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探測將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的力

2020-12-03 老胡說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一顆中子星(黃色)位於超新星殘骸的中心。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描述了中子之間的核力在極短距離內的特性,比如在中子星的緻密內核中。強大的核力是一種看不見的亞原子粘合劑,它把構成我們周圍世界的所有原子中的質子和中子粘在一起,但這種力只能在極短的距離內被探測到,這使得研究變得非常困難。利用來自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設施的數據,一組核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新穎的方法來研究質子與中子之間的空間。該團隊首次表徵了它的強力以及質子與中子之間在小距離上的相互作用。

這是第一次非常詳細地觀察在非常短的距離內強核力的變化,這具有巨大的意義,主要是對中子星,以及對整個核系統的理解。因此,他們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研究,可能預示著一個實驗探索強作用力的新時代的到來,並可能更好地了解中子星的結構。

四種力——把它維繫在一起

宇宙中所有物質的行為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由四種基本的自然力來定義的;重力,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前兩種力量最為熟悉,但不應忽視後兩種力量的重要性。事實上,如果沒有強大的核力,我們周圍的物質就不可能存在。

尋找強大的力強力將原子核(質子和中子)保持在一起,其規模約為10 ^ -15 m,在這些短距離內,強大的力量比電磁大很多倍,比重力大更多倍。沒有強大的力,就不會有原子核,簡單地說,我們所知道的宇宙就不會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構成我們周圍物質的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之間的距離足以讓物理學家精確地預測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但是,當這些亞原子粒子——被標記為核子的粒子——如此緊密地聚集在一起時,事情就變得更有挑戰性了。雖然在地球上發現的物質中很少見,但這些超短的距離和條件確實定義了中子星和其他密度極高的天體的核心。問題是,你如何計算這個系統,因為你無法在中子星上做實驗。

歷史上,研究近距離強力的另一個問題涉及控制它的數學方法。該論文的合著者,喬治華盛頓大學核物理副教授阿克塞爾·施密特說:「強力的方程式很容易寫下來,但是很難進行有效的計算。」 「例如,如果要計算出極高能量的反應,則數學相對簡單,但是如果僅想計算質子和中子坐側之間的力,則數學變得很棘手。」

幸運的是,一項新的理論突破讓研究小組開始進行近似計算,並為他們提供了一種解釋從粒子加速器收集到的數據的新方法。施密特告訴我:「這種形式讓我們計算如何將一對非常接近的核子從原子核中分離出來,而不是試圖計算原子核中所有質子和中子之間的強力。」

中子液滴的快照

為了在較短的距離內探測到質子和中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原子必須受到大量高能電子的轟擊。這些碰撞中有一小部分有可能以高速噴射出一對核子,這給了研究人員一個線索:這些粒子一定是在短距離內相互作用的。這類碰撞只有在大電流粒子加速器和探測器上才能實現和記錄。

傑弗遜實驗室的CEBAF大型接受光譜儀在一次實驗中收集了數據,發現在原子核中短暫配對的質子和中子有更高的平均動量,這使得在相對富含中子的原子核中比中子更大比例的質子有更高的動量。CLAS探測器完全包圍了一個實驗目標,大致呈球形,直徑為30英尺。當粒子飛出目標進入探測器時,它們的路徑被磁鐵彎曲,並由不同類型粒子探測器的連續層來測量。CLAS收集的數據來自於一束電子束,電子束的目標是由碳、鉛、鋁和鐵製成的箔,每一種箔的原子中質子數與中子數之比各不相同,科學家們多年來一直在分析這些數據。然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在2004年進行的實驗數據中發現了一些新的東西,這些數據相當於千萬億電子撞擊CLAS探測器中的原子核。

CLAS一般能夠測量和記錄碰撞產生的任何粒子的軌跡。正是這種傑出的『普遍性』使我們能夠進行『數據挖掘』,本質上就是使用這些舊數據來回答那些在實驗進行時甚至沒有考慮到的問題。

