子星核之類的極其密集而混亂的環境中,中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應該讓位於夸克和膠子之間更複雜的力。該模型不考慮這些更複雜的相互作用,並且由於其短距離的預測與觀察相符,因此中子星核的描述很可能並不那麼複雜。

研究人員表示:「過去人們認為這樣的核系統是如此密集,以至於應將其視為夸克和膠子的混合。」 「但是我們發現即使是在最高的密度下,也可以使用質子和中子來描述這些相互作用;它們似乎保持其身份並且不會變成這種夸克。因此,中子星的核心可能比人們想像的要簡單得多。這是令人驚訝的發現。」

參考文章:「探索強核互動的核心」登載刊物:《 自然 》雜誌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21-6量子認知 | 最新研究成果介紹,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中子與質子的發現
    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在研究螢光物質是否與X射線有關時意外地發現鈾能使用黑紙包起來的底片感光,進一步研究後,他得出結論,這是新射線是從鈾原子本身發射出的,鈾具有放射性。放射性的發現打開了一個巨大的新的研究領域,這不僅使原有的原子觀念發生了重要變化,也是人們認識原子核的開始。
  • 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探測將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的力
    強大的核力是一種看不見的亞原子粘合劑,它把構成我們周圍世界的所有原子中的質子和中子粘在一起,但這種力只能在極短的距離內被探測到,這使得研究變得非常困難。利用來自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設施的數據,一組核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新穎的方法來研究質子與中子之間的空間。該團隊首次表徵了它的強力以及質子與中子之間在小距離上的相互作用。
  • 核力與結合能
    2.核力的特點:①核力是四種相互作用中的強相互作用(強力)的一種表現。②核力是短程力。約在10-15m量級時起作用,距離大於0.8×10-15m時為引力, 距離為10×10-15m時核力幾乎消失,距離小於0.8×10-15m時為斥力。③核子只對相鄰的少數核子產生較強的引力,而不是與核內所有核子發生作用。
  • 原子核中為什麼中子數比質子數多?——一個諾獎級的答案
    2.強中性結構之間力的傳播方式需要對同、異種粒子之間相互作用方式進行分析。2.1判斷同種粒子之間是否存在力的作用。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在強相互作用發生時,相同粒子之間不能形成次級結構的原因呢?如果我們拿出兩個中子,將他們放在一起,顯然,一個中子中的+1荷可以與另一個中子中的兩個對應荷形成中性結構,即兩個新中子,中子與中子之間繼續交換,...這種夸克層次的荷交換,並不影響明面上兩個中子的存在感。
  • 為什麼中子很容易變成質子,反過來卻很難?
    我們都知道物質多由原子構成,原子中有原子核與核外電子,而原子核裡通常又有質子和中子。照理說大家各司其職、相安無事,但實際上物質世界卻不總是這麼簡單。萬物有其壽命,有時候也會發生一些變化,當條件合適時,中子會搖身一變成為質子,質子也能變為中子,這個時候物質的本身就會產生變化,成了完全不同的東西。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原子是由三個粒子組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甚至還可以將它們分為更小的粒子,如夸克。原子是在大爆炸137億年後形成的。當這個炎熱而密集的新生宇宙開始冷卻時,這就為夸克和電子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夸克結合在一起會形成質子和中子,而這些粒子處於原子核中。根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說法,這一切發生在宇宙誕生的最初幾分鐘內。
  • 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數可以無限多麼?答案出乎意料
    科學家盧瑟福曾經利用α粒子轟擊金箔,然後就發現大多數的α粒子都直接穿過去,只有極其少的α粒子的軌跡發生偏折。通過這個實驗,以及後來的科學家一系列的對撞實驗,我們知道原子99.999%以上的空間是空心的。原子核其實非常非常小,如果把原子比喻成足球場那麼大,而原子核可能只有一隻螞蟻那麼大。
  • 《自然》:研究發現超重鋁、鎂同位素的中子數超過質子數
    原子的「超載」能力比人們想像的要大得多,這是美國一個科學小組最新的研究發現。利用粒子加速器,他們創造出了超重鋁、鎂同位素,其中的中子數目大大超過質子數。  這一成果有助科學家找到質子和中子結合成原子核的新理論,並加深他們對恆星元素形成以及衰變的理解。
  • 數量小作用大,MIT 的新研究發現質子對中子星行為有重大影響
    圖丨 MIT 研究人員用 CLAS 探測器的存檔數據研究中子富集原子內的相互作用根據 MIT 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上的一篇新研究,中子星的某些特性可能不僅受其高密度中子的影響,還有可能與極少部分的質子有關——中子星有 5% 帶正電的粒子。
  • 4大基本作用力之一強相互作用力
    強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是作用於原子核內強子之間的力,是目前所知的四種宇宙間基本作用力最強的,也是作用距離最短的(大約在10-15~10-10米範圍內)。最早研究的強相互作用是核子(質子或中子)之間的核力,它是使核子結合成原子核的作用。
  • 輕子、夸克和質子、中子、電子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我們可以把這些粒子歸入一個有序體系,並用下列的參數來區分它們:電荷、總自旋(也就是量子機械性本徵旋轉)以及受到強相互作用的影響。上夸克和下夸克可以組成質子(uud,即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和中子(udd,即一個上夸克和兩個下夸克)。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了四種新的夸克,它們分別被稱為奇夸克、粲夸克、底夸克和頂夸克(分別用s,c,b,t來代表)。這其中最重的夸克是頂夸克,直到1995年才被檢測到。值得注意的是,這六種夸克可以類比輕子來進行排列。
  • 輕子、夸克和(質子、中子、電子)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和作用?
    強子這些粒子受到強相互作用(強核作用力)。自然界存在著許多種強子,儘管這些強子的帶電量和自旋值不盡相同,但都滿足兩條規律:帶電量為整數且是元電荷的 -2 ~ +2 倍;半數自旋值和整數自旋值在0 ~ 3/2 之間。那些擁有整數自旋值(0或1)的強子叫做介子,而那些擁有半數自旋值(1/2或3/2)的強子叫做重子,後者包括質子和中子。讓我們列舉一些能表明強子內部結構的事實。
  • 淺談四大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
    比如我們走路時是摩擦力在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一個物體放在桌面上離不開支持力,這些力都是非常宏觀的現象。然而物質都是由各種微觀粒子組成的,力也有它的本質。科學家曾表示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有四種,分別是引力,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別看這些力都是從微觀角度出發而設立起來的,但它們的作用卻十分重要。
  • 質子加速到近光速,撞碎原子核,中子四散……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驕研究員給我們介紹了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工作原理。 中國散裂中子源每40毫秒提供20多束脈衝中子束流,照射各種材料,讓人們獲得物質在原子層級上的結構和運動的信息。這樣的信息對探索基礎科學問題、研發高性能材料、研究高鐵輪軌失效機理等十分重要。
  • 最新研究表明:質子可能對中子星產生巨大影響?
    偶爾,如果它們距離足夠近,質子和中子就會配對,以異常高的能量穿過原子核。這種所謂的「短期關聯」,可以對給定的原子核的能量平衡和整體性能做出顯著貢獻。研究人員在碳原子、鋁原子、鐵原子和鉛原子中尋找質子和中子對的跡象,每一個原子的中子與質子比例都逐漸提高。他們發現,隨著原子中中子的相對數量增加,質子形成高能對的概率也隨之增加。然而中子配對的可能性保持不變。
  • 科學家精確測量強核力 或能解開最神秘星體謎團
    理論上,原子核中帶正電的質子應該互相排斥,然而,即使是含有許多質子和中子的重原子核,也會凝聚在一起。這就是強核力的作用。慕尼黑理工大學研究小組近日利用粒子碰撞,精確測量了這種強核力。強核力是物理學4種基本力之一。它本質上是質子和中子得以組成的原子核原因。質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粒子,即所謂的夸克組成的。它們同樣也被強核力凝聚在一起。作為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ALICE(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項目的一部分,研究小組現在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高精度地測定質子和超子之間的作用力。後者是一種由所謂的奇夸克組成的不穩定粒子。
  • 兩塊磁鐵之間,相吸或相斥的磁力是靠什麼粒子來傳遞?
    強核力發生於原子核內核子之間以及核子內部諸要素之間,是通過傳遞無質量帶電玻色子「膠子」來實現的。這種強核力子不僅把構成質子和中子的結構諸要素結合在了一起,也把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了一起。  根據資料顯示,強核力只在10^-15米以內才會起作用。具有彼此遠離時強吸引,接近時強排斥的二重性,使核子之間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始終處在難合難離的狀態。  在質子和中子之間有一小部分剩餘強力,用於克服質子之間因電荷相同而相互排斥,所以核子仍被束縛在原子核內。  弱強力發生於次原子粒子的放射性衰變中,如β衰變,是通過W及Z玻色子的交換引起的。
  • 「質子之死」——尋求大一統理論的可能,探尋宇宙的本質
    這些代表了我們迄今為止發現的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現在還不清楚以後是否會發現更多的基本粒子。很難知道其他9個基本粒子在宇宙的運行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上夸克、下夸克和電子一起構成了原子中的質子和中子。原子又會形成分子,所有複雜的結構都是由這些分子組成的,比如地球上的植物和動物。今天我們要解剖的是質子。
  • 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古人很早就開始研究物質是連續的還是不聯繫的。每當我們看到流水時,似乎物質是連續的,但是如果你抽刀斷水,水又可以被攔腰切斷,似乎世界又可以被無限切分,又是不連續的。構成世界的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什麼?組合結構又是咋樣的?這樣的組合結構能有什麼作用?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構成物質的是分子。關於分子很重要的一點是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能夠獨立存在的。
  • 質子、中子下面還有什麼?
    從初中開始大家接受的物理方面的教育就說,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包括質子,電子,中子,然後就再也沒有往下細分了,至於質子、電子和中子裡面有什麼,老師沒有說,書上也沒有寫。其實這些粒子還可以細分,細分以後就得到了今天我要介紹的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