當電子與原子中的質子或中子碰撞時,其散射的能量與相應核子的能量和動量成正比。如果我知道我踢東西有多用力,它出來的速度有多快,我就能計算出被踢東西的初始動量。

分離出幾百對噴射出的高動量核子並計算它們的動量,使得研究小組能夠推斷出質子和中子之間的距離。他們發現,當粒子之間的距離減小時,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轉變。

希金波坦說:「早期的中子星模型認為質子和中子基本上是獨立的系統,但我們從對核目標的散射實驗中了解到,原子核中的核子喜歡配對。」「我們已經設法拍下了原子核中兩個質子強烈碰撞時的快照。」

利用電子散射測量來測試核相互作用該團隊收集了數百張這樣的快照,並根據它們的動量進行了組織。在這個動量譜的低端,研究小組發現了似乎是對質子-質子對的抑制。這意味著在短距離和小於高動量的情況下,強作用力主要是質子對中子。

沿著光譜移動到更高動量的一端,研究小組觀察到效果上的變化。更多的質子-質子和中子-中子對開始出現。這告訴研究人員,在更高的動量或越來越近的距離,強大的核力不僅作用於質子-中子對,而且作用於質子和質子、中子和中子。這種配對力被理解為本質上的排斥力,這意味著在短距離內,中子通過強烈的相互排斥相互作用。

我們發現,當兩個質子越來越靠近時,它們之間的作用力從吸引變為張力主導——既不吸引也不排斥——最終變為排斥。我們已經在這種相互作用中發現了『排斥性核心』的明顯特徵,」施密特說。「我沒想到這個排斥性核心的特徵會這麼明顯。有很多理由期待它會發生,但我沒想到它會盯著我的臉,可以這麼說。」

另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是,即使質子和中子可以被看作是在相互作用中重疊的,它們的行為仍然可以用把它們當作單個粒子的模型來描述。

這個堅硬的、排斥性強的核力核心以前從未在原子核內被直接實驗過。可能,因為在粒子加速器中創造這些短距離尺度的嘗試需要使用越來越高的能量,導致數據被其他粒子的產生所掩蓋。

中子星和新視野

該團隊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理解中子星,它是由已知的黑洞外宇宙中第二密度的物質組成的。中子星是在恆星壽命結束並經歷引力坍縮時形成的,但其質量不足以形成黑洞。其結果是產生了一種極其敏感的物質,一茶匙這種物質的重量相當於整個人類的重量。

這項工作的一個重要的直接應用是了解中子星核心內部的情況,這些中子星的中子密度甚至比原子核還高。施密特指出,「我們對中子之間在非常非常短的距離內的作用力缺乏了解,這阻礙了我們對中子恆星的壓力、大小、冷卻速度等的理解。」

我們目前對中子星物質的理解表明,唯一能阻止中子星核心完全坍塌的是量子力學的規則。中子與質子的配對主要是通過被強作用力減弱的相互作用實現的。這項新研究表明,當粒子被迫進入更密集的結構,並被更短的距離隔開時,強大的核力會在中子之間產生排斥力。因此,這可能是阻止中子星坍縮的原因。

研究小組將他們的發現與現有的幾個模型進行了比較,發現它們與阿貢國家實驗室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的模型驚人地吻合。這意味著,如果需要計算中子星核心的性質,只需用這個模型就可以估算出核子之間的強作用力。

這就不需要明確地解釋構成單個核子的夸克和膠子之間更複雜的相互作用,這與物理學家先前對中子星中心稠密、混亂的環境所作的假設相悖。母雞補充道:

論文中討論的結果也比一般中子星的結果更接近。施密特將研究結果帶到現實中來,更廣泛地理解強作用力對核物理學大有裨益。大多數核物理計算需要質子和中子之間的力的近似模型。

一些新的實驗將很快收集到新的數據,這可能會徹底改變人們對這種強大力量的理解。當這些新數據開始流入時,將會非常令人興奮!

相關焦點

  • 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從哪裡來的?一項新的設備有望找到答案
    摘要質子和中子在哪裡得到它們的質量和旋轉?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並不知道。不知何故,這些粒子的成分 -夸克和膠子 - 在複雜的相互作用中結合,產生質子和中子的特性。機器將能夠看到夸克和膠子的個體自旋和質量以及它們的集體運動的能量如何組合以產生質子的自旋和質量。和中子。它還應該回答其他問題,例如夸克和膠子是否聚集在一起或在核子內擴散,它們移動的速度以及這些相互作用在核中將核子結合在一起的作用。EIC的測量結果將提供大量關於物質基本成分如何相互作用以形成可見宇宙的新信息。在發現夸克五十年後,我們終於可以解開它的神秘面紗。
  • 中子與質子的發現
    今天,科學家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太陽的能量來自核能。古代的人們曾有設想太陽是個大火球,不斷地燃燒著。然而科學家們根據對太陽質量和輻射強度進行了分析發現,不管通過什麼化學反應引起的燃燒,要維持太陽輻射的光和熱的強度,只要1500年左右,就會把所有燃料耗盡。但是地球已經存在了大約46億年,在此期間,太陽基本像現在一樣照耀著地球,只有比化學能大過幾百萬倍的核能,才有可能長期維持著太陽的不斷輻射。
  • 一個至今無解的謎:構成萬物的質子和中子,質量從何而來?
    (攝影:Floto + Warner)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和自旋從何而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並不知道答案。質子和中子具有內部結構——夸克,但夸克是如何組成質子的?根據量子力學,質子不是由三個夸克簡單組合在一起,而是一鍋「粒子湯」。現在,科學家需要用電子去撞擊質子,從而窺探這鍋湯裡面到底是什麼。
  • 質子帶正電,為啥質子可以結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而不會互相排斥
    電磁力只需要一個光子就可以同時兼顧吸引力和排斥力,這是因為電磁力的結構相對簡單,只有兩個電荷,同類排斥和異類吸引。但是如果我們深入到原子核內部,在基本層面上去了解這些微小的帶電結構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事情就會變得更加複雜。強力如何抵抗電磁力將原子核結合在一起的?
  • 英科學家發現新粒子 為質子自然之力提供深入理解
    ,命名為Ds3*(2860)ˉ,這將有助於轉變對於凝聚原子核的最基本自然之力的理解。該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和《物理評論D》上。  亞原子粒子,其結構比原子更小,包括原子的組成部分如電子、質子和中子等許多其他奇特的粒子。總地來說,亞原子粒子可能是電子、中子、質子、介子、夸克、膠子和光子等。
  • 啥叫四種基本力,質子帶正電本來相斥,為啥卻粘在一起?
    強力主要作用在強子層面,質子、中子能夠緊挨在一起,就是強力在起作用;弱力的作用層面就更小了,主要在作用於電子、夸克層子、中微子等費米子層面,並制約著放射性現象,對光子、引子等玻色子不起作用。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電磁力比強力小100倍,弱力比強力小10萬倍,而引力比強力小100萬億億億億倍。可見引力之弱,差距太大。原子核中的質子依靠強力束縛在一起。強力全稱叫強相互作用力,又叫強核力,是這種力將原子核裡的質子、中子束縛在一起,而且還把質子和中子中的夸克束縛在一起。
  • 還是中子星嗎?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夸克星的證據
    夸克通過膠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複合粒子,叫強子,強子中最穩定的就是質子和中子。當恆星演化到生命的末期,會在自身引力的影響下發生坍縮,當恆星質量低於太陽質量的1.44倍時會產生白矮星,高於1.44倍時引力將物質中的電子和質子擠壓到一起形成中子星,如果恆星質量超過太陽的質量的3.2倍時,將產生黑洞。
  • 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數可以無限多麼?答案出乎意料
    所以,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原子核會這麼小呢?四大作用上世紀,科學家就發現宇宙中存在著四種基本作用力,它們分別是電磁力、引力、強力和弱力。同時,他們還發現了100多種粒子。所以,他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這些東西整合起來,變成一個大一統的理論。
  • 經過40年的持續探索,科學家終於在中子星中發現了夸克核
    我們周圍的所有正常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的原子核包括質子和中子,被帶負電的電子包圍。原子核模型夸克(quark)是一種基本粒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夸克通過膠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複合粒子,叫強子,強子中最穩定的就是質子和中子。
  • 四種自然基本力能實現統一,合併成一種可以解釋整個宇宙力嗎
    碳-14有六個質子和八個中子;其中一個中子衰變為質子,生成氮-14,氮-14有七個質子和七個中子。通過預測碳-14衰變進展,使科學家能夠確定這些文物的年代。圖:弱力對核聚變反應至關重要,核聚變反應為太陽提供能量,為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形式所需的能量。
  • 你了解自然界的四種基本力嗎?主宰宇宙中發生的一切
    弱力弱力又叫弱核相互作用,與粒子衰變有關。衰變是指一種類型的亞原子粒子轉變成另一類型,例如,一個靠近中子的中微子能夠將該中子轉變為質子,同時自身轉變成電子。物理學家通過玻色子的交換來描述這種相互作用過程。玻色子是一種攜帶著力的粒子。特定類型的玻色子分別對應著弱力、電磁力和強力。
  • 中子
    與中子「失之交臂」的幾位科學家1930年,德國科學家玻特和貝克用
  • 中子和質子的夸克有何不同,中微子雙β衰變意味著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像銫這樣的化學元素也正在發生變化,希望將自身轉化為如鋇一樣的其他元素,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吐出電子。在我們弄清楚質子和中子的微小粒子是什么元素之後,質子的構成、中子的構成,以及夸克這樣更微小的粒子,它們的實體是怎麼和每個元素互動,其他強弱核力量的內部原子答案不會再持續數十年之久。
  • 質子加速到近光速,撞碎原子核,中子四散……
    中子束流從哪來呢? 原子包含由中子和質子構成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質子和電子可以較容易地通過氫原子的電離等方式獲得。在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物質質量由束縛在原子核內的中子貢獻,而自由中子由於其半衰期只有八百八十多秒,數量很少。
  • 為什麼中子很容易變成質子,反過來卻很難?
    質子與中子的結構最早,科學家告訴我們原子是這世界上最小的東西,它是組成一切物體的最小單位,不能再分。但現代物理學告訴我們,不僅原子可以分成質子中子與電子,連質子和中子都可以分成夸克這樣更小的粒子。這樣分來分去,使得量子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 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學霸對四種基本力的介紹
    物理學家通過交換稱為玻色子的帶力粒子來描述這種相互作用。特定種類的玻色子負責弱力、電磁力和強力。在弱力中,帶電的玻色子有W和Z玻色子。當質子、中子和電子等亞原子粒子相互靠近10^-18米,即質子直徑的0.1%時,它們可以交換這些玻色子,結果是亞原子粒子衰變為新的粒子。弱力對於核聚變反應至關重要,核聚變反應為太陽提供能量,並產生地球上大多數生命形式所需的能量。
  • 輕子、夸克和質子、中子、電子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質子由兩個上夸克(帶電荷為+2/3)和一個下夸克(帶電荷為-1/3)組成。   直到現在,人們還沒能在任何檢測器中觀測到任意一個自由活動的夸克,現在人們也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強子中的夸克還是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被具體的檢測到,比如高能電子轟炸(此方法類似於盧瑟福所做的散射實驗,據此他證明了原子內部原子核的存在)。
  • 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一樣的嗎?
    中子的發現盧瑟福在發現質子後提出了中子存在的可能性,他的猜測來自於原子量和原子序數的差異,十多年後他的學生查德維克以α粒子轟擊硼-10原子核得到氮-13原子核和一種新射線,他認為這種新輻射是一種質量近似於質子的中性粒子,並設計了實驗證實了他的理論。種中性粒子後來被稱為中子。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見證了黑洞與其他黑洞的合併以及中子星與其他中子星的合併。而現在天文學家們現在正等待著黑洞與中子星合併的第一次探測——這樣的碰撞可能會產生關於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見證,這是迄今為止對引力如何運作的最佳觀測場景。
  • 結合重力波數據,天文學家相信中子星有通用夸克核心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但密度最高的恆星,其內部中子和質子緊密堆積在一起,因此恆星本體幾乎可被視為一個巨大原子核。過去科學家一直不清楚中子星內部是否坍塌成另一種更奇特的夸克物質,現在新研究通過中子星碰撞之重力波結果推論出,其內部可能擁有夸克核心(quark cores)